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导航
老地方 > 百科 > 教学教案 > 正文

课文《阿长与〈山海经〉》教案

2025/08/19教学教案

老地方整理的课文《阿长与〈山海经〉》教案(精选4篇),希望这些优秀内容,能够帮助到大家。

课文《阿长与〈山海经〉》教案 篇1

【教学内容】

选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

【教材分析】

鲁迅先生的《阿长与山海经》所追忆的保姆,她是一个粗人,没有文化、粗俗、好事,是一个很不幸的人。但她又是一个热望一生平安的劳动妇女,质朴善良、热心帮助孩子解决疑难。鲁迅先生深情地抒写了对她的真挚的怀念。教读这篇文章,应引导学生学习本文选取典型事例表现人物主要性格以及详写与略写相结合的写法。了解叙述、描写等表达方式,体会描写的作用和方法,从而更深地感悟鲁迅对阿长的深厚怀念之情,领会阿长性格中的纯真美。

【教学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了解阿长这个人物形象及作者的感情

2、重点研读买《山海经》的部分,体会语句的深层含义。

3、感悟鲁迅对阿长的深厚怀念之情,领会阿长性格中的纯真美

【重点难点】

1、学习本文选取典型事例表现人物主要性格的写法。

2、领悟这篇回忆性散文的用双重眼光看待人物和欲扬先抑的写法。

【教具准备】

录音机、配乐磁带、幻灯片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说起鲁迅,我想大家应该都不陌生吧!谁来说说鲁迅?

2、在鲁迅的童年生活中,长妈妈是个很有影响的、特殊的人物。鲁迅没有专门写过回忆母亲的文章,却在他四十五岁那年,写了这篇回忆性散文——《阿长与》。以纪念自己童年时期的一个保姆,可见对她的感情之深。(背景音乐)

让我们满怀深情地读一读课题。

3、读了这个题目,你有什么疑问?

(生质疑)

二、整体感知:

1、阿长究竟是怎样一个人,她与《山海经》又有什么关系,让鲁迅对他有这样深的`感情,让我们带着疑问速读课文。

2、说说阿长在你眼中是个怎样的人?

(生预设:无知、淳朴、善良、粗鲁……)

3、师小结:

总之,阿长是个好人,但又不是十全十美的人,她是一个复杂的人。

三、拎出线索:

1、那么这样一个人,作者对她的感情怎样呢?

2、自由朗读课文,同桌讨论:标出课文中表示作者对阿长感情变化的词句。

(随机板书:不大佩服——不耐烦——空前敬意——憎恶——新的敬意——怀念)

课文《阿长与〈山海经〉》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⑴理解、积累“诘问、惶急、疏懒、渴慕、深不可测、情有可原”等词语。

⑵了解叙述、描写等表达方式,体会描写的作用和方法。

⑶整体掌握课文,了解阿长这个人物形象和作者的感情。

2、能力目标:

⑴体会语句的深层含义,掌握蕴含的思想感情。

⑵理解本文围绕人物特点合理布置资料的特点。

⑶学习本文主次分明详略得当的写法。

3、德育目标:

感悟鲁迅对阿长的深厚怀念之情,领会阿长性格中的纯洁美。

【教学重点】

学习本文选取典型事例表示人物主要性格以和详写与略写相结合的写法。

【教学难点】

领悟这篇回忆性散文的双重眼光和欲扬先抑的写法。

【教学方法】

1、复述法:

在这篇回忆性散文里,鲁迅追忆了儿时的保姆阿长,抒发了真挚的怀念之情。文章篇幅较长,围绕阿长记叙了几件事,学生自读,然后用自身的话概括复述课文内容,理清写作思路。

2、讨论探究法:

文题把阿长和《山海经》连在一起,她与它有何关系呢?学生快速阅读,提出疑难,以学习小组为单位讨论、探究,教师启发、点拨,培养学生质疑、解疑的能力。

【教具准备】

多媒体CAI课件、录音机和示范朗读磁带、投影仪。

【课时布置】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引导学生理清写作思路,掌握课文内容。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设计一(从《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长妈妈讲美女蛇的故事导入):

同学们,我们在七年级时学过鲁迅先生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其中为百草园增添神秘情趣的美女蛇的故事,大家还记得吗?这位长妈妈是鲁迅家里的一个女工,在鲁迅的童年生活中,她是一个很有影响的人物,鲁迅的作品中几次提到她,甚至还专门写过一篇文章叫《阿长与〈山海经〉》,大家有兴趣来读读吗?

