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导航
老地方 > 百科 > 教学教案 > 正文

语文五年级上册教学设计

2025/08/15教学教案

老地方整理的语文五年级上册教学设计(精选5篇),希望这些优秀内容,能够帮助到大家。

语文五年级上册教学设计 篇1

教学目标:

1、理清文章思路,了解文章的写作方法,让阅读更好地为写作服务。

2、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学习花生不慕虚名的品格,做对社会有用的人。

3、能分角色朗读课文。

4、初步了解借物喻人的写作方法。

教学准备:PPT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词语(读一读)

二、谜语激趣,导入新课

1、同学们,你们喜欢猜谜语吗?

2、花生还有一个名字,谁来告诉老师?

3、出花生课件,解释:花生为什么叫落花生?著名的作家许地山他最喜欢的就是这落花生了,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作家许地山的散文名篇《落花生》

4、齐读课题。

5、你们看它既没有华丽的外表,也没有诱人的果实,那作者为什么要写它呢?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解决的问题。

三、浏览课文,脉络回顾,理清文章的写作思路,了解文章的写作方法。

1、上节课我们已经初读了课文,请同学们打开课文65页,快速浏览课文,看看课文,围绕“落花生”都写了哪些内容?哪一部分写得最详细?(出示课件)

2、板书:种花生、收花生、尝花生、议花生

3、通过刚才你们读课文发现,种、收、尝花生,作者寥寥几笔,而议花生这一部分作者却颇费笔墨,写得非常详细,那同学们知道作者为什么这么写呢?

生:作者想通过议花生告诉我们一个道理

师:也就是议花生是重点,作者就写得详细具体,而次要部分作者则(与详细相对的词是)写得简略)那这篇文章的写法对你们平时写作有什么启示呀?(写作文时不能平均用力,主要部分我们就把它写得详细,次要部分就把它写得简略)

4、既然这篇课文详写议花生这一部分,那我们就直奔重点,学习这一部分,好吗?

四、重点感悟,学习课文第三部分

1、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3—15自然段,看看谁说的话给你留下深刻的印象,做上记号。一会给大家读读!

2、父亲提出了什么问题让大家讨论。

3、兄妹俩所说花生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而父亲指出的却是花生常常被人忽视的一个特点,父亲对花生作了几次议论?

3、读父亲说的话,出课件父亲说的话

我们一起来看投影(点课件,花生果实怎样?桃呢?)

4、说一说你更喜欢哪种植物?

5、你们看这句话(再点课件),文中的父亲喜欢谁呢?

6、父亲不仅喜欢花生,而且是在赞美花生,那花生有哪些可贵之处值得赞美呢?我们应抓住哪些重点词语来突出花生的可贵之处呢?

7、我们先来看一下表格,看一看如何填?

8、我们刚才通过填写表格抓住了重点词语来比较了它们的不同之处,桃子、石榴、苹果鲜红嫩绿,确实惹人喜爱,而花生却将果实埋在地里,等待人们来挖掘,来利用,因此,你从中体会到花生的可贵品质是什么?请同学们分小组讨论(体会到花生有默默奉献、朴实无华、无私奉献、不图虚名的品质)板书:默默奉献

9、谁愿意来读读

10、同学们想不想也读一读,齐读

11、读父亲接下去说的话,出课件

师:全班齐读,说说父亲说这句话的真正用意是什么?

生:做花生一样有用的人

12、作者对父亲的话理解了吗?你从哪里看出来的?找出有关句子(出课件句子)

师:什么样的人是有用的人?

生:对国家、人民作出贡献的人

师:那什么样的人只讲体面的人呢?

生:只讲美注重外表

师:举例说说你看到这样只讲体面的人吗?

五、分角色朗读重点部分

1、同学们想不想把议花生这一部分分角色读一读呀?

2、这晚的'谈话给作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后来他给自己取了一个笔名(出课件)

六、 总结全文,升华主题。

1、那同学们学到这儿,你现在知道作者为什么要写落花生了吧?(表明自己想做落花生一样有用的人)

2、这篇课文,从议花生讲到做人,它告诉我们一个深刻的道理: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了,这种写法叫借物喻人,共实,在我们身边有许多事物能给人启示,告诉我们做人的道理,请同学们举例说说?

