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咕咚》教学设计
老地方整理的《咕咚》教学设计(精选4篇),希望这些优秀内容,能够帮助到大家。
《咕咚》教学设计 篇1
1、知识目标
(1)复习字词,巩固拟声词。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分角色表演故事。
(3)了解课文内容,能体会“听到任何事情,要多想、多看和多问,才能了解事实真相”的道理。
2、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的阅读分析能力。
(2)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
(3)培养学生的语文综合实践能力。
教学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鼓励学生大胆想象,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难点:理解课文内容,在读中感悟故事所蕴含的道理。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各种动物的头饰等。
教学方法:讲授法、谈话法、朗读指导法、小组合作法、开放式联想法。 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一、创设情境,复习词句。
师:小朋友,美丽的大森林里,藏着许多有趣的事。现在,老师就带你们去森林玩。你们高兴吗?
(播放录音:要想去森林,先要闯三关!) 师:怎么样,准备好了吗?
第一关:词语小火车。(出示词语:咕咚、吓了一跳、拔腿就跑、小鹿、熟了、逃命、大象、拦住、领着、掉进湖里)这列火车开起来!
生:开火车朗读词语。
师:真不错,小火车开得又快又稳。 第二关:选词造句。(词语同上) 生:选择自己喜欢的词语说句子。
第三关:拟声词找家。(咕呱咕呱、沙沙沙、嗡嗡嗡、哗啦哗啦、叽叽喳喳,短文内容:大森林里的声音真好听!雨娃娃( )地飘落下来,小溪( )地流淌着。勤劳的蜜蜂( )地提着蜜罐采蜜,小鸟在树上( )地唱着歌,一只青蛙从水里跳了出来,( )地呼唤同伴。)请一生一边填空一边有感情地朗读。
( 播放声音:恭喜你们闯关成功,森林王国欢迎你!)
二、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师:小朋友们,咱们赶快去森林看看吧,你们看,湖边的木瓜树上结满了金黄金黄的木瓜,真馋人哪!(播放:咕咚声)咦,你听到了什么声音?
生:我听到了咕咚一声。 师:咕咚声是从哪发出的?
生:咕咚声是木瓜掉进湖里发出的声音。
师:你们知道吗?就是这“咕咚”声,可把动物们吓坏了!现在,我们继续学习第20课“咕咚”,了解事情的真相。(板题:咕咚)请大家齐读课题!
三、通读课文,理清脉络。
师:请小朋友听读故事,一边听一边想,故事中依次出现了哪些动物?(视频播放课文朗读。)
生:故事中出现了兔子、猴子、狐狸、山羊、小鹿、大象、野牛七种动物。
师:课文中还配了四幅精美的连环画,请小朋友们快速打开课本106页,自由地、大声地朗读一遍课文,找出与图画相关的段落。生:自由朗读课文。
师:小朋友们读得可真认真!谁来汇报?
生:第一幅图是课文的第一、二自然段,第二幅图是课文的第三、四自然段,第三幅图是课文的第五自然段,第四幅图是课文第六、七自然段。
四、赏析课文,表达感悟。 (一)研读课文,感受故事。
师:请大家欣赏第一幅图,齐读课文一、二自然段。 生:齐读。
师:木瓜熟了,从高高的树上掉下来,声音会很(大)。这么大的声音,正巧就被胆小的兔子(师贴板画兔子)听见了。兔子有什么反应?生:兔子吓了一跳,拔腿就跑。(板书:跑)
师:拔腿就跑说明了什么? 生1:说明兔子跑得非常快!
生2:说明兔子吓坏了,根本没来得及思考拔腿就跑。 师:兔子有没有看到咕咚? 生:没有
师:谁来再读这一句。指名一生读。
师:老师听出来了,你把“吓、拔”重读,我们仿佛看到了一只吓坏了的兔子,正惊慌失措地向前冲呢!
师:兔子被谁看见了?
