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儿童对话》读后感
老地方整理的《与儿童对话》读后感(精选4篇),希望这些优秀内容,能够帮助到大家。
《与儿童对话》读后感 篇1
马尔克斯曾说:“文字有一个极大的好处,它是水平和无限的,它永远不会到达某个地方,但是有时候,会经过朋友们的心灵。”每当认真读完一本书,我的内心都有太多的感触。而记录这些感触最合适的载体,那便是文字。
1、读书
《与儿童对话》,近日我怀着对美国哲学家马修斯万分崇敬的心情,读了《与儿童对话》这本书。书中记录了教师与孩子之间真实的对话,通过简单的问答帮助孩子建立逻辑性,通过平等的讨论保护孩子自由的思考,让孩子尽情地表达与感受,让他们自己寻找问题的答案。老师常常以一个故事引出问题,几个孩子进行讨论,老师做出适当引导。
有时虽然马修斯很想提出新的方向,但如果当时孩子们讨论得正起劲,他也会尽量克制自己减少发言。最后,孩子们的发言会被记录然后写进故事,这一点充分尊重了孩子,也让他们感到自己被重视。马修斯就这样将哲学与儿童联系起来,从这些幽默生动的故事中,我细细品读蕴藏在其中的道理,同时也能感受到马修斯对儿童的耐心与爱护,令人敬佩。
2、印象·
翻阅完整本书籍,很多章节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在“快乐”这一章节中,马修斯由一个故事引发问题,与孩子们讨论“花到底会不会快乐”。虽然短短半个小时的讨论并没有解决问题本身,但是在讨论过程中却有了许多令人印象深刻且多样化的观点。的确是这样,在孩子们的学习与成长中,往往过程重于结果,我们更需要肯定的是孩子们在过程中的付出与努力。最后,马修斯根据孩子们的讨论编写了故事的结局。大部分孩子都很满意,但是却有一个十岁半的孩子唐纳德明显不满意,并且提出了质疑。然而唐纳德并没有要求马修斯帮他解决问题,想要自己处理。这让马修斯很感动。我们在教学中也应该这样,要鼓励孩子的质疑精神,让孩子敢于提出不同意见,大胆发问。无论故事如何完美,总会有不同的'声音,或者基于不同角度的思考而引发的质疑,这很自然。我们应该尊重这种不同的声音。
在“欲望”这一章中,马修斯又提出了“植物是否有想法或欲望”的问题。这一次是拿两组课堂讨论做了对比。一组是在波士顿由二十位成人做的,一组是在苏格兰的爱丁堡由七位小学生完成的。事实证明,小孩子能比成人更自由地运用想象力。这一观点我十分认同,儿童拥有浩瀚的想象世界,也拥有创造性的思考能力。而作为教师应该启发孩子的思考,并保护他们自由地想象。
“帆船”这一章特别有趣。文章中唐纳德和达波的辩论最是精彩。不仅趣言妙语不断,而且还能够出色地利用各种类比来反驳对方。没错,有时候孩子们的言谈总能不断带给我们惊喜。只要我们停下匆忙的脚步,用心与他们交流,就会发现很多时候孩子们拥有自己的立场,他们的思想或许更加深入和开放。
3、感悟·
读完这本书让我对儿童有了更深的认识,正如马修斯所言:“我们与孩子应该彼此帮助。”我可以感受到马修斯对孩子的爱与尊重。与这些孩子的对话没有说教,没有灌输,更多的是平等的讨论与引导性的提问。他完全尊重孩子的意见,也鼓励他们接受提问,并且愿意自己去思考。给他们足够的信任,培养了孩子们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这些课堂对话,让我明白应该以怎样的方式去尊重孩子,如何与孩子交流。不仅如此,还让我懂得与儿童对话应该耐心倾听,倾听孩子们内心的声音,倾听他们天真的表达,倾听他们奇特的想法。
