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树林》教案
老地方整理的《红树林》教案(精选4篇),希望这些优秀内容,能够帮助到大家。
《红树林》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认识并正确书写本课生字,理解新词。
理解课文内容,了解红树林的壮观、美丽和奇特之处。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情感。
学习作者借物喻人的写作手法。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通过描述长白山的茫茫林海引出大海里的梦幻森林——红树林。
板书课题,齐读课题,鼓励学生大胆想象红树林的样子,并交流课前查阅的资料。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学生自由轻声读课文,注意生字的读音,把不好读的.句子多读几遍,读通顺。
提问学生红树林给他们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学生默读课文,思考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描写红树林的,并试着写出课文的提纲。
根据课文内容,把文章分成三大部分。
三、精读课文,感悟理解
学生自读自悟,在感受最深的地方做批注。
小组内合作交流学习,说说自己喜欢红树林的原因,并抓住重点句段精读理解。
全班交流,教师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句体会红树林的壮观、美丽和奇特之处。
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注意朗读时的语调和情感。
四、总结全文,学习写法
总结本课学习的内容,提问学生学完课文后的感想。
学习作者借物喻人的写作手法,引导学生思考红树林所象征的精神品质。
布置作业:观察一种植物,并写一篇借物喻人的文章。
《红树林》教案 篇2
一、研究背景与理论依据: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本课的阅读教学旨在由教师教的思路转向学生学的思路,贯穿以学为主的思想,尊重学生的认识规律和独特体验。教学时从文章整体入手,应用列提纲的方法整体感知课文;分步学习,再回到全文。最后指导学生填空,为习作做准备,使读写结合,学生在阅读实践中学会阅读和写作。并在教学中注重学生个体差异,尊重每一个学生,使学生在新课程理念下,立足学生学习的需求,分层教学。
二、教学背景分析:
1、教材版本:北师大版语文十册教材《红树林》
2、学生情况:台头小学的学生属于海淀区最边远的地区,所在的学生基本上是农民的孩子及外地务工人员的子女。他们见是比较少,红树林对于他们来说相当陌生,所以可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但理解课文会有一些难度,所以班上有七八名有电脑的学生积极查阅了资料,丰富了课外知识。
3、教学方式:因学生对红树林比较陌生,可借助录像加深学生的理解,感受美,并以自读自悟及小组合作的形式完成学习。
4、教具准备:自制PPT课件
三、教学目标设计
1、知识与能力:
理解课文内容,了解红树林被称为“奇观”的原因;学习作者借物喻人的写作手法;培养学生应用列提纲的方法整体感知课文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
2、过程与方法:
从提纲入手整体把握课文,再到四层意思细致学习,最后回归整体,体会作者情感。在方法上通过自学、小组合作学习,通过课件帮助学生更为直观地理解课文。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红树林的壮观、美丽、与奇特,体会红树林默默奉献,造福人类的精神;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情感,培养民自豪感。
四、教学过程与教学资源设计
(一)整体感知课文,进行自学
1.浏览课文,回忆上节课内容:
(1)作者从哪几方面来介绍红树林?(板书)
①远观红树林。②近赏红树林。③红树林的繁殖。④红树林的精神。
(2)上节课遗留了哪些我们感兴趣的问题需要解决?(在学文中加以解决)
整合为:①红树林为什么被称为海上奇观?
②最想了解红树林的繁殖
③红树林为什么被称为具有奉献精神的卫士?
2、在自学的基础上小组进行交流
出示自学提示:
(1)默读课文,边读边做批注,你从哪些词句体会出红树林是海上奇观?
(2)带着自己的体会读一读感受最深的句子,
(3)小组交流:如有新的感受,可以补充说一说,读一读。教师巡视
(二)汇报学习,共同感悟边
(边汇报边有感情朗读 ,谈到哪句有感情读哪句,用运过多种方式读:分男女生读、评读、配乐读等)
1.汇报第2自然段
远观红树林:涨潮时,红树林在海水中动态的美,并与陆地上的树比较,显出神奇;退潮时,红树林的芳馨和婀娜、,绿浪翻滚。
板书:绚丽多姿(远观)
指名配乐朗诵,其他同学欣赏欣赏远观时的景色投影(运用投影印证书中的景色描写,并使学生直观感受远观红树林时的神奇壮丽)。
2.汇报第3自然段
过渡:海风吹来,绿浪翻滚,红树林不正是在向我打招呼,欢迎我这来自北国的远客吗!快让我们也跟随作者乘着小船到红树林的深处,细细的欣赏一番吧!
