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导航
老地方 > 百科 > 读后感 > 正文

龙应台孩子你慢慢来读后感

2025/08/16读后感

老地方整理的龙应台孩子你慢慢来读后感(精选4篇),希望这些优秀内容,能够帮助到大家。

龙应台孩子你慢慢来读后感 篇1

无意间,拜读了华人作家龙应台的文章——《孩子你慢慢来》,心里隐隐作痛,感慨颇多,简单聊表,与大家分享。

今天,社会好像成了一列太拥挤的地铁,人人必须赶着往前走,否则你便会掉队,赶不上来。每天我们都在承受着各方面无尽的压力。

为了让我们的孩子更一个更稳妥的未来,让他们的将来在这个越来越拥挤的地铁有一席之地,早早的我们就把孩子赶上了这个赶车的行列,几乎没有例外。为人父母或者为人师长者,人人都怀着爱孩子的心高喊着不能让孩子在起跑线上掉队,于是乎,孩子们变成了集万千期待于一身的无奈选手。

孩子上幼儿园,我给孩子报了绘画班,足球班,希望通过画画来提高孩子的思维活跃、美的欣赏。通过足球来提高孩子的团队合作以及与人交往。暑假给他读了拼音班,数学班,怕孩子上学跟不上班,打击孩子自信心,你看,家长都是在为孩子的未来创造资本,希望他好。但没有考虑到孩子,绘画班没有去几次,就死活不想去了,拼音班有半个月每天下课回家都哭,早上不起床,不想去拼音班。

不仅是我,我周围的家长们,那个不是本着为孩子好的想法,演出着可现代版的”拔苗助长“。

看过这本书,是职,孩子宛如植物,生长有个体差别,有时令之分。其实孩子到了一定的年龄,自自然而然的就会接受很多事情,我们应该谨记:教育不是赛跑,人生更不是。请多点耐心,给点时间,等待孩子的成长,教育是慢的艺术。

教育孩子,请慢慢来。

龙应台孩子你慢慢来读后感 篇2

《孩子你慢慢来》,一个“慢”字,体现了一个母亲对孩子的理解、包容与允许,理解孩子各个年龄阶段的个性与特点,允许孩子慢慢来,就像书中所写:“我坐在斜阳浅笑照的石阶上,愿意等上一辈子的时间,让孩子从从容容把那个蝴蝶结扎好,用他五岁的手指。”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孩子奔忙于各种各样的辅导班,“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误导了多少家长,人生是一场长跑,绝不是百米赛跑,是允许孩子慢慢成长还是拔苗助长?

龙应台写到安德烈从学校到家,只不过十几分钟的路程,要走一个多小时才到家时,我有深刻感受,我们离学校只有5,6分钟的时间,孩子有时也是一个多小时才回来,当你不停的在窗口张望,想回来一定能问问他去哪里了,他却说:“我和同学走着聊着就有远了,然后才返回来,有时在哪里转了一圈才回来,”你可能就没事了。孩子毕竟是孩子,他们有好奇、探索的眼睛,也许发现了一只蚂蚁,又发现了别的东西玩了一会,时间就在不知不觉中过去了,而我们大人只顾赶路,哪里有心情欣赏风景呢?这是不是正是我们缺少的探索精神呢?如果我们不允许孩子探索,孩子的天性就会被我们抹杀,长大也会成为一个没有目标、没有追求的平庸之人。

允许孩子慢慢做事也是允许自己放下急躁以及功利之心,孩子教会我们放慢脚步,多一点时间,多一点陪伴,时不时给予鼓励与支持,孩子就像一颗小树苗,常常会出现旁枝末节,及时修剪,还是会长成参天大树!

龙应台孩子你慢慢来读后感 篇3

有人问我成大是什么?很难说明,每个人经历的不一样体会也不一样。小时候总想着快快长大,快快长大,想象着大人的世界。长大后的我,又怀念童年的美好,那时候的我们什么都不懂,快乐的像只小鸟。童年,代表着青春的肆无忌惮。

我,坐在斜阳浅照的石阶上,望着这个眼睛清亮的小孩专心的做一件事;是的我愿意等上一辈子的时间,让他从从容容地把这个蝴蝶结扎好,用他五岁的手指,孩子你慢慢来,慢慢来。出自——龙应台《孩子你慢慢来》

现在的我,已经长大。而我的母亲,已渐渐变老。头顶上爬满了丝丝白发,那个为我遮风挡雨的身躯也不再硬朗。而我,终有一天我也会离开你们的庇护,组建自己的小家庭,也将会成为一位母亲。每个小孩都是上天派来的小天使,她选择你做她的母亲,是因为对你的喜爱。我想:我选择了我的母亲,也是因为我对她的爱!浅爱深欢喜。

小时候妈妈骑着老旧的自行车,载着我在那凹凸不平的泥土路上往学校的路上缓缓前行。那时候农村还没有水泥路,交通也没有现在发达。交通工具要么是自行车,或者步行。汽车对我来说,是很遥远又陌生的。骑往学校的道路,两侧都是稻田。到了夏天,远远的就闻到了一股水稻的清香,慢慢的在太阳报的光合作用下变成了金灿灿的美景。我想:这是太阳对水稻的爱,是爱让它们慢慢成长;也是庄家汉对水稻的爱,尽心呵护着它们,等待着它们慢慢成长,盼望有个好收成。

或许三言两语,也无法道清亲情的千丝万缕。感谢母亲多年的包容与呵护,也期许着我未来的那个她,明朗又可爱。是的,我也愿意慢慢来,慢慢来!