作为教师,只有不断自我教育与自我成长,改变与孩子对谈的方式,才能真正走进孩子们的世界,去发掘他们无穷的潜能,与之共同开创不可限量的未来。
《与儿童对话》读后感 篇2
这本书应该是我目前读过的书中最特别的,用问答形式表达书中要表达的内容,是我前所未见,闻所未闻的。这位新“朋友”真的带给了我许多的惊喜。
这位新“朋友”提出的问题都是我想不到的,也是我十分想知道的,为什么布丁是软的,石头是硬的?为什么有贫穷和富裕?我们为什么必须上学?为什么会有战争?为什么我忘记一些事情,而不忘记另一些事情?地球还会转动多久等,这都是我想知道的,可却又是我提不出来的。或许,孩子的思维是人类永远捉摸不透的,就像曾经是小孩的我们一样,奶声奶气的提出一个个有趣的问题,经常让大人们无言以对。或许有的父母会很有耐心和时间,上网搜,然后告诉你非常科学的答案,但是,科学的答案,小孩未必听得懂。生活是没有标准答案的,我们有时候需要去变通一下,就和书中的专家一样,他们可以把原来乏味无趣的科学语言说的“人性化”一点,就是使原本味同嚼蜡的语言变得美味好听,你会很愿意去听、去学,就跟我一样。我对这书有一点不满意,就是他写的少了点儿,如果可以,我会愿意他能再写进去几个天真的问题、权威的回答。
如果他们实在是累趴下了,我可以去采访那些平日里可望不可及的人物!但那当然是不可能的。我真挺羡慕作者的朋友加布里拉·黑尔佩尔的小儿子约尼,他竟然可以向为人类做出了巨大贡献的.伟大人物提问题!也要感谢他,如果不是他,可能我根本不会知道这些问题的答案了。瞧啊,这些都是我交这位“朋友”所得到的收获,真是令我意想不到,他会使我那么大开眼界,可要知道,当我听他的名字时,我以为他是多无聊透顶的一本书啊,但是现在我改变了我的观点那些原本苦涩难懂的道理,在书中变得妙趣横生。我之所以喜爱我的这位“朋友”,除了他有趣、有我想知道的答案外,在专家们回答问题的同时,还会讲着许多诱人的故事,如果你一不小心,就会陷入他的“陷阱”里,不能自拔,不过我相信,你会很喜欢陷入他的“陷阱”里的。如果你读了这本书,会变得更聪明,思维更活跃,嘘,这个秘密不能轻易说,因为只有读了它你才会有证据证明这个秘密是真的呀~相信,这本书里的奇幻世界不止会让我沉浸其中,也会让你不能自拔。不过,人们的求知欲呢,是不会只满足于这些的,如果你也读了他,就请你也一起发掘这世界中的无穷奥秘吧,说不定,你的名字也会出现在这本书中哦~
当孩子,面对着充满学问,和蔼亲切的专家时,提出的是一个又一个天真的问题:当专家面对着充满童真,可爱灵气的小孩子对他提出的天真的问题时,回答的是一个又一个权威的答案。问题,答案,自古以来,人们在探索中成长,不断地提出问题,大问题、小问题、愚蠢的问题、聪明的问题、傻问题、好问题、简单的问题、深奥的问题——整个生命都充满了问题。在大千世界中,有无数的问题等着人们,当人们找到了一个问题的答案,又会有无数的问题涌了出来,活到老,学到老,问题,是永无止境的。人们永不枯竭的求知欲、探索问题时的执着专注、找到答案时的欣喜……最好的一面究竟是什么样的风景?已经包含其中。
《与儿童对话》读后感 篇3
大问题,小问题,愚蠢的问题,明智的问题,简单的问题,深奥的问题……整个世界充满了问题。有些问题值得你去深深地思考,像有什么方法会让学习变得更简单更轻松?怎样让生活变得更美好?……但有些问题,像天为什么是蓝的?爸爸妈妈为什么要上班?……对于这些问题你可能会不屑,或许你只会说:天空本来就是蓝色的;上班是为了挣钱能生活下去……至少在我还没有读过《诺贝尔奖获得者与儿童对话》之前是这样想的。而当你听了诺贝尔奖获得者的回答时,你就会发现:小问题蕴含大奥秘。
