网站导航
老地方 > 百科 > 教学教案 > 正文

《故乡》教学设计

2025/08/13教学教案

老地方整理的《故乡》教学设计(精选5篇),希望这些优秀内容,能够帮助到大家。

《故乡》教学设计 篇1

一、教学要求:

1、理解杨梅树的美丽可爱和昂美国的热人喜爱,体会作者热爱故乡的思想感情。

2、继续学习用重点句概括段落大意。

3、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4、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5、仿照第三段的写法,写一段话。

二、教学重点:

继续学习用重点句概括段落大意。

三、教学难点:

仿照第三段的写法写一段话。

四、课时安排:

三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求:检查预习情况,熟读课文,给课文分段。

教学过程:

一、导语:

同学们,我们祖国地大物博,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的特产,河北有苹果鸭梨,新疆有葡萄、哈密瓜,海南岛的椰子,今天,然我们一起来认识一下江南的特产——杨梅。

二、检查预习情况。

1、音、形、义

(音)津、婪、腻、腐

(形)婪、狭、滋、腻、酸、腐

(义)贪婪—婪,贪爱财物。贪得无厌,不知足。

狭长—狭,窄,不宽阔。窄而长。

惹人喜爱—惹,招引,挑逗。

细腻—腻,光滑,细致。课文中指不粗糙,柔软。

甘露—甘,甜。蜜甜的汁水。在课文中指春天的雨水。

吮吸—嘴聚拢吸取东西。

舒展—不倦缩。

甜津津—甜丝丝。

2、自读课文,做到正确。

三、读熟课文。

1、自由读课文,做到正确。

2、再读课文,争取正确流利。

3、同桌互读互评。

4、指名分自然段朗读。

5、自读自查,

四、默读课文,思考课文每个自然段讲了什么,是从哪几方面介绍故乡的杨梅?

五、给课文分段说明分段理由。

第一段:第一自然段。

第二段:第二自然段。

第三段:第三、四、五自然段。

作业:抄写生字新词,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要求:理解课文内容,有语气的朗读。概括第三短段意。

教学过程:

一、导语:

我们继续学习第10课。

二、理解课文内容,有语气朗读,概括第三段段意。

1、默读第三段,思考:课文是从哪几方面介绍杨梅的?

2、默读第三段,思考:从哪儿看出杨梅的'果实惹人喜爱?用笔划出来。

3、小组讨论,体会。

4、集体汇报讨论结果。

①形有两个特点:圆、遍身长着小刺。随着成长,刺由坚、硬变成软、平,细腻、柔软。

②色:淡红—深红—几乎变成黑的了,杨梅成熟过程颜色的变化,最后,杨梅太红了,咬开后,新鲜红嫩,汁水鲜红。十分诱人。

③味:没熟透,又酸又甜,熟透了,甜津津,句生活中的例子说明杨梅太好吃了。(牙被酸倒)

5、有语气的朗读。

6、给第三段找出重点句,概括这段段落大意。

说明:第三自然段的第二句话概括了段的主要内容,但要把“它”换成“杨梅”。

提示:有些重点句不能照搬,需要修改加工。

7、学习第二段。

①默读第二段,体会到什么了?

(杨梅树在春雨滋润下生机勃勃的样子。杨梅树蓬勃生长,充满生气。拟人化)

②有语气的朗读。

8、齐读第一段。

作业: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第三课时

教学要求:仿写短文,完成课后其他作业。

教学过程:

一、仿写。

1、回顾课文的写作方法。

县概括地说,在具体从形、色、味三方面写具体,其中味道描写中,要举一个小例子。

2、确定自己要写的水果。

3、老师选择一种水果进行指导。

4、自己仔细观察后描写,写出自己的喜爱之情。

二、比一比,再组成词语。

杨()狭()状()圆()

扬()峡()壮()园()

桂()婪()味()形()

挂()禁()昧()型()

作业:有语气朗读课文,语练,小片断。

附板书:形:圆小刺

10、我爱故乡的杨梅色:淡红深红几乎变成黑的

味:又酸又甜甜津津(酸)

