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雷家书》读后感
老地方整理的《傅雷家书》读后感(精选5篇),希望这些优秀内容,能够帮助到大家。
《傅雷家书》读后感 篇1
寒假里,一连几天,我都沉浸在《傅雷家书》这本书中,感受着这份无声的沉甸甸的父爱。
当我读到一九五四年八月十六日,傅雷写给儿子的一封家信中有一段让我记忆犹新;一是到别人家里,脱了大衣却留着围巾;二是常常把手插在上衣口袋里或裤袋里;三是和人说时,手要垂直,人要立直;四是在饭桌上,两手不拿刀叉时,也要平放在桌面上,不能放在桌下,搁在自己的腿上或膝盖上;出台行礼或谢幕,面部表情要温和,切勿像过去那样太严肃。其实这些叮嘱放在我们现实生活当中,对于我,对于很多人来说都觉得很啰嗦让人极不耐烦。无论从衣着,习惯,还是礼貌礼仪方面,在我们看来,这真是普通不过的“小事”但傅雷却观察的格外仔细。这难道不是沉甸甸的'父爱吗!
在傅雷眼中,无规矩不成方圆,孩子们在家中要遵守家规,即便留学在外,也要恪守规矩,表现出傅雷骨子里严厉的一面。我相信傅雷让儿子注意餐桌礼仪,绝对不是为了让傅聪看起来很有教养。看到的是外在,锻炼的是内在。礼仪绝对不只是显摆给他人看的。傅雷在教育孩子一丝不苟,严父底下出才子。
日常生活中父亲对我也是非常严厉的——父亲对我的严厉不只在学习上,在我的生活方面,对我要求也很严格。因为我的眼睛近视,他总认为是饮食和习惯的问题,所以不准我买膨化食品和碳酸饮料等垃圾食品,甚至连别人送的也不能吃;平常不准看电视、用电脑、玩手机;作业和看书时如果坐姿不正,还要挨批评;有时不懂事,犯点小错误,会让我主动承认错误,并且写好保证书。
读了《傅雷家书》后,让我懂得了许多,我感觉我更了解父亲了,他对我的爱是那么深沉,那一句句叮嘱、一声声责备,都是他对我的关爱.父爱是一座山峰,让你的身心即使承受风霜雨雪也沉着坚定。作者:孙一鸣
《傅雷家书》读后感 篇2
《傅雷家书》是我国文学艺术翻译家傅雷及其夫人从1954年至1966年间写给孩子傅聪、傅敏的家信摘编,是充满着父母之爱的教子名篇。他们苦心教导,呕心沥血地培养两个孩子(傅聪——著名钢琴大师,傅敏——英语特级教师),教育他们先做人,后成家,是中国父母的典范。
傅雷一个有文化、有内涵的人,对中外的文学、音乐、绘画涉猎广泛,研究精深。一封封家书,短不过上百字,长则有上千字,没有许多优美华丽的语言,也没有长篇大论的道理,只有用自身经历化为简单而又朴素的.建议和忠告,为儿子摆正人生的旗杆,无怨无悔。
无数的家书,写不尽的忧愁,无尽的担忧,操不完的心,在一支笔下,处处开花。不问自己的身体,信上也只是轻轻带过,有时却只字不提,只时时刻刻关心着在异国他乡的儿子的生活、音乐的进展。儿子仿佛是那座五指山,日日压在他们的心头。儿子的思想、活动、花费,所有零碎的小事,父母俩却无不担心,看似无尽的唠叨,却是忠言利于行,句句金玉良言,事事为其着想。
国家一词说大不大,说小不小。许多人常把国家挂在嘴边,打着国家的旗号,吞食国家的利益,干着非人哉的事情。可是傅雷是实打实的爱国,把国家一词植在了自己的心里,生长发芽。不仅是自己爱国,还潜移默化、循循善诱地教导两个孩子一起爱国,从点点滴滴做起,不乱花国家的钱,处处维护国家的利益,时时彰显爱国之举。中国是礼仪之邦,傅雷也深谙礼仪之道,从送画而不是送钱这件小事,可见他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把礼尚往来的礼仪风度发扬到国外,尽显泱泱大国风范。
每个人都生有父母,大都体会过父母的慈爱与教诲。当我读着这本家书的时候,感到的却是另一番关爱,不同于老师的教导,不只是长者的叮嘱,而是父母对儿女的细心呵护,无微不至,用心良苦。那一封封家书,就像一次次珍贵的谈心,拉近了我们的距离。我就像一个乖孩子,阅读着,感受着,聆听着,用心铭记着。
《傅雷家书》读后感 篇3
如果别人问起我对《傅雷家书》的看法,我总是会打趣说,如果我爸爸是傅雷,我一定会发疯的!因为他实在是太啰嗦了!
的确,翻开每一封信,我们都能看到傅雷对傅聪长篇大论的说教。可是仔细一想,这不正是一个父亲对儿子竭尽毕生所学之力、之能的爱吗?
整个暑假,我和我的爸爸发生了不少冲突,我觉得他开始变得不可理喻、无法沟通。但如果仔细想一想其中的缘由,恐怕没有一个人会站在我这一边吧。爸爸总是希望我的学习能更上一层楼,所以几乎每天都跟我说要好好学习,不要荒废时间,我却总是嫌他烦,争端由此开始。
但转念一想,如果他不是我爸爸,跟我没有血浓于水的`亲情,他还会管我是否优秀吗?
