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心伴孩子成长读后感
老地方整理的爱心伴孩子成长读后感(精选4篇),希望这些优秀内容,能够帮助到大家。
爱心伴孩子成长读后感 篇1
有幸读了肖陈颖老师的《爱心伴孩子成长》这本书,她是来自四川的一名老师,在接受记者采访后写的。拿到这本书的时候,我翻看了书中的内容简介,从简介里可以看出:孝心、爱心、恭敬心。
首先,《弟子规》作为童蒙养正的读物,越来越受到老师和家长的重视,《弟子规》让我茅塞顿开,要让我们学会尊重懂得感恩。然而,《爱心伴孩子成长》正是肖老师将《弟子规》应用在教学和生活中的心得和体会,能够为老师和家长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提供切实的指导和帮助。
其次,在书中最让我记忆犹新的是“教育的动机”决定成败。肖老师告诉我们,作为老师或家长,我们的教育目标就是要为孩子一辈子的幸福负责任,而不是只关注孩子的分数。考了好分数有可能能上个好学校,以后会有个好工作,甚至赚好多钱,但这并不一定就能给孩子带来幸福的人生。从中得知,真正的教育,是需要父母有耐心,用心去发现,培养孩子的兴趣所在,想一想孩子们的动力发源地在哪里。同样是教育,同样是做,是怎样将孩子的“心”引往哪个方向。
最后,在《老师的威信从哪里来》这篇内容中。讲述了肖陈颖老师在刚刚开始当老师时,几位教龄比肖陈颖长的教师向她介绍了一位十分受孩子们欢迎的老教师,因为这位教师也是她们刚刚出道时的老师。她特意去拜访这一位老教师,从中也让她理解了当老师可以有三种威信:一种是暴察之威,一种是狂妄之威,还有一种是道德之威。要树立老师的威信,就要以身作则而已。“我们”自己说的话,自己要先做到,这样“我们”的孩子才会对老师产生信任。同时,也要向肖陈颖老师那样,自己应该也去学习一下传统文化。这让我知道了老师树立自己的威信是十分不容易的。
总而言之,真正的幸福来自于心中有爱。因此,德行教育是教学的重中之重。教育孩子,首先要先教孩子做人,培养孩子的孝心、爱心和恭敬心,这样孩子不光学得很好,还会学得很快乐。要让孩子在学习和生活中落实,让孩子重力行、重实质,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他才能懂事、乐学。再次感谢肖陈颖老师给我们提供了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向我们证明了古圣先贤的教育理念、教育方法行之有效。
爱心伴孩子成长读后感 篇2
看完《爱心伴孩子成长》后,令我不禁的感触起来。想起许许多多自己在校读书时候的回忆,想起了为我孜孜不倦地教导我的老师;肖陈颖老师说得很好,做人真的要有一颗感恩的心……尤其是我们的父母亲。
“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学习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是一步一个脚印的过程,要在学习的过程中感受愉快的心情,那必须要为孩子创造一个和谐的环境,那么创造一个这样的环境前提是要有一个颗仁慈的心,要让孩子感受老师对他们的爱......