3、其实,在我们身边有许多事物能给人启迪,告诉我们做人的道理,那就要靠同学们平时细心去观察,用心去发现了。

七、课堂讨论

1、出课件(果子对比图)

2、说说共同点和不同点

3、在21世纪的今天,你想做桃子、石榴、苹果那样的人呢?还是做落花生这样的人?我们现在就来一个实话实说:你想做哪一种人理由是什么?

4、先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待会和大家交流。

因为时间的关系,我看同学们还想说,待会下课和你们交流,好吗?

5、在这儿老师送给大家两句名言(出课件)

6、同学们,在现代社会中,到底应该做哪种人,这是一个永恒的话题,不论你想做哪能一种人,你都

应做——有用的人,这就是老师对你们的希望

八、作业布置(小练笔)

语文五年级上册教学设计 篇2

【教学目标】

1、认识扉、瘾等生字,并通过互相提醒认清字形,读准字音。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课文主要内容,重点感悟作者从读书和作文中受益的语句。

3、学习一些读书和习作的方法。

【教学重难点】

1、引导学生读懂课文内容,理解感悟作者从读书和习作中受益的语句,并学习作者的读写方法。

2、结合自己的课外阅读和习作体会长生果的寓意。

【教学准备】

让学生收集关于读书的名言警句。

【教学设计】

一、课题导入

1、今天老师给大家介绍一位浙江的作家,她叫叶文玲,曾担任浙江省作家协会主席。请大家看这段介绍。

2、出示:叶文玲自幼喜爱文学,13岁读初中时就在县报上发表两篇小说。至今已有800多万字,39本作品集及一部8卷本《叶文玲文集》出版。她是中国当代文坛极为勤奋很有影响的作家,其作品曾获多种奖项。(请一生读这段文字)

3、看了这段文字,你想说什么?(了不起,是个大作家,真佩服等)

4、是什么给了她源源不断的力量,是什么在滋养她的文学生命?让我们一起学习“我的长生果。”板书课题,齐读课题。知道“长生果”吗?(是一种吃了可以长生不老的果实)我的“长生果”是什么神秘的东西?打开课本。

二、初读感知

1、出示初读要求:

(1)读课文,把课文读正确。

(2)划出你喜欢的四字词语。

(3)想想我的“长生果”指的是什么?课文主要讲了作者少年时代的哪两件大事?从中悟出了哪些道理?

2、检查新词。

3、了解大意“长生果”是书,课文主要讲了作者少年时代的读书和作文这两件大事。

三、精读体会

(一)、走进读书

1、让我们走进作者的少年读书生活,阅读2—6自然段,在作者为我们打开的画页中,说说你都看到了哪几个画面?

“香烟人”——连环画————文艺书籍

2、在课文12自然段中你又看到了哪个画面?(如痴如醉地阅读中外名著。)

板书:中外名著,如痴如醉

3、看叫做“香烟人”的小画片时津津有味;看连环画时废寝忘食;读文艺书籍时不求甚解;读中外名著时如醉如痴。从这些书的类型中,你发现了什么?(阅读范围与深度在不断增加,知识也越来越丰富了。)

4、从这些词语中,你又体会到了什么?(作者是一个很爱书的人)

5、像他这样如醉如痴,废寝忘食地读书,简直就是一个(书迷,书虫,书痴,书狂)。板书:痴

(二)走进作文

1、高尔基曾经说过:“我扑在书籍上,就像饥饿的人扑在面包上。”作者就是这样如饥似渴地读书,把读书当作人生一大乐事。读书给她带来了什么好处?阅读第7自然段。

2、(作文居冠想象力扩展)课文描写了哪两个作文居冠的事?

3、作文得到了如此的`好评,板书:冠,这真是“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啊!”

4、在长期的读书与作文的练习中,她得出的道理是什么,你认同吗?能结合自己的作文实践谈谈自己的看法吗?出示道理:作文,首先构思要别出心裁,落笔也要有点与众不同的“鲜味”才好;作文,要写真情实感;作文练习,开始离不开借鉴和模仿,但是真正打动人心的东西,应该是自己呕心沥血的创造。

四、读写结合

1、作者从作文中悟出了道理:作文练习,开始离不开借鉴和模仿,你能不能也来模仿一下作者。要模仿,先欣赏,老师从这篇课文中选了一个很美的段落。

出示:秋天是一个穿着金色衣裙的仙女,她那轻飘的衣袖拂去了太阳的焦热,将明亮和清爽撒给大地;她用宽大的衣衫挡着风寒,却捧起沉甸甸的果实奉献人间。人们都爱秋天,爱她的天高气爽,爱她的云淡日丽,爱她的香飘四野。秋天,使农民的笑容格外灿烂。

2、你认为哪些地方写得好,值得你学习?(用比喻、拟人方法写出了春天的特点:凉爽,丰收;运用排比表达了人们对秋天的喜爱。)

3、拿起你手中的笔,用你的妙笔来写写你喜欢的季节。(可根据自己的能力选写一种手法或两种手法)

五、总结升华

1、再次出示课始叶文玲资料,说说书为什么是她的长生果?

