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导航
老地方 > 百科 > 教学教案 > 正文

教学设计方案

2025/08/14教学教案

老地方整理的教学设计方案(精选4篇),希望这些优秀内容,能够帮助到大家。

教学设计方案 篇1

一、激发兴趣,提示课题

1、听录音,让学生说说听到了什么声音?

2、同学们听到这些声音,知道了什么?

(板书:下雨了)

3、下雨了,自然界有变化,那么下雨前,自然界又有什么变化呢?学习了《要下雨了》这篇课文,同学们就会知道更多的自然常识。

补上课题:

要下雨了。

二、初读课文,读准字音

1、借助拼音自由读课文,把生字用圆圈画出来。

2、同桌同学互查生字读音。

3、分段接读,纠正字音。

三、朗读课文,感悟文意

1、小白兔是怎样知道要下雨了呢?

在小组内分角色练习朗读。

2、燕子、小鱼、蚂蚁都说了什么?

分别请扮演这些角色的同学来朗读。

3、大家替他们想一想:

这时候燕子什么心情?

读读说说,例:

我们正忙着搬东西呢!

李老师正忙着( )!

( )正忙着( )!

3、小鱼、蚂蚁什么心情?

请其他的.扮演者再读课文。

4、通过听读,大家讨论一下:

要下雨了,你知道什么啦?

5、小白兔知道了吗?他是什么做的?怎么说的?

齐读最后一段。

6、小白兔的想法前后一致吗?下雨前,小白兔自己有什么感觉呢?

7、请学生再分角色朗读。

8、学了这篇课文,谁能解释一下:

要下雨了,燕子为什么低飞,小鱼为什么游到水面,蚂蚁为什么要搬东西?

9、你们还知道下雨前有什么现象吗?

四、课后延伸,练习背诵

1、同学们,要下雨了自然界会发生变化,那么要晴天了自然界又会发生什么变化呢?请大家去读课外书,找一找答案。

2、练习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五、实践作业

1、口头填空:

⑴ 要下雨了,燕子( )。

⑵ 要下雨了,小鱼( )。

⑶ 要下雨了,蚂蚁( )。

⑷ 要下雨了,天气( )。

2、学做小小气象员,可分别通过观察燕子、小鱼、和小蚂蚁预报下雨,还可观察其他事物,每次都要做好记录。并评出最佳气象员。

【板书设计】

天气很闷

燕子低飞 捉虫

16、要下雨了 鱼游出水面 透气

蚂蚁搬家 防水

教学设计方案 篇2

本文是由语文教案工作室上传的:《要下雨了》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认识“坡、割”等12个生字。会写“吧、吗”等6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在有史以来地朗读课文。能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3、初步了解“燕子低飞、鱼游出水面、蚂蚁搬家”与下雨的.关系。

【学习重点】

1、认识12个生字,会写6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学习难点】

初步了解“燕子低飞、鱼游出水面、蚂蚁搬家”与下雨的关系。

【导学流程】

教学设计方案 篇3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两条绿线内的字只识不写。认识3个偏旁。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初步认识池塘、小溪、江河、海洋,并通过雨点的动态变化认识它们的特点,激发学生观察自然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2、学会生字,并会正确、美观地书写。

3、初步认识池塘、小溪、江河、海洋的特征,了解一点水的变化常识。

教学课时: 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初步认识池塘、小溪、江河、海洋,了解一点水的变化常识,激发学生观察、认识自然现象的兴趣。

3、学会本课3个生字“落”、“海”、“洋”。

教具准备:生字卡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看图揭题。

1、(多媒体课件显示)小朋友看,天空布满了乌云,你还看见了什么?

2、今天我们学的课文,题目是——《雨点》。

师板书课题,

3、这篇课文告诉我们,雨点落进不同的地方,样子是不一样的。雨点落进了哪些地方?样子有什么不同呢?