想要真正帮到孩子,我们就要体会什么是真正的爱。爱是用心感受,绝对不是控制和占有,爱是站在对方的角度去思考,爱,我们昨天唱歌,是无私无我的为对方付出,甚至无求的付出,那才是真爱。不是说我对这个孩子,我现在这样对你的目的是要你考一个好成绩给我,那是交换,那是在逼孩子走一条路,那不是真爱。但是我们去想其实父母都是很爱自己的孩子,没有父母不爱的。我们愈来愈感受到,不管是老师也好、父母也好,都得回到原点,从头学起什么是爱,才能真正帮到孩子。
福建厦门思明区松柏第二小学五年级:陈怡芳
看完第一段,恍然觉得中心感点落实得很好,重点写我们的感恩。然而看完第二、三两段我又糊涂了,不知道作者重点想表达的是什么,是想说如何做一名好老师,还是想说如何做一对好父母?这样一来,就导致文章三段之间没有统一的中心了,文章显得有些散。观后感其实和读后感一样,引——议——联——接,四步走。当然也可以首先点出中心感点,然后摘取片中相应的片段进行说明,在此基础上,重点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对中心感点进行论述和深化,结尾加以总结或升华即可,这样文章就有灵魂了。比如,本文完全可以围绕第一段“做人真的要有一个感恩的心”展开全文,结合生活实际进行感悟,如此效果会更好。另外,本文第二三段还有一个问题,透过这两段的字面,我希望得到解答的是,作者究竟是学生,还是父母?如此问并不是怀疑作文真实性,而是想说行文造句要注意自己所处的角度和位置,否则导致读者误解。
爱心伴孩子成长读后感 篇3
今天,我读了《爱心伴孩子成长》这本书,这本书告诉了我们怎么做人怎么孝敬长辈、老师和父母,做一个好孩子。比如你帮妈妈洗衣服,做家务,妈妈对你说,谁做的,你不告诉妈妈,就觉得自己是无名英雄。妈妈一直叫你吃饭,你要等半天才来吃饭。这些都是不孝顺的行为。
《爱心伴孩子成长》这本书,里面说课堂总是有些同学在上课的时候不发言,没信心,甚至有些同学站起来都哑口无言,怎么办?我们要针对他们的情况,给他们降低难度。比如说有的同学回答不了问题,我们会让他重复同学问题都可以,回答完后,让他重复一遍。有的同学讲话,一句都讲不通,我们就可以把这句话写在黑板上让他读一遍。
《爱心伴孩子成长》这本书很好看,从中我学到了许多知识。我知道了要孝敬父母,尊敬老师,关爱同学。
爱心伴孩子成长读后感 篇4
本学期,细读了《爱心伴孩子成长》这本书。学习之后,给我的总体感想是教育的本质是要有爱心。爱是付出,我们要时常关注学生、关爱学生,要时常与他们交流、沟通,谈谈心呀,拉拉家常呀,做他们最忠诚的朋友,做他们最好的“引路人”,以便能更好地走进、了解孩子们的内心世界,也让孩子们积极、主动地走近我们。因为“热爱是最好的教育”,只有“亲其师”,才能“信其道”呀!
教师要细致观察孩子,对每个孩子做出全方位的了解,了解他们的成长环境,从而理解他们,看到每位孩子的闪光点和不足,为自己的谈心和交流做铺垫。
另外,结合传统教育,培养学生的感恩之情。在平日的教育教学工作中,不要忘记对学生进行一些有关感恩方面知识的教育,情感的熏陶。我在教育孩子们的过程中看到有些小朋友在桌子上画画或涂涂写写时,我就对小朋友说:桌子是我们学习生活中的好伙伴,每天为我们默默奉献,如果他会说话,可能会对我们说些什么呢?让小朋友各抒己见后,在桌子上涂涂画画的小朋友就再也不好意思这样做了,因为他们种下了感恩的种子,对默默奉献的桌子先生说一声谢谢,而且会好好爱护桌子先生或桌子小姐,这样的教育,小朋友很容易接受,而且老师并不是批评乱涂乱画,而是引导他们,甚至是让他们主动认识到这样做的不妥当,孩子们的心是柔软的,充满了感恩。
对于高年级的孩子们,我们可以讲一些关于感恩的故事,让学生明白:何为感恩,为何感恩,感恩的价值意义所在。简单地讲,感恩就是“乐于把得到好处的感激呈现出来并且回馈他人”。“感恩”是因为我们生活在这个世界上,这里的一切都对我们有恩情!
感恩不是简单的报恩,它是美德也是一种智慧,一种为自己赢得美好未来的资本。
细读了本书,使我更进一步认识到教育是一门艺术,光有爱心是不够的,需要不断学习,需要教育智慧,需要把学到的东西灵活应用到自己的教学实践中去,同样需要反思,这本书可以让我少走一些弯路,感谢本书的作者,与大家分享她的成功和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