2、教师总结:因为书是人类的精神食粮,是人类文明延续的营养。书像长生果一样,使她有源源的动力,能笔耕不辍,正是热爱读书,在书中不断汲取营养,才使得作者成长为一个卓越的作家。老师真诚地愿书作为你的长生果,愿你能走遍天下书为侣。

语文五年级上册教学设计 篇3

教材分析:本次习作是让学生通过具体的事例,与父母说说心里话。从对父母的不理解到理解,体会到父母的爱;建议父母改进教育方法,劝说他们改掉不良习惯;也可同父母再说说其他心里话。

教学目标:让学生选择最想跟父母说的话,畅所欲言,表达真情实感,并在写完后读给父母听。

教学重点:让学生说出心中真实的想法。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充分的体验父母之爱的伟大与无私,从而培养学生习作能力和爱父母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正确引导学生理解与感恩父母,与他们进行真诚地沟通和交流。

教学时间:第一课时(习作指导)第二课时(习作略)

第三课时(习作讲评)

展示共计50分钟

第一课时

一、情境导入

同学们,在今天的课堂上有辛勤培育你的老师,有与你相处了整整四年的小伙伴,可唯独缺少了每一位同学生命中最至亲至爱的人,他们是谁呢?(爸爸妈妈)

是啊!爸爸妈妈!他们将你从呱呱坠地的婴儿抚养成人;他们承担了所有的苦难,为你播撒幸福;他们尽管并不完美,却努力为你创造最好的生活。让我们缓缓走近这些似曾相识的画面,去感受那份份爱意!

(播放一组幻灯片,片中照片系班中孩子的生活照,力图走进孩子的内心)

看了这些浸透着浓浓亲情的画面,你想说些什么呢?(学生畅所欲言感谢父母)

设计意图:教师用富有感染力的语言,借助动情的音乐,父母关爱孩子的照片,创设出一种情境,唤起学生心底那柔软的情感,感受父母对自己的那份深情,继而激起孩子们表达与习作的热望】

二、指导选材

1、生活中,我们与父母朝夕相处,有太多太多的想法需要交流,有太多太多的话需要倾诉。今天,让我们在这充满温情的课堂上,敞开心扉,尽情诉说心里话,真诚的说一句:爸爸妈妈,我想对您说!(齐说)

2、尽管爸爸妈妈未能来到我们今天的课堂,但老师知道他们深深地装在你的心中。假使你的父母此刻就在你眼前,渴望与你沟通,你最想对他们说些什么呢?(师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畅所欲言,述说心里话)

3、自由读习作要求,教师根据回答相机板书:

不理解——理解 写 抒

父 母 建议 真 真 爱

其它 事 情

此环节意在让学生从多个角度表述心里话,先说心里话后出示习作要求,为的是使学生不拘泥于要求,在教师的引导下能畅所欲言,心里话所涵盖的面更广泛些。紧接着习作要求适时出现,使学生更好地把握写好此次作文的'要点要写真事抒真情。

三、指导学生要抓住具体事情来写

同学们从多个角度向父母表达了内心最真实的想法,我相信这一定源于你们与父母在相处时那点滴小事对你深深地触动,现在就搜索一下你的记忆,将那一件件小事简单地说给父母听听吧!自己静静的想想吧,同桌互相说说吧!