生:小猴子。(师贴板画猴子)
师:小猴子不明白了:“小兔子,你为什么跑啊?”兔子怎么回答? 生:兔子一边跑一边喊“不好啦!”“咕咚”可怕极了! 师:在兔子心里,“咕咚”可能是什么? 生1:咕咚可能是妖怪。 生2:咕咚可能是怪兽。 生3:咕咚可能是幽灵。
师:总之非常可怕。兔子一边跑一边喊,此时此刻,兔子心情怎样? 生1:兔子的心里十分着急。 生2:兔子十分害怕。
师:谁来再读这一句。指名一生读。读得好!
师:听到兔子的叫喊,小猴子是怎么做的呢?请一位小朋友朗读课文第3自然段。(指名读)
师:小猴子一听,就跟着(板书:跟)跑起来,说明了什么? 生:说明了小猴子根本没有去想咕咚是什么,就跟着兔子跑起来。师:小猴子一边跑,一边大叫,它在叫什么?
生:不好了,不好了,咕咚来了,大家快跑哇! 师:那小猴子现在心情怎样?
师:老师也有发现,小朋友们,你们再来读读黑色部分的句子。(PPT出示)你有什么发现?
生:我发现动物们都是一边跑一边叫。 师:动物们一边跑一边叫,你能体会到什么? 生:动物们都没有时间动脑思考“咕咚”是什么。 师:你能用“一边……一边……”说个句子吗?(生答) (三)演读课文,明白事理。
师:小朋友们,咕咚这么可怕,总得想办法这群可怜又可笑的动物啊!看,(PPT出示课文第三幅图)谁来了?
生:野牛。
师:野牛是怎么做的呢?请一位小朋友朗读课文第5自然段,其它小朋友动笔圈一圈,野牛是怎么做的,又是怎么说的。
师:野牛是怎么做的?
生:野牛拦住大象问,拦住大伙儿问,最后问兔子。 师:野牛问了什么? 生:咕咚在哪里?你看见了?
师:从野牛的动作与问话中,你觉得这是一头怎样的`野牛? 生1:这是一头沉着冷静的野牛。
生2:这是一头爱思考的野牛。(师板书:爱思考) ……
师:老师也想和小朋友们合作,我来扮演沉着冷静的野牛,采访一下这些吓破了胆的动物们。(师一边走一边问大象、狐狸、山羊、小鹿、小猴子,生根据角色进行回答)。我还是来问问小兔子吧!
生:(扮演小兔子)是我听见了,咕咚就在那边的湖里。 (四)寻找真相,揭示主题。
师:嗨,都是听说的。 “咕咚”究竟是什么呢?(PPT出示课文第四幅图)我们跟着小兔子去湖边看看吧!请大家齐读课文第6自然段,找出咕咚的真相。
生:齐读。 师:咕咚是什么?
生:咕咚就是熟了的木瓜从高高的树上掉进湖里发出的声音。 师:知道了“咕咚”的真相后,大伙儿你看看我,我看看你,都笑了。它们在笑什么?
生:它们知道了咕咚是熟了的木瓜掉进湖里发出的声音,弄清了事情的真相后,觉得自己刚才的行动十分可笑,所以笑了。
五、感悟事理,学以致用。
师:原来它们闹了一个大笑话。小朋友们,故事讲完了,在这个故事中?你喜欢谁?为什么?
