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完璧归赵》有感
老地方整理的读《完璧归赵》有感(精选4篇),希望这些优秀内容,能够帮助到大家。
读《完璧归赵》有感 篇1
话说,那赵王得到了一块稀世宝玉,叫“和氏璧”,便整天琢磨着拍卖个好价钱。秦王听说后,决定先下手为强,他派了一名通讯员来到赵国对赵王说,“咱总统说了,愿以十五座城来换个和氏璧。”赵王知道秦王一向阴险狡猾,便花了高薪聘请了蔺相如,让他带着宝玉出使秦国。
到了秦国,蔺相如为节省时间,便打了一辆“的士”,直驱“总统府”。终于到了,眼前出现了一座宏伟的建筑,乳白色的`墙壁鲜活明快,绛红色的屋顶镶着耀眼的金边,屋檐两端,两条精致的飞龙倔强地高仰起头。“好一幢气派的建筑,不愧为是秦国的总统府啊。”蔺相如暗暗赞叹。走进总统府更是华丽无比,经过几个转弯,总统办公室到了。
蔺相如轻轻地敲了敲那环保木料做的门,不一会儿,门开了。蔺相如双手紧握和氏璧,生怕发生意外,然后缓步到走到秦王办公桌前:“宝玉在此。”秦王不顾君子体面一把从蔺相如手中夺过宝玉,翻来覆去,仔细端详。“嗯,此物真乃宝玉。”说着,便将宝玉传入身旁几个漂亮的“小蜜”手里。蔺相如见秦王没有要进行交易的态度,便急中生智,装出一副假惺惺的样子来:“大王,你有所不知,这块和氏璧有一块小小的斑点,要不要让我指给您看?”秦王信以为真,打了个响指,示意将宝玉拿给蔺相如。
蔺相如一拿到和氏璧,就变了脸色,恼羞成怒地对秦王喝道:“亏你在当总统之前还在商行混了几年,现在连交易的基本原则都忘得一干二净了,真是可以呀你。你若不把‘土地所有权’转让给我的话,我就把它给炸了。”说着,便从衣服口袋里取出一个拉环式炸弹。秦王怕把宝玉给弄坏了,连忙赔理道歉“对不起,实在对不起,毕竟我离开商海也有好几年了吧,既然你提醒了,我就知道了,何必这么冲动呢?”说完,便唤人拿来地图,并指给他看。
读《完璧归赵》有感 篇2
从一年级到现在,我们学过了许许多多的课文、成语及诗篇等等,都令我们回味无穷。而今天我为大家讲的故事,就是发生在赵国的上卿——蔺相如的身上了,那就是《完璧归赵》了,这就听我来为你讲一讲吧:
战国时,赵王得到了一块世间罕见的美玉——和氏璧。秦王听说后,想把美玉占为己有,便派人给赵王送信,骗赵王说秦王愿意以十五座城池换取这块美玉。赵王想将美玉送给秦王,却又怕秦王不履行诺言;想不给,又怕得罪秦王。大臣们想找一个适当的人出使秦国,一时又找不到。这时,蔺相如听了,主动向赵王提出了自己可以拿着美玉出使秦国,并表示:秦国吧城池让给我们赵国,就把美玉留在秦国;若不给,就一定会把美玉完整无缺地带回赵国。赵王和大臣们都都点头答应了。
蔺相如来到秦国见了秦王,并献上了和氏璧,秦王手捧美玉,满心欢喜,爱不释手,传给大臣和妃子们观看,压根个不提给赵国十五座城池的的.事。蔺相如等了很久,看出秦王无诚意,便心生一计,上前说道:“这块美玉有点小毛病,让我只给您看”。秦王信以为真,便命侍臣将美玉传给蔺相如。蔺相如拿到美玉,后退几步,背靠柱子,你猜他说什么了?他愤怒地说:“大王只顾观赏美玉,根本不提交城池的事,可见您并无诚意,所以,我将美玉收回。大王要是逼迫我,我就撞死在这根柱子上,这块美玉也一块撞碎”。秦王生怕美玉真的碎了,恼怒万分,只有把蔺相如放回去了。
这就是《完璧归赵》的故事,可见蔺相如是一位足智多谋、机智聪明、做事谨慎、顾全大局的人。我喜欢这个故事,跟喜欢蔺相如这个人,你认为呢?