《故乡》教学设计 篇2

教材分析:

这篇小说,深刻反映了当时中国社会生活,所以学习这篇文章要从历史和 社会演变方面入手,进而加强对主题的理解。

设计思想:

课文不过是教会学生学习的例子,阅读教学不能仅满足于让学生读懂具体的课文,而应该着眼于训练学生的思维,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提高学生的的语文素养。

本教案从营造轻松、平等、自由的交流氛围入手,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整体感知;反馈展示,讨论交流;合作探究,分析形象;品味语言,体会感情;理解朗读,积累词语;回顾过程,交流收获;并在本文的导读过程中,训练学生的思维,培养学习习惯,授与给小说阅读的方法,为学生自主阅读小说提供借鉴。 教学目标:

1、理清小说结构层次,感悟作者情感脉络及探求人生道路的的强烈愿望。

2、分析本文通过对比写法塑造的人物形象,领会小说所表现的主题思想。

3、、品味课文的抒情意味的语言,摘抄积累词语、句子和精彩语段。

4、在本文阅读过程中,训练学生的思维,养成良好习惯,教给阅读方法。 教学重点:

1、理解课文运用对比写法表现小说的主题思想的写法。

2、品味小说语言,领悟作者探求人生道路的的强烈愿望。

教学难点: 领会小说所表现的主题思想。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导入新课,检查预习

教师导入:同学们喜欢不喜欢读小说?能说说你们是怎样读小说的吗?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鲁迅创作于1921年的一篇小说《故乡》,并通过这篇小说的阅读,探讨阅读小说的方法。

学生交流预习情况:

1、读各自圈划查注的生字词,交流自学生字词情况。

2、简介小说创作背景 说说作者及《故乡》创作情况。 鲁迅1898年第一次离开老家绍兴,1919年12月又最后一次回故乡,接母亲来北京居住。《故乡》便是根据这一段生活经历创作出来的。小说中写的人和事是有事实依据的,但又经过了艺术加工,有虚构的成分。作品中的“我”身上有作者的影子,而“我”又不等于就是作者本人。

小说写的是1919年的事,它所反映的却是辛亥革命后十年间中国农村社会的情况。辛亥革命虽然推翻了满清王朝,但中国人民仍处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黑暗社会中,当时,帝国主义加紧对我国进行军事、经济、文化侵略,加上国内军阀混战不休、地主阶级对农民的残酷剥削,使得广大农民陷入困境。作者回乡期间,耳闻目睹了故乡的衰败景象和农民的贫困生活,加之在这个风雨如磐的社会求索了30余年的生活经验,于是写出了悲凉沉郁的《故乡》。

二、自主阅读,整体感知

1、想一想,小说的叙事线索是什么?理清小说的结构层次。

2、根据你对对课文内容的感受,在原题目《故乡》前加上定语。(课件展示)

三、反馈展示,讨论交流

预设以下问题,引导学生交流:

1、讨论课文的叙述的线索和小说的结构层次。

(学生发言讨论后明确:小说按以“我”回故乡的见闻和感受为线索展开故事情节的小说,按时间先后为顺序,全文分成三个部分:第一部分(1~5段),写的是故乡的萧条景象,“我”的复杂心情,交代了“我”回故乡的目的;第二部分(6~77段),写“我”在故乡的所见、所闻、所忆、所感,重点写了闰土的变化;第三部分(78~88段)写“我”离开故乡时的种种感触,表达我追求新生活的执著信念。)

2、学生展示各自在题目故乡前所加上的所加的定语,并引用文本信息阐释的理由。

四、合作探究,分析形象

1、作者在本文中都写了哪些人呢?本篇小说的主人公是谁?