此设计目的在于让学生言之有物、言之有序,引导学生写真事,自然地抒发真情。

四、构思全文,在点评中习得写法

1、自由构思全文,想想你打算如何写

2、全班交流

教师适时引导,在学生的点评中引导学生习得写法,以评促写。选择以小见大的事例,抓细微之处,通过外貌、语言、动作、神态、心理表达自己的情感让学生明确思路。

五、出示作文纸,学生动笔写作

教师精心设计了此次习作的作文纸。小花插图激起学生的美感,乐于在上面写下精彩的文字;写作提示指导学生更好地把握此次作文的训练要求。

附作文纸:

姓名: 班级: 等级:

训练项目或写法提示:

第三课时习作讲评

教学理念

赏析与评改是激励,也是再次指导。注重学生自我展示,互相赏析,激励学生的习作自信心。注重在交流过程中引导学生进一步明确习作要求,逐步养成修改习作的习惯。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习作中感人的细微之处,获得习作的自信心和成就感;

2.引导学生修改习作中有明显错误的词句,并适当增添一些感人的内容。

一、总体讲评

针对全班习作情况做一个总体概述,起激励学生习作的目的。

二、题目点睛

1、欣赏此次习作中精彩的题目

2、说一说你最喜欢哪个题目,为什么?教师适时引导学生互动交流。

这一环节使学生明白精彩的题目是文章成功的一半,在以后的习作中,注重以新颖的题目吸引读者。

三、佳作回放

1、请一位学生配乐朗读自己成功的习作

2、其他学生从多个角度说出自己的欣赏点

既极大程度地激励了此篇习作的小作者,也在点评中使其他学生找到了可供借鉴的地方,为更好地修改自己的习作埋下了伏笔。

四、亮点欣赏

1、自己圈出文中精彩的语句与段落

2、四人合作学习,大声地将你习作中的亮点之处读给你的伙伴听。

3、设置“精彩句段箱”,请学生上台抽取箱中的精彩语段,读给全班同学听。

意在极大地激励所有学生的创作积极性,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获得了成功的体验便乐于在下一次的习作中步步求优。聆听别人的优秀句段时,也是最佳的学习过程。

五、修改不足

1、出示名言,明确修改的重要性。

2、共同修改一篇习作。

3、布置作业:课后参照作文纸的写法提示继续修改自己的文章。

意在在修改别人的习作时习得修改本次习作的方法,更好地修改自己的习作。

语文五年级上册教学设计 篇4

教学目标

1.懂得北大荒的好看、富饶,激发学生对祖国边境的神往和热爱,树立长大会开发边境建设边境的志向。

2.懂得课文内容,给课文分段,归纳段落大意,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3.联系高低文和生活实际体会课文中含义深入的语句。

4.学习本课生字、新词,练惯用“骄傲”、“清亮”造句。

5.有情感地朗读课文。练习小作文。

教学重点

懂得课文内容,在归纳段意的基础上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教学难点

联系高低文和生活实际体会课文中含义深入的句子。

教学时间 三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导语。

师:我们国家幅员广阔,物产丰富。在我们国家的最北端就有一个特别好看的地点,过去叫北大荒,现如今叫米粮仓,我们课文中讲到的这个故事就发生在这个地点。请同学们听老师范读课文,对课文内容有一个简单的懂得。

(二)学习生字。

1.生字要会读、会写,还要懂得它的意思。因此,我们先来填写生字表,认识生字。

2.读准字音

有些字不是生字,但发音特别,只在小领域内使用,因此要特别记忆。

一字多音的字也要注意指导。

3.认识字形,正确书写生字。

笔画是构成汉字的最小单位。但每个字的笔画都是有规律的,不能多一笔,也不能少一笔。

4.辨析字形,正确掌握字义。

字形相近的字特别多。只有掌握了字义才好区别。请同学们做一组相近字填空练习,以掌握汉字。

(三)学习生词,正确懂得词义。

1.查字典弄明白词义。

2.辨析词义,区别近义词、反义词。

(四)熟读课文,懂得草塘的好看风景,丰富物产,按事情发展次序给课文分段。

一篇文章是由各个部分连接在一起的整体,是按一定线索连接的,这线索一定是分段的根据。学生们明确了分段的根据,分段的精确性就会大大提高。

《可爱的草塘》这篇课文是按事情发展次序组合成篇的,这一点五年级的学生一般能够通过读书懂得到,因为这是一篇叙事的文章。叙事为主的文章大都根据事情的发生——通过——高潮——结果的次序来安排材料的,有的文章有“高潮”就可分为四段,有的文章没有“高潮”就可分为三段。

教师指导学生熟读课文是有利于正确分清段落的。

指导学生以事情发展次序为根据分段。文章首先写到作者初到北大荒时的情景。接着写作者来到草塘以后,感受有所变化。再写通过小丽的介绍,作者对草塘有了更深入的懂得。最后来表达了作者的喜爱之情。通过以上分析同学们确信能精确地划分段落。同时各段的段意也就自然地归纳出来了。

