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导航
老地方 > 百科 > 教学教案 > 正文

六年级语文唯一听众教学设计

2025/08/16教学教案

老地方整理的六年级语文唯一听众教学设计(精选5篇),希望这些优秀内容,能够帮助到大家。

六年级语文唯一听众教学设计 篇1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6个生字。正确读写“神圣、悠悠、庄重、仪式、抱歉、溜走、介意、追问、荒唐、声望、割舍、大吃一惊”等词语。

3.理解课文内容,引导学生从老教授的言行与“我”的心理、行动变化两方面感受老人对“我”的爱护、鼓励,以及“我”对她的敬佩、感激之情。

教学重难点

理解课文内容,感受老人对“我”的鼓励以及“我”对她的敬佩、感激之情。

教学计划

二课时

课时一

教学内容

读通课文,初步把握文章的大意,理清文章的脉络。

教学过程

一、直接板题,学生读题,围绕题目想象场景。

1、检查预习:课文为我们描述的是一副什么样的场景?

2、拓展想象:你还能想象出什么样的场景呢?

二、学生自由读课文。在读通课文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理清文章的脉络。

1、自由读课文思考:文章中谁是谁唯一的听众?写了他们之间的什么事?

2、会准确读出些列词语,能结合语言环境简单理解这些词语。

沮丧神圣悠悠庄重仪式抱歉、

溜走 介意 珍藏 追问 荒唐 声望、

难以割舍 大吃一惊 蹑手蹑脚

3、学生浏览课文,汇报思考结果,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T1:文章中说是谁唯一的听众?

T2:写了他们之间的什么事?

4、指导学生简要说说故事梗概,理清文章脉络。

三、学生读文巩固。

四、作业

1、熟读课文

2、完成生字词书写。

3、比一比组词

悠()仪()歉()溜()割()

修()议()赚()榴()豁()

课时二

教学内容

细读课文,引导学生从老教授的言行与“我”的心理、行动变化两方面感受老人对“我”的爱护、鼓励,以及“我”对她的敬佩、感激之情。

教学过程

一、学生读题,联系课文说说解释“听众”是什么意思,课文里“我”的听众有哪些?

二、细读课文、品味文本。引导学生感受老妇人对“我”的爱护与鼓励,体验我对她的敬佩、感激之情。

1、对比读文章首尾两个自然段,引导学生结合文本说说两段文字为我们展现内容的异同点。从而长生细读文章的'主要问题:是什么原因让我有了如此巨大的转变?

2、简要学习文章第三部分从妹妹的“追问”与“惊叫”中质疑:老人为什么要编织这个“耳聋”的谎言?

3、重点学习文章第二部分——我与老人之间的交往的部分(3——8自然段)。

A、从老人的话语与神态中感受老人对我的鼓励、指点、关爱。

B、从我的“表现”中体会我的转变,感受我对老人的感激、敬佩之情。

4、引导学再读文章首尾两个自然段,让学生说说再读感受,学习作者运用“前后对比与结尾点题”的写作方法,同时促使学生对深刻体验文章中主要人物的内心情感。

三、学生读全文,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所学。

四、读文巩固。

五、作业

1、有感情朗读课文。

2、完成练习册

3、预习《12、用心去倾听》。

4、描写有外貌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动作描写、环境描写等,下列句子分别运用了什么描写?

A、我想:这么难听的声音一定破坏了这林中的和谐,一定破坏了这位老人正独享的幽静。()

B、我发现了一个练琴的好地方,楼后面的小山上有一片树林,地上铺满了落叶。()

C、我停下来时,他总不忘说上一句:“真不错。我的心已经感受到了。谢谢你小伙子。”()

D、一位极瘦极瘦地老妇人静静地坐在木椅上,平静地望着我。()

E、父亲夺过我手里的书,匆匆的翻了一下,还给那个年轻人,拽这我走了。()

六年级语文唯一听众教学设计 篇2

六年级语文唯一听众教学设计(通用12篇)

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可能需要进行教学设计编写工作,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优秀的教学设计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六年级语文唯一听众教学设计,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六年级语文唯一听众教学设计 篇3

教学目标

一、继续训练抑扬顿挫地朗读课文的能力。

二、体会“我”对一位颇有声望的音乐学院教授的敬佩感激之情。

教学设计

一 课时安排:一教时。

二 教学过程:

(一) 听课文录音(或老师范读),感知课文内容。

(二)四人一组讨论,再交流。

1.课文主要写了些什么?