明确:本文写的人物有闰土、杨二嫂、母亲、水生、宏儿和“我”;闰土就是本文的主要人物, “我”是本文的线索人物。

2、小说是怎样来描写闰土这个人物的?从哪些方面去对比?请细读课文,搜集信息,完成下边的表格。 (学生完成、课件展示)

对比内容:

外貌: 十一二岁,紫色圆脸,头戴小毡帽,颈上套一个银项圈,有一双红活圆实的手。

中年闰土 脸色灰黄,很深的皱纹,眼睛周围肿得通红,手又粗又笨

而且开裂,像是松树皮

动作、语态少年闰土 活泼刚健,动作干脆利落,说话脱口而出,朴质、生动;有智有勇,热情、纯真。 4个省略号(5处对话)说明闰土心里有无穷无尽的希奇的事,说也说不完。

神态说话前的是“欢喜──凄凉──恭敬”说话吞吞吐吐,断断续续,谦恭而又含糊,显得迟钝麻木。

说话后的神态是“只是摇头,脸上虽然刻着许多皱纹,却全然不动,仿佛石像一般”

9个省略号(5处对话)说明闰土心里有说不尽、道不明的苦处。

对我态度“只是不怕我”,“不到半日,我们便熟识了”,送我贝壳和鸟毛,告诉我很多希奇的事。对“我”友好,热情,和“我”建立了纯真的友情。恭敬地叫“老爷”,要水生“给老爷磕头”,认为少年时的“哥弟称呼”是“不懂事”,不成“规矩”。和“我”之间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了。

生活态度 ──天真活泼、对生活充满热情和希望。拣了“一副香炉和烛台”。──将希望寄托于神灵。

3、从表中的语句中,我们可以看出少年闰土是怎样的形象?中年闰土又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是什么原因使一个天真活泼、对生活充满热情和希望的小英雄变成了麻木迷信的木偶人呢?(课件展示)

讨论并归纳:少年闰土,天真活泼、无忧无虑,懂得很多生产知识,简直是

个小英雄;中年闰土,变成了满脸愁苦、麻木的迷信的木偶人。“多子,饥荒,苛税,兵,匪,官,绅,都苦得他像一个木偶人了。”是封建统治的压迫,使闰土发生了这么大的变化。

4、“我”对闰土的态度前后有什么不同?为什么?闰土这个形象表现什么样的主题?(闰土命运研究 课件展示)

明确:当年,“我”因闰土心里有无穷无尽的希奇的事而羡慕不已;现在,“我”为闰土与我之间的不了解和隔膜感到悲哀,使“我”与闰土之间的关系产生了冷漠、隔膜。闰土这个形象闰土揭露了封建思想、封建等级观念对群众精神上的压抑和毒害。

5、既然闰土的变化已经反映了封建思想、封建等级观念对人们精神上的'压抑和毒害了,作者为什么还要花那么多的笔墨来写杨二嫂呢?(人物杨二嫂命运研究 课件展示)

讨论并归纳:其实这也是一种过对比手法,小说以杨二嫂的自私、尖刻、贪婪、势利来对比衬托闰土的淳朴诚实,从更广泛意义上展示人与人关系的隔膜,深入揭露封建社会传统观念对他们的精神毒害,造成人们纯真的人性被扭曲。作者塑造这两个人物形象,真切地抒发了对现实社会的不满,希望有新的生活的炽热感情。

6、课文从哪些方面去描写杨二嫂的?表现她什么样的性格特征? 明确:通过肖像、语言、神态、动作的细节描写,表现了杨二嫂的自私、尖刻、贪婪、势利的性格。

五、品味语言,体会感情

齐读第三部分课文,品味、领悟小说语言的含义。

1、同学们对这部分课文中,感受最深的是哪些语句?为什么?

(让学生从内容和语言方面谈个性感受。)

2、从文中看,“我”是一个怎么样的人?(“我”的命运研究 课件展示) 明确:文中的“我”是一个有作者影子,具有进步思想倾向,同情、热爱劳动人民的知识分子形象。

3、面对回故乡的所见所闻,这位同情、热爱劳动人民的具有进步思想倾向的知识分子当时有什么样的感受?“我只觉得我四面有着不见的高墙,将我隔成孤身,使我非常气闷’文中的“高墙”指什么?

