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居笔记读后感
老地方整理的山居笔记读后感(精选4篇),希望这些优秀内容,能够帮助到大家。
山居笔记读后感 篇1
与这本书的首次“见面”,是一次在书店的邂逅。
它首先吸引我的当然是它的第一章——一个王朝的背影。它并没有在开头就大肆记叙清王朝曾经是多么的辉煌,而是抱着一份谦虚的心态以一个游者的身份,在游历清王朝所创造的壮观遗址来走近它,窥探它曾经耀眼的辉煌。这个王朝是个多难的王朝,不过幸得有几位不错的君主:康熙、雍正、乾隆。我最为欣赏的是康熙,欣赏他在表态是否继续修复长城时的那份觉悟:守国之道,惟在修德安民。民心悦则邦本得,而边境自固。但我也终究为清王朝败在一个女人的手里而叹惋……
一章过后我的情思不由地被它牵动,便决定与这本书做“朋友”。
以前读过一二本钱老先生的书,觉得他对人对事的分析一针见血,总能以最简洁到位的语言直达中心。但《山居笔记》却更多地体现对人与人性的多层次剖析,渐渐为读者拨开迷雾,看清本质。就像《桃花源记》里的一句话“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感谢这个朋友让我看到了历黑暗的角落,在《苏东坡的突围》一章中作者为了展现中国世俗社会机制中的奇特,即“它一方面愿意播扬和哄传一位文化名人的声誉,利用它、榨取他、引诱他,另一方面从本质上却把它视为异类,迟早会排斥他、糟践他、毁坏他”,他一共列举了五个对苏东坡进行毁谤的人和事。有两个是朝中位居高位之人,比如李定,一个不孝之人却也毁谤苏轼不学无术、文辞不好。也有在地方任职一个芝麻绿豆小官的李宜之,他非要污蔑苏轼在游览安徽一座园林时作了一首诗,诗词的内容是叫人不必热衷做官,他以这首诗缺乏上进心会影响取士的理由给皇上写信检举揭发苏轼,理由之荒唐真叫人贻笑大方。也许像他这样的小人物,若不是赶上朝野一股反苏热潮并插上一手,他也不会被后人所知道。还有一个诋毁苏轼的大人物,他就是沈括,我国古代的科学家。他嫉妒苏轼徒以文笔博得圣上及百姓的赞誉,便常在圣上面前说苏轼的坏话。由此可见,一个人在一方面的伟大并不妨碍他在另一方面的龌蹉。作者选取的几个例子看似杂乱却隐含深意:朝中的大臣诋毁苏轼就罢了,连芝麻绿豆大的官也敢插上一手,甚至连成就显赫的“伟人”也不例外,足见中国世俗社会机制的黑暗与悲哀。在这种机制下连苏轼这等伟人都无法逃脱被陷害的厄运,那么还有多少不为人知的文人因此而遭受非人的对待。
反思现在,这种机制似乎依然存在,有多少人因为得到辉煌的成就而遭遇多方的关注,进而受到多方的质疑,最终逃脱不了厄运。像海明威和川端康成,取得诺贝尔奖后不久都选择自杀结束自己的生命。环视四周,也许我们自己也曾经听说或经历过失势如山倒,一个人失败后总会有不少身边的人对他施加不闻不问的冷暴力甚至对其落井下石。这种机制其实不是中国的专利,也许只是在中国的表现得比较突出。我不敢说这种机制来源于人的劣根性,但我们应该冷静地反思,至少我们自己不能成为那种卑鄙的小人,妨碍世界创造伟大。
谢谢《山居笔记》这位朋友,它让我看到了更深层的问题,我也会以史为鉴,不枉我与它的一场相识。
山居笔记读后感 篇2
《山居笔记》是余秋雨先生花了二年多的时间精心写成的。为此他辞去了行政职务,按照他的说法是纯粹为了写作。余先生为了海南某副对联的准确,不惜亲自前去考证,可见其创作态度之严谨。
《山居笔记》以“一个王朝的背影”始,“历史的暗角”终。凡一十一篇。我断断续续地读来差不多有一年时间了。每每捧起书本,总能感觉到一位学者对历史的回顾,对文化的思索。虽然我今天不能达到古人“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境界,但通过读余秋雨先生的《山居笔记》我恍然随余先生在历史中遨游,读着他的文字体会他的思想脉搏,实现自己对历史、对人生的理解。
近来央视播出开年大戏《走西口》,反映当年山西人的一段困苦的历史。余先生在“抱愧山西”一文中剖析了山西,揭开山西作为中国“华尔街”的面目。展现了晋商那曾经的辉煌。而这段历史是我所不知的,我读乔贵发创“复字号”才知道乔家大院的由来,才知道“先有复盛公,后有包头城”;读日升昌总经理雷履泰的经历才明白了什么是管理!决不输给现代管理方式的管理模式!凡此种种,我对山西有了不同以往的认识。明白了从商要成功也要又文化的支撑,只有融文化于商道中才能做大做强。