第一段:(第1~4自然段)“我”初到北大荒,感到无聊,小丽要领“我”外出散心。

第二段:(第5自然段)“我”在草塘边上看到草塘的好看风景。

第三段:(第6~13自然段)小丽向“我”介绍草塘春、冬两季特有的气象。

第四段:(第14~ 19自然段)“我”在河里逮鱼和看到清凌凌的河水倒映出草塘的美景,对草塘产生了深深的眷恋之情。

(五)在归纳段意的基础上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段意解释了每一段的内容,将每一段的内容以简洁的话语连接起来一定是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

主要内容:本文主要讲了“我”到北大荒,小丽向“我”描写了草塘四季的气象,以及亲眼看到草塘的美好风景,从而对草塘产生了深深眷恋之情。

(六)读课文,懂得草塘的好看风景、丰富物产,体会“我”思想情感的变化,为进一步分析课文做预备。

(七)作业。

1.抄写生字、词。

2.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导语。

《可爱的草塘》讲的是北大荒的事。过去的北大荒天气严寒,人烟稀疏,交通又不方便,土地资源尽管丰富,但长期得不到开发。现如今的北大荒经历几十年的开发,差不多成为米粮仓和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开垦区还生产有人参、鹿茸、貂皮等。还有好看的草塘。

(二)教师范读课文,同学们边听边想:作者看到的草塘是啥样的?

教师读全文,学生能够按照“问题”把注意力放在二、三段上。

1.请同学讨论、答复作者看到的草塘是啥样的?

2.画出重点句,体会作者的情感。

看得出草塘特别美。那样,怎么样懂得“浪花翠绿翠绿的,绿得发光,绿得鲜亮,欢笑着,翻滚着,一层赶着一层涌向远方”这句话呢?(将这一句话写在小黑板上,指导学生充分讨论,深入懂得。)

这句话喻意比较深入,学生不行懂得,教师能够提示:作者初到北大荒,一切都不适应,感到没意思,猛然间看到这样的好看风景,作者心情舒服,流连忘返。所以才有了这样好的感受,这样美的语言。

请同学们在懂得的基础上有情感地朗读这句话。

特别显著,走过这样的草塘真的像置身于大海中一样。但是草塘的色彩也在不断地变化,“认真瞧那浪花,近处的呈鲜绿色,远一点的呈翠绿色,再远的呈墨绿色,一层又一层,最后来连成一片,茫茫的跟蓝天相接。”请同学画出这句话,想一想为啥?

请同学们联系高低文想想这两句话所刻画的美景,从而体会作者“不由自主”的欣喜和夸奖的心情,以及北大荒人的骄傲感。

指导学生有情感地朗读这部分内容,也能够决定与文字相符的音乐,让学生在音乐中读书,感受其中的美。

草塘的确特别美。草塘有三大特点,哪位同学差不多意识到了?

板书:草塘特点

板书:大 绿 动

是的,作者已被“那样大那样绿”的草塘深深地吸引了。因此,作者不由地夸奖。

3.找出描写草塘可爱的句子,体会北大荒人的骄傲。

作者是怎么样夸奖草塘的?请同学来答复。

(这草塘真美啊!)

这是作者发自内心的夸奖。草塘还有啥可爱之处吗?有。作者又按照不同季节具体地描写了草塘的可爱。请同学默读第三段,划出有关内容。

这些内容是通过小丽的介绍来表述的,请同学认真地再读一遍,想一想小丽这番话的深入含意。

(小丽的介绍充满了作为一位北大荒人的骄傲,言谈中使作者对北大荒、对草塘有了进一步的懂得。)

通过小丽的介绍,你们懂得到啥?请一位同学来讲。

师:作者对草塘越来越感兴趣,但是小丽却“关上话匣子”,啥也不说了,为啥?找同学答复。

(小丽有意关上话匣子,是为了让作者自个儿去视察和体验北大荒的可爱。)

板书:物产丰富

4.巩固练习:

(1)出示投影,请同学口答。

①第二段写出了草塘的.三大特点,它们分别是大、绿和动。

②“物产丰富”指的是:

瓢舀鱼、捉野鸡、逮狍子。

③文中用“大海”比喻草塘,“浪花”比喻芦苇和蒲草。

④浪花“欢笑着,翻滚着,一层赶着一层涌向远方。”是拟人写作手法。

⑤“野鸡飞到饭锅里”是夸张的手法,用以形容北大荒野鸡特别多。

(2)请同学讨论形近字的异同,再组词。

芒(光芒) 崩(崩溃) 陷(陷阱)