人们都说父爱如山,因为父亲不如母亲细腻、会表达。父亲只会用实际行动显示他的爱。我的爸爸是,傅聪的爸爸也是。纵观这几十封信,虽然并没有多少字是直接表达父亲对儿子的爱的,但傅雷的每个提醒、每个关照都是一份爱,一份伟大的父爱。傅雷对傅聪的爱是那样沉默、坚毅。他把这份爱融到了对儿子的循循善诱和殷切期望之中。
我们总是没有真正体会过父母的心情,他们为了我们付出了太多,但我们却不明白。大多数的父母不会表达,不会像傅雷那样给儿子有见地的意见。但父母为我们竭尽全力是不容否认的。而傅聪了解,他不仅是傅雷的儿子,受到傅雷的教育,也是傅雷的知音,与他共同探讨学术上的问题。
虽然我们很少能与父母做到想傅雷父子那样的知音,但我们应该做到像傅聪那样了解傅雷的苦心。我们是否忽视了这些呢?我们真正的体会过父母的心情吗?
当我真正沉下心想到这些时,不免为之动容。在人世间,也只有父母的爱是一定的、真正无私而伟大的。然而我们见过太多歌颂母爱的赞文,听过太多赞美母爱的歌曲,也读了太多太多伟大而又平凡的母亲。而《傅雷家书》以这几十封信中一个父亲对儿子的悉心教导体现了这位父亲、也是天下的父亲对儿女竭尽全力的爱。
《傅雷家书》读后感 篇4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在古代书信是一种重要的通讯方式,而我国著名翻译家傅雷曾给自己的两个儿子写了数百封家书,从而摘编成了今天的这本《傅雷家书》。
在这本书里主要摘编了傅雷先生在1954年开始给自己的两个儿子所写的家书,这本书充满了父爱,是一本适合青少年阅读的书籍。
在书中有段文字让我深受体会,“***说你的.信都是闪闪发光的,耀眼生辉的。当然你浑身都是青春的火花,青春的艳丽,青春的生命,才华,自然写出来的有那么大吸引力了。我和妈妈常说,这是你一生之中的黄金时代,希望你能好好享受,体验,给你一辈子做个最精彩的回忆。”这让我不禁想到了在一档节目中,一位女明星曾述说这她眼中青春的含义:如果不趁年轻去做一些想做的事,等到十年后,二十年后,你就没有精力去做自己想做的事了,因为当你长大后,会被生活中的琐事限制,只有趁青春,才能品味不同的生活。这让我深有感触。
在阅读这本书时,看到傅雷先生既是严父,又是慈父,在儿子的艺术追求中十分严格,但对远离故乡的儿子却又有几份关爱。在书中有许许多多傅雷先生对儿子关爱的语句,同时也有着傅雷从自己身上所明白的道理,将这些传授给了儿子。这好比我们是一张白纸,而人生是一支画笔,而父母就是已经完成的画,我们从他们身上获得灵感,从而丰富自己的画面。
从这本书中,我们也领悟到了许多道理“先为人,次为艺术家,终为钢琴家。”,在做任何事时,做人是第一位,正所谓“学艺先学人”同样像我们述说这个道理。
从书中,我们可以知道傅雷先生是一个细心的人,他对儿子无微不至的关怀,授予他不同的道理,大到人生哲理,小到为人处世。天下父母何尝不是如此?也许我们要到长大后才会明白什么叫“万爱千恩百苦,疼我孰知父母”但感恩却可以随时开始。如果有什么想说的话给父母,却又不敢与父母交流,我想写几封家书也别有一番风味吧。
《傅雷家书》读后感 篇5
从古至今,家书都是连通家人的情感桥梁,它有过“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也有过“雁字回时,月满西楼”的种种典故。《傅雷家书》始于1954年,傅聪——傅雷的长子出国留学波兰,学习钢琴演奏。父子俩情深意切的交谈,贯穿在一封封家书中。而傅雷的家书中,却不仅是亲人的思念,我读这本书,更是看到了傅雷一家对艺术的追求,对生活的感悟,对祖国的热爱……
每个人心中,都暗藏着一个心灵的归属,可以在此,发自肺腑地与亲人畅谈。而从无声的'文字中,我似乎也看到了,不仅仅有傅雷与儿子的深厚温情,还有一种若有若无的熟悉。
这是一位严谨的父亲对儿子耐心的指导。几乎每封信中,都有父子俩对于钢琴艺术的感悟。傅雷不仅关心儿子练琴的生活,还不断强调各种曲调的情感,比较不同演奏者的不同。朴实的语句中更体现的是父亲对于儿子的关怀,对于艺术的追求。
这是一位伟大的父亲对儿子的教育。傅雷将自己的希望寄托在儿子身上,嘱咐他坚定立场,待人谦虚,礼仪得体,心怀爱国之情。做一个“德艺兼备,人格卓越的艺术家。”含情脉脉的文字后,是远隔两岸的深厚情义。文字本无情,却承载了爱的温情,似细水长流,滋润干涸的草地。在一个时代的孕育下,傅雷有力而坚决地告诉儿子,告诉我们每一个人“生活中困难重重,我们必须不断自我改造,向一切传统,资本主义的,非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感情与习俗做斗争,我们必须抛弃所有的人生观和旧的社会准则。”
傅雷对儿子的关心更多让我看到了我的生活,我的家庭。没有分离,没有书信,但仍有那种熟悉的感觉,那种爱的关怀。父母对于我的帮助,也是无私的,他们教我感恩,细致,对学习,对生活……家书记录的,是我的生活,它教会了我懂得与珍惜。
我诞生在了一个与傅雷完全不同的时代,一直以来的幸福团聚让我们缺少了书信的交谈,但那份来自父母细致的关怀,那些点滴的爱仍然熟悉在我的脑海里,无论何时,无论爱的表达有什么不同,从傅雷的家书中,我更看清了这份爱,我会在淡淡的清欢中感受爱,感恩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