与走西口相对应的就是“闯关东”了,去年电视剧《闯关东》得到了不少的好评。与“走西口”独自闯天涯不同“闯关东”的拖家带口的迁徙,是人口的大移民。余先生在“流放者的土地”一文中又给我介绍了一种迥然不同的人口流动――流放。触怒君王的大臣被免一死的无不被流放,清宫辫子戏中时常出了这么一句“发配宁古塔给披甲人为奴”。于是东北的土地上多了由于株连而获罪的家族。余先生经过亲历实地,用心考证,从文化传播的角度阐述了由于文人士子的流放他们给东北带来了新的文化。南宋时被金虏的洪皓在白桦树皮上默写《四书》,教村人弟子;张绍甚至开讲《大易》。清代杨越还教当地人南方的农耕技术,破木为屋。余先生还引章太炎语介绍了因文字狱世代流放的吕留良家族对东北文化传播的贡献。
我读到祖籍上海松江的被流放的艺术家杨瑄“生经多难情愈好,未觉人间古道论”时不禁感觉到文化的力量,中国之所以走过漫漫五千年而不毁,文化是支撑的脊梁。
余先生对文化的关切,对乡情的眷恋在文中随处可见。
余姚,我们当今对它的了解就是每年黄梅季节产的杨梅的故乡。想不到这个“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的地方孕育了不少文人学士,其中不乏大家!它还临河姆渡文化遗址,是个不折不扣的文化之乡。在这片土地上,产生了王阳明、黄宗羲、朱舜水这些文化巨子。当余先生用深情的笔调娓娓道来时,我也为之感动,随着他的记忆流动。故乡之情是中国人不舍的情怀。
岳麓书院,一个有千年历史的学府。它承载着历代文人的向往。余先生在“千年庭院”一文中倾诉着自己的感情。岳麓书院有着一流的文化哲学大师教授,朱熹、张栻。他们进行了中国文化史上极有名的“朱、张会讲”,类似当前的学术交流研讨会,可是决不是任何研讨会能与之比肩的。当时的学生们听讲论道,即推动了学术又促进了教学。还有一位就是明代的王阳明,他的哲学理念不仅仅影响中国,还影响着扶桑。日本海军东乡平八郎随身佩一印章,上刻“一生低首拜阳明”。
在这个“唯楚有才,於斯为盛”的千年学府中走出了哲学家、军事家、政治家、外交家、理财圣手。王夫之、魏源、曾国藩、左宗棠等等影响中国史的人物皆出此们。随着余先生的笔触我又体会到文化的力量。
提到“天涯海角”我们一定知道那就是海南。在现如今我们要去趟那里飞机不过几个小时,而在遥远的过去,那里又是怎样一幅情景呢?余秋雨先生通过“天涯故事”告诉了我海南的故事。北宋大文豪苏东坡的“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的名句我们都很熟悉,可是他在吟诵后又被发送到了海南岛。唐至宋以来有5位宰相被贬海南岛,以此有了“五公祠”,可人们记忆犹新的还是苏东坡。他在海南岛自己耕作,自己酿酒,甚至还自己制墨,豪放派词人度过初期的忧伤后还是不改豪放作风。他为自己三年的海南生活吟了两句: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而海南人民认为那些贬斥到此的人物是海南人的缘分。“唐宋君王非寡恩,琼崖人士有奇缘”。一唱一和颇为有趣。
余先生在篇篇文中流露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景仰,对故乡的眷恋,对当今世事的思考。他在“一个王朝的背影”对清进行了客观的评述,不以非我同类而左右评价;在“抱愧山西”中批判了太平天国对山西票号业发展的摧残;在“苏东坡突围”中点了那些因妒忌而陷害词人的官员的名。尤其在“遥远的绝响”一文中对魏晋人物的评点,对嵇康、阮籍的推崇,对山涛的评说。循于格而又不囿于格,体现了一个文化人保持自己观点,独立思考的品格。
我读了余先生的《山居笔记》好像给自己的思想也开了一扇窗,新鲜的空气呼呼地吹了进来。开卷有益,追崇先圣,言语无忌,独立思考。这应该是我以后学习的准则,也是余先生这本笔记对我的启迪。
山居笔记读后感 篇3
迈步踏尽天涯路,寻千古文明的兴衰起伏;昂首望遍大河山,叹历史传统的宏厚积淀。余秋雨先生,一笔一划带我们走入他所走过的路,感受千万载留存的辛酸感慨。《山居笔记》以《一个王朝的背影》开始,以《历史的暗角》结束,余秋雨先生用亲身游历,切身体验,为我们探访了中华文明,他去寻找一个个文化遗址和文化现场,然后把惊讶、悲痛、遗憾、感动告诉我们,每一段文字,每一段过往都带给我们强烈的震撼。