我的第一眼落在这本书的目录上,看到了这些只有幼儿园的小朋友才会提出的问题时,觉得真是幼稚可笑,觉得这些小问题只要上过学的人都会回答得出来。可当我看到诺贝尔奖获得者对我所认为的这些“幼稚”的问题的回答时,才发现我的看法更可笑——我就像一个井底之蛙,不知道小问题的背后竟是那么广阔的世界。他们的语言非常独特,但也是只有这种独特的语言才能完全解开这些小问题,而且讲得头头是道。我也知道了,这是他们坚持不懈的研究才得出的答案。有了诺贝尔奖获得者们的回答,再“小”的问题都会变成“大”问题,变得神秘。也就是这个的.吸引,让我想马上把所有“为什么”的道理吸干,浸到心里。
为什么布丁是软的,石头是硬的?因为物体都是由分子构成的,布丁的分子连接的不紧密,并且很快便又互相分离;而石头的分子已经连结成坚固和有规格的晶体。我为什么会生病?因为一种外在的致病的物质——细菌、病毒、毒物,和人的易感性两种因素的同时存在……一个个深奥又易懂的回答,使我心里的问题有了“家”,有了答案。同时,又使我的知识接触的范围更广阔深远、让我学会了思考。
《诺贝尔奖获得者与儿童对话》,通过大人物的解说,让我知道了:什么问题都不是简简单单、平平常常的,就算再愚蠢的问题都有它准确、有道理的答案。这也激发了我探究问题答案的激情与动力——我也要向诺贝尔奖获得者一样,学会从全方面思考与探究问题,不管什么问题。不管简单还是复杂,是愚笨还是聪明,我都要找到它最精准的答案。不要只看到问题的表面,要再深入下去,就算是一块干涸的土地,我也要一直挖下去,直到挖出清泉。
《诺贝尔奖获得者与儿童对话》这本书,值得我去细细地、慢慢地、用心地去品读。并且每一次读,都能从里面学到不一样的知识。我永远也读不尽书中的道理,读不尽书中的奥秘,读不尽书中的“玄机”,读不尽书中的精华。
《与儿童对话》读后感 篇4
但是,大家人们有一种与众不同的沟通方式,那便是:读书。当我读着《诺贝尔奖获得者与儿童对话》这本书的情况下,就觉得仿佛在和一个个聪明人沟通交流。
这本书一共有21个小故事,邀约了在数学课、政冶、物理学、有机化学、微生物、医药学、经济发展、文学类等各行各业的21位诺贝尔奖获得者为少年儿童写故事。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探讨为什么有贫困和富有?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剖析为何牛奶布丁是软的,石块是硬的?诺奖获得者研究到底谁创造发明了戏剧表演?诺贝尔和平奖获得者用一个人的故事我怎样变成诺贝尔奖获得者?激励我不断进取。
根据读这本书,我发现了大师的聪慧竟然可以用简单易懂的語言,风趣栩栩如生的小故事来叙述,曾经的我提及的难题,日常生活碰到的趣味状况,想搞不懂的事儿,在书中都找到令人相信的.回答,有的小故事我读着读着还会继续笑出眼泪说话来。每一个故事,都能从一字一句读取这种著名人物写的情况下很是费尽心思和别具匠心,我觉得,写那么一个小故事,对她们而言,是否会比写一篇毕业论文还费力呢?由于她们得用大家小孩子能明白话而言道理啊!这本书上的专业知识,和百科辞典上的叙述迥然不同,能看得出这种伟大的人物对少年儿童的细心、关爱和爱惜,这简直一本别具一格的书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