生1:我喜欢野牛,因为它遇到事情不慌张,能先问个为什么。生2:我喜欢野牛,因为野牛不盲目地跟着别人跑,而是动脑筋思考,弄清事实的真相。
……
师:在生活中,假如你遇到类似的事情,应该怎么办? 生1:我们也应该像野牛一样,遇事先问个为什么。 生2:我们应该弄清事实真相后再决定怎么做。 ……
六、表演故事,画龙点睛。
学习了这么有趣的故事,让我们学习到了做人做事的道理,我们班的小演员还把这个故事编成了一个童话剧,请我们的小演员上场吧!看,森林小剧场已经开演了!(播放背景音乐,生表演童话剧)
师:从小朋友们的掌声中,我听出来了你们的表演真精彩。老师也有创作,我把这个有趣的故事编成了一首诗歌。请小朋友们跟着节奏拍手读一读吧!(PPT播放背景音乐,生拍手读儿歌,再次理清文章的脉络。)
七、再谈感悟,升华主题。
师:小朋友,学习了这篇课文,你学会了什么? 生1:我会分角色朗读课文了。
生2:我体会到了“听到任何事情,要动脑想想或去看看,才能了解事实真相”的道理。
生3:学了这篇课文,我明白了,生活中遇事要多动脑筋,不要盲从。 生4:我看了同伴们的表演,我感觉这个故事真有趣。我要讲给我的爸爸妈妈听。
……
八、知识链接,延伸课堂。
小朋友,森林中还蕴藏着好多有趣的故事,“森林故事吧”为大家推荐了三个故事,(PPT呈现课后朗读篇目)请大家课后认真读一读,在下周的“小小故事会”上,你能成为“班级故事大王”。老师期待你们精彩的展现!下课!
《咕咚》教学设计 篇2
教学要求:
1、认识“咕、咚、突、传、腿、耍、慌、阴、吵、追、转”12个生字;会写“看、着、兔、伙、松、玩、跟”7个汉字。学习“羊字头”、“足字旁”2个新部首。
2、理解课文内容,分角色表演,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通过教学,让学生懂得遇事不动脑筋、盲目地跟着别人,就容易做错事。教育学生遇事要多思考,不要盲目跟从。
教学重点:
朗读课文,逐步达到感情朗读的水平;识字、写字练习。
教学难点:
了解课文内容,能大致体会“听到任何事情,要动脑想想或去看看,才能了解事情真相”。
教学具准备:
本课生字卡片、动物贴画、头饰、多媒体课件。
教学方法:
讲授法,谈话法,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
教学时间: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小朋友,大森林里每一天都有许多有趣的事情。今天,森林里又发生了什么事?你听……
1、播放声音(动物声,咕咚声),请学生猜猜是什么声音。
2、(板题)请大家举起手跟老师一起写这两个字。(字要写得横平竖直才好看。)齐读课题
3、细心的孩子,认真观察这两个字,你发现了什么?(形声字,拟声词)你还知道哪些描写声音的词语?小朋友们积累的词语真多。
4、提问:“咕咚”是谁发出的声音呢?这个有趣的故事就藏在我们的语文书里,大家快去读读吧!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
1、自由读课文,借助拼音读准字音,做到正确、通顺、不加字、不漏字。对自己特别喜欢的句子,还可以多读几遍。
2、学习生字
a、预习了课文,词语你会读了吗?(小老师带读)
b、看谁反应快,指名小组读。这些词有什么特点?
c、(双层火车读)没有了拼音宝宝帮忙,你还认识吗?瞧,木瓜快熟了,谁能叫出它的'名字,它就会掉下来。
3、刚才小朋友们读了课文,知道这“咕咚”声是成熟的木瓜从树上掉下来,落到湖面的声音。可就是这个声音,却让森林里小动物们——乱哄哄地(撒腿就跑)。这是为什么呢?
4、再快速读课文,边读边用“——”画出课文中出现了哪些小动物,看看它们发生了什么事?
三、创设情境,合作学习
(一)学习第2自然段
1、最先听到“咕咚”声的是谁?(板书:白兔)
(示图1)听到声音,小兔什么样儿?
2、读第2自然段,哪句话写出图上的内容。自己读一读。
3、什么叫“撒腿就跑”?(板书:跑)看出了什么?小兔为什么害怕?在小白兔心里,咕咚是怎样的东西?这样的经历你也有过吗?
4、说一说:
我吓得撒腿就跑。
我急得撒腿就跑。
我紧张得撒腿就跑。
5、小兔不仅跑,还边跑边喊,(板书:喊)谁来喊一喊?
