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导航
老地方 > 百科 > 教学教案 > 正文

孙权劝学教案

2025/08/16教学教案

老地方整理的孙权劝学教案(精选4篇),希望这些优秀内容,能够帮助到大家。

孙权劝学教案 篇1

一、 教材分析及设计意图

《孙权劝学》是人教社版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中的一篇文言文自读课,选自宋代司马光的《资治通鉴》,讲的是三国时期东吴吕蒙在孙权劝说下认真读书,才略长进的故事。文章短小精悍,对话描写生动,既可承担、落实本单元写人的教学重点任务,又是引导学生端正学习态度的好文本,具有极强的教育意义。

本设计以朗读(不同形式)为主线,以练习(不同形式)为副线,意在通过引导,学生能够疏通文意,积累一些基础的文言词句,体会传神的语言,感知生动的人物形象,习得文言文基本的学习方法,从而达到“教师为了不教”的目的。

二、学情学法分析

教学此课前,学生初中阶段已学过八篇文言文,初步掌握了借助工具书与课文注释疏通浅显文言文文意的能力,本课的主题与学习有关,易于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联系实际选准切入点,引导学生朗读课文,疏通文意,在读中质疑文题,圈点勾画,运用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方法,通过体会人物对话时的神态、心理,进而感知文本思想内容,提升学生的感悟与理解能力。

三、教学目标

1.了解有关《资治通鉴》的文学常识;掌握文中涉及的常用文言词语及“吴下阿蒙”、“刮目相待”两个成语。

2.在朗读的`基础上,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正确翻译课文;理解文意,品味人物对话,评说人物特点。

3.领悟开卷有益的道理。

四、教学重难点

1.重点:理解并积累文中涉及的文言词语及两个成语,把握文意;

2.难点:品味人物对话并据此评说人物形象的特点。

五、教学课时

一课时

六、教学方法与准备

1.方法:自读法、质疑文题法、讨论法等。

2.准备:课件,学生搜集的相关学习资料等。

七、教学步骤

一)创设悬念,导入新课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三国时代,英雄辈出的时代,关羽就是群雄中的一位大英雄,但他最终败在东吴的一位将军之手,可想而知这位将军定有非凡之处,他也是咱们安徽人,他是谁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与他有关的一篇文章。(板书文题:孙权劝学)

二)范读课文,正音断句

1.师范读,生听读,注意正音断句。

2.生试读,生评议,师随机纠正。

3.指名读无标点课文,要读音准确,断句正确。(投影无标点课文)

三)自读课文,疏通文意

1.交流学习资料,明确课文背景。(投影作者作品及文中人物,呼应导语)

2.借助课文注释和工具书,读译课文,圈点勾画疑问之处,小组讨论解决或师生全班共同解决。(投影文言文翻译的方法及示例)

四)演读课文,感知内容

1.发问文题。孙权劝学的对象是谁?为什么要劝学?怎么劝学的?结果如何?

小组合作讨论,明确答案,理清课文思路。(板书:孙权劝学----吕蒙就学----鲁肃赞学)

2.分角色演读课文,模仿并感受人物对话中的语气、神态、心理,完成课后练习二,评说人物形象特点。(板书:对话 善劝 肯学 敬才)

五)赛读课文,探究质疑

1.师生赛读,尝试背诵。

2.从文中找出能够表现吕蒙就学前后鲜明对比的两个成语,并以此说一段话。(板书:吴下阿蒙 刮目相待 对比)

3与《伤仲永》比较阅读,找出异同点。

小组合作探究,明确答案。(板书 同:与学习有关;异:《伤仲永》----少年不学,泯然众人 先叙后议 《孙权劝学》----成年肯学,刮目相待 对话描写)

4.本文主要人物是谁?用哪一个成语能概括本文的思想主题?

小组合作探究,明确答案,完成课后练习一。(板书:开卷有益)

六)齐读课文,梳理总结

1.以练习题的形式梳理与巩固本课的知识点。(投影练习题)

2.请学生对照板书,回顾本课教学内容,齐读课文。

七)拓展延伸,布置作业(选做)

1.课下搜集与学习有关的名言、故事,第二天交流。

2.根据课文内容,补写一段“就学”时的情况。

3. 以《方仲永巧遇吕蒙》为题,写一篇想象作文。

4. 学完本课,你肯定有所感悟,联系生活,写一篇读后感。

孙权劝学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⑴积累文言词语,翻译课文。

⑵了解作者、作品及相关背景。

⑶理解文章内容,背诵课文,领会文章给人的启示。

2、能力目标

⑴反复朗读课文,揣摩文中言简意丰、生动传神的对话描写,品味文章用对话来刻画人物、剪裁内容的表达效果。

⑵对比阅读,理解《孙权劝学》与《伤仲永》的异同,逐步提高阅读能力。

3、德育目标

理解刻苦治学,不断提高自己的学识修养,于国于己都意义重大,勉励同学重视学习,养成读书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