读《完璧归赵》有感 篇3
最近在读《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中的“完璧归赵”最让人印象深刻。蔺相如以完璧归赵、将相和等名扬天下,传颂后世。世人以他出使不辱于外国、执政和睦于同僚而称赞他,而他也因此位至卿相。
他有勇,敢于廷斥秦王;他有谋,能够完璧归赵;他也有容,能够与同事和睦相处。他就像一个很完美的人,然而我认为并非如此。
蔺相如是一个常胜将军,他奉璧出使秦国,用自己的智慧,最终完璧归赵。渑池会上,他在赵王已做了有损国格的事后,仍能扳回赵国的面子。又在廉颇向他放出狠话后,仍能从容应对,最终化敌为友。他处处光荣,马到成功。但这也只局限于《史记》当中。
在我看来,和氏璧是个宝贝,然而比起整个赵国来,就微不足道了。蔺相如借此次出使,给了秦国一个下马威。虽然得回了和氏璧,却让赵国陷入危险当中。失了一分诚信的面子,倘若秦国借此机会,出兵攻打赵国,岂不得不偿失? 渑池会上,为了挽回赵国的面子,他强迫秦王击缶。在那个等级森严的时代,这是一种极其无礼的`行为,虽然捞回了一点面子,却恶化了强秦弱赵的关系,虽泄了小愤,却无益于大谋。
我想这样的蔺相如,是一个勇士,有智谋,但他却没有卿相应该有的深谋远虑,安国兴邦。作为代表国君的使者,他没有君子之风,随国君出使,又逞匹夫之勇,恶化两国关系。
古人云:“小不忍则乱大谋。”“不谋全局者不足以谋一城。”所以我认为蔺相如并没有在这件事上深谋远虑,但也不得不为他的勇敢点个赞,能在危急关头及时站出来。
历史是民族的一面镜子,闲来照照,可以知人知己,更知兴衰。
读《完璧归赵》有感 篇4
蔺相如之完璧,才思敏捷,“巧舌如簧”,谋事在人也,此司马迁之意;蔺相如之获全于璧,天缘凑巧,会逢其时,成事在天也,此王世贞之言。然二者之言吾则未敢俱信也,思其各有据理之处。
司马迁之长,在于道出了相如之智,之勇,之忠。
相如曰:“璧有瑕,请指示王。”因此将和氏璧从秦王手中骗回。相如深知秦自穆公以来二十余君,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乃使人怀璧归赵。此非有大智之表现乎?渑池之会上,相如以五步之内以颈血溅大王之势,逼秦王为赵王击缶,秦臣欲杀之,相如张目叱之,秦王左右皆退却而下,此非有大勇之表现乎?多谋善断,意气风发的相如位在廉颇之上,廉颇欲羞辱相如,相如一再退忍避让,连门客都感到羞耻,他却不与廉颇争列,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此非有大忠之表现乎?
故余曰:“相如之智,之勇,之忠,可与日月争光也。”
王世贞之长,在于打开了整个秦赵事件的内部关联,抛开了相如个人因素不谈,观其本质。
《蔺相如完璧归赵论》一文开篇即言:“是时言取璧者,情也,非欲以窥赵也。”他分析了秦国“以城易璧”的本意,点出了赵国“得情则不予,不得情则予,得秦而畏则予,得秦不畏则不予”的四种选择,然而相如却明知赵“既畏而复挑其怒”,此乃失智;秦王斋戒五日,设九宾于廷,而相如却使门人怀璧归赵,此乃失信;综此二失,若引得武安君十万兵众骤压邯郸,一胜蔺相如族灭,再胜则赵氏族灭,此乃失利也。
失智与失信是实,失利则终成虚,何也?相如之获全于璧,天固曲全之哉!
观此二者之言,吾以为不免各有其短:司马迁之短,过于夸大相如之功,虽使得人物形象生动饱满,但有失客观事实;王世贞之短,又过于忽略相如之功,秦之骄奢暴虐常见笔端,想那一座阿房宫,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啊,又忆及始皇一统天下却隳名城,杀豪杰,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
由此可见,秦乃虎狼之国,未必会还璧于赵,那相如的'还璧归赵也就不无道理了。而赵若无相如,即便秦非欲以窥赵,那眼前“贪璧”之祸又将何免?难道要交个“天道”来拯救“弱肉强食”世道下的赵国吗?
故余曰:“赵能完璧,既不全是相如之功,亦不皆是天道所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