讨论并归纳:指封建思想,等级观念毒害下造成人与人之间的冷淡隔膜。 4、“他们应该有新的生活,为我们所未经生活过的”讨中的“新的生活”是指什么样的生活?

讨论并归纳:自由、平等、幸福的生活。

5、“我想到希望,忽然害怕起来”为什么“害怕”?

讨论并归纳:因为鲁迅当时还是个进化论者,这种自由、平等、幸福的新生活只是“我”的理想,但怎么实现,“我”无法回答,所以想到希望的能否实现,自然便害怕起来。

6、为什么说“他的愿望切近,我的愿望茫远罢了”?

讨论并归纳:闰土的愿望只是希望眼前能过上幸福生活,所以说 “切近”,我的愿望是普天下的人都过上自由、平等、幸福的生活,“我”的愿望能否实现还是未知数,所以茫远。

7、课文再次出现海边奇异的图画,表现了什么?(课件展示) 讨论并归纳:海边奇异的图画是“我”对美好希望的想象和憧憬。8、“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这句话有什么深刻含义?

在学生讨论后归纳:作者把希望比作地上的路。这句话告诉人们:只有美好的愿望而不去探索实践,希望必然落空,等于没有;虽然实现希望困难重重,但只要去探索实践,希望才有实现的可能。

六、理解朗读,积累词语

老师告诉过大家这么一句话:“学理如建楼,学文如堆沙”。学习语文,强调的是在文本阅读过程中,要注意积累词语、格言警句和精彩语段,丰富自己的词汇,为今后的更好地读写打基础,下面,请同学们拿出词语作业,摘抄本文中你喜欢的词、句、段,然后全班交流。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全文,圈划摘抄文中词语。

《故乡》教学设计 篇3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诵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感受课文准确、形象的语言。

2、揣摩课文表情达意的写作方法。

3、从文章充满儿童情趣和友爱真情的故事中体会作者难忘故乡、眷恋故乡、热爱故乡的感情。

教学重、难点

在读中体会作者的感情,揣摩课文表情达意的写作方法。 学会品读、鉴赏文章优美的语句和段落。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流程

一、 情感迁移,导入新课

让我们共同聆听一段《回乡偶书》的深情吟唱。(播放歌曲《回乡偶书》)这是一首久客他乡、怀念故里的经典之作。诗人贺知章告老还乡时已是86岁高龄的老人,可谓是落叶归根了。其实,不仅是贺知章,古往今来,故乡是所有游子的情感归宿。今天我们就跟随游子刘亚舟踏上思乡旅程,去追忆那 “难忘的故乡” (板书课题)请大家深情齐读。

二、通读课文,整体回顾

请同学们自由放声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回顾: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板书:热爱、眷恋、思念、难忘)

文章在结构上是怎样的?首尾有什么联系?

三、深入读文,品读感悟

(一)学习课文的第一、三部分

让我们怀着对故乡的思念、热爱、眷恋之情,深情齐读课文的第

一和最后两个自然段。作者把对故乡难忘的记忆比作什么?这一形象的比喻让你感受到了什么?童年的美好记忆,弥足珍贵。现在,让我们拾起那一颗颗记忆的珍珠,同作者一起回到那童年生活过的地方。

(二)学习课文的叙事部分

1、拟小标题

快速浏览叙事部分,想想作者回忆了几个故事,给每个故事拟定一个小标题。

板书:江边洗澡、雪地喂鸡

打跐溜滑、争抢鸭蛋

这四个故事作者是平分笔墨吗?(打跐溜滑、争野鸭蛋详写;江边洗澡、雪地喂鸡略写。叙事详略得当,突出了重点)作者最喜欢哪个季节?从哪段知道的?(过渡段,使话锋一转,让后面的故事自然顺畅起来)现在,我们就和作者一起到井沿儿打跐溜滑吧。