6、指导朗读:他吓得撒腿就跑……咕咚来了!”(读出兔子当时十分恐惧的语气,拔腿就跑要读得快,小兔害怕得连想也来不及想。)
7、谁能比他读得更好?指名读。
8、男生读,女生读
9、想看看兔子是怎样撒腿就跑的吗?请同学们给它配音:咕咚来了!想想在什么时候配?(在尖叫之后)
(二)学习3—7自然段
1、听到兔子的喊声,其他小动物是怎么做的?(示图2、3)对比两幅图,小动物们和狮子的表情有什么不同?如果用一个词形容,你会用什么?(慌慌张张、不慌不忙)
2、课文哪些段落描写了这两幅图的内容,自已大声读一读。
3、汇报(找到了吗?)读3—7自然段
狐狸跟着兔子跑,猴子、小鹿和松鼠跟着狐狸跑,大伙儿都害怕极了,惊慌极了。(在黑板上连箭头)
4、狮子却不害怕,他是怎么做的?(追、问)
5、说一说:
动物们慌慌张张,是因为。
狮子不慌不忙,是因为。
6、小结:“咕咚”到底是什么?小动物们谁知道呢?我们下节课继续学习。
四、指导写字。
1、今天我们要写两个字。
2、字卡,兔(独体字)组词,说句。怎么记?观察,关键笔画是什么?跟老师书空。
3、跟(左右结构)今天我们学习一个新偏旁“足”字旁,“足”字旁的字与什么有关系?你还知道哪些“足”字旁的字?
4、描红,写两个。
板书:24咕咚
兔子
狐狸跑、喊(听)狮子追、问(看)
猴子、小鹿、松鼠
《咕咚》教学设计 篇3
内容简析
这是一篇小朋友们喜爱的童话故事。讲的是一个木瓜掉进湖里,发出“咕咚”的响声。兔子听到响声吓了一跳,没看看是什么,拔腿就跑。狐狸、猴子、小鹿、松鼠也跟着跑起来。狮子被它们吵醒后,和大家一起回到湖边,恰好又有一个木瓜从那高高的树上掉进湖里,“咕咚”一声,真相大白。
教学目标
1、会认13个生字,会正确书写“看、着、兔”等8个字。学习“羊字头”“足字旁”两个新部首。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主要内容。
3、引导学生明白,无论遇上什么事,都要弄清事情的真相,不能随便听信,盲目从事。
重点难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悟课文。
教具准备 cai课件。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景、游戏导入
1、让同学戴上头饰分别扮演兔子、狐狸、猴子、小鹿、松鼠、狮子。让他们表演这些动物最拿手的本领。
2、学生观看表演后,屏幕出示课题,并配上“咕咚”的声音。
3、“咕咚”究竟是什么?请大家读课文。
二、初读课文、自主识字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不丢字、不添字。
2、通过比一比,看谁找得又快又准的形式标出课文的生字词。
3、让学生用自己的方法识字。
4、指导学生正确书写。
三、互助合作、讲讲故事
1、小组(同桌)合作讲故事。可以独立完整地讲给同学听:也可以几个人合作,各讲某一部分;还可以讲自己最喜欢或自己认为最有趣的一部分。
2、指名(小组推荐)上台讲故事;同样可以自己独立完成,也可以互相补充。
3、组织评议。
四、提出问题、感悟文意
1、找出自己不懂或不明白的地方,提出问题同桌(小组)讨论。
2、男女生互动学习。先由一位男同学代表男生把自己不懂或不明白的问题提出来,再由一位女同学来帮他解决问题;女同学把问题解答完了再反问那一位男同学是否明白了,这位男同学或其他男同学可以对女同学的回答提出自己的见解,这位女同学和其他女同学可用书本里的`语言或用自己从书本上知道答案证明自己说的是对的。教师从旁相机点拨,形成一种人人参与、大家互动、气氛高涨的学习氛围。
如:(1)男:我不明白为什么小兔子听见湖中传来“咕咚”一声便吓得撒腿就跑?它为什么不回头去看看是什么?
