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目送有感
老地方整理的读目送有感(精选4篇),希望这些优秀内容,能够帮助到大家。
读目送有感 篇1
她的文字,如冬日晨曦中沾满露珠的青草,带着轻微的潮气和清新,扑面而来。她的文字,如黑暗海面上绽放微光的灯塔,散发温暖的光茫和明亮,照进心房。从她的文字中,总能读到一个矛盾的双面的她,时而锋利,时而温婉,时而脆弱,时而感伤,时而朴实,时而华丽,却总是,如此的动人。
《目送》,七十三篇散文,文字抚过了父母、子女的亲情,知己好友的友情、周围世界的植物、动物、风景用那最细腻柔软的笔触,写尽了幽微处最动人心弦的那种种感觉。读起来,便连呼吸,也充满了共鸣的激动。
也许是岁月增长,人的心也越来越容易忧伤。曾经视若无睹的东西,在不知不觉中,也在心中烙下了深深印迹。开始在乎起父母越来越多的皱纹,也开始担忧起孩子越走越远的脚步。
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这让我想起了朱自清的背影,是从不同的角度看着不同的人。有些事,只能一个人做。有些关,只能一个人过。有些路啊,只能一个人走。
这是后关于三代人的生活,我从龙应台的笔下看到的不止这些,有很多情感是难以言语的,要自己在生活中体会。其实很多情节很相似,可是发生在自己身上时你总有些难以释怀,看《目送》后知道自己的真情了。其实可以表达然后上路渐渐成为目送另一个人的人
读目送有感 篇2
人的一生,不过是弹指一挥间,白云苍狗,斗转星移,这在龙应台笔下的《目送》中流露得淋漓尽致。她以细水流长般的笔触将我心中的铅华洗涤,不吐不快。
“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只不过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目送他们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
每当读至于此,我的心头为之一怔,似苍穹深处独自黯然神伤的云翳被一抹明媚空灵的阳光不偏不倚、洋洋洒洒地照耀。为人子女,感触最深的莫过于目送,时光荏苒,岁月蹉跎,我们在父亲母亲的呵护下茁壮成长。岁月从不饶人,我们从蹒跚学步到亭亭玉立,从与父母寸步不离到背井离乡,每当离开家门,脚步多挪一寸,身后炽热的目光便长一寸。纵使一步三回头,也心知送君千里终须一别,唯有目送不远不近,含情脉脉进行着颇具仪式感的无声告别。一次又一次,周而复始,那么深情,惊艳了岁月。、
“时间是一只藏在黑暗中温柔的手,在你一出神恍惚间,物走星移。”读罢,心潮一浪高过一浪,再推敲斟酌,不觉已头涔涔泪潸潸,白驹过隙,日月如梭,不知不觉,父母的青丝逐渐退成银色,额上兀然平添了几道格格不入的皱纹,细腻白皙的纤纤玉指也变得黯然无光。他们也曾红光满面,意气风发。岁月不温不火地叙说着,终有一日,我们也会目送他们。
龙应台面对着父亲的逝世,曾这样叙述自己的心境:“像海上突来的闪电把夜空劈成两半,天空为之一裂,让你看见了这一生从未见过的裂缝,最神秘的破碎,最难解的灭绝。”读后感·我似乎听见了他心在滴血的声音,或远或近又时远时疏,细思恐极,令人不寒而栗。诚然,长长久久只是人们美好的幻想,生而为人,离别不期而至,旦夕祸福云谲波诡。子欲孝而亲不待是多么痛彻心扉的领悟。最后的目送,将长眠深藏于地下,温暖余下的岁月。
人生须尽欢,亲情趁年华,聚散伤别离,缘尽未有时。世事难料,人生须臾片刻,却道是人间情尽美。目送又目送,须且行且珍惜。
读目送有感 篇3
我爱龙应台的《目送》,爱她书里浅浅的阳光下弓着腰的老婆婆,柔弱如稻草的身影;我爱那废弃的断墙下浓青、艳紫的牵牛花,爱那缀满凤凰花的枝丫。
午后,阳光点亮了书房。翻开书本,我仿佛看见她走在石桥上,看溪水缓缓流淌。去思考,去行走,去爱。