设计二(从不识字的女工阿长与《山海经》有何关系导入):

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学习鲁迅散文集《朝花夕拾》中的《阿长与〈山海经〉》一文,“阿长”这个人物曾经在哪篇文章中出现过呢?(学生回答:《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阿长是鲁迅小时候的保姆,给鲁迅讲美女蛇的故事。《山海经》则是我国古代的地理著作,书中保存了一些流传广泛的神话传说,如精卫填海、夸父逐日、大禹治水等。作者把阿长与《山海经》连在一起,她与它有什么关系呢?让我们阅读课文去探个究竟。(板书文题、作者)

二、资料助读

多媒体显示:

本文节选自《朝花夕拾》。

《朝花夕拾》:鲁迅散文集。在《莽原》上发表时题作《旧事重提》,编集出版时改用现名。共收入1926年创作的回忆性散文10篇。这本散文集以一个侧面表示了鲁迅所处时代的社会风貌。

《朝花夕拾》各篇以记人为主者有三,即《阿长与〈山海经〉》《藤野先生》《范爱农》。《藤野先生》记师恩,《范爱农》记友情,《阿长与〈山海经〉》则记作者儿时的保姆。三、诵读感知,理清思路

1、学生自读课文,可就词语含义、段落大意、内容质疑、分析评价等内容圈点批注。

投影:

根据语境,解释加粗的字词:

⑴长妈妈,已经说过,是一个一向带领着我的女工,说得阔气一点,就是我的保姆。

⑵我惊异地看她时,只见她惶急地看着我。

⑶从此对于她就有了特别的敬意,似乎实在深不可测;夜间的伸开手脚,占领全床,那当然是情有可原的了,倒应该我退让。

⑷我想我又不真做小长毛,不去攻城,也不放炮,更不怕炮炸,我惧惮她什么呢?

⑸但当我哀悼隐鼠,给它复仇的时候,一面又在渴慕着绘图的《山海经》了。

教师明确:

⑴客气。

⑵害怕着急。

⑶神秘不可揣测。能够理解的。

⑷害怕。

⑸渴望羡慕。

师生一起探究疑难文句:

⑴ “谋死我那隐鼠”是怎么回事?

在《狗·猫·鼠》一文中,说到隐鼠:“这类小鼠大抵在地上走动,只有拇指那么大,也不很畏惧人,我们那里叫它‘隐鼠’,与专住在屋上的伟大者是两种。”有一回,隐鼠“缘着长妈妈的腿要爬上去,被她一脚踢死了”。幼时的鲁迅以为阿长是故意“谋死”隐鼠的。

⑵橘子为什么称“福橘”?

福建产的橘子,故称“福橘”,为取吉祥,江浙的民间有在大年七年级早晨吃“福橘”的习俗。

⑶ “伟大的神力”是什么意思?

神力,神奇之力。课文两处说“伟大的神力”,都是儿时的感觉,鲁迅现在这样写,前一处有调侃的意味,后一处则有赞颂的意味。

⑷ “仁厚黑暗的地母”是什么?

地母就是地神。中国有“天神至尊,地神多福”的.说法。地神是黑暗而又仁厚的,阿长埋在地下,鲁迅祈祷地神赐福于她,让她的灵魂得以永安。

⑸ “郝懿行疏”是什么意思?

郝懿行是清代的经学家。“疏”是“分条说明的文字”。

⑹文中远房叔祖的太太晒衣服时为什么要“愤愤地咒骂道:‘死尸!’”?