(我因拉不好琴,感到沮丧和灰心;一位耳聋的老人用诗一般的语言打动我,鼓励我每天早晨练琴;我从妹妹那儿知道,我那位唯一的听众,原来是音乐学院最有声望的教授,曾是乐团首席小提琴手,根本不是聋子;为感谢这位耳“聋”的音乐家,我依然每天早晨用我的心去为她演奏。)

2.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老人爱护、鼓励年青人成才的美德,表达了我对德高望重的老教授的敬佩、感谢之情。)

(二) 默读课文,对照注音,读准字音。完成自读检测题一、五。

(三)自读课文。

1.结合自读检测题二先自读,后可小小组讨论。

提示:1、2句表达了我对练琴依然是认真严肃的,从“神圣”“伟大”“庄重”“隆重” 这些词语看出。这些词语该读重音。

第3句,写我得到了鼓励,有了几分兴奋和信心。第4句写我演奏成功了, 感谢那位唯一的听众,依然每天早晨去为她演奏。

2.从课文第二自然段中找出描写老人语言的句子读一读。再从课文第三自然段中找出妹妹说的话读一读。体会各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想一想该用怎样的语调读。然后完成自读检测题三。

提示:老人的话要读得亲切平缓些。

“我猜想......只可惜我的耳朵聋了。”读平直调。“是我打搅了你吗,小伙子?”可读降调。

妹妹说:“求求你,饶了我吧!”是一种奚落挖苦的语气,也可读降调。

“......而你竟说她是聋子。”是一种惊讶激动的语气,可读升调。

(四)讨论自读检测题四,然后自己完成。

建议:这道填充题,要学生独立用文字表达恐怕有一点难度,教师应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稍作点拨。

(五)感情朗读课文。把自己最喜欢读的,读得最好的片断录在音带上,放给自己和同学、老师听。

六年级语文唯一听众教学设计 篇4

教学目标:

1、能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明白是教授的良苦用心使我获得了成功。

2、在多读多悟及情境补白中加深对文本的理解

3、感受教授的良苦用心和“我”对她的感激之情,懂得应自信地面对生活,面对困难。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引出中心问题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留下了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面对着成百上千的观众时,我的心里想着的却始终只有唯一的听众——老教授呢,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研究,老教授的魅力到底何在!

点评:一开始便直奔主题,明确目标,以求“鱼”、“渔”同授。

二、三品“平静地望着我”,体会教授对我的“知遇之恩”

1、下面就请同学们拿出笔,读一读课文的1-8段,划一划老教授在我练琴时的所作所为。

反馈:有语言(老教授的语言还有吗?)除了语言还有吗?

2、这就是描写老太太神态的三句话,自己读一读,有什么发现吗?

(1)一位极瘦极瘦的老妇人静静地坐在木椅上,平静地望着我。

(2)她一直很平静地望着我。

(3)她慈祥的眼神平静地望着我,像深深的潭水……

学生反馈。

是呀,三个句子居然用了三个“平静”,三个平静看似平静,其实内涵丰厚,如果能读懂这三个平静,相信我们就会有很大的收获。先来看看第一个“平静”

3、学习第一个“平静地望着我”

(1)“我”是在什么情况下,发现有“一位极瘦极瘦的老妇人静静地坐在木椅上,平静地望着我”的?

当我感到沮丧时,(板书:沮丧)用书本上的话说就是(出示:但我很快又沮丧起来,我觉得自己似乎又把锯子带到了树林里。)

发现了吗,这里作者又重复用了两个“又”,能说说为什么吗?

联系:爸爸妹妹说我是音乐白痴、说我拉小提琴就像举床腿,让我“沮丧”,从“又”可以看出,这一次我又失望了。

还有补充吗,(原以为,自己来到小树林就可以练好了,可谁知,多爱音乐的小伙子呀,可事实终究还是事实,从我觉得自己似乎又把锯子带到了小树林,可以看出,这次是我自己对自己失望了)

再读一读这个句子:“……又……又……”

(2)是呀,听着我糟糕的琴声,家人毫不留情地一次次打击,带给我的只有沮丧渺茫,而听着同样的琴声,老妇人却(读:一位极瘦极瘦的老妇人静静的坐在木椅上,平静的望着我。)她的眼神里看不出丝毫的(不屑、厌倦、不耐烦),面对着同样的我,老妇人却

这样说:

出示:“是我打扰了你吗,小伙子?不过,我每天早上都在这儿坐一会儿。”

“我想你一定拉得非常好,可惜我的耳朵聋了。如果不介意我在场,请继续吧。”

“也许我会用心去感受着音乐。我能做你的听众吗,每天早晨?”

