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导航
老地方 > 百科 > 教学教案 > 正文

司马光教学设计

2025/08/21教学教案

老地方整理的司马光教学设计(精选4篇),希望这些优秀内容,能够帮助到大家。

司马光教学设计 篇1

课前透视:

司马光是我国宋代伟大的史学家。这篇课文讲的是他七岁的时候砸缸救人的故事。全文情节生动,叙事性强,利于激发学生读书兴趣,浅显易懂的语言为我们展现了一个沉着、机智、勇敢、聪明的小司马光形象,对学生也起到了一定的榜样感召作用。

对于一年级的小学生来说,课文内容相对熟悉,但是城乡学生会存在差别,教学中要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抓住课文故事性强的特点,突出以读为主的线索,促使学生在读中熟悉,读中感悟,读中思考,进而体会司马光的机智、勇敢。同时应结合课文插图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增进对课文的理解感悟。

教学目标:

1、通过读书,认识司、假等13个生字,会写别、到等6个字。

2、能正、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通过朗读来感悟司马光遇到紧急情况,沉着、勇敢、果断救 人的品质。

3、能从课文插图中观察出人物的表情、动作、神态。

4、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

识字写字,学习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信息资料:

生字卡片、挂图或课文故事的VCD、课件等。

教学时数:

两课时

第一课时

切入举偶

1、谈话:这节课我们来拜访一位古人,他是谁呢?(板书:司马光),这个人你了解吗?相机教认生字司,介绍复姓司马以及司马光。

(创设谈话情境,引发提问,组织学生谈话交流,了解学生对人物及课文内容的感知,为新课展开做铺垫。)

2、观察:出示插图,从图中你看懂了什么?还有什么地方不懂?

(把观察与谈话结合起来,培养学生观察思考能力,口语表达能力,鼓励学生质疑,有利于教学活动有的放矢。)

对话平台:

自读:(扫清字词障碍,打下读悟基础。)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阅读课文。画出生字,新词,读准字音。

(培养自我读书能力,确保读书活动有效,应该从一点一滴抓起。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读书习惯。)

识字(多种方法巩固识字,促进学生记忆。)

1、同桌利用字卡,互读检测。借助我会认和我会写引导学生交流识字方法,如换偏旁、猜字谜、组词识字等。

2、开火车读生字,读词语。随机选择生字扩词或选择句子指导朗读。强调重点字玩、司的读音,同时引导学生注意一的不同读音。

(课标指出:识字和识字能力的培养是一二年级语文教育的重点。多形式的识字与交流识字方法,激发学生识字兴趣,培养学生的自主识字能力。)

写字(突出重点字的指导,培养良好写字习惯。)

1、引导学生认真观察我会写中的.六个字,发现六个字的规律:左右结构。组织学生讨论在书写中应注意什么?

2、自由练写,教师有意识地指导难点字:如那、都两字中的右双耳的写法。

3、书写展示,相互评价,引导学生把不好写的字多写几遍。

(课标指出:识字与写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扎扎实实的加强写字训练,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写字能力,更重要的是促进学生良好书写习惯的养成。)

讨论(读书交流,理清故事内容。)

1、指名分段读文,引导学生思考课前提出的不懂的问题,如:小孩子是怎样掉时缸里的?当时情况怎样?是谁救了他?是怎样救的?等。

2、分组讨论,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读懂的问题。

(充分发挥学生自读交流的优势,实现生生互动,培养了学生阅读、合作的能力,促进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第二课时

对话平台

导入(自然引入,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

通过学习,我们知道了司马光是个聪明、机智的孩子,那么在救小伙伴的过程中,他是怎样表现的?这节课让我们来更加深入地阅读课文。

读议(通过读书,想像讨论。)

1、自由读文,引导学生体会那口水缸在哪?是什么样的水缸?用自己喜欢的符号画出相关的语句,以了解故事发生的环境。

2、观察插图,认真读书,想像思考:司马光为什么要砸破缸救小朋友?教师相机引志学生想像:小孩子落水的情景和他落水后的心情,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融观察、想像、朗读、表达于一体,以读促思,以读悟情,进面初步体会司马光的沉着、机智。)

读演(读书体会,表演,感悟司马光的勇敢。)

1、引导学生阅读怎样救的段落,画出相关的句子及重点词语,如:没有慌使劲砸几下子等。重点体会读一读。

2、组织学生表演体会司马光救小伙伴时的表情动作,同学之间互相评议,也可组织学生在读4、5节的基础上,分角色表演(掉进缸的小孩、其他小伙伴、司马光),在表演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再读体会。

(阅读与表演的结合,有效地激发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满足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培养了学生的语感,提高最阅读能力,促进了他们对课文及人物品质的感悟。)

背诵(练习背诵,促进积累。)

1、采用自由背诵、小组比赛、师生共背等形式,练习背诵。

2、同学之间互相配合检查背诵情况。互相评议。

讨论(激发学生思考,引发想像,深化认识,拓展思维。)

1、从司马光的身上你明白了什么?请你对司马光或那个被救的小朋友说句话。

2、如果你在场,你还会有什么方法救那个小朋友吗?组织学生讨论表达。

3、假如你身边发生了意外的事,你会怎么办?(如:一家长到校想要把一名同学带走,而老师不在怎么办?在热闹的大街上和家人走散了,你会怎么办?)