这里的“死尸”是“不中用”的意思,是骂珠兰的枝条连一根竹竿都经不起。

2、速读课文,列出阅读提纲,概括复述要点。

考虑:文章围绕阿长写了哪些事?重点写的是什么?

明确:文章先介绍了人们对长妈妈的称谓,称谓的由来和她外形的特点,以和她的一些不好的习惯,如写她喜欢“切切察察”、喜欢“告状”、睡觉爱摆“大”字等;接着写她懂得的许多“我听不耐烦”的规矩。比方元旦吃福橘、人死了要说“去掉了”等;她给“我”讲长毛的故事,为“我”买《山海经》。重点是写她给“我”买来了《山海经》。

复述要点提示:

称谓的来历长妈妈的一些坏毛病(切切察察、睡相不好等)长妈妈的一些令人厌烦的规矩(吃福橘等)买回《山海经》。

3、以小组为单位推举代表进行复述课文竞赛,师生评议。

考虑:课文对哪些内容详写?哪些内容略写?为什么这样布置?

课文《阿长与〈山海经〉》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培养学生观察生活,感悟生活的能力。

2、掌握文中出现的陌生字词,达到会读、会写、会用。

3、能自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合作解决文章理解上的疑难,培养学生问题能力。

4、学习细节描写对刻画人物的作用。

过程与方法

朗读品味,把握细节,沉浸感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深入领会作者对阿长的感情,建立朴素的阶段意识,热爱劳动人民。

教学重难点

1、体会作者通过细节、日常生活点滴表现人物的写作方法。

2、感悟平凡生活中鲁迅之真实而又丰富细腻的心灵世界。

课时安排

两课时

第1课时

一、新课导入

鲁迅笔下的长妈妈是一个怎样的人?她是一个没有文化的粗人,然而她却是民间文化的载体。她懂得吉利文化,熟悉避讳修辞,珍惜劳动成果,讲究自身形象。她既是一个对孩子倾注一片心血的母亲,又是一个生活不幸而又热望一生平安的劳动妇女。所以,文学泰斗鲁迅对她倾注一片深情。请随我一同走近《阿长与〈山海经〉》。

二、资料助读

鲁迅(1881-1936),原名周樟寿,后改名周树人,字豫山,后改豫才,“鲁迅”是他1918年发表《狂人日记》时所用的笔名,也是他影响最为广泛的笔名,浙江绍兴人。著名文学家、思想家,五四新文化运动的重要参与者,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毛泽东曾评价:“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鲁迅一生在文学创作、文学批评、思想研究、文学史研究、翻译、美术理论引进、基础科学介绍和古籍校勘与研究等多个领域具有重大贡献。他对于五四运动以后的中国社会思想文化发展具有重大影响,蜚声世界文坛,尤其在韩国、日本思想文化领域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和影响,被誉为“二十世纪东亚文化地图上占最大领土的作家”。

《朝花夕拾》原名《旧事重提》,此文集作为“回忆的记事”,多侧面地反映了作者鲁迅青少年时期的生活,形象地反映了他的性格和志趣的形成经过。前七篇反映他童年时代在绍兴的家庭和私塾中的生活情景,后三篇叙述他从家乡到南京,又到日本留学,然后回国教书的经历;揭露了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种种丑恶的不合理现象,同时反映了有抱负的青年知识分子在旧中国茫茫黑夜中,不畏艰险,寻找光明的困难历程,以及抒发了作者对往日亲友、师长的怀念之情。文集以记事为主,饱含着浓烈的抒情气息,往往又夹以议论,做到了抒情、叙事和议论融为一体,优美和谐,朴实感人。鲁迅对长妈妈怀有深厚的感情,在《朝花夕拾》中,有好几篇文章回忆到与长妈妈有关的往事,其中《阿长与山海经》是专门回忆和纪念她的。

三、初步感知

1、生字注音。

骇(hài)孤孀(shuāng)掳(lǔ)惶(huáng)急颈(jǐng)悚(sǒng)疮疤(chuāngbā)诘问(jié)渴慕(mù)疏(shū)懒

霹雳(pīlì)玑(jī)惧惮(dàn)矩(jǔ)懿(yì)灸(jiǔ)