请同学们用心地读读这三句话,你有什么感受?(读书,不仅要读进去,还要跳出来,所谓跳出来,就是用自己的火眼金睛看课文,产生自己的想法)(老妇人是在鼓励我,她是怎么鼓励我的呀;老妇人是在想着法子让我继续练琴,是吗,从那里看出是在想着法子呀?)

生反馈,说到一点,(提示:仅仅只是这样鼓励我吗)

或还想了那些法子呀?)重点词:是我打扰了你吗(对呀,明明是我的琴声打扰了老妇人的休息)我是一个聋子(让我不要有顾虑)请继续吧(直接道出了心声,想让我继续练下去)每天早晨(让我每天都去练)

小结:是呀,老妇人的语言里充满了尊重和理解。她故意装聋,是为了让我练琴时无所顾忌,减轻负担,这种善意的欺骗是一种真诚的鼓励。

能把老人对我的关爱和鼓励读出来吗,请几个同学读一读。

望着老人那平静的眼神,听着那诗一般的语言,我的心理和行动有了什么变化?

点评:小结既能点睛,又能搭桥,过渡得很自然。课堂是否干净,常常体现在这样的过渡性细节中。教师的语言精练,传递给学生的课堂思路自然是清晰可感的。

4、学习第二个“平静地望着我”

老妇人就这样平静地望着,望着,这样的情景就发生在这一天吗?(生反馈,不是的,她一直很平静地望着我。)

出示:以后,每天清晨,我都到小树林去练琴,面对我唯一的听众,一位耳聋的老人。她一直很平静地望着我。我停下来时,她总不忘说上一句:“真不错。我的心已经感受到了。谢谢你,小伙子。”我心里洋溢着一种从未有过的感觉。

为什么强调一直呀?(一直:说明每天都是这么平静地望着我,对呀,我的琴声还是很难听,一天,她(很平静地望着我),两天呢,三天呢,十天呢,一个月,还是……如果坚持了几天就不干了,会怎么样,对呀,从这个“一直”里你读懂了什么?老妇人的坚持)

很:说明老教授在用眼神告诉我拉得很好

同学们真会读书,从老教授的眼神里我们读出了她对我的肯定,她的坚持,同时,她不忘用语言来激励我:“真不错,我的心已经感受到了。谢谢你,小伙子。”她是想表扬我,拉得很不错。让我们一起来读读这段话(以后,每天清晨,我都到小树林去练琴,面对我唯一的听众,一位耳聋的老人。她一直很平静地望着我。我停下来时,她总不忘说上一句:“真不错。我的心已经感受到了。谢谢你,小伙子。”我心里洋溢着一种从未有过的感觉。)

看着老人平静的眼神,听着老人激励的话语,此时,我变得……很快我就发觉自己变了。我又开始在家里练琴。从我紧闭门窗的房间里,常常能传出基本练习曲的.乐声。我站得很直,两臂累得又酸又痛,汗水湿透了衬衣。

5、学习第三个“平静地望着我”

出示:师引读,我也常常忘记她是个聋子,只看见老人微笑着靠在木椅上,手指悄悄打着节奏。她慈祥的眼神平静地望着我,像深深的潭水……(自由读一读,想一想)

(1)这一次,她又是在什么情况下,“平静地望着我”

有所长进时,你从哪里发现呀“微笑着,手指悄悄打着节奏、慈祥地”

有没有看到过这样的表情,电视上或者是生活中,说一说

(2)为什么,“我”觉得老人的眼睛像深深的潭水呢?你能读懂老人的眼神里含着的意思吗?(给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我想音乐圣堂进军)

我就这样不断地进步着,可是我知道一些事,我只知道,是一位老妇人每天陪着我练琴;