播放录像:近赏红树林
教师解说:我们乘坐着小船,穿行于红树林之中,两旁是郁郁葱葱的绿林,舟下是碧翠剔透的海水,眼前是一株株纵横交错的红树,它们盘根错节,东扯西拉联织成了一张海上的绿色之网,抬头可见海鸟在林间飞翔,侧耳可听群鸟在林中鸣叫。这真可谓是一个海上的世外桃源啊!
(因学生没有人见过红树林,能查到资料的同学又很少所以对“一株株红树纵横交错,褐红色的树干弯弯曲曲,盘根错节,形成一座座立体栅栏,支撑着硕大的树冠。”这种描写很难理解,通过录像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文章内容,并激发兴趣。)
( 结合录像所见及文章语句共同理解感受深的词语和句子。通过朗读加深理解,适时板书。)
板书:幽静神秘(近赏)
(1)体会“世外桃源”
(2)体会红树林有特别发达的根部:树与树盘根错节,绕来缠去,形成一座座立体栅栏,牢牢的抓住海底的泥滩,那造型是什么样的,用手势做出来,读出自己的!
(3)体会绿色之网:一颗树能成网吗?两棵?三棵?四棵?那怎样才能是一张海上的绿色之网呢?就像书中所说的:“一株株……”
(4)体会逸出淡淡的幽香:
树枝上盛开着红的、白的花朵,微风中逸出淡淡的幽香。
学生思考“逸出”还能换什么词?那个词好?为什么?(因是,表示清淡的香气,而“逸出”给人的感受是轻轻的、慢慢的、安闲, 淡雅,与淡淡的幽香极为配合,)
(5)其它体会:如仙境、神话里龙宫的.大花园等
指名配乐朗诵,其他学生闭目想象,当学生陶醉时,(教师轻轻的声音过渡引出下一段:)正当我沉醉于这幽静而神奇的仙境时,突然,树枝上发出了啪啪的响声,这是怎么回事呢?
3.汇报第4自然段:
板书:胎生 顽强
(1)体会奇观:在大海里,在涨潮与落潮之中,在潮水的涌动中,红树靠这种方式来繁殖,而且这种繁殖方式是植物界中独一无二的! 谁能把你体会到的读出来吗?
(2)体会顽强:就是因为他们有顽强的生命力,才有了眼前的海上奇观!我们一起通过读来赞颂他们那顽强的生命力吧!读出顽强的精神。(几个小时,两三个月)(看录像红树林的繁殖)
过渡:红树林为了适应环境,它们进行胎生繁殖,一颗繁殖成多棵,多颗繁殖成若干棵,它把自己的兄弟姊妹连成一个整体来抵御狂风恶浪。从第5自然段你又感受到什么了?
4.汇报第5自然段: 可结合自己收集的资料谈、及第三自然段谈。
板书:默默奉献
正是由于他们默默奉献、对大自然毫无索求,数百年来,它给海南人民带来了幸福和安宁。人民称它们为“海岸卫士”“绿色长城”。
(三)回归整体,总结全文,结尾升华
1、赞美红树林,填空
问:你喜爱红树林么?回顾本课进行填空
我喜爱你 ,因为 ,也因为 ,更因为 。
2、学习借物喻人的写法
作者被海南岛琼山的红树林深深吸引,在赞美这一奇观的同时,更要赞美的是红树林的精神,从而进一步赞美具有红树林精神的人,这就是借物喻人的写法。
3、发散思维,思考自己喜欢的一种植物,填空。
生活中你喜欢那种植物,为什么?自由选择下列三句中的一句填空。(学生的学习水平、能力存在着差异,为促进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所以分层填空)
(1)我喜爱 ,因为 。
(2)我喜爱 ,因为 ,也因为 。
(3)我喜爱 , 因为 ,也因为 ,更因为 。
课下也写一种植物。
(四)总结学习,
今天我们随着作者观赏了红树林,也深深地爱上了这梦幻般的红树林,爱它那绚丽多姿、也爱它那幽静神秘,还爱它那顽强的生命力,更爱她那无私奉献的精神。同学们让我们一起说一声:(师)我爱你,(声)红树林!