二、初读课文。

1、请小朋友一边看图一边借助拼音把字音读准,把课文读正确、通顺。

2、课文中共有4句话,配有4幅图。请小朋友一边看一幅图一边读相应的一句话,再想想它们的意思。

3、通过自己的读,你知道雨点都落进了哪些地方?雨点落进不同的地方,样子有什么不同?现在我们就一句一句地把课文读懂读好。

三、讲读课文。

(一)讲读第一句。

1、指名读第一句。

(1)(出示生字)落。读准字音

雨点是从空中落下来的,它落进了池塘里。

(2)(多媒体播放:池塘画面)

池塘里的水跟我们平时看到的小河里的水的样子有什么不同?

2、一动也不动,就像什么?书上用了哪个词?

Shuì jiào

(1)(出示词语:睡 觉)读准字音,“睡”是翘舌音。

我们每天都要睡觉,睡觉的时候要闭上眼睛,所以“睡”这个字很有意思,是个眼目旁。你能读出它的意思吗?

(2)指导读好第1句。

(二)讲读第二句。

1、指名读第二句。

(多媒体课件播放:小溪画面)小溪的水缓缓地流着,就像在干什么?书上是怎么说的?

sàn

出示词语:散 步)读一读。

2、为什么不说它睡觉,而说它在散步呢?散步的时候是怎么走的呢?你能读好这个词吗?

3、指导读好“散步”。

4、指名读第2句。评议,再读。

(三)讲读第三句。

1、自己看第3幅图,小声读第3句话,能不能把意思读懂。

(多媒体课件显示:江河画面)

2、指名读。

其他同学注意听,听一听他有没有读懂。

3、评读。

4、齐读第3句。

5、小结:刚才大家看着图,自己读懂了第3句话的意思。

(四)讲读第四句。

1、现在请小朋友再看一幅图,自己读第4句话,能不能把第4句话读懂、读好。

2、指名读。

3、评:他读懂了没有?从哪里听出来的.?

Hǎi yáng tiào yuè

(出示词语:海 洋 跳 跃)

4、指导读好“海洋”、“跳跃”。

5、齐读第4句话。

四、指导朗读。

1、现在谁能把整篇课文读给大家听呢?

2、自读、互读、指名读、赛读、全班读。

五、教学生字。

1、出示字卡,读读生字卡片,巩固字音。

2、这些生字不光要认识,还要能记住它们。

本节课,我们学了几个有三点水的字?

3、“落”是上下结构的字,三点水在这里不做偏旁了。

你怎么记住这个字?

“海”这个字请小朋友注意右边“每”的笔顺。

“洋”这个字怎么记呢?

4、师范写“落”、“海”、“洋”。

5、学生描红、临写,师巡视指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1、学会剩余的生字,并能正确、美观地书写。

2、能有感情地背诵课文,表演课文。

教具准备:

录音磁带、头饰、生字卡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齐读生字卡片(“海”、“洋”、“落”)

2、口头扩词。

海( )( )( ) 落( )( )( )

3、齐声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指导背诵

1、这么有趣的课文,愿意背下来吗?

2、为了背好课文,我们先来读好下面这几个词语:

睡觉 散步 奔跑 跳跃

3、看着板书或屏幕,试着背诵课文。

(1)自背、同座位互背、指名背、评议、全班齐背。然后问:我们来演一演这个课本剧好吗?

4、拿出自己做的头饰,边背边做动作。

三、拓展练习

1、课文我们已经学懂了,你们注意观察过吗,春天的雨点还会落在哪些地方?给大自然带来哪些变化呢?小朋友到郊外去观察,你就会发现了。

2、多媒体课件显示:雨点落进果园里、树梢上、田野里、池塘里的画面。

3、(出示:口头填空)