我只知道,是老妇人那平静得眼神给了我信心和力量;我只知道,在老妇人的陪练下,我进了,直到有一天,妹妹的一番话……

点评:这一部分是师生、生生及文本对话的重要环节。对话是否成功,关键看教师本身对文本细读后会抛出怎样的话题。在这一环节,我紧扣三个“平静地望着我”,再从文字的层面,由浅入深,由表及里,悄然地潜入字里行间的灵魂处,学生在读读议议间水到渠成地感悟到了“老夫人”的形象。

三、补白“我的心理活动”,体会我对教授的感激之情

出示:“聋子?”妹妹惊叫起来,“聋子!多么荒唐!她是音乐学院最有声望的教授,曾是乐团的首席小提琴手!你竟说她是聋子!”(请一女生读)

师:得知真相,我……(呆住了,傻了……)

师引读:脑海里,不禁浮现出那一幕幕,是啊,当我拉出像锯床腿一样的琴声时,是她,一位极瘦……,为了鼓励我练琴,她说……当我有了几份信心,每天去练琴时,也是她……,我停下来时,她总不忘说上一句……当我渐感奏出了真正的音乐时,还是她……

师:回首那一幕幕往事,回望那一个个平静的眼神,我心潮澎湃……请同学们拿出笔,把此时的感受写下来吧

生写,评价:真是一个知恩图报的好学生;你会成功的;教授知道自己的一番苦心没有白费,会很高兴的……

点评:这看似平淡的训练内容却使学生更进一步走进人物的内心。课堂最巧妙的训练就是为学生搭建由文字通往文章灵魂的桥梁,我抓住作者说话的语气,让学生设身处地去想象、去体验,从而让学生走进作者内心世界,层层深入到人物的灵魂中去,这是课堂中的妙音。

(3)点明题意,升华主题

好一位了不起的老人,好一位了不起的教授,也许她认为自己所做的这一切似乎理所当然,可她不知道,她的所作所为改变了我的命运,我的一生,后来我成功了,面对成百上千的观众,面对鲜花、掌声,我不由自主的想起的却是……

读最后一段……

其实,很多时候,我们不能成功,缺少的不是智慧,而是自信,而是勇气;而这自信,这勇气,恰恰来源于别人的关怀,别人拿充满爱心的呵护,这样的例子有吗?谁来说一说

六年级语文唯一听众教学设计 篇5

导学目标:

1、学会本课6个生字及相关词语,摘录印象深刻的句子。

2、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和把握课文内容,从中体会老教授对作者的鼓励及由此了解作者的心理及技艺产生的变化,感受人间真情的美好。

3、体悟环境描写,人物心理,行为描写的作用。

导学重点:

引导学生通过读、思、议等学习活动,从老教授的言行与“我”的心理、行动变化感受老人对“我”的爱护、鼓励的真挚情感以及“我”对老人的敬佩和感激之情。

导学难点:

体会老人的`良苦用心和高尚情操,引导学生学会关爱他人。

学习时限:

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依题激疑,导入新课

“众”的意思是什么?“唯一”与“众”不自相矛盾吗?

这“唯一”的听众是谁?为什么要称她为“唯一”的听众?这位听众说了什么?做了什么?

(设计理念:这是一个悬念式命题,通过依题激疑,可提升学生的注意力,产生迫不及待引导学习该文的内驱力。)

二、读文正音,释词会意

1、自由大声读文。

2、指名朗读课文,力求读准读通读顺。

3、交流理解带生字的词语及其他相关词语。

(设计理念:夯实基础,是提高语文能力的基本要义。学习并掌握生字词及相关词语,为下一步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提供有力保证。)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边读边想“我”的心理和技艺有什么变化?变化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2、用自己的语言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设计理念:通读全文,有利于对文章脉络的整体把握,实现由整体入手理解课文主旨的目标,并为下一步品读赏文奠定基础。)

四、细读课文,寻找共鸣

1、带着问题读课文。

2、交流各自最受感动的是什么?

(设计理念:老人“装聋”的良苦用心,会给每一位读者带来心灵震撼,“假话”与“真情”相映生辉,让学生直接捕捉自己的心灵感应,可有效提高学习效率。)

五、作业练习,巩固所得

1、熟读课文,找出描写老人神态、语文和“我”的心理变化的语句,进一步感知“我”成功的根本原因。

2、抄写生字及相关词语

(设计理念:巩固练习是语文学习活动的重要一环,而熟读课文则是深入理解课文内容的前提。)

附:板书设计

真诚无私的帮助

白痴无法割舍

面对成百上千的观众

唯一的观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