(从课内走向课外,引导学生进行积极地想像思考,并结合生活实际开发课程资源,有利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创新精神的培养,并对学生生活适应能力的形成起到指引作用。体现了大语文的观念。在这个环节中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注意引导学生的把句子说通顺,把意思表达清楚。)

司马光教学设计 篇2

学习目标

1、认识“司、假”等13个生字,会写“别、到”等6个字。

2、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了解司马光的沉着、机智。

4、想出新办法,发展创新思维。

课前准备

教师:教学挂图或多媒体,生字卡片,小黑板。

学生:读课文,标注生字、自然段;收集关于司马光的资料。

第 一 课 时

谈话引入,揭题激趣

1、今天我要给大家介绍一位新朋友,他是谁呢?(板书:司马光)

2、认读生字“司”。齐读课题。

3、简介司马光。

整体感知,认识生字

1、老师范读,学生边听边看插图或多媒体课件,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2、学生自由、轻声地读课文,遇到生字多读几遍。

3、小黑板出示带有生字的词语。学生自由读,抽读检查。

4、出示生字卡片,认读生字。(指名读,齐读,开火车读)

图文结合,朗读感悟

1、学生自读课文,思考:司马光在花园里遇到了什么事?

2、指导朗读2、3自然段。

a、引导看图(或用多媒体演示当时的情形)。

b、自由朗读,体会课文中小朋友的心情。

c、指名读第3自然段,感受情况的紧急。

3、小伙伴们是怎么做的?司马光又是怎么做的?(学生自读课文,画出有关句子)

4、大家试着做做司马光的动作,体会“举”“砸”。

指导朗读。比较“别的小朋友”和“司马光”的不同表现,边读边体会。

老师引读:有个小朋友……掉进了大水缸。别的小伙伴──司马光又是怎么做的呢?……最后……。

课后思考,拓展思维

如果你遇到这种情况,会怎么办?

第 二 课 时

讨论交流

司马光沉着机智,救出了小伙伴。你能想出别的办法救出那个小朋友吗?比一比,看谁的办法最好。

1、学生自己想办法。

2、分组交流,推选出好的办法到全班交流。

3、全班交流。(引导学生适时评议办法的优点和不足。也可以与司马光的办法比一比,引导学生通过比较,了解在当时的情况下,什么办法是最好的`)

4、再次朗读课文,并说说司马光给你什么样的印象。

识记生字,积累词汇

1、复习生字读音。(出示卡片,认读生字)

2、鼓励学生用生字组成词语,(积累词汇,巩固识字)教师给予肯定或指正。

3、采取小组竞赛、词语接龙等形式,完成“读读说说”的练习。

朗读背诵,积累巩固

1、自由朗读课文,练习背诵。

2、根据故事发展的顺序,教师引导背诵。

指导生字书写

1、认读“别”“到”等6个字。

2、引导观察这六个字,都是左右结构,要注意口字旁、立刀旁、双耳的书写位置。

3、学生描红,书写生字。

4、展示学生作品,进行评议。

司马光教学设计 篇3

教学目标

1、认识“司、假”等13个生字,会写“别、到”等6个字。

2、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了解司马光的沉着、机智。

4、想出新办法,发展创新思维。

教学重点

1、朗读课文。

2、指导识字、写字。

3、通过朗读第四、五段理解司马光遇事时与别的小朋友反应不同,说明他是个爱动脑筋机智聪明的孩子。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揭题激趣

1、今天我要给大家介绍一位新朋友,他是谁呢?(板书:司马光)

2、认读生字“司”。齐读课题。

3、简介司马光。

二、整体感知,认识生字

1、老师范读,学生边听边看插图或多媒体课件,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2、学生自由、轻声地读课文,遇到生字多读几遍。

3、出示带有生字的.词语。学生自由读,抽读检查。

4、出示生字卡片,认读生字。(指名读,齐读,开火车读)

三、图文结合,朗读感悟

1、学生自读课文,思考:司马光在花园里遇到了什么事?

2、指导朗读2、3自然段。

3、小伙伴们是怎么做的?司马光又是怎么做的?(学生自读课文,画出有关句子)

4、大家试着做做司马光的动作,体会“举”“砸”。

5、司马光沉着机智,救出了小伙伴。你能想出别的办法救出那个小朋友吗?比一比,看谁的办法最好。

四、识记生字,积累词汇

1、出示词语单:

司马光 古时候 孩子 花园 假山 水缸 装满 爬到 掉进 慌了 叫着喊着 举起 使劲 砸破 得救

2、句子:

假山后,有口缸,司马光,不慌张,一使劲,砸破缸,小朋友,得救了。

五、朗读背诵,积累巩固

1、自由朗读课文,练习背诵。

2、根据故事发展的顺序,教师引导背诵。

六、指导生字书写

1、引导观察这六个字,都是左右结构,要注意口字旁、立刀旁、双耳的书写位置。

2、学生描红,书写生字。

3、展示学生作品,进行评议。

司马光教学设计 篇4

[教学目标]

