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野焚》读后感
老地方整理的《曾国藩野焚》读后感(精选4篇),希望这些优秀内容,能够帮助到大家。
《曾国藩野焚》读后感 篇1
曾国藩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位重要的历史人物,被称为晚清第一名臣、千古完人、官场楷模。他整肃政风、倡学西洋,开启同治中兴,使即将崩溃倾倒的清王朝又延续了60多年,其功业无人能够效仿。青年时代的毛泽东就曾说过:“愚于近人,独服曾文正。”可见曾国藩影响之大。蒋介石也是如此,他也证明一生中独服曾国藩。蒋介石还把《曾国藩家书》作为黄埔军校的教材来治军育德。
曾国藩的家庭教育思想,主要体此刻他写给儿子纪泽、纪鸿以及诸弟的家书中。曾国藩的家书,共有330多封,是历史上家书保存下来最多的一个。全书分为治家类、修身类、劝学类、理财类、济急类、交友类、用人类、行军类、旅行类、杂务类,共10大类。曾氏家族,向来治家极严,也很有章法。曾国藩受家风熏陶,对子弟也要求极严,并谆谆加以教诲。他的家庭教育指导思想中,有许多可取之处。诸如在教子弟读书、做学问、勤劳、俭朴、自立、有恒、修身、作官等方面,都继承和发扬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曾国藩野焚》读后感 篇2
曾国藩被称为古今第一完人,看完这本书觉得有些名不副实。《曾国藩》被称为政商必读书,但对我来说只是一本故事书。在我看来,曾国藩不过只是一个长于识人用人,善于长远考虑,老于官场规则,惕于自身修养的普通人而已。至于平定天平天国的武功,我认为更多的还是在于天平天国的“气运”所致,这也是曾国藩自己的说法。湘军战斗力比太平天国军强点,但不客气的说也不过是群乌合之众,只不过为了劫掠财富而打仗而已,湘军能取胜,也不过是五十步之于百步而已。说实话看着这群湘军将领,常常的感叹是“这都能赢?”。而在文章方面,至少从历史来看,其名并不显。略为突出的可能是其治家之言吧,然而实际效果为并没有什么可夸耀的,其弟其子都没有什么建树。
纵观曾国藩所作所为,虽然勠力于重振名教,挽救人心,然而在晚清烂到骨子里的形势下,也毫无意义。从这里我在想,为什么几千年的儒家教育,以致程朱理学的更深入的禁锢下,反而培养出的都是这样一些当官前满口仁义道德,当官后毫无道德可言的人呢?从位至极品的官员言行来看,他们早已看透这一切,道德的东西对他们来说是没有意义的,最多不过作为粉饰而已。他们既不寄希望于别人的道德,也不强求自己的道德,一切都以办事为第一,虽然大家都知道这块遮羞布也没什么用,但既然都没扯掉,那就心照不宣,继续用着吧。大家都是皇帝的新衣,也就没什么不好意思的。
有所启发的是曾国藩对自己的时刻自省和他的几次为人处世的转变。先是儒法治事,屡屡受挫,而后在陈广敷指点下,杂用老黄,而有起色。这一点可能在现在也是有用的,但并不感冒,宁愿相信曾国藩所说的以诚为先。
全书让我敬佩的两个人,一个是康禄,一个是彭玉麟。康禄在哥哥康福来劝降时的话,不只让康福深受震撼,也让我感动非常,难得这么一个明白人啊,而这一切都是他自己想出来的,难能可贵。而彭玉麟品德高尚,不恋功名,有情有义,可能是湘军唯一一名还算不错的将领。
《曾国藩野焚》读后感 篇3
陆陆续续三个多礼拜,又看了一遍关于曾国藩的三部书《血祭》《黑雨》《野焚》,对曾国藩的认识又近了一层。
