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导航
老地方 > 百科 > 读后感 > 正文

《琐记》读后感

2025/08/22读后感

老地方整理的《琐记》读后感(精选4篇),希望这些优秀内容,能够帮助到大家。

《琐记》读后感 篇1

在我们的一生中,不管是怎样的环境,怎样的经历,总是会遇见无数的人,遇见无数的事。在这些人和事里,形形色色之外还有深深浅浅,有的会对我们的一生产生决定性的影响,有的则转瞬即逝,永远没有第二次相遇的机会了。对于这些人和事,我们是不可能全都记住的,因为有限的生命根本无法承载无限的世界和时间里的变化。

如果坐下来检查记忆中大大小小的事,会发现一些很有趣的事情。比如我们曾经认为惊夭动地的大事,很多年后想起来却变得那么模糊,仿佛当时并没有真的经意。而一些琐琐碎碎的东西,在流年逝去之后反而磨洗得更加鲜明。于是我们自己也感到迷惑恍惚(),究竟是哪些在生命中更重要?

曾经以为有关生死的事肯定会刻骨铭心。然而当我手抚脑后的深深的疤痕时,却发现往事已经变得寻不到踪迹。相反,整个事情的侮一个细节在妈妈的脑海里都像刚刚发生的一样清晰。我央她讲一讲当时的'情形,妈妈看着我,眼中有一种很奇异的神色。然后述说我怎样在沟上跳来跳去,怎样在唱跳之时得意忘形,怎样突然失足,怎样流血如注而休克。妈妈的绘声绘色里带着一种记忆犹新的惊恐,她好像完全置身于十几年前的那个情景,最后她长长地舒了一口气,手不自觉地抓住眼前好好存在的我。尽管我实在已想不起来当时的事情,但是感到妈妈那徽徽颐动的指尖。我安慰似地对着她笑了,同时一串泪珠悄悄滑落在我的衣襟。

或许真的有时自己也无法了解自己真正的心情,以为是过眼的云烟,反而会在不经意的时候清晰地历历重现,无论当时多么惊心动魄,很快自己便会消失得无影无踪。记忆是人生的财富,但忘记也是人类的本能。否则,太多的过去充塞于生命,在如此沉重的背负下,怎么还会有明天的继续?

曾经掠过生命的影子有无数.能够在我们的心湖上投下影子的必然是那些能够触动意识深处的涟漪。

《琐记》读后感 篇2

今天看了鲁迅先生的《琐记》,《琐记》记叙了鲁迅先生为了寻找“另一类人们”而到南京求学的经过。作品描述了当时江南水师堂和矿物铁路学堂的种种弊端以及鲁迅先生等一些学子求学的困难,同时揭露了洋务派不切实际的办学方式,鲁迅还通过这篇文章记叙了自己最初承受新思想的兴奋心情和不顾老辈的反对阅读《天演论》,表现了他探求真理的强烈愿望。

鲁迅的作品有很多时候都是通过侧面描写来表达他所要描写的人物的性格特征,如本文中他家的房客“沈四太太”,通过她大声的说了那句“莫吃呀,要肚子疼的呢!”表达了房客沈四太太一种小市民阶层的妇女形象。又如对“衍太太”的一些描写:几个孩子在打旋子,她在旁计数说道“好,八十二了,再旋一个,八十三,好,八十四……”还有衍太太在作者的父亲去世之后说教作者去偷母亲的首饰和钱去用,表达了衍太太势利的一面。

后来鲁迅先生为了躲避S城的流言去南京求学,汉文教员自己竟然惴惴的问学生“华盛顿是什么东西?”表达了一些洋务派的'学者不切实际的教学方法,明明自己是汉文教员,却连汉文试题都搞不清楚,表达了洋务派办学“乌烟瘴气”的形象。 文章的结尾写了作者去日本留学,在国内听说不能穿日本袜,边带去了十双中国的白袜,而且还换了日本的银元,结果银元早已废置不用,而且穿制服和皮鞋,中国袜也全然无用,表达了国内人的思想封闭,与外界沟通较差,当时的国情也是出于闭关锁国的状态。作者借此喻国情,确实有一番用心,这也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在鲁迅先生《朝花夕拾》这册散文集中,有一篇文章的题