龙应台孩子你慢慢来读后感 篇4

一直觉得《孩子你慢慢来》是一本好书,我们现在,又或者是等到为人父母,都可以读一读。初读龙应台的书,便是这一本《孩子你慢慢来》。龙应台的作品,几乎都是铁骨铮铮,有着女权主义意识,针砭时弊的。然而这一本,却是例外,作者的笔下,不再是《女子与小人》里的为女权抗争的胡女士,不再是《野火集》里追求民主的评论者,有的,只是讲述,或者说是记录,自己作为母亲,和两个孩子一起成长的经历。

文中的龙应台,是不是初为人母的欣喜,才决定用这样细腻温情的文字,这样充满母爱和童真的片段,来表达自己的感情。只看了几页,我就醉心于她的文字,才发现,这个以笔为剑的作家,竟也有万丈柔情的一面,也许是同许多家长们一样,一被加上妈妈或者爸爸的角色,就迫不及待地想要见证孩子的成长,欣喜地与我们分享。也许,之所以爱上这本书,也是爱上那种关怀孩子的感觉,不掺杂多余的情感,只是出于自己的疼爱。

读到后来,在那些文字里,也找不到一处刻意修饰的温情。龙应台习惯把文中的称自己为“妈妈”,在大部分的时间里,她就像是和读者一起,看着这两个调皮又可爱的孩子,和他们温柔的妈妈,在这小小的册子里,一起经历天真烂漫的童年。和孩子们一起成长的岁月自然不会总是快乐,无忧无虑的`,也会有孩子的吵闹调皮,会有自己感觉累的时候。然而,在书中,并没有看到作者絮絮叨叨抱怨的一面,也没有太深情的言语,甚至于没有刻意分享的喜悦,没有标榜自己的教育理念,龙应台只是用自己淡雅的文字,记录下自己和孩子一起,那些看似琐碎,不经意的细节,比如妈妈耐心地教孩子认识周围的事物,偷偷跟在孩子后面看他回家,警惕童话故事里残酷、不符合准则的情节,当孩子偷拿了超市东西的时候,手捧鲜花和孩子一起向老板道歉,也就是在这些细节中,表达自己对于孩子们的爱和期盼,希望他们都能成为“像树一样正直的人”。

龙应台在书中说,见证孩子成长的过程,也是大人成长的过程。因为知道了如何去关爱一个更弱小的人儿,如何用孩子的角度来看这个世界,学会了耐心,学会了处理孩子们的各种问题。她始终认为,孩子是上帝给予母亲的天使,所以并不遗憾孩子占用了自己太多的时间,在朋友来欧洲拜访她的时候,她还得满足孩子的愿望,以致于和朋友交谈几句的时候,还给抽出时间给孩子讲故事。当朋友问起她遗不遗憾孩子打乱了自己计划时,她觉得陪伴自己的孩子是幸福的,也就没什么遗憾可言了。文中龙应台对于孩子的爱,也体现了对孩子的尊重与理解,她尊重孩子的权利,耐心尽到自己的义务,也教导他们不能因为是孩子就能随意犯错。她并不刻意要求孩子们去达到什么目标,但却关心他们能不能成为有真正道德的人,正因为如此,在看到孩子们能够知错改正,内心逐渐成长时,我也总是能够在字里行间,细节之处,体会到她作为母亲的幸福。

不同于“别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龙应台的教育观是“孩子你慢慢来”,她不主张消灭孩子的天性来强迫孩子,不认为调皮捣蛋的孩子就不好,她认为每个孩子都是善良而纯真的,要把孩子当成“独立的人”,用平等的身份来对待孩子,孩子如果犯了错,就应该以身作则教育孩子,让他们的内心逐渐成长。但是,她也注意不让孩子过早接触到过于世俗化的东西,比如比较残酷的故事情节,她会把《水浒传》放到高高的书架上,不让孩子们拿到,讲童话故事的时候会警惕一些不适宜的情节。孩子犯了错,她会潜移默化地教育孩子们而不是一味的指责和武力。慢慢来,因为龙应台希望孩子们可以珍惜他们的童年,期盼他们能够学会独立自主,慢慢成长为“正直的小树”,而不是过早地接触这个社会,和那些本不应该过早出现在孩子世界里的东西。并不是跑的早就一定能够坚持到底,最先冲到终点,慢慢起步,也未尝不能后来者居上。

“你在想什么,妈妈?”钓鱼的小男孩提醒深思的母亲。母亲叹了口气,说:“妈妈不快乐!”伸手去揽那小小的身体。小伙伴却站直了身子,摸摸妈妈的脸颊,正经地说:“妈妈不要不快乐,安安快乐,妈妈快乐。妈妈快乐,爸爸快乐。”母亲像触了电似地抬起头来,不可置信的问:“你说什么?你说什么?”“安安很快乐呀。安安快乐,妈妈快乐。妈妈快乐,爸爸快乐。”孩子的内心单纯,简单,慢慢来,不也挺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