书中的龙应台,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她喜爱散步,别人眼中破败的庭院,她能发现墙角的牵牛花,能感受到岁月沉淀的美好。河流中浅眠的天鹅,是他人眼中一晃而过的画面,她却能体会其中的安详与宁静。
那种对生活的热爱感染了我。原本,眼里无趣的镇子,此时却颇具韵味。
我开始行走,走在充满茶香的徽州小镇里,我站在梧桐树下,看阳光透过树叶在柏油路上洒下光斑,手拿一本好书,度过一个温暖的下午。我站在十字路口,看人们为了明天奔走着。我在清晨的环城路上骑车,看远处的山峰在雾中透着古朴的青灰色,那么高大,那么遥远。
作为华人世界犀利的一支笔,《目送》中不仅有潺潺的小溪,更有着险峻的山峰。十几岁的龙应台,也同我一般的爱做梦,想要了解外面的世界,想要走自己的路。可在那个民风闭塞的台北小镇,家家户户都是渔民,女孩念书,出国留学,仿佛是天方夜谭。可她仍然坚持自己,为自己的未来的路而拼搏着。
我不禁想到了自己。十六岁的我,更多的是迷茫。不知道前面的路如何去走。从初三紧张压抑中走出的我,就像绷紧的弹簧突然松开,毫无分寸。没日没夜的沉迷于网络,懒散、放纵又无奈。害怕自己一旦停下,中考的失误,远去的朋友、繁忙的高中,种种烦恼就会占据我的大脑,使它痛苦不堪。难道我的人生就是当个“乖宝宝”,好好学习,天天向上?重点初中,重点高中,重点大学。难道我的人生就是一个又一个“重点”构成的吗?难道以后我只能做一份待遇好但呆板无趣的工作,浑浑噩噩地过下去吗?不,我不愿意!我身体的每一个细胞都在发出抗议。
是的,我唾弃这条枯燥无味的平坦大道,爱那条风景独特,曲径通幽的梦想险路。可我一想到追梦者颠沛流离的生活求而不得的苦恼又心生恐惧,就又终日沉溺于虚拟世界,不愿思考我的未来。
直到那个下午,我翻开《目送》。书中对自我的剖析,对未来的思考,对生活的热爱。就像一束阳光射入我满布灰尘的心。我开始振作起来,为我的未来而努力奋斗。我一定要走我的路。
我行走着,心中的勇气在日渐增多。既然不愿混过大好年华,何不放手一搏。赢了,梦想之灯就此点燃;输了,残缺的古墙也有岁月的美丽。
别害怕,向前走!一路有电闪雷鸣,也有旭日东升。看遍整个世界的风景,去掌握自己的明天。
读目送有感 篇4
一直以来,我对失败这个词都有一种厌恶,也有些害怕失败。可是就在今天,有一篇却告诉我人生的修行是失败。于是,感到惊讶的同时,我也陷入了深深的疑惑之中,慢慢的,对失败的认识也发生了改变。
那篇是《目送》里的七十三篇散文里的一篇,题目叫作《跌倒‐‐寄》(有可能是作者的朋友之类的)主要讲了作者由一个十五岁的学生的自杀,再到对的安慰、鼓舞、亦或者是开导(我估计那时肯定刚刚经历过一次失败),告诉和读者:失败,往往是人生的修行,跌倒过的人,更深刻、更真诚。
失败,是每个人都会有的。一个人不可能不失败,它是我们每个人必定经历的考验,不然,又怎能叫做人生的修行?但是,我们可以少失败,因为人们只会把鲜花与赞扬送给成功者。而且,一旦你承受不了失败,那么只会更让人瞧不起。但是当你经受住了失败,你会发现,这也不是一件坏事。
如这篇里所说的一样,没有人教过我们怎么样承受失败,走出失败。我们只能自己在黑暗里挣扎,在痛苦中破蛹成蝶。也正是如此,每一次从失败中走出来,都是巨大的成长、飞跃。
承受住了失败,我们可以从中汲取经验,总结失败的理由,鼓起勇气继续前进。失败会使我们进行沉淀,得到升华,这才是每一次失败的巨大收获。这时候,它只是磨刀石,也是成功之母。
但是,这一切都是建立在能够承受得了失败的基础上。
失败是一把双面刃,一但我们承受不了失败,那对于任何人来说都是沉痛的打击。特别是我们这一代人,大多数成长的路都太顺利了,基本不见一点风雨坎坷。也就是因为这样,我们的自信心很容易被失败击溃,开始怀疑自己,而且我们往往都不能从失败的痛苦中自拔。
我认为,想要承受失败,那么他一定要是一个乐观开朗、自信的人,性格也一定不能太极端,或者是平时就不自信的人。
所以说,我们也不必害怕失败,相信自己,勇敢地去完成你人生的修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