2、生词注解。

惶急:恐惧着急。

诘问:追问,责问。

惧惮:害怕,畏惧。

渴慕:迫切地羡慕,文中有想得到的意思。渴:迫切地。

疮疤:疮好了留下的疤,常比喻痛处、短处或隐私。

震悚:因恐惧而颤动。

情有可原:从情理上可以原谅。

霹雳:云和地面之间发生的一种强烈雷电现象。这里指作者受到了极大的震撼。

面如土色:脸色像泥土一样,形容极端惊恐。

深不可测:深得难以测量。比喻对人或事物的情况捉摸不透。

3、整体感知。

(1)《阿长与〈山海经〉》选自鲁迅的《朝花夕拾》,是一篇回忆性散文,作者通过对儿时往事的回忆,表达了对保姆长妈妈这样一个劳动妇女的怀念之情。

(2)作者的感情变化是因为发生了一些事情。下面请同学们用简要的话概括出这些事情。

明确:一共写了七件事。

①常喜欢切切察察

②限制我的行动

③睡觉时挤得我无法翻身

④懂得许多规矩和麻烦的礼节

⑤讲长毛攻城时护城

⑥谋害我的隐鼠

⑦为我买《山海经》

四、合作探究

1、长妈妈懂得哪些“我”所不耐烦的规矩?从对这些规矩的描写中可以看出长妈妈什么样的性格特点?

元旦除夕吃福橘,说是吃了它,一年到头,顺顺溜溜;说人死了必须说“老掉了”;死了人,生了孩子的屋子里,不应该走进去;饭粒落在地上,必须拣起来,最好是吃下去;晒裤子用的竹竿底下,是万不可钻过去的。

这些规矩寄托着长妈妈善良真诚的愿望,从对这些烦琐的规矩的描写中可以看出:长妈妈是关心爱护“我”的。

2、作者还用诙谐的笔墨叙述长妈妈讲“长毛”的故事,令人捧腹的同时,你想到了什么?

使人想到了长妈妈的无知、淳朴。

3、作者详细叙述了长妈妈为“我”买《山海经》的经过,请复述买书的起因、经过、结果。

事情的起因:“我”曾在远房的叔祖那里看到过,后来一直渴慕着绘图的《山海经》。可远房叔祖那儿已无处可寻,买吧,又没有好机会。因此,“我”对《山海经》一直念念不忘。

经过:阿长向“我”问《山海经》的事,她告假回家以后的四五天,将《山海经》给“我”买来了。

结果:“我”深受感动,从而不由得对长妈妈产生了新的敬意。

第2课时

一、复习导入

作者通过对阿长称呼的由来,有不良习惯,会烦琐规矩,讲“长毛”故事,买《山海经》等事情的回忆,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地位低下、饶舌多事、不拘小节、有点迷信、淳朴无知,但热情善良、关心孩子的长妈妈形象,课文重点写了买《山海经》一事,这件事作者是怎样叙述的呢?

二、合作探究

(一)走进文本

1、探究重点情节

精读买《山海经》一节,即18~28语段,思考并讨论下列问题。

(1)当阿长来问《山海经》是怎么一回事时,“我”是怎么想的?这种想法表现了“我”的什么心理?

“我”想“她并非学者,说了也无益。”之所以这样想,是因为阿长不识字,没文化,既不知道《山海经》是怎样的一部书,更何况她一向似乎并不善于关心“我”,因此她也不会理解“我”渴慕得到《山海经》的心情。这表明“我”对阿长心存隔膜乃至轻视。

(2)当阿长说:“哥儿,有画儿的‘三哼经’,我给你买来了!”“我”有什么反映?表现出怎样的心情?

当阿长买来《山海经》时,我的反应是“我似乎遇着了一个霹雳,全体都震悚起来”,说明“我”听到以后很震惊,很激动,也因此对她“发生新的敬意了”。

(3)“这又使我发生新的敬意了,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她却能够做成功。她确有伟大的神力。”为什么说“她确有伟大的神力”?

