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读后感
老地方整理的三国演义读后感(精选4篇),希望这些优秀内容,能够帮助到大家。
三国演义读后感 篇1
我第一次接触到这本书时,还是幼年时期。那时的我什么都不懂,还不识字,只认得几个拼音,妈妈就给我买了一本注音版的《三国演义》,插图精美别致。因为看不懂文字。所以我只能看图试着去理解,图上画的,都是一群人拿着武器,向敌方冲去,顿时血流成河,我想:“这种打打杀杀的,有意思吗?这种书应该适合男孩子看,我还是去看公主故事吧!”那本书就被我遗忘在了角落中。
三年级时,学了不少知识,思想也更成熟了,此时再读三国,又有了不一样的看法。顺着作者的指引,借东风让我看到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白帝城托孤让我看到了刘备的创业未半,中道崩卒的艰难;单刀赴会让我看到了关羽的忠肝义胆;据水断桥的张飞,粗中有细;周瑜打黄盖中看出周瑜的军事智慧和老臣的忠贞不移。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人物特点,性格分明,读起来还挺有味道。
这次放了暑假,我有幸再品了一次三国,读过三国的人都知道,这部书在尊重历史走向的前提下有着尊刘贬曹的倾向,整体上就是尊蜀汉刘氏为正统,贬曹魏为篡汉的贼子,《三国演义》毕竟是小说,不是正史,作者是加入了个人情感写这本书的。这两方面的原因,使得罗贯中把刘备集团理想化而予以热情歌颂。另一方面,罗贯中之所以“贬曹”,是因为曹操在三国演义中作为“奸雄”的典型、不仅不忠于刘氏王朝,而且常常屠戮百姓,摧残人才,为人多疑,阴险狡诈。
不过跳出三国演义,历史中的曹操好象不是这样的,读他的《蒿里行》,“铠甲生虮虱,万姓以死亡。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这首诗对当时的社会现实进行了批判,不仅对因战乱而陷于水深火热之中的苦难人民表示了极大的悲愤和同情,而且对造成人民疾苦的首恶元凶给予了无情的揭露和鞭挞。这是一个具有豪迈气魄和忧患意识政治家呀?!他在短歌行中引用“青青子衿,悠悠我心。”原句出自《诗经。郑风》。“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青青子佩,悠悠我思。纵我不往,子宁不来?”短歌行中则句接“但为君顾,沉吟至今”,让我看到了一个求贤若渴、礼贤下士的军事家。东临碣石时曹操借许悠之计,以少胜多,击退了他在北方的主要对手——大军阀袁绍。此时曹操眼中是“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此时曹操心中更是得胜而归,所向披靡,踌躇满志,雄心勃勃,气吞山河,一副“得志才子”的形象跃然纸上,他明明是一位意气昂扬的文学家嘛!又如《龟虽寿》曹操时年53岁,他写道“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笔力遒劲,韵律沉雄,内蕴着一股自强不息的豪迈气概,深刻地表达了曹操老当益壮、锐意进取的精神面貌。好一个雄心壮志的领导者!
又一次合上三国,我在想,人们总是站在自己的立场,抒发着个人情感,描述着当年发生的事情。战役总有胜负,历史却没有对错,英雄也好,奸雄也罢,不过生前身后名。也许只有真正活在一个时代中做一朵历史洪流中的浪花,呼啸着加入献身者的滚滚洪流中,推动历史向前发展,才是一生中最值得骄傲和自豪的事情。
三国演义读后感 篇2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夏日,趁着凉爽的晚风,一个人独自乘凉,悠闲而自得。打开音乐,一曲《滚滚长江东逝水》就像徜徉的海水般奔流不息,波兰起伏,其音调扣人心弦。
冷风迎面而来,我抬头仰望着天空,看见群星闪耀,就像一幅幅画面在涌动,朦朦胧胧的,一场帷幕映入我的眼帘。眼前浮现了一个硝烟四起兵荒马乱的东汉末年,朝政衰败,奸臣当道。天下三分,曹操扶天子以令诸侯,杀董卓败袁绍,虎踞中原。孙权挟天险而望中原,龙盘江东。刘备至贤至德,乃东汉皇室后裔,胸怀光复汉室,统一中原的大志,天下之民无不竞相称颂。但恰不逢时,时运不济。而我,也不知不觉地融入其中,莫名其妙地成为了刘备帐下的一员大将。
为此,主公三顾茅庐,邀孔明出山。孔明深感其诚,决心辅佐主公。在其帐下运筹帷幄,点兵派将,贯看春风秋月。从此,刘备形势大逆转,经过了赤壁之战一役,战势峰回路转,曹军大败,蜀军实力大增。几年之后,蜀国兵强马壮,文有诸葛亮,武有五虎上将,作战所向披靡,战无不胜。要不了多久,只要坚持军师的联吴抗曹政策,中原将唾手可得。可是,感情迷失了方向,动摇了真理的抉择。
刘、关、张三兄弟自桃园结义后,情同手足,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但求同年同月同日死。不幸地是,关羽被吴国的吕蒙所杀害。主公大怒,不停军师的多番劝阻,誓灭吴国。为此,兴兵百万,御驾亲征。但是使不得如意,双方交战,必有一伤,将上死伤无数,横尸百万,主公也落得个白帝托孤的下场。近在咫尺的梦想,又陷入了万丈深渊。
伐魏大计,任重而道远。诸葛丞相为完成主公所未了之心愿,南征北战,六出祁山,挥师北上。眼见就要大获全胜,可恨那刘阿斗枉信奸佞,不明是非,召丞相回朝,所以又功败垂成了!这真是可悲又可叹阿!
