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导航
老地方 > 百科 > 读后感 > 正文

《程门立雪》读后感

2025/08/20读后感

老地方整理的《程门立雪》读后感(精选4篇),希望这些优秀内容,能够帮助到大家。

《程门立雪》读后感 篇1

我读了《程门立雪》,内容是宋代的扬时,四十岁那年到了洛阳。这城里住着个程颐,是当时著名的学问家。虽然杨时已到中年,学问事业也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却还是好学不倦。他为了继续深造,便拜程颐为师

有一天,天气很冷,杨时为了弄懂一个问题,便和同学游酢一道去求教老师。当他们到达程颐家时,看到程颐正在午睡。他们为了不影响老师的休息,就不声不响地站在大门外等候。

刚巧这天下着鹅毛大雪,程颐一觉醒来,看见杨时和游酢静悄悄地、恭敬敬地侍立在门外,连忙说道:“你们二位有什么事?快进来吧!”这时,门外的积雪已有一尺多厚了。杨时和游酢站立过的地方,留下了两对深深的脚印。从此,“程门立雪”这个故事就被人们作为尊师敬长的典故流传下来。我从文中读到了杨时的好学的精神,因为他想弄懂一个问题,他就去求教老师他到那时发现老师正在午睡中,他就不想打扰老师午睡就静静的站在门口,外面还下了鹅毛大雪,他还依然站在那除非老师醒了,还有经过老师的同意他才进去。这就是杨时的好学精神。

《程门立雪》读后感 篇2

程门立雪”这个故事出自《宋史·杨时传》:“见程颐于洛,时盖年四十矣。一日见颐,颐偶瞑坐,时与游酢侍立去。颐既觉,则门外雪深一尺矣。”

“程门立雪”说的是宋代学者杨时和游酢向程颢、程颐拜师求教的事。杨时、游酢二人,原先以程颢为师,程颢去世后,他们都已四十岁,而且已考上了进士,然而他们还要去找程颐继续求学。故事就发生在他们初次到嵩阳书院,登门拜见程颐的那天。相传,一日杨时、游酢,来到嵩阳书院拜见程颐,但是正遇上程老先生闭目养神,坐着假睡。这时候,外面开始下雪。这两人求师心切,便恭恭敬敬侍立一旁,不言不动,如此等了大半天,程颐才慢慢睁开眼睛,见杨时、游酢站在面前,吃了一惊,说道:“啊,啊!他们两位还在这儿没走?”这时候,门外的雪已经积了一尺多厚了,而杨时和游酢并没有一丝疲倦和不耐烦的神情。这个故事,就叫“程门立雪”,在宋代读书人中流传很广。

后来人们常用“程门立雪”的成语表示求学者尊敬师长和求学心诚意坚。我被杨时和游酢尊师重道虚心求教的精神深深的感动了。我要学习杨时和游酢尊敬老师的品格。老师带领我们在遨游知识的海洋,和我们一起编织梦想。是老师教我们知识,是老师教我们写字,是老师教我们做人。老师一天天变老,我们一天天长大,老师把他(她)的青春年华献给我们。真是“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呀!我们要尊敬老师,关心老师,在老师累的时候给老师端一杯热茶,好好学习,做一个对祖国有用的人……只有这样,才能让老师对我们的付出有所回报,让老师对我们的关爱有所报答。并且要保持虚心的态度去对待学习,学习才能不断进步。在虚心的同时,还要懂礼貌,在学习中,遇到不懂的问题,我们就应该去请教他人,只有虚心人才会不断进步,只有礼貌,才会得到他人的肯定。在求学路上,不但要虚心,还要礼貌。反之,你不礼貌,不好好对待他人,就没人愿意帮助你。在求学路上,不仅要虚心求教,同样文明礼貌也是相当重要的。

《程门立雪》读后感 篇3

今天的阅读课上,我津津有味地读了《程门立雪》这个故事,它讲了宋朝有一位有学问的人,叫杨时,为了学到本领,下雪天,不怕天寒地冻,站在老师家门前求学的事情。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要想学到更多的知识,就要尊敬师长,虚心向老师求教,学业才会进步很快。

现在我是一名小学生,我要向杨时学习,尊敬老师,虚心好学,上课认真听讲,做好作业,学到更多的知识,成为对国家有用的人。

《程门立雪》读后感 篇4

今天晚上,妈妈给我读了一个成语故事,名字叫《程门立雪》。

它的大概意思是:宋朝有个著名的学者叫杨时,他精通史学,能文善诗,人称龟山先生。

有一天,杨时在学习上碰到了难题,他听说有个叫程颐的老师,便和他的同学一起去请教。当他们达到程颐家门时,看到程颐正在午睡,为了不影响其休息,他们就不声不响的站在大门外等候。其实程颐并没有睡着,他明明知道二人在门外等候,只是有意考验一下他们求学的恒心。

这时,外面已下起了大雪,杨时和同学站在门外手脚都冻僵了,可是他们就是不肯离开。不知过了多久,程颐睁开了眼,让他们进来了。两人这才弹去身上的积雪,走了进去。这时,门外的积雪已有一尺多深,在杨时和同学站过的地方,留下了两对深深地脚印。

读了这个故事让我明白了一个道理:我也要向杨时学习,学习那尊敬老师和长辈的精神,虚心好学。求学心切的美好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