因为这件事“别人不肯做”,谁也没有阿长那样知“我”心,谁也没有阿长那样热心;别人也“不能做”,有画的《山海经》很难找,谁能像阿长这么给“我”操心费事,况且阿长不识字,居然买来了。所以说,阿长“确有伟大的神力”。

(4)“这四本书,乃是我最初得到,最为心爱的宝书。”为什么这么说?

这四本书虽然很粗拙,但却是由一个谁也想不到的人给“我”买来的,当时给了“我”非常大的震惊,让“我”产生感激和“新的敬意”。

(二)探究情感变化

学生默读课文,小组合作探究下列问题。

1、文章中“我”对长妈妈的感情是始终如一的吗?如果不是,说说前后有何变化。

憎恶—讨厌—不耐烦—空前的敬意—敬意淡薄完全消失—产生新的`敬意—感激不尽。文章就是以我对阿长的感情变化为线索组织全文的。

2、课文前半部分,作者大写他如何“恶”“讨厌”阿长,在这些充满贬义的文字后面,你能感受到作者对阿长的什么样的感情?

课文前半部分,作者写她“憎恶”“讨厌”阿长,后半部分写因有让大炮放不出来的“伟大的神力”和买回“我”渴慕的《山海经》而敬她,抒发出一种深沉的怀念之情。在充满贬义色彩的文字后面,含有同情与怀念,有形诸文字和隐在叙事之中双重色彩。鲁迅是以儿时的心态回忆阿长的,又是以写作时的眼光去观照自己的儿时和阿长的。采用了欲扬先抑的写法。

3、这一情感的宣泄集中体现在哪一句上?

最后两个自然段,直接抒发了对长妈妈的深切怀念之情。文章最后一句“仁厚黑暗的地母呵,愿在你的怀里永安她的魂灵!”这正是作者深沉怀念的真实写照。表达了作者对阿长的深切怀念之情。它凝聚着鲁迅对长妈妈的全部情思,寄托着鲁迅对善良人的衷心祝愿。这时的长妈妈,不再粗俗,不再可笑,激荡在我们心中的只有深深的怀念,这就是欲扬先抑的写作手法。

4、精读课文,用以下句式说话:

“读文章片断,我认识到长妈妈是个的劳动妇女。”根据你对课文的理解,可以从人物外貌、身份、细节、性格等方面说。

阿长是一个黄胖而矮的人;阿长是一个连姓名都没有的人;阿长是一个喜欢切切察察的人;阿长是一个不许我走动的人;阿长是一个迷信的人;阿长是一个善良的人;阿长是一个具有伟大神力的人。

三、课堂小结

文章自始至终就一直在刻画长妈妈对孩子的关心爱护的品质:从她“不许我走动”到吃福橘的祝福和“晒裤子的竹竿底下,是万不可钻过去的”道理及后来买《山海经》都充分体现出来。所以她虽然饶舌、多事、有许多令人生烦的规矩和道理,但又爽朗、热心、乐于助人、关心爱护孩子;有无知可笑、愚昧落后的缺点,但更有着淳朴、善良、仁慈的美德。总观全文,作者先是“不大佩服”,后来发生“新的敬意”,到最后发出深沉的祝福。作者用了先抑后扬的表现手法来刻画阿长这一封建社会的普通劳动妇女形象,刻画出了一个淳朴热情、善良仁慈、关爱小孩的长妈妈形象,抒发了自己对长妈妈的尊敬、感激和思念之情及深深的怀念。

四、板书设计

饶舌多事善良

不拘小节真诚

迷信淳朴欲扬先抑

无知热情

乐于助人

厌烦(喜爱、感激、崇敬)

课文《阿长与〈山海经〉》教案 篇4

教材分析

本文选自《朝花夕始》,文章几乎按照生活的原样,真实而亲切的再现了鲁迅童年与长妈妈相处的情景。在鲁迅的童年中长妈妈是一个很有影响的人物,她饶舌、多事、有许多繁文缛节,但又爽朗热情、乐于助人,有着淳朴、宽厚、善良、仁慈的美德。作者通过儿时往事的回忆,表达了对这样一个劳动妇女的深沉的怀念之情。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进一步加快阅读速度,提高单位时间的阅读效率。

2、理清作者用几件事来塑造长妈妈,重点写的是什么?