1.通过多种朗读形式,把课文读准、读通,读出停顿和节奏,并尝试背诵。

2.通过借助注释、结合插图等方法,理解课文内容,感悟司马光的机智勇敢,沉着冷静。

3.感受文言文的特点,培养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教学过程]

一、古今对比揭示课题

(一)出示图画,引出课题。

1.出示司马光砸缸图片。提问:看到这幅图,你想到了哪个故事?(司马光砸缸)读过这个故事的同学请举手。

2.出示现代文《司马光》:你们以前看到的司马光的故事可能是这样的。

3.出示古文《司马光》:但在六百多年前,司马光的故事却是这样的。引出课题。

4.一起写课题。(教师板书课题,学生书空)

司马光姓什么?名什么?像这样由两个汉字组成的'姓,叫做复姓。你能说出几个这样的复姓吗?其实我们早在一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姓氏歌》里就曾经接触过复姓,一起读一读。(PPT出示《姓氏歌》)

(二)感受文言文语言特点。

1.第一次看到这篇课文,你觉得它和我们以前学的课文有什么不一样?

(预设:字数少、句子短、语言不同)

2.揭示文体。

像这样,用几十个字就能表达几百字甚至上千字的意思的语言,称为“文言”。用这样的语言组成的文章,叫做“文言文”,也叫古文。这个故事最早被收录在《宋史司马光传》里。

二、初读文言文

(一)教师范读课文。

(二)学生自由读文。

(三)字音指导:“瓮”和“迸”。

1.引导学生借助注释,理解“瓮”和“迸”。

2.把这两个字放进句子里面,再读一读。

(四)借助停顿符号,同桌练读,读出节奏。

读文言文,不仅得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还得读出文言文特有的节奏。请同学们借助停顿符号,跟同桌一起练一练,看看怎样才能把这篇小古文读的更好听,更有节奏和韵味。

(五)配乐全班读。

(一)图文对照。

1.出示三幅图片,请学生把这三幅画的内容跟课文中句子对应起来,并拿出学习单连一连。

2.指名反馈。

(二)学习课文第一句。

1.用课文中的句子回答,这个故事是怎么发生的?(“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

2.这个“戏”字是什么意思?你是怎么读懂的?(组词、看图片)(板贴“戏”)

3.“群儿戏于庭”是什么意思?(一群孩子在庭院里玩耍)

(1)我们平时说“谁在什么地方玩耍”,古人却偏偏说“谁玩耍在什么地方”,这也是文言文的一个语言特点。

(2)一群孩子在庭院里玩耍,是“群儿戏于庭”,一群孩子在公园里玩耍是?(群儿戏于园)

一群小鸟在树林里玩耍是?(群鸟戏于林)

4.一群孩子在庭院里玩耍,本来应该是很开心的,可是忽然发生了一件什么事?(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

5.生字教学“登”。

(1)出示“登”的古体字,根据字形理解字义。

(2)“登”字书写指导。

板贴“登”,教师师范书写,并强调书写要点,然后让学生在学习单上写两个。

6.有孩子掉进了水缸中,现在的情况是怎样的?(危险,危急)

7.从哪个字看出现在情况“很危险”?(没,贴板书“没”)

8.怎么读出这种危急的感觉?

(一)刚才读的这一句,其实就是这个故事的起因。(板贴:起因)

(二)用课文中的句子回答,这个故事的经过是怎样的?(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

1.这两句话,一句说的是面对如此危急的情况时其他小朋友的表现,还有一句说的是司马光的表现。你能分清楚吗?

2.其他小朋友都吓坏了,他们可能会做什么?(一儿呼救、一儿大哭、一儿受惊,呆若木鸡)

3.司马光有没有一同“弃去”?

4.采访一下司马光:“你何不呼救?何不弃去?”(指名作答)

结论:真是一个冷静、镇定的司马光,原来你早已经想到救人的办法了。

5.想到办法以后,司马光一连用了三个动作,请把它们找出来。(板贴:经过、持、击、破)

6.一边做动作一边读读这句话。(边做动作边读“光持石击瓮破之”,读出一气呵成的感觉)

7.最后把什么砸破了?(水瓮)

“破之”的“之”,就是指水瓮。

(三)学习课文最后一句。

这个故事最后怎么样了?

水迸,水流出来了,那个孩子得救了。这就是故事的结果。(板贴:迸、活)

(一)再读课文

再把这个文言文故事连起来读一读。齐读课文。

(二)讲述故事

谁能把它当成故事来讲一讲?可以借助注释,也可以借助图片。(指名反馈)

(三)尝试背诵课文

1.填空式背诵。

2.借助板书背诵。

3.配乐背诵。

1.今天我们学习了文言文故事《司马光》,你觉得司马光是一个怎么样的孩子?(冷静、镇定、勇敢、机智)

2.我们的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群英荟萃。历史上还有很多像司马光这样聪明的孩子。老师还要给大家介绍一位,他就是“灌水”取球的文彦博。

这也是一篇文言故事,可以运用我们今天学习到的文言文学习方法细细品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