1、翻译课文,背诵课文。

2、揣摩文中的对话,感受三位人物说话时的口吻、神态、心理,体味利用对话组材的妙处。

【教学难点】

1、美读课文,力求声情并茂,读出人物的个性,读出文章特有的韵味。

2、理解鲁肃与吕蒙的对话,体味这段话的情味。

【教学方法】

1、朗读法。可采用多种形式,如教师范读、学生练读,齐读、散读,分角色朗读等。在反复朗读中,理解文意,体味对话描写,最终实现美读课文。

2、竞赛法。为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可采用小组竞赛的方式,包括辨字音、析词义、翻译等,分步落实文言知识,为更好地理解课文奠定良好的基础。

3、文言文五步阅读法。初读课文,正音正字;译读课文,整体把握文意;思读课文,理清文章背诵思路;品读课文,赏析本文言简意丰的对话美;悟读课文,体验反思。

4、比较阅读法。延伸拓展,通过比较《孙权劝学》与《伤仲永》,深化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教具准备】

多媒体、录音机、示范朗读磁带、已打印好的文字资料。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要点】

朗读课文,初步感知文意;译读课文,整体把握文意;思读课文,理清背诵思路,指导学生背诵课文;品读课文,赏析文章意简意丰的对话美,指导学生美读课文;体验反思,本文给我们什么样的启示;对比阅读,比较本文与《伤仲永》的异同,训练学生的概括能力。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同学们,你想知道“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这个典故吗?今天,我们学习的《孙权劝学》会满足你的求知欲的。

前面我们学习了《伤仲永》一文,文章写方仲永幼年聪慧过人,却因其父“不使学”而“泯然众人”。今天我们学习一篇有关古人学习,才略有了惊人长进的文章,它就是《孙权劝学》。

同学们,也许你因为贪玩耽误了学习,你感到困惑;也许因为基础差,你掉队了,你感到失望……没关系,三国时期的吕蒙会告诉你该怎么办。

“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聪慧,演算使人精密,哲理使人深刻,道德使人高尚,逻辑修辞使人善辩”,总之,知识可以改变人,知识能够塑造人。三国时期吴国名将吕蒙就是一例。

二、作者、作品及背景介绍

多媒体显示:

司马光(1019~1086),字君实,陕州夏县(现属山西省)涑水乡人,也称涑水先生。谥号文正,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和史学家。政治上他反对王安石的新政,力主祖宗之法不可变。作为史学家,他主持编纂了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著有《司马文正公集》《稽古录》等。

《资治通鉴》,北宋司马光撰,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62年间的史事,内容以政治、军事为主,略于经济、文化。神宗以其“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命名为《资治通鉴》。

吕蒙(178~219),三国汝南富陂(现安徽省阜南县东南)人,字子明,三国时吴国名将。初不习文,后听从孙权劝告,多读史书、兵书,“学识英博”。

三、整体把握文意,背诵课文

1、初读课文,准确认读。

教师播放示范朗读磁带或选朗读水平较高的学生配乐朗读,学生听读,掌握字音。

教师提示一些字词的读音。

多媒体显示:

卿(qīnɡ)岂(qǐ)邪(yé)

孰(shú)遂(suì)更(ɡēnɡ)

请一名学生认读,如有错误,由其他同学订正,再指定一名学生领读两遍。

2、译读课文,整体把握文意。

⑴学生自读课文,参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理解字词,翻译课文。

⑵小组竞赛,共分3轮竞答,第1轮翻译课文,第2轮认读课文,第3轮文言知识大会战。

第1轮:翻译课文

把学生分为两大组,每组任选一名代表,口头翻译课文,以小组竞赛的形式进行,底分100分,每发现一处错误扣5分。从开头到“蒙乃始就学”,由第一小组选代表翻译,第二组成员补充纠正,质疑评价;从“及鲁肃过寻阳”到“结友而别”,由第二组选代表翻译,第一组成员质疑评价。

第2轮:认读课文

多媒体显示: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底分仍为100分,比赛方法同上,两组选代表各认读一遍,每错一处扣10分。

第3轮:文言知识大会战

多媒体显示:

(显示一题完成一题,左列由第一组完成,右列由第2组完成)

①解释加粗的词语。

卿今当涂掌事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

卿今当涂掌事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蒙辞以军务及鲁肃过寻阳

蒙乃始就学见往事耳

②辨析古今异义。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③辨析一词多义。

当:卿今当涂掌事就:蒙乃始就学

但当涉猎指物作诗立就

意:收族为意名:并自为其名

意少舒不能名其一处也

④翻译下列句子

A、蒙辞以军中多务。

B、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C、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D、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E、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F、卿言多务,孰若孤?