女:因为小兔子的胆子很小。
男:我还是不明白。
其他女同学可补充。
(2)女:为什么猴子、小鹿、松鼠也跟着他们跑了起来。
通过男女同学互相提问、互相解答的学习形式,老师从旁相机指导,使学生明白,小兔、猴子、小鹿、松鼠它们没有弄清事情的真相,轻易相信别人;而狮子能对事情问个明白、弄清楚真相,不随便相信别人。
五、品读句子、读书明理
1、课件出示,兔子、狐狸、猴子、小鹿、松鼠、狮子的对话,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一组句子练习读好。
2、通过请××听我读、我能读好、我想听××读、师生、男女生、小组赛读等多种形式的训练,让学生读出小兔子害怕的语气,狐狸、猴子第一次说话也是害怕的语气,狮子奇怪、认真的语气。
3、思想感悟。通过有感情的朗读让学生懂得无论做什么事要弄清事情的真相,不要盲目相信别人。
六、小组合作、演演故事
让学生自由找伙伴组合表演。
《咕咚》教学设计 篇4
【教材分析】
这是一篇童趣盎然、情节曲折的童话故事,讲的是一只小兔听见“咕咚”一声,吓得撒腿就跑,其他动物也跟着逃跑,只有狮子问“咕咚”是什么,而且要去看看,这才让大家明白:“咕咚”原来是木瓜掉到湖里发出的声音。这个故事告诉我们:遇到任何事情,一定要动脑想想或去实地看看,不要盲目地跟从。
全文共有7个自然段,分成四个部分,并有其相对应的四幅插图。课文的第2、3、4自然段结构相似,都是先写了小动物怎么做,再写小动物怎么说,有利于学生读懂故事和讲述故事。
【教学目标】
1、会认“咕、咚”等12个生字,会写“吓、怕”等7个生字。
2、通过图画、形声字或联系上下文的方式猜字、认字,把故事读正确、流利。
3、借助连环画课文特点,读懂故事内容;能根据课后问题找出相关信息进行推断。
4、通过课文学习,初步懂得遇事要学会思考,不能盲目跟从。
【教学重点】
1、识字、写字。
2、通过图画、形声字或联系上下文的方式猜字、认字,把故事读正确、流利。
3、借助连环画课文特点,读懂故事内容;能根据课后问题找出相关信息进行推断。
【教学难点】
初步懂得遇事要学会思考,不能盲目跟从。
【教学课时】2课时
【课前准备】生字、词语卡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情境导入,揭示课题
1、(教师把一块石头扔进事先准备好的水桶中)听,这是什么声音?(咕咚、咕咚)
2、板书:咕咚
对,就是这个声音曾经吓跑过好多动物呢!想知道这是怎么回事吗?那就和老师一起去森林王国看看吧。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请大声朗读课文,要求:第一次读课文,能借助拼音把课文读正确,遇到不认识的字,猜猜它们的读音,读不顺的地方,多读几遍,尽量做到通顺。
第二次读课文,想想:课文中的“咕咚”是指什么?故事中出现了哪些动物,请用“—”划出来。
2、交流反馈
a、指名分段读课文,师生共同正音。
b、指名回答第2个问题。
3、识记生字(齐读,指名读,开火车认读。)
“转、跟”是前鼻音
“咚、命、象、领”是后鼻音
“熟”是翘舌音
“着”是多音字,在课文里读轻声的“zhe”。
三、图文结合,品读课文
教师指导图文结合学习,本课共有四幅图,要求学生指出每幅图和哪些自然段相对应。
(一)阅读课文第一、二自然段。
1、(出示图1),引导学生说出这幅图上的内容。(小兔听到木瓜掉进湖里发出的`“咕咚”声,吓了一跳,拔腿就跑。)