3、从分析人物形象入手,归纳文章的中心,体会作者的感情。

4、学习详略得当、欲扬先抑的写作方法。

教学重点

重点理解鲁迅先生对长妈妈感情的变化及怀念之情。

教学设计依据

关于教学目标的设计是根据文本自身提供的资源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的。本文配合第二单元“速读训练”而设计,篇幅较长,旨在通过速读训练,提高快速理解文本的能力。注重三个纬度目标的和谐统一;理解内容、把握作者的感情,力求紧靠文本。重点理解带有感情色彩的词语和句子,提高阅读记叙文的能力。

在写作过程中,学生暴露出的问题很多,写人记事,选材不典型,人物形象不生动,叙事干干巴巴,缺乏细节描写。用两件事或多件事写人,详略不得当、不能围绕中心选材,通过本文学习适当的指导学生用几件事写人。在学习方式上采用接受、体验与发现相结合,独立自主与合作交流相结合。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复习回忆鲁迅先生的生平及创作情况。

2、“阿长”是先生时时提起的人物,曾几次被写入作品中。在这些作品中,先生对他作了较全面的介绍,而且通过几件互不关联的事描绘了她的性格。比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美女蛇”的故事就出自阿长之口。在《猫·鼠·狗》中,阿长害死了鲁迅先生养的一只小隐鼠,以至在《阿长与〈山海经〉》这篇回忆散文中先生仍然耿耿于怀。在本篇中,作者以饱含深情的笔触记叙了长妈妈给他儿时留下的印象,把长妈妈这个人物写得栩栩如生。阿长是鲁迅先生家的保姆,她又怎么会跟《山海经》有联系呢?

二、速读课文

用四到五分钟的时间速读课文(全文2750字左右),从整体上把握课文的大体内容。

解决:文章围绕“阿长”写了那些事情?在文章中标上序号。

要点:

1、名字的来历。

2、切切察察、说话的神态、喜欢打小报告。

3、睡相不好。

4、烦琐的规矩:

除夕夜吃福橘……,人死了……,死了人和生了孩子的屋子……,饭粒落到地上……,晒裤子的竹竿底下……

5、“长毛”的故事。

6、《山海经》的故事。

三、讨论

再读六件事,讨论:作者通过这些真切、生动的细节描写塑造了一个怎样的“阿长”?

要点:

一个普通到没人要知道她名字的农村妇女──旧社会的保姆

饶舌多事,不拘小节,善良、真诚、淳朴、无知

关心体贴帮助孩子、做事认真、乐于助人

四、深入理解文本,体会作者表达的感情

1、抓住文本,找出作者感情变化的词语和句子。

2、哪一部分写的详细?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呢?

朗读阿长买《山海经》一节,思考:

1、当阿长来问《山海经》是怎么一回事时,“我”是怎么想的?表现了我什么样的心理?

2、当阿长说“哥儿。有画儿的`‘三哼经’,我给你买来了”,我有什么反应?表现出怎样的心情?

3、鲁迅先生为什么说“她确有伟大的神力”?

五、小结

1、总体上说,作者对长妈妈是尊敬、喜爱的,有着一种深沉的怀念之情,但作者不是直接写阿长身上的好处、写对她的怀念,而是先写了她身上存在的许多缺点和不足,表达对她的“憎恶”、“讨厌”,这种表现手法就叫“欲扬先抑”。你认为这样写有什么好处呢?

(根据课堂情况教师适当的点拨,要点:真实、自然、突出后者。)

2、自主归纳写作上的特点,想想哪些可以借鉴到你的写作中?

(根据课堂动态,结合学生的写作情况适当指导。)

六、读写结合

选一个你熟悉的人物,通过两三件事,尽可能把人物写得真实、生动、传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