底分仍为100分,错一处扣10分。

明确:①卿:古代君称臣或朋友之间爱称,相当于“你”,这里指吕蒙。孤:古代王侯自称。当涂:当道、当权。见事:认清事物。涉猎:广泛浏览和学习。更:重新。刮目相待:用新的眼光看待。辞:推托。过:到。就:从事。见:了解。

②博士:(今)一种学位名;(古)当时专指负责经学传授的学官。

往事:(今)过去的事;(古)指历史。

③当:正在就:从事

应当完事

意:主旨,中心意思名:名字

神情说出

④A:吕蒙以军中事务多来推辞。(注意语序)

B:我难道想要你钻研经书当博士吗?(注意“邪”,表反问,译作“吗”)

C:只应当粗略地阅读,了解以往的事情罢了。(注意“耳”,表限止语气,译作“罢了”)

D:以你现在的才干、谋略看,你不再是原来那个吴下阿蒙了。

E:士别三日,就要另眼看待了,长兄知道这件事太晚了啊!(注意“乎”,表感叹)

F:你说事务多,谁比得上我事务多呢?

3、思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背诵课文。

⑴请同学们概括本文的故事情节。

学生明确:本文写的是吕蒙在孙权劝说下开始学习,其才略很快有惊人的长进以至于令鲁肃叹服不已,并且与他结为朋友的故事。

⑵理清背诵思路。

学生自由发言。

生1:本文先写孙权劝学,吕蒙“乃始就学”;后写鲁肃“与蒙论议”“结友而别”。

生2:我想用“学”一字作一线穿珠式的概括,即“孙权劝学”“吕蒙治学”“鲁肃叹学”。

生3:文章是用对话组材,借对话推动情节的发展的,抓住“劝”“议”即可。

教师评议:同学们的说法都有道理,请大家任选一种作为思路提示,尝试背诵全文。

⑶学生齐背课文。

四、研讨与赏析

1、赏析本文言简意丰的对话美。

学生品味文章言简意丰、生动传神、富于情味的对话描写,感受这三位人物各自说话时的口吻、神态、心理,然后自由发言。

生1:孙权劝学,先一语破的,向吕蒙指出“学”的必要性,即因其“当涂掌事”的重要身份而“不可不学”;继而现身说法,指出“学”的可能性,使吕蒙无可推辞,“乃始就学”。从孙权的话中,既可以看出他的善劝,又可以感到他对吕蒙的亲近、关心、期望,又不失人主身份。

生2:鲁肃叹学,“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是情不自禁的赞叹,可见鲁肃十分惊奇的神态,在他眼中吕蒙变化之大简直判若两人,表现吕蒙因“学”而使才略有了令人难以置信的惊人长进。鲁肃不仅地位高于吕蒙,而且很有学识,由他说出此番话,更可表明吕蒙的长进非同一般。

生3:吕蒙味学,“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是吕蒙对鲁肃赞叹的巧妙接应。“三日”形容时间很短,“刮目”是擦拭眼睛,表示十分惊奇、难以置信的样子。从吕蒙的答话中可见他颇为自得的神态。

选一位同学范读课文。

2、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揣摩说话者的语气,体会人物的心理。

甲同学扮演孙权,乙同学扮演鲁肃,丙同学扮演吕蒙。

读毕,其余同学评议:孙权谆谆告诫,应读得语重心长;鲁肃惊异、赞叹,应读出情不自禁的`神态;吕蒙显得自得、自豪,更有一种书中多阅历,胸中有丘壑的自信。

3、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力求声情并茂,读出人物不同的个性、情趣。

五、体验反思,总结全文

教师提问:吕蒙由不学到学乃至学有所成,这个变化过程给你什么样的启发?