首先,余秋雨先生不愧是中国数一数二的散文家,他的语言清新自然,文笔通顺流畅,时不时一句富有深刻哲理的语句,就能让人不禁浮想联翩且深深地沉沦在文章里“不能自拔”、回味无穷。无论是人还是文章,都是我们应该认真学习的典范。
再者,不得不提的是本书的开篇文章《一个王朝的背影》。我想这篇文章核心想强调的一个关键词是“文化认同”。清兵刚刚入主中原时,中原的汉人抱着极大的抵触情绪,把入关的满族人看作“外国的侵略军”,而对灭亡了的明朝抱以同情,对朱姓子弟建立的腐朽不堪的“南明”小朝廷充满了幻想,希望他们能够励精图治,把清兵赶出关外,恢复汉人的政权。总结起来就是孙中山先生200多年以后提出了的反帝提纲“驱除鞑虏,恢复中华”。显然,这种情况的发生都是由于满汉两个民族缺乏文化认同。满族历史上一直生活在东北的白山黑水之间,过着游牧民族的生活,崇尚武功而文明程度不高,与在中原大地上沿袭农耕文明,崇尚四书五经的汉族人相比,生活方式、风俗习惯等方方面面存在着不小的差异。汉族人担心清朝统治者会沿用自己民族的价值观进行统治,给汉民族的文化带来灭绝性的打击。于是,对清廷恐惧和愤怒在中原大地上蔓延,各种打着反清复明旗号的起义此起彼伏。清朝的统治陷入了危机。
最后,只能说这真的是本好书。昨日入城市,归来泪满巾。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在这个物欲横流,各人匆匆奔波的社会,真的很难找到那么一片在水一方的静谧,用平淡的心境读那么一段让内心净化的文字。在三水这个我们即将离开的地方,趁我们还有闲情逸致,拿起这本小书,在最后的时光,享受或许即将远去的宁静与真正的沉淀,是此生最惬意的呼吸。
山居笔记读后感 篇4
在看《山居笔记·流放者的土地》开头时,我显的比较迷惑:余大文豪一篇文章的开头居然是买瓜!有不解的,这和《流放者的土地》有什么关系?然而,眼睛再向下看下去时,所有疑惑都烟消云散了。
文章提到甘甜的北方瓜就是在这个古代被称为“宁古塔”的地方,在数百年期间无数犯人的地狱。这样的地方再怎么好也不太可能孕育出甘甜的北方瓜来着,这是怎么回事?
刚读到“宁古塔”三个字的时候,说真的,我还在想那塔高不高。看下去才知道这是多么荒唐的想法啊。“宁古塔”这三个字完全是按照满族人的音韵来反应的,意为“六个”(“宁古”为“六”,“塔”为“个”)。说这里是全国上下最不吉利的符咒是大有原因的,到了这,所有东西在一夜之间终结。什么财富啊,功名啊,荣誉啊,学识啊,甚至牵连到一整个家族的命运都会因此而坠入漆黑的,永无尽头的深渊里,因此这“宁古塔”被称为所有官员富翁的噩梦并不是毫无原因的。
好吧,所有人流放到这就算了,但这儿杀人的花样还更多,这可不得了!文中提到了嘉庆皇帝在杀戮一个像他动刀的厨师时的情况,因为文中没有描写,特意上网查了一下(剐了3357刀,先10刀一歇一喝。头一天先剐357刀,如大指甲片,在胸膛起开刀,一共剐了3天)虽然没有像余大文豪那样好几天吃不下饭,但我当晚是把吃的东西差点都吐了出来!总的.来说,“宁古塔”真的是驱逐了人道,公德,信义,宽容和和平。
《山居笔记·流放者的土地》写过这样一件事,大致如下:一场考试后,没考上的秀才们纷纷抱怨,也没什么根据,就胡编乱造,说考官和考试的安徽青年方章铖“联宗”(远亲)。刚好这些道听途说被一个官员听到了给皇帝齐奏了上去,这回好玩了,全部考官和相关学生都照顾到了:该处死的处死,做奴隶的做奴隶,连其它亲戚都不放过,可见中国古代判决处罚之重了。
可也许就是这些文人用自己的文化血液浇灌了这片土地,才使得这片“地狱般”的土地生长出甘甜的北方瓜!也许这也就是文人们精神上的归宿,只有抛掉一切身外之物,才能使自己的思想蜕变,更上一层楼!
文章最后提到的几句话让我有点不明白:
1、文明可能产生与野蛮,却绝不喜欢野蛮。我们能熬过苦难,却绝不赞美苦难。我们不怕迫害,却不肯定迫害。
2、这些高贵者却是的愚蠢的,而聪明的却是那些卑贱者。但是这种愚蠢和聪明的划分白来就属于“术”的范围而无关乎“道”……
第一句话在思索一晚上后得出这样的结论:
文明就是在野蛮中成长的,但当它成长到一定层度时,就不会支持野蛮。同理,我们大家都可以熬过逆境,并且提高自己的素质,但并不是人人都喜欢苦难,毕竟,如果苦难超越了你的承受范围,那后果不容相信。我们不害怕天灾人祸,但我们可以肯定天灾人祸吗?
至于第二句,抱歉一个七年级初中生的思想能力实在有限……请各位帮我解答一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