丞相虽然神机妙算,却也过于谨慎。自马谡街亭失守后,他更是不相信任何人。他事事亲力亲为,以至于心力交瘁,悲歌五丈中原。见到这一幕,我不禁潸然泪下。“出师未捷身先死,常使英雄泪满襟。”这是何等的遗憾啊!
丞相去后,魏延等纷纷造反,蜀中经此一战,兵困马乏,即使有丞相的传人姜维把持要塞,但始终难以力挽狂澜,大势已去哉!魏军反击,汉中临危,到处是残亘断壁。眼见着将士们一各个倒下,我心痛不已。在一次的运粮中,我军受伏,全军覆没。作者为这次的运粮官,我只有孤军奋战。一支离弦的箭似豹狼野兽般飞射而来。我心悸未定,“刺”一声惊天动地,一股剧痛涌上心头,顿时血液四溅,倒于马下。
冷风拂面吹来,我不禁打了个寒颤,我急促地喘了口气。余悸未定,原来是南柯一梦。
岁月蹉跎,斗转星移,谁胜谁败又何所谓呢?战争,给百姓带来家破人亡,七兵马革裹尸,蒋军战死沙场。这只是统治者为了满足自己的私欲而带来的灾难罢了。到如今已灰飞烟灭,留下的只是一坯黄土。
感悟伤吾怀,抚膺长叹息。
音乐声渐渐淡去,留下的只是一段熠熠生辉的历史罢了。
三国演义读后感 篇3
暑假里,我读了中国的四大名著之一——《三国演义》。作者罗贯中妙笔生花以《三国志》为基础,记载了一百多年的历史,刻画了两百个鲜活的人物形象。当我开始读这本书的时候,我的思想在字里行间穿梭,恍如身临其境触摸那段历史。这里既有鼓角铮鸣,硝烟弥漫的战场,也有文武群臣争权夺利。引人入胜的情节让人忘却了这是在述说历史,而好像是一个慈祥的老人在讲述着一个个激动人心的故事。我深深地沉浸于故事之中,甚至忘记了吃饭、忘记了睡觉。
我最敬佩诸葛亮。为什么我最佩服他呢?因为他足智多谋、才华横溢。诸葛亮在《草船借箭》中的神机妙算深深印在我脑中。
周瑜故意刁难诸葛亮,命他在十日之内造完十万支箭。面对这不可能完成的任务,诸葛亮有信心的回答说不须十日,三日便可完成,并立下军令状。鲁肃十分担心。诸葛亮却一点也不着急,他请鲁肃接二十条船给他。,每个船上都要三十个人,还要扎草人一千个,并排列在船的两侧。
两天过去了,到第三天四更时,诸葛亮突然派人来请周瑜了,说他一定要同去取箭,周瑜将信将疑地和诸葛亮一起出发了。
五更时分,船队接近曹军水寨。诸葛亮令船只一字排开。军士擂鼓呐喊。曹军水军都督听到战鼓声和呐喊声,心想一定会有埋伏,便让万余名弓箭手在江边一字排开,向江中放箭。当稻草人上的箭插满时。诸葛亮立即吩咐士兵把船只调头迅速离开了。到了营寨,周瑜有点不相信。派人把草上的的箭数了数,的确有十万多只。从此以后,周瑜再也不为难诸葛亮了。
从诸葛亮的身上我懂得了,要想获得成功,就要学会善于观察,勤于思考,不怕困难,还要有持之以恒的决心。从三年级接触作文开始,我就觉得作文难,难于上青天。 因此,我每次写作文时,都是搜肠刮肚、绞尽脑汁,有时候想不出来,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七上八下。
自从读了《三国演义》后,我一想到诸葛亮的聪明机智就不甘心让这该死的作文整垮我。我下定决心,努力攻克作文难关,从作文难难关中解放出来。我在认真学好语文基础知识的前提下,加强了课外阅读,注意培养细心观察事物的习惯,还学会了思考问题。并把每天所看、所听、所想的,都记在日记本里。对老师布置的作文,我不再当个包袱,而是把它作为一次考验自己的机会,认真审题或拟题,明确思路后,列出写作提纲。再仔细思考,打好腹稿才动笔。写完作文后向妈妈请教,妈妈会帮我修改一些病句,添加一些修辞手法。这样,我的作文就比以前好了许多。老师也时常表扬我,有时还作为范文在班上念给同学们听,这使我非常高兴,也使我对写好作文增加了不少信心。
有人说:“每一本书,都象一盏奇特的灯,不过它照的不是黑夜,而是求知者的心灵。”我觉得《三国演义》就是一盏明灯,不仅照亮了我的心灵,还让我喜欢上了写作文。《三国演义》你是我心中永不熄灭的长明灯!