2、学习“打跐溜滑”的故事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第六自然段,用“ ——”画出描写“我”的句子,用“~”画出描写叔叔的句子。结合精彩的细节描写,体会“我”是一个怎样的孩子?叔叔又是一位怎样的人?想好后和同桌交流交流。 (顽皮、撒野、毫无顾忌、任性、憨厚、朴实、沉默、好心肠)(指导朗读,体会动作的细节描写)

任性孩子的吵闹声音犹在耳际,好心叔叔的憨厚形象犹在眼前。时间过得真快,一晃——(引读课文的第七自然段)。如果叔叔就在你的跟前,你想对叔叔说:“ __________” 父老乡亲的纯朴乡情,让我忘却了寒冷,有的只是内心的感动。 3自主选学

采用刚才 “读一读、画一画、抓细节”的方法,选学江边洗澡、雪地喂鸡、争抢鸭蛋三个故事当中你最感兴趣的一个,说说你的'感受。

(1)江边洗澡

这里的小鱼有什么特点?

抓住“撞、一群又一群、铺满、啃咬”来谈。感受小鱼多、顽皮的特点。

作者的所见、所感,也让我们兴奋起来:

这里的鱼儿真___!

这里的鱼儿真___!

与小鱼亲密接触的感觉真好,投入到大自然的怀抱中,其乐无穷。 谁还想体验江边洗澡?站起来读一读吧。

家乡依山傍水的环境,如梦如幻,怎能不叫人怀念呢?

(2)雪地喂鸡

你从这一段中感受到了什么?(山鸡很多,野生动物资源丰富)这样的场景现在已经很少见了。雪地喂鸡主要抓住了什么细节描写,这样写有什么好处?(动作描写,动笔画出本段的动词。抓住“扫、撒、拎、站、守”5个动词的描写,体会作者的认真劲)谁能读出“我”喂鸡时的认真劲?有我在,成群的山鸡再也不敢放肆了。这样的环境让我想起了老人们常念叨的“棒打狍子,瓢舀鱼,野鸡飞到饭锅里”的神奇场面。

作者雪地喂鸡时那叫一个认真,可玩起来也是毫不含糊的(引读课文的第五自然段)这里省略了什么?还可以玩什么游戏?(学生拓展,出示图片)简单说说你的快乐。

这是我们东北孩子独享的乐趣!

(3) 争野鸭蛋

作者对这件事也是刻骨铭心的,哪一个词体现出来了?(终生难忘)读读这段话,发现了什么?(过渡段)

“我”和铁柱的感情怎么样?(形影不离)

可是江边的草丛里却传来了铁蛋的哭声,怎么回事呢?谁能把事情的来龙去脉读一读?(指名读)大家有什么感受?

也许正是因为这些小摩擦,才使“我”和铁柱的友谊更浓更甜吧。 你有过类似的友谊吗?(情感迁移)

三十多年过去了,如今,我对铁柱是怎样的感情呢?你从哪些语句或段落中感受到的?(思念、悔恨)为啥要和他争那个鸭蛋呢?

我真不应该________。(变成陈述句,突出悔恨的情感) 儿时纯真的友谊才是最珍贵的。

四、总结课文,拓展延伸

四个故事如同一部老电影,演绎着淳朴的东北乡村生活,勾起了作者的无限乡思。情到深处,不由得直抒胸怀(引读课文的最后两个自然段,升华情感)

作者言未尽,意未歇,绵绵不绝的乡思牵动着我们的心,现在让我们也来吐露心声,表达真情。

1、家乡美

我爱家乡的___________,因为___________。家乡的_____真____,给我们带来了_____。 那一件童年趣事事令我终生难忘:__________。

2、诗歌《亲亲的北大荒,我的家乡》

合:亲亲的北大荒,我的家乡,

我们生活的美丽地方。

男:肥沃的黑土地富饶、广袤,(mào)

女:勤劳淳朴的人们为之骄傲、自豪。

男:家乡的巨变让我们喜上眉梢,

女:人们的幸福生活溢于言表。

合:这里,是我们成长的摇篮,

这里,让离家的游子魂牵梦绕。

合:衷心祝愿我美丽的家乡,

像雄健的骏马一路驰骋。

像展翅的雄鹰飞得更高!