雨点落在果园里,点红了 。

雨点洒在树梢上,染绿了 。

雨点落在田野里,滋润了 。

雨点降在池塘里,唤醒了 。

4、雨点还会落在哪里呢?学生互相讨论。

四、教学生字

1、出示字卡,读字音。

2、教学新偏旁。

睡:上节课老师已经教过,这叫“眼目旁”,跟读两遍。

散:右边的偏旁是“反文旁”,跟读两遍。

觉:偏旁是下面的“见字底”,跟读两遍。

步:上面的叫“止字部”,让学生认读两遍。

3、自学课后的笔顺表,描红。

4、从怎么记住这些生字呢?学生各抒己见,师提醒以下的几个生字。

步:下面不要写成“少”,多出一点来。

睡:重点指导右边的笔顺。

五、指导写字。

散:左右等宽。

跑、跃:左右等宽,足字旁略微比右边的部件短一些。

睡:右边的第二笔横写长一些,第三笔横略长些,第一笔横写得最短。

1、师范写“散、睡”,生描红。

2、生描红,临写生字,师巡视指导,放轻音乐。

板书设计:

池塘 睡觉

小溪 散步

2、雨点 江河 跳跃

海洋 奔跑

教学反思:

课文写作者在不同地观察同一事物都不一样。引导学生观察,春天来了,小雨点落在其他地方,会有什么变化。

教学设计方案 篇4

学习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作者对母鸡由厌恶到喜爱的情感经历。

2、了解母鸡的生活习性及伟大的母爱在母鸡身上的具体体现。

3、比较本文与《猫》在写法上的异同点。

教学重、难点

了解母鸡的生活习性及伟大的母爱在母鸡身上的具体体现。

课前准备

了解母鸡的生活习性及有关母鸡的趣事(农村的学生可通过实地观察了解,城市的学生可通过阅读、上网、请教他人、利用音像资料等方法进行7解)。

教学过程

交流见闻,导入新课

1、交流课前收集整理的关于母鸡的见闻。

2、导入新课:

猫是一种很平常的小动物,可在热爱生活的老舍先生看来,却如同一个既可爱又淘气的孩子。那么,老舍眼里的母鸡又是怎样的呢?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老舍先生的另一篇文章《母鸡》

自读自悟

1、师生共同制定读阅读目标。

a、圈出生字词,读准字音。

b.认真朗读课文,达到读正确、读流利。

c、理清文章条理,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d.弄清课前“导读”中提出的两个问题:

老舍先生笔下的母鸡是一只怎样的母鸡?

比较一下,本文和《猫》两篇文章在写法上各有哪些特点?

(不同之处:《猫》一文中流露的自始至终是喜爱的情感,而本文体现的.是由厌恶到喜爱的情感变化。)

2、自主阅读,边读边批注。

汇报交流

品评母鸡之长短,体会作者之喜恶

1、再读课文,小组讨论:

a.文中直接写作者对母鸡由讨厌到不讨厌这一情感变化的语句有哪些?

(如:“我一向讨厌母鸡。”“可是,现在我改变了心思,……”“我不敢再讨厌母鸡了。”)

b、作者分别通过哪些事例具体写母鸡的讨厌与不讨厌?每个事例各用一个恰当的词语概括。

(如:随处乱叫 欺软怕硬 发狂炫耀 负责 慈爱 勇敢 辛苦)

c、联系上文和生活体验谈谈自己对第九自然段的理解。

d.句子辨析:

“我不敢再讨厌母鸡了”可改为“我不再讨厌母鸡了’’吗?为什么?

2、全班交流。

3、同桌合作,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分辨褒贬,积累语言

1、思考讨论:

作者在表达自己对母鸡由厌恶到喜爱的情感变化的过程中,遣词造句的感情色彩也发生了变化,找一找、读一读、品一品。

2、分类摘抄词语。

把自己所欣赏的词句按褒与贬两类,摘抄在“采蜜本”上。

反复回味,走近老舍

1、师生对话,交流各自读过《猫》和《母鸡》后,对老舍及其作品的看法,引导学生初步学习赏析名篇的方法。

2、找一篇老舍先生的其他文章,和好朋友一起读一读,然后互相交流阅读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