学生思考,踊跃发言。

生1:读书、学习是非常重要的。读书可以改变人生,非学无以长才。

生2:一个人即使基础差,只要端正态度,刻苦努力,就一定能学到东西,提高自己的认知水平和办事能力。

生3:读书给人以乐趣,给人以光彩,给人以才干,“开卷有益”是良言。

生4:读书,这个我们习以为常的平凡过程,实际是人的心灵和上下古今一切民族的伟大智慧相结合的过程。

生5:求知可以改进人的天性。人的天性犹如野生的花草,求知学习好比修剪移栽,只要你愿意,你就会成活,成长。

……

教师评议学生发言,赞赏中略含期盼,给他们成长的信心。

六、延伸拓展

1、学生齐背《孙权劝学》。

2、学生比较《孙权劝学》和《伤仲永》,谈谈两文内容、写法上的异同。

学生背诵《伤仲永》。

明确:《孙权劝学》和《伤仲永》两篇文章,从内容上看,都与学习有关,却恰好一正一反,从不同方面说明了学习的重要性。吕蒙接受孙权劝告,在繁忙的军务之余,读书学习,其才略很快有了惊人的长进,使鲁肃不得不“刮目相待”。方仲永幼年聪慧过人,却因其父“利其然”“不使学”,后变得平庸无奇。

《孙权劝学》一文,以对话为主,语言描写生动。另外侧面描写也很突出,以鲁肃十分惊奇的神态,表现了吕蒙学有长进。

《伤仲永》借事说理,生动具体地阐述了作者的才能观。文章叙议结合,道理蕴含在叙事之中。

七、布置作业

1、有两则成语典故涉及到本文,你知道是哪两则成语吗?请解释成语的意思并造句。

(提示:吴下阿蒙刮目相待)

2、将下文与《孙权劝学》一文中的“及鲁肃过寻阳……结友而别”一段作比较阅读,说说两文的异同。

鲁肃代周瑜,当之陆口,过蒙屯下。肃意尚轻蒙,或说肃曰:“吕将军功名日显,不可以故意待也,君宜顾之。”遂往诣蒙。酒酣,蒙问肃曰:“君受重任,与关羽为邻,将何计略,以备不虞?”鲁肃造次应曰:“临时施宜。”蒙曰:“今东西虽为一家,而关羽实熊虎也,计安可不豫定?”因为肃画五策。肃于是越席就之,拊其背曰:“吕子明,吾不知卿才略所及乃至于此也。”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孙权劝学教案 篇3

孙权劝学教案(通用10篇)

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案,通过教案准备可以更好地根据具体情况对教学进程做适当的必要的调整。那么优秀的教案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孙权劝学教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孙权劝学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掌握几个重点实词、虚词的含义;提高文言文的朗读能力与水平。

2、学习本文围绕中心选材、详略得当,运用语言描写和侧面描写刻画人物的方法。

3、学习规劝的艺术----善劝,培养善纳雅言的品质,明白学习的作用,重视学习,会学习。

【教学重点、难点】

1、积累孤、博士、见、但、乃等文言实词、虚词。

2、通过停顿、重音、语速、语气、语调的朗读训练,提升文言文的阅读能力与水平。

3、学习本文围绕中心选材、详略得当,运用语言描写和侧面描写刻画人物的方法。

【教学内容及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分享材料 。

1、司马光(1019-1086),字君实,世称涑水先生。北宋政治家、史学家,著有《司马文正公集》《稽古录》等。

2、《资治通鉴》是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一千三百六十二年的史事,宋神宗以其“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命名为《资治通鉴》,司马光编纂此书的目的是为统治者治国提供历史经验和教训。

二、熟读全文。(学生齐读,教师范读,学生自由读熟)

三、疏通文意,了解文章内容。

第一部分:运用语言描写详写孙权现身说法,从学习的必要性、重要性两个方面劝吕蒙学习。第二部分:运用语言描写从侧面以鲁肃大惊体现吕蒙的巨大变化,写出吴下阿蒙接受劝说就学后令人刮目相待。从而突出了孙权“善”劝。

四、文言知识积累 。

1、成语:

① 刮目相待(看):指别人已有显著进步,不能再用老眼光来看待。

例句:听了少管所的“现身说法”报告后,小明像变了一个人似的,你对他可要刮目相待。

② 吴下阿蒙:比喻人学识尚浅。

例句:你还不知道吗?小黄已贵为总经理了,可不再是吴下阿蒙了。

③ 士别三日:即读书人分别后三天,或说是有道德和才能的人相隔了一段时间,特指有了明显的长进,一般与“刮目相看”连用。也可以单独使用,褒讲久违的友人有能耐或者本事等等。

2、重要文言实词、虚词、词类活用、特殊句式等整理归类。

实词:

(1)当涂---当权 (2) 辞---推辞 (3)孤---帝王自称

(4)卿---帝王对爱臣的称呼 (5)见---了解 (6)往事---历史

(7)孰---疑问代词“谁” (8)及---到了 (9)过---经过、到

(10)更---变换、改变、重新 (11)见事---了解事情的发展情况

(12)拜---拜见 (13)治经:研究儒家经典

虚词:

(1)岂---反问副词“难道” (2)但---只,只是

(3)乃、遂---于是,就 (4)大---副词,非常

(5)即---副词,就 (6)何---疑问副词,怎么

通假字:

① 卿今当涂掌事(“涂”通“途”)你现在掌握军国大事

②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邪”通“耶”表疑问语气,相当于“吗”)我难道想让你成为一个研究经书的博学之人吗?