3推荐作业:借鉴文中的写法,记一件发生在家乡的童年趣事。回忆难舍的人,难忘的事,表达难割舍的真情。

板书设计: 难忘的故乡

江边洗澡

回忆 雪地喂鸡 思念、眷恋、怀念

打跐溜滑

争抢鸭蛋

《故乡》教学设计 篇4

教学目的:1、引导学生学会从辨析文章.写作目的入手进行比较阅读,“同中求异,异中求同”,培养多角度观察事物、分析问题的习惯,提高联想力和发散思维的能力。

2、通过学习,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珍惜友情的感情。

教学内容:课文《故乡的榕树》中的“榕下小憩”片断和《风景谈》中的“桃林小憩”片断。

理论根据:叶圣陶:“语文教学应当摆脱课堂的束缚,引导学生广泛阅读,从文学的宝库中汲取丰富的营养。”“应当引导学生大胆尝试。无论成功与否,尝试都比不尝试有益得多;其故就在运用一番心力,那一番心力是一辈子要运用的。”

教学方法:比较法;尝试法。

重点难点:本课的教学重点在于引导学生掌握比较阅读的方法;难点在于对阅读材料的写作目的的把握。

使用教具:幻灯机。

教学思路:先明确比较阅读的意义,介绍比较阅读的基本角度和方法,然后通过具体的阅读活动,引导学生掌握比较阅读的方法和技巧,再鼓励学生大胆尝试,从立意、选材、组材、情感、表达方式等方面进行比较阅读实践,切实掌握比较阅读的方法,并运用学到的方法指导课外阅读,从而实现能力迁移的.教学目的,使学生在不断的阅读实践中拓展思维,学会求同求异,培养多角度思考问题的好习惯。

教学过程:

1、引入。

这个单元的学习目的是学会比较阅读。比较阅读是培养阅读兴趣、提高阅

读能力的好方法,有比较才有辨别,很多大学问家都是得益于此的。比较阅读的形式,最基本的一种是内容比较和形式比较,“异中求同,同中求异”则是比较的基础。今天,我们就来进行比较阅读,学习比较阅读的方法。

2、明确阅读内容与比较项目。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故乡的榕树》这篇抒情散文。这篇课文写久居异乡

的“我”带着小儿子在客地大榕树下散步、嬉戏时,由眼前景物自然而然地想起了故乡榕树下的一桩桩充满生活情趣和乡土气息的儿时往事,字里行间渗透着作者对养育庇护自己的故乡的眷恋之情。回读《风景谈》一文中的“桃林小憩”(见课本36页第三段)一段,并与《故乡的榕树》一文中的第8、第9自然段 “榕下小憩” (见课本124页)作比较,分析它们在立意、选材、组材、情感、表达方式等方面的异同。

点拨:这两段节选文字的体裁都是散文,同是写工余休息的片断,但它们的写作目的不同,立意、选材、组材、情感、表达方式也就不同。先比较.写作目的,再根据.写作目的的不同,来比较其它方面的异同。

回顾:《风景谈》一文的写作目的是什么?《故乡的榕树》一文的写作目的是什么?

明确:《风景谈》一文讴歌延安解放区军民火热的战斗生活和崇高的精神境界,借“谈风景”来“谈政治”,表达作者对解放区的无限热爱与向往,隐隐透露出“中华民族要解放,就要有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之意。《故乡的榕树》一文表达漂泊异乡的游子对养育庇护自己的故乡深深眷恋之情,抒发对故乡和祖国的思念和热爱。两文的写作目的不同,内容和形式也就有所不同。

请完成下页附表:

3、引导学生填写表格,注意拓展学生的思维,强调答案可以灵活组织。

教师点拨答案要点:

(1)立意:《风景谈》中的“桃林小憩”,反映的是抗日战争时期在延安的革命青年工作之余休息、学习的情景,表现他们的崇高精神世界;《故乡的榕树》中的“榕下小憩”,表现的是劳苦而纯朴的乡亲们因为有榕树的庇护才得以透一口气,获得安慰和满足。

(2)选材组材:“桃林小憩”,作者一方面表现环境条件的简陋、恶劣:在“秃顶的山,单调的黄土”这个所谓的“风景”里,只有二三十棵桃树,半盘旧石磨就是“圆桌面”,几尺断碣、一截旧阶石和一些大小石块就是几案和凳子,桃林前面是荞麦和大麻、玉米,这就是“风景”;另一方面又着力突出人们乐观、向上的精神面貌:清茶和枣子待客,更有几位“只把随身带来的书籍代替了枣子和茶”;两位“虎头虎脑”的青年温雅地静静坐着休息;一群青年男女或坐或蹲,正在“争论着一个哲学上的问题,时时哗然大笑”;长石条上躺着一位用书掩住脸的……他们到这里只为消除疲劳。这些描写突出了延安青年的高贵精神。“榕下小憩”则围绕故乡榕树给人庇护来选材。作者一方面着力描写了榕树“撑开遮天巨伞”,“洒落一地荫凉”;另一方面又突出描写烈日下农人踏着发烫的石板路到这里透一口气;一天辛劳后的乡亲们躺在树下纳凉,谈庄稼、说《水浒》、拉胡琴、唱小曲……在榕树的庇荫下找到一点安慰和满足,突出了榕树给乡亲们的抚慰和快乐。

(3)情感:都表现出了作者的热爱、崇敬、向往之情,但“桃林小憩”侧重于崇敬和赞美,“榕下小憩”则侧重于表现热爱、思念和眷恋之情。

(4)表达方式:两段都有描写、议论、抒情、记叙的综合运用,但侧重点有所不同。“桃林小憩”以议论和描写为主,重在阐明“人创造了第二自然”的道理,在说理中抒情(寓情于理);“榕下小憩”以叙述和抒情为主,重在抒发对故乡的热爱和眷恋之情(寓情于事)。

小结:比较阅读,要注意从文章的写作目的入手。.写作目的可以通过.写作背景、.写作内容、情感等途径去了解。而比较阅读的关键在于选准比较的角度,一般是从立意、选材内容、思想感情、表现手法、艺术风格等方面进行比较。这两个文段就是我们学习比较阅读的典型范例。此外,这两个文段表达了对家乡、对祖国的热爱,也很值得我们学习。

《故乡》教学设计 篇5

教材说明:

本课是一篇抒情散文。文章内容大致上分为两层。第一层“写物”,描写了故乡朴实无华的芦苇多而美。进而,文章从“故乡的芦苇”这个“点”上引入第二层——“忆趣”,通过回忆用芦叶吹歌,折芦叶船,在芦苇丛中捉纺织娘等往事,抒发对儿时生活的追忆之情以及对自己家乡的怀念之情。“忆趣”是内容的“深化”是文章的主体内容。它有利于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其优美、生动的语言是学生学习语言,培养语感的好材料。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第六册

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诵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积累词语。

2、理解课文内容,感悟作者在文中抒发怀念家乡的情感。

3、认识、会写12个生字,辨析多音字“几”。

教学重、难点:

理解文中比喻、拟人句及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作者抒发的`思乡之情。

教学准备:

录音磁带、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小朋友们,你们见过芦苇吗?(生答)

2、师介绍芦苇。

3、师:在作者樊发稼的故乡,生长着许许多多朴实无华,绿如轻纺的芦苇,给他留下了甜蜜的回忆。你们想不想到那儿去看看?

今天,我们就随着作者回忆,一起去看看那——故乡的芦苇(板书课题、齐读课文)

二、师感情读课文(或放录音)

1、生边听边想: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2、指名用自己的话概括地说一说。

三、品读课文

师过渡:生我养我的故乡,给我留下许多梦幻般的记忆,为什么让我尤其难忘的是芦苇呢?