作为中国士大夫的最高追求,曾国藩在立功,立言,立德三方面都有所实践。曾国藩是中国近代史上最显赫和最有争议的人物,其生前毁誉参半,既有“中兴第一名臣”的美称,也有“卖国贼”的恶名。 对于清廷,建立湘军,镇压太平天国是曾国藩的最大功绩,同时也被部分后人称之为“开就地正法”之先河。 太平天国作为一次规模宏大的农民起义,代表了当时农民阶级的利益,中学的历史课本也把他作为一次具有进步意义的农民起义。其所颁布的《天朝田亩制度》、《资政新篇》等纲领性文件而论,实际上已带有一定的近代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性质,有别于中国封建社会的农民起义。 曾国藩,他本身属于大地主阶级,代表的是统治阶级的利益。虽然当时的清朝已经大厦将倾,满目创痍,食君之禄,忠君之事,维护清朝统治,镇压农民起义乃其使命。
从相关史书中,我们也可以看到在天平天国的统治地区,老百姓的生活状况明显好于政府的统治区域,对于江宁,南京等城市,被湘军攻陷后,老百姓饱受其害。从这一点上,曾国藩镇压太平天国罪责难逃。但两军对阵,各为其主,至于所行是否人道,是否正义,自古以来都是成者为王,败者为寇,难以定论。 曾国藩杀人无数,包括天平天国中的很多忠贞义士,我认为此罪行并不影响曾国藩成为值得肯定的人物,因为许多地主阶级的优秀分子都仇视或镇压过农民起义,作为地主阶级,本身具有阶级局限性,首先要为自己所在阶级的利益去考虑,然后再看他们对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做过什么。 对于平天国,也具有农民阶级的局限性。
占领南京后,不思进取,满足于与清朝政府划江而治,而后又产生了天京内讧,数万天国将士含冤而亡,洪秀全本人也沉迷于声色犬马,过度强调神权,这些也对当时的社会和后世产生了负面影响。 曾国藩从上奏激怒咸丰帝开始走上历史舞台,表现了一颗忧国忧民之心。他镇压了太平天国有功有过。历史假他之手对南北两个封建政权进行了选择。曾国藩发动了洋务运动,使中国历史运动与世界近代化运动合流。
中国历史由此走上一个新的阶段。历史的步履不管何其艰难,但历史并不是倒退,而是前进。曾国藩在外事的处理上,表现了能审时度势应付巨变的才能,他坚持民族正义立场,忍辱负重,力保和局,避免了新的战祸,使中国有了一个喘息之机,在一个相对稳定的和平环境里,进行‘图强求富’的建设。因此,曾国藩虽有一定的历史罪过,但其历史地位应划在近代进步的爱国人物之中,而且,其重要性,在中国近代历史前60年里几乎无人可与之相比。
《曾国藩野焚》读后感 篇4
以前对曾国藩的印象停留在曾国藩家书上,虽然并没有真正读过曾国藩家书,但是从零零散散的信息中对曾国藩形成的印象总体上是正面的,某种程度上有点先入为主,觉得曾国藩在立功立德立言三方面均堪为楷模。
读了唐浩明的三卷小说《曾国藩》,在结尾部分通过左宗棠之信,康福之思,陈广敷之言表达了作者对曾国藩的评价。真实的曾国藩到底如何,当然需要从历史中探寻,但是严肃的文学作品也可以提供一个视角。
左宗棠之信赞曾国藩知人善任,并从正面肯定曾国藩的尊君敬上。也就是说,曾国藩立功方面成绩斐然,通过镇压太平军、推举人才、举办洋务,使清朝实现了短暂的中兴。虽然并没有解决专制统治的根本问题,也谈不上客观地看世界,毕竟比同时代的人走在了前面。
陈广敷则对曾国藩之愚忠持否定态度。从一个在野之人的角度,从儒家学说的另一面否定了曾国藩。也就是说,曾国藩的立言及依其言之所为并不完全符合儒家观点,儒家认为,当天子无道时,在天道助推下,臣下犯上进而另立新朝也是合理的。当然,即使不愚忠,改朝换代在儒家理论下,不可能产生质变,仍然是王权专制。
而康福则看到曾国藩权诈与失信的一面。也就是说,曾国藩在立德方面是有瑕疵的,而且不仅仅是瑕疵,而是与其言相悖的大的失德,应该可以将其理解为是法家的权变与机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