古今异义:

①孤 古义:古代王侯的自称。 今义:“孤单”“孤苦”。

②博士 古义:当时专掌经学传授的官。今义:学位最高一级。

③但 古义:只。 今义:转折连词。

一词多义 :

乃:乃不知有汉(竟) 蒙乃始就学(才)

见:见渔人(看见) 见往事耳(知道)

特殊句式:蒙辞以军中多务(倒装句---状语后置)

3、译文

当初,孙权对吕蒙说:“您现在担任要职,不可以不学习!吕蒙以军中事务繁多为借口推辞了。孙权说:“我难道要您研究经典作品成为博士吗!只要您广泛阅读,见识从前的事情罢了。您说事务繁多,哪里比得上我呢?我常常读书,自己觉得有很大的收获。”吕蒙于是开始学习。到了鲁肃经过寻阳,跟吕蒙一道议论军事,非常惊讶地说:“您现在的才干谋略,不再是当年吴县的阿蒙!”吕蒙说:“读书人离别三日,就应该重新另眼相看。大多数哥为什么这么迟才改变看法呢!”鲁肃于是拜见吕蒙。的母亲,与吕蒙结为朋友才辞别。

第二课时

五、课文赏析。

(一)齐读课文,思考问题:

1、课文写了哪三个情节?

(孙权劝学→→吕蒙就学→→鲁肃赞学)

2、找一找:《孙权劝学》是一个著名的劝学故事。题目中最关键的词是“劝”。请找出孙权“劝”吕蒙学习的语句。

① “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揭示学习的必要性)

②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学习的目的'、方法)

③ “卿言多务,孰若孤?”→→(委婉的批评)

④ “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现身说法,读书的益处)

3、品一品:鲁肃赞学

①“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你今天的才干和谋略,已不再是过去在吴县时的那个吕蒙!)→→语言描写

②“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与读书人分别多日,就要重新另眼相待,长兄你为什么看清事物这么迟呢?)→→语言描写

③“遂拜蒙母,结友而别。”(于是拜见了吕蒙的母亲,和吕蒙结为好友,然后分别了。)→→动作描写

(二)朗读课文,注意人物对话的语气。

① “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语重心长,谆谆告诫。)

② “邓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反问句,强调并不是要吕蒙研究儒家经典,

当专享经学传授的学官,而是有别的目的。)

③ “卿言多务,孰若孤?”(反问句,否定吕蒙辞以多务的理由。要重读强调。)

④ “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感叹句,要读出惊讶不解的语气。)

⑤ “大兄何见事之晚乎!”(反问句,指责中带有自豪的语气。)

(三)精读讨论:

1、本文是怎样表现人物性格的?

(本文注重以对话表现人物。对话言简意丰,生动传神,富于情味。仅寥寥数语,就使人感受到人物各自说话时的口吻、神态和心理。)

2、为什么“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因为情况是在不断变化,人也在不断变化,不能拿老眼光看待人。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人和事。)

3、鲁肃为什么与吕蒙“结友”?(鲁肃之所以主动与吕蒙“结友”,是因为鲁肃为吕蒙的才略所折服而愿与之深交,表明鲁肃敬才、爱才,二人情投意合。 )

(四)分角色朗读,思考问题:

1、“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一句可见鲁肃当时怎样的神情和心理?说明了什么?

(十分惊奇的神态,吕蒙的变化判若两人,使鲁肃即吃惊,又情不自禁的发出赞叹。这句话从侧面反映吕蒙因“学”而使才略有了令人难以置信的长进。)

2、“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表现了吕蒙当时怎样的心情?

(并非对鲁肃不满,而是表现出吕蒙对自己才略长进后感到很自豪、自得。)

3、与方仲永的变化相比,吕蒙的变化对你有什么样的启示?

吕蒙-――当涂掌事 乃始就学→→年长乃学、学有所成

方仲永――― 五岁能诗、文理皆有可观、贤于材人远矣→→少年不学、一事无成

六、 作业:

1、完成练习册中相关内容。

2、背诵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