一赏芦苇美景(学习2—4自然段)。

1、生自由朗读课文。

2、说说:你在读中感觉到了什么?是从哪些语句中读出来的?(引导说出:绿、美,师相机板书)

3、品读重点句子,感情诵读。

出示句子:“一片片,一簇簇,碧生生,绿油油,迎着轻风,摇曳着修长的秀枝,犹如一朵朵绿色的轻云,给村庄镶上一道美丽的风景。”

①指名读句子

②师:你喜欢这句话吗?为什么?(引出:比喻句)

你们能不能仿照这个句子,说一、两个比喻句呢?

③师指导朗读

④师:故乡的芦苇多美啊,老师真想来感受感受,让我读一次,好吗?

⑤师读生观察。读后问:你观察到什么?你从老师朗读中感受到什么?

⑥生反复练读:分组读、指明读、齐读等

⑦练说叠词

请生说一说句中运用了哪些叠词,你还能说出别的叠词吗?

师:在这三段中,你还有喜欢的句子吗?

出示句子:每年,当春风刚刚吹谢雪花,芦苇就迫不及待地从泥土里探出尖尖的脑袋。

①哪些同学喜欢它,就站起来读一读。

②全班齐读。

③这是一个什么句子?我们以前学过这样的句子吗?谁站起来说一说。(引导说说拟人句)

过渡:

这么美的芦苇,一定给“我”带来了许多的快乐。下面,就让我们与作者一起回到他的童年,去感受那一份快乐。

二忆童年趣事(学习5—7自然段)。

1、生以四人为小组合作学习

自由朗读,交流:课文中写了几件童年趣事,你觉得哪件事最有趣,说说为什么?

自学要求:(出示小黑板)

①读懂这一部分的每一句话,不理解的可以提出来讨论。

②朗读时可以加上适当的动作,读出“趣”来。

2、生汇报自学情况

全班交流,师随机出示句子,指导朗读。

①出示句子:

孩子们为这美们妙的音乐陶醉,在亮晶晶的小河边,在碧青青的草地上,快乐地奔跑着,呼呼唤着——

生自由读,指名读,小组读,齐读——

师生评价:

师:此时,我已经陶铸在那鸟鸣似的歌声中,真快乐啊!你看,孩子们吹得多起劲啊!(指导观察插图)

生边想象边感情朗诵第5自然段(配轻音乐)

②师:我们不仅用芦叶吹出美妙的歌曲,还把它们折成绿色的芦叶船,别提多有趣啊!

引导学生读第6自然段

出示重点句子:

绿色的“船队”便满载着我们纯真的幻想,顺流而去。

问:句子中的“船队”和“幻想”分别指什么?说说你的理解。

3、师:吹芦叶、折芦叶船多有趣啊!可是,更有趣的还在后面呢?现在,我想跟着作者一起去芦苇丛中捉纺织娘,你们想去吗?

指名读第7自然段。

师:你喜欢这一段吗?为什么?(生自由回答)

生练读,指明读,自由读,齐读。

师:纺织娘是什么?它是什么样子的?

请找到课文中的语句读一读。

课件展示纺织娘,帮助学生理解。

4、练习背诵

把你最喜欢的一部分背下来。

过渡:

故乡的芦苇多美啊!它曾给“我”留下了这么甜蜜的回忆,让“我”永远不能忘怀。同学们,读了课文,你从课文中感受到一种怎样的感情呢?你能从课文中找到直接表达这种情感的语句吗?

三学习第1、8自然段(5分钟)

仔细品读,对比说说这两段有什么特点?(前后照应)

四、拓展

师启发:我们在课文中感受了作者对故乡芦苇的情感,同时还体会到人与自然的和谐。那么你能不能也来谈谈自己家乡的美景和童年趣事呢?

学生自由说,指名说。

板书:

17、故乡的芦苇

不芦苇:绿美

能芦叶:吹陶醉甜蜜的回忆

忘芦叶船:满载幻想

怀芦苇丛:捉纺织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