2、指名朗读课文第一、二自然段,抓住重点词语:吓了一跳、拔腿就跑、一边跑一边叫,体会小兔子害怕的心理。学生可以结合图片理解重点词语,也可以通过表演动作来理解。
3、指导学生观察“吓、掉”两个字,加深记忆。
4、教师提问:小兔子边跑边叫,对谁叫?叫什么?(对小猴叫:“不好啦,‘咕咚’可怕极了!”理解:这里的“咕咚”是指一种东西的名称。)
5、指导朗读:“不好啦,‘咕咚’/可怕极了!”(注意停顿、重音、语气。)
(二)阅读课文第三、四自然段。
1、(出示图2)引导学生接着观察图上的内容。(听了兔子的叫喊,小猴、狐狸、山羊、小鹿也跟着跑起来了。)
2、指名读课文第三自然段,引导学生抓住小猴子的动作和语言,体会小猴子盲目害怕的心理。
3、指导朗读:“不好啦,不好啦,‘咕咚’来了,大家/快跑哇!”(注意语气、停顿、重音。句中第二个“不好啦”和“快跑哇”要读得重一些,调要拉得长一点。)
4、过渡:小猴子的叫声,震动了整个森林。这下森林里可热闹了。听!(放第四自然段的配乐朗读录音课件。)
5、指名汇报:这一自然段中“大伙”都有谁,他们是如何做的。(有狐狸、山羊、小鹿。他们也跟着跑起来,一边跑一边叫:“快逃命啊,‘咕咚’来了!”)
6、课件出示“鹿”的字理演变图,引导学生说一说自己都知道哪些鹿。(梅花鹿、驯鹿等,出示几种鹿的图片。)
7、学生小组讨论:动物们为什么跟着兔子一起跑。
8、学生比较“兔子”“小猴”“大伙儿”说的话。
9、出示“逃”,引导学生说出以“兆”为字族的字,如:桃、挑、跳等,并一起总结儿歌加以区分。
10、分角色朗读“兔子”“小猴”“大伙儿”说的话。
11、过渡:就这样,很平常的“咕咚”声,由于动物们的误解、误传,它成了可怕的怪物,吓坏了森林中的许多动物,他们一个跟着一个跑起来,就连大象这么庞大的动物也跟着跑起来。
(三)阅读课文第五自然段。
1、(出示图3)引导学生猜猜图中的小动物们在干什么。指名读第五自然段。(野牛拦住了小动物们,讨论“咕咚”。)
2、结合图片引导学生了解“野牛”,扩词“野”,认识“里字旁”。
3、指名演示“拦”的动作,体会“提手旁”的字的用法。
4、说话练习:指导学生用“先问……再问……最后问……”的句式,表答野牛的问话。
5、引导学生体会野牛问话的语气。(野牛说的话的语气应不慌不忙。)
6、分角色朗读“野牛”的问话和“大象”“兔子”的答话。
(四)阅读课文第六、七自然段。
1、(出示图4)引导学生观察最后一幅图,小动物们在干什么?(大伙儿知道“咕咚”的真相后,笑了。)
2、师生齐读课文第六、七自然段。
3、教师引问:知道了“咕咚”的真相,其实“咕咚”就是熟了的木瓜从树上掉进湖里所发出的声音,大家都笑了,为什么都笑了?(他们知道了“咕咚”是木瓜掉进湖里发出的声音,弄清了事情的真相后,觉得自己刚才的行为十分可笑,所以笑了。)指导学生再读,读出可笑的语气。
4、引导学生进行合理想象:小动物们都会想些什么?如,小猴想:我以后要向野牛学习,不再偏听偏信,遇事会多动脑筋,弄清事情真相。
四、整体回顾,拓展延伸
1、在这个故事中,你喜欢谁,不喜欢谁,为什么?(在这个故事中,我喜欢野牛,因为它遇到事情不慌张,能先问个为什么,不盲目地跟着别人跑。我不喜欢兔子、小猴子、山羊、狐狸、小鹿、大象,因为它们遇事不先问为什么,别人怎么说,也跟着别人怎么说;别人怎么做,也跟着别人怎样做)板:沉着冷静、肯动脑筋
2、那我们以后遇到事情该怎么办呢?(遇事先问个为什么,弄清事实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