三国演义读后感 篇4
最近,我读了《三国演义》一书,深受启发。《三国演义》是我国最早的一部长篇章回体历史小说,全称《三国志通俗演义》,由明代小说家罗贯中依据有关三国的历史、杂记,在广泛吸取民间传说和民间艺人创作成果的基础上,加工、再创作而成。
《三国演义》写的是从汉末到晋初这一历史时期魏、蜀、吴三个封建统治集团间政治、军事、外交等各方面的复杂斗争。从桃园三结义至三国归晋共经历了五大时期,即黄巾之乱,董卓之乱,群雄割据(官渡之战,赤壁之战),三分天下和天下归晋.。通过这些时期与历史描写,揭露了社会的黑暗与腐朽,谴责了统治阶级的残暴与奸诈,反映了人民在动乱时代的苦难和明君仁政的愿望。
书中,曹操一人使我为之钦佩与欣赏,虽然为了突出刘备的仁义,曹操被写成奸诈之人,但是他的军事才能仍然没有被抹杀。他在几年的东征西战中,占领了长江以北的大片土地,连少数民族都臣服于他,他是三位君主中最有才干的一位,而魏国也是三国中第一大国,他奠定了魏国的基础,后来司马懿家族才能统一天下,所以他是一位真真正正的英雄.。
对于人才的求贤若渴,也是曹操值得欣赏的地方,曹操为了选拔更多的人才,打破了依据封建德行和门弟高低任用官吏的标准,提出了"唯才是举"的用人方针,于公元210年春天下了一道《求贤令》。曹操在令中一开始就总结历史经验,认为自古以来的开国皇帝和中兴之君,没有一个不是得到贤才和他共同来治理好天下的,而所得的贤才,又往往不出里巷,这绝不是机遇,而是当政的人求访得来的。有鉴于此,曹操立足现实,指出现在天下未定,正是求贤最迫切的时刻。他希望在左右的人不要考虑出身,帮他把那些出身贫贱而被埋没的贤才发现和推举出来,只要有才能就予以重用,后来。曹操于公元214和217年又连下了两道《求贤令》,反复强调他在用人上"唯才是举"的方针。他要求人事主管部门和各级地方官吏在选拔人才上,力戒求全责备,即使有缺点也没关系,只要确有才能就行。经过一番努力,曹魏集中了大量人才,当时各地投奔到曹操门下的人很多,形成猛将如云,谋臣如雨的盛况。而且对于有才干的人曹操还能做到不计前嫌,比如袁绍的部下陈琳,曾经替袁绍起草檄文,辱骂曹操的祖宗三代。袁绍失败后,陈琳归降曹操,曹操爱惜他的文才,不仅对他不处罪,还照样任用他。
书中,除了对曹操的人物形象进行鲜明生动的渲染外,还成功地塑造了诸葛亮这一尽人皆知的人物。在诸葛亮身上,除了忠,孝,义集于一身外,最大特点主要凸显在一个“谋”字上,应该说,足智多谋是他的最大特点,虽说司马懿在兵法和智谋上略胜他人,但比起诸葛亮,却是“失之毫厘,差之千里”,就连司马懿也曾说诸葛亮“真乃神人也”。所以诸葛亮的计谋,胜于万人之外,超群出众。而其又神机妙算,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且精通阴阳之道,能呼风唤雨,感知天地万物,运筹帷幄,用兵如神,百战百胜,决胜于千里之外。观其诸葛亮一生,为了刘氏父子的江山社稷,可谓呕心沥血,忠贞不二,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纵观《三国演义》全书,给人震撼之力量。虽为四大名著之一,但可称中国历史名著之精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