板书: 远观 绚丽多姿
近赏 幽静神秘
红树林 繁殖 胎生顽强 奇观
精神 无私奉献
五、学习效果评价设计
通过多媒体课件的运用学生更为深入的了解了课文,体会到远观红树林是绚丽多姿的景象,感受到近赏时的幽静神秘,奇特的胎生繁殖特点。为学生学好课文起到了很好的辅助作用。
通过抓住“海上奇观”这一重点,使学生整体把握了课文,有学生找一找,画一画、说一说、读一读。感受到了红树林的奇、美、顽强、奉献精神。
《红树林》教案 篇3
教材分析
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作者在海南岛看到的海底世界——红树林的景象。生动地描写了涨潮、退潮、海风吹时树林的不同姿态,说明了它具有胎生的繁殖特点,并写出了作者的感受。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三个生字词,理解词语;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学习本文的表达方法,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
4、理解课文内容,激发学生热爱自然观察自然的兴趣。
教学重点
了解课文是怎么写红树林的,学习作者观察事物积累材料的技巧和方法。
教学难点
学习本文的表达方法,提高掌握和运用知识的自学能力。
教学思路
在教学中,首先导入新课,从整体入手,抓住作者描写红树林的'精妙文笔,让学生从整体把握课文;然后咬字嚼句,反复品味,带领学生欣赏作品遣词造句的技巧;使学生在朗读中与作者的感情产生共鸣;从而读出滋味,培养语感;并达到获取知识、感悟自然、热爱生活的目的。
一、导入
课件1
同学们,当你第一次看到课题时,脑海中出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实际上呢?(交流红树资料1)
二、初读
1、小组合作,快速小声朗读。注意:读的同学要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听的同学要认真听,听同学读得好,好在哪儿;字音、句子是不是按照老师的要求读准、读通。
2、交流:谁来评价一下你们小组成员的朗读?
3、评价:看来同学们在预习的时候下的功夫都没有白费,课文中的词句都掌握了。咱们再来一起加深一下印象。
或:看来这一课还真是难住了一些小懒虫,预习的时候动动手,翻翻字典;动动嘴,多读几遍,这些小问题就会迎刃而解。来,哪个小组的同学来做小老师,为我们领读这些生词?
课件2,领读生词。
4、预习作业里给大家留了一道思考题:课文从哪几个方面介绍了红树林?(景观:远观、近赏;繁殖;精神)
5、快速浏览课文,用最简练、最直观的语言说一说:你认为红树林之所以被成为“海上奇观”,究竟“奇”在哪里?(学生结合重点词句谈——美;生命力顽强)
三、自学
1、课件3,出示金钥匙
2、刚才同学们抓住重点词句,感受到了红树林的美和生命力。红树林真称得上是——海上奇观!
下面,咱们就用这种方法学习课文。请你读一读课文,抓住重点的句子、词语,在旁边写下你的感受。喜欢的句子可以反复诵读,品味。
3、景观
远观
a、涨潮:浸没——神奇
怎么样叫“浸没”?什么叫“浮荡”?你能想象吗?
课件4;竟然只余树冠!水面上像是分布了一座座绿色的岛屿,随着海浪起伏,看到眼前的红树林,你的感受?惊叹——既美丽又神奇!称得上是“海上奇观”!
课件5,怀着惊叹之情,读一读(2、3个)
b、潮退——美
芳馨:芬芳美好的味道。
婀娜:柔软而美好。形容女性姿态轻盈柔美。
课件6、7
近赏
a、世外桃源——晋·陶潜《桃花源记》描述的一个美好的地方。一个捕鱼人无意间闯进了桃花源,守护那里的是一大片美丽的桃花林,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桃花源里,到处是一片安乐祥和的气氛,与外面的世界完全隔绝。毫无城市的喧嚣,尘世的烦扰。这简直不像是在人间,像是仙境一般,令人向往。
作者把红树林誉为海上的世外桃源,可见红树林美,美得神秘,美得不似人间所有,美得令作者禁不住赞美,这——(简直是一个海上的世外桃源,一个神秘的植物天地!)真可谓“此景只应天上有”。
b、纵横交错、盘根错节、栅栏、绿色之网——生长环境——多、力量、生存——生命的智慧与顽强——令人肃然起敬。
课件8、9、10+录像 指导朗读(2、3个;齐读)
c、花朵、幽香、仙境、大花园——美,美不胜收!
4、繁殖
课件11 “胎生”——飘落于地,扎根于土——几个小时、两三个月、照样——生命力之顽强令人惊叹!
5、精神
既不……也不……只是……——无私奉献、不求回报的高尚的精神。
录像
四、总结、延伸
1、同学们,红树林美吗?美在哪里?(精神)
2、是啊,红树林不光有美的外表,顽强的生命力;还有美的心灵,高尚的精神,这才构成了真正的海上奇观!
3、你还知道哪些植物像红树这样无私奉献、不求回报?我们身边有没有这样的人?
4、奉献使我们的生活更加和谐、美好。希望咱们班的同学能有像红树那样顽强的生命力,能有像红树那样服务人群、无私奉献的精神。
五、作业
红树林为我们做出了很大的贡献,请以小组为单位,调查一下红树林的现状,结合课文内容,完成一篇学习笔记。
《红树林》教案 篇4
《红树林》教案(通用10篇)
作为一名教职工,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教案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红树林》教案,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