茫(茫然) 蹦(蹦跳) 焰(火焰)

(3)齐读二、三段,体会作者的情感。

5.小结。

作者在草塘边看到草塘的美景,“那样大那样绿”,“就像置身在大海中”,“绿得发光,绿得鲜亮”,“茫茫的跟蓝天相接”。而且是“欢笑着,翻滚着”,显示着勃勃活力,使得作者不由自主:“这草塘真美啊!”再加上这个地点物产丰富,乐趣无穷,生活在这儿的北大荒人无比骄傲,作者由此对草塘有了更深的懂得,越来越喜欢这可爱的草塘。但是作者一开始不是这样的,是啥样的呢?最后来又有了啥变化呢?我们下节课继续学习一、四段。

第三课时

(一)导语。

作者在草塘边看到草塘的美景,在小丽的介绍下,更加懂得北大荒的草塘,在情感上发生了特别大变化。他初次到北大荒的感受是怎么样的呢?

(二)学习第一段。

师:请同学读课文,在文中画出表现作者心情的句子,谈谈感受。

板书:没意思 以书为伴

在小丽的带领下,作者走近了好看的草塘。请一位同学把二、三段中描写草塘好看的句子读一遍,有意识地复习、回想二、三段的内容。请同学们画下来。

师:草塘不但好看,而且物产丰富。

请问:这个地点主要盛产啥?

(这个地点主要盛产鱼、野鸡和狍子。)

作者在草塘边走一走,看一看,不由自主地发出夸奖“太美了”,他在与小丽的交谈中,又懂得到这个地点物产还特别丰富,因此作者的思想情感发生了一些变化。有啥变化呢?请看第四段。

(三)学习第四段。

小丽“关上了话匣子”,目标是要作者自个儿去体验。作者有啥体验,收获怎么样?请同学读课文,扫清文中障碍,接着答复问题。

“水泡子”是比较浅的水塘。在这样浅的水塘里,为啥“水面上波光粼粼”?联系下文来懂得。

(因为水泡子里鱼特别多,鱼游到水面上,银色的鱼鳞闪闪发光。)

还有形容鱼多的词语吗?

作者亲自跳进水塘逮鱼,“一条又一条不住地往岸上抛”,特别高兴。为啥?

(他体验到了小丽前面介绍的“瓢舀鱼”的欢乐。所以作者特别高兴。)

请问:哪些词语反响了作者思想情感上的变化呢?

板书:有意思 泡中逮鱼

正当作者恋恋不舍地上了岸的时候,小丽又把另一个奇异的景观亮在了作者眼前。是啥景观呢?

(一条清亮的小河奇迹般地出现如今作者眼前。)

为啥是“奇迹般”地出现?

(因为这是作者没有想到的,也解释作者的心情是又惊又喜。)

这条小河使作者对草塘又有了更深地认识,接着文中用了3个排比句来描写这条小河,写得特别美。请问:你是怎么样懂得这几个句子呢?先读后谈。

板书:喜欢 绿草 蓝天 白云

正是因为小河清亮可鉴,能清楚地倒映草塘上的一切景物,并且互相衬映,更显光荣。所以就使得作者又一次地“不由自主”……

教师读最后来一个自然段,同学们考虑、讨论为啥?

“我朝前紧走几步,想捧起这清凉的河水痛痛快快地洗一洗脸。然而我迟疑了,生怕弄坏了这一幅美好的画卷。”

再让学生重复朗读,抓住这段文字中的主要词句,联系高低文来懂得作者的思想感。

语文五年级上册教学设计 篇5

[教学要求]

1、通过外祖父爱梅花,体会华侨老人眷恋祖国的感情。

2、懂得梅花的高尚品格,学习这种品格。

3、了解课文“前后照应、首尾连贯”的特点。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1、理解外祖父爱梅花,并在爱梅花冲寄托了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2、了解课文是怎样做到“前后照应、首尾连贯”的。

[教学难点]

理解外祖父对梅花品格的阐述。

[教学方法]

朗读法,情景教学法,扶放结合法。

[学法]

读文悟情,读句悟理;抓重点词句,一点带面的学习方法。

[教学准备]

梅花挂图,《红梅赞》歌曲VCD碟。

[教学时间]两课时。

第一课时

重点:自学字、词,了解内容,理清层次。

一、激情引趣,导入新课。

1、出示梅花挂图。

2、谈话导入新课:同学们,你们看见过梅花吗?你喜欢它吗?你喜欢它的什么?今天我们要学的就是一个有关梅花的故事。

3、板书课题。理解“魂”的意思,那么“梅花魂”指的是什么?设疑激趣。

二、初读课文,完成自学要求:

1、利用工具书或联系上下文自学生字词。

2、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想一想,作者通过写梅花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3、画出最使你感动的语句,体会其中的情感。

4、准确地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三、再读课文,理清叙述的顺序。

1、根据回忆内容、非回忆内容给课文分段。

(首尾各为一段,中间为一段,全文分三段。)

2、根据课后思考题1前半题的提示:“课文围绕梅花写了哪几件事?”给第二段分层。

分为五层:(一层一件事)。

第一层(2自然段):外祖父常常教小外孙女读唐诗宋词,而且读着读着就流出眼泪。

第二层(3自然段):外祖父对一幅墨梅图分外爱惜。

第三层(4一11自然段):外祖父因不能回国而难过得哭起来。

第四层(12一13自然段):外祖父在离别前把最宝贵的墨梅图送给外孙女。

第五层(14一15自然段):船快开时,外祖父又递给外孙女绣着梅花的手绢。

3、自己体会文章开头与结尾之间有什么联系?

四、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第二课时

重点:理解全文

一、复习回顾,揭示任务。

1、说说课文围绕梅花说了哪几件事?(回顾旧知,做好铺垫)

(1)读诗落泪;

(2)珍爱梅图;

(3)不能回国;

(4)赠墨梅卧;

(5)送梅花仇;

2、从题目入手:梅花是一种名花,但为什么说梅花魂呢?课题“梅花魂”与本文所记叙的五件事有什么联系?

这就是我们本节课的学习任务。

二、从“爱梅”入手,直奔重点段“品梅”。学习第二、第四件事,体现“教”学。

1、文中哪件事最能表现外祖父对梅花的喜爱?

(第二件事:珍爱墨梅图)

2、指名读。思考: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外祖父对梅花情有独钟?

(1)“外祖父家中有不少古玩,我偶尔摆弄,老人也不甚留意。唯独书房罩那一幅墨梅图,他分外爱惜,家人碰也碰不得”。从中体会作者用对比的手法来表现老人对梅花图的珍爱。

(2)“我不小心在梅图上留下脏手印,外祖父顿时拉下脸来。有生以来,我第一次听到他训斥我妈:‘孩子要管教好,这清白的梅花,是沾污得的吗?’训罢,便用保险刀片轻轻刮去污迹,又用细绸子慢慢抹净。”通过老人的语言,行动来体会他对梅图的珍爱。

a、体会“轻轻、慢慢”在句子中所起到的表达效果。

b、“清白”是什么意思?“沾污”又是什么意思?

c、爷爷是让妈妈管教好我的行为、还是思想?

(思想)从何而知?(“这清白的梅花,是沾污得的吗?”)

3、“这清白的梅花为什么不能沾污?”一向宽容慈爱的外祖父为什么这次会大动干戈呢?导入第四件事的学习。

4、教师范读“临别赠梅图”一事。

(1)老人深情地说的那段话,其中哪几句话点明了梅花的品格?

(“这梅花,是中国最有名的花,旁的花,大抵是春暖才开花。她却不一样,愈是寒冷,愈是风欺雪压,花开得愈精神、愈秀气。她是最有品格、有灵魂、有骨气的呢?”)

(2)由此可见老人爱梅其实爱的是梅花的什么?(梅花的`精神)

(3)电视播放歌曲《红梅赞》:冰天雪地,傲然怒放的红梅,优美动听的旋律,深情赞美的歌词。激发学生的情感,使他们对梅花有了更新、更高的认识。

(4)说说此时,你对梅花有了什么更新的认识?

(5)指名读“几千年来,我们中华民族出了许多有气节的人物,他们不管历尽多少磨难,受到怎样的欺凌,从来都是顶天立地,不肯低头折节。他们就像这梅花一样。”

讨论:

a、梅花的秉性像什么?(中华民族的精神、气节)

b、此时作者用了什么手法?(借物喻人)

c、由此可见,老人赞梅花,实则赞美的是什么?

(中华民族的精神、气节)

(6)再次播放《红梅赞》,同时指出:这首歌是电影《江姐》的主题曲,影片中江姐为了追求革命信仰和崇高理想,面对敌人的酷刑拷打,毫不动摇,大义凛然,最后含笑走上刑场,倒在一片梅花灿烂的地方。歌曲唱得是梅花,实在赞美江姐。声情并茂的导语使学生深深领悟:梅花的精神就是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老人爱梅花,就是因为梅花是祖国的象征。

(7)外祖父保存这幅梅花是为什么?(是让自己保存梅花的秉性,也就是中国人的气节。)现在他把它送给外孙女又是为了什么?(也让外孙女保持这种秉性、这种气节。)这就是题目“梅花魂”的内涵。

5、指导有感情地朗读此部分内容。

三、总结方法,帮助学习第一件事。体会“梅花魂”何在,“中国心”何在!体现“扶”学,培养能力。

1、默读第一件事:吟诗落泪。

2、思考讨论:

(1)“常常教我读唐诗宁词”说明什么?

(老人时刻不忘自己是中国人,不忘中华民族文化,也要让自己的子孙也不忘自己祖国的文化。)

(2)“读到一些诗句就落泪”是因为什么?

a、适当解释说明三句诗的出处、意思及其表达的情感?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出自唐朝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意思是:独自一个人在远方居住,每到过节的时候格外思念故乡的亲人。

“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出自王维的《山中送别》意思是:明年春天绿草如茵的时候,您回来不回来呢?

“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出自北宋词人秦观的词《浣溪沙》,大意是:在空中随风飘飞的落花,轻得好像夜里的梦,满天无边无际落着的雨丝,细得好像心里的愁。

这些诗大致都体现了一种思乡怀亲之情。

b、明确老人的思乡之情是他落泪的原因。

(因为这些诗句触动了老人的思乡之情。他思念祖国,却身在异邦,不能回去,所以伤感地流泪了)

四、放手自学第三件、第五件事,体会“梅花魂”何在“中国心”何在!体现“放”学,发展能力。

1、从“听到不能回国,外公竟像小孩子一样,呜呜呜地哭起来了……”一句,体会老人一直热爱着、思念着祖国,却不能回去,他难过地哭了,充分表现了他对祖国深深的眷恋。

2、从“赤道吹来的撩乱了老人梳理得整整齐齐的银发,我觉得外祖父一下子衰老了许多。”体会到思乡的深情,孤独的痛苦,一下子把他催老了。

3、从“想不到泪眼蒙胧的外祖父也随着上了船。递给我一个手绢,一色雪白的细亚麻布上面绣着血色的梅花。”体会到老人把自己对祖国的一片眷恋之心让外孙女带回祖国,成了却自己的心愿。

五、学习最后一段,点明中心,总结全文。

1、齐读最后一段,说说这段对全文起到了什么作用?

(点明中心)

2、回顾全文,口头概括本文的中心。

(课文讲了身在异国的华侨老人对梅花的喜爱,反映了他对祖国深深的眷恋,表露了一位华侨老人的中国心。)

3、文章的开头和结尾有什么联系?你体会到了什么?

(开头和结尾紧密联系。开头讲由梅花想到外祖父;结尾又从梅花想到外祖父的爱国心。这样前后呼应,首尾连贯,更加突出了身在异国的华侨老人思念祖国的思想感情。)

4、谈谈学完课文,你在写作上的收获。

5、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板书设计:

1、读诗落泪

2、珍爱梅图

15、梅花魂3、不能回国中国心

4、赠送梅图

5、递梅花巾

教案简析

教者从课题“梅花魂”着眼,以理解“梅花魂”的内涵为突破口,寻找贯串全文的“梅花魂”所在。这样的教学构想,抓住了课文的关键,且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教学中先指导他们理解体会课文的难点:老人爱梅花是爱祖国的表现。扫除学生自己阅读上的障碍。再放手让他们从文中的几件事中,寻找表现老人爱祖国、眷恋祖国的思想感情的内容。体现阅读课文以学生自学为主的特点,以培养学生学习的能力和习惯。教者在教学中还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电视播放歌曲《红梅赞》,创设情景、激发情感。为突破教学重点、难点起到了很好地作用。针对本文内容含蓄、思想性深刻的特点,教者又采用了情感朗读来配合教学。让学生从读中悟情悟理。加之老师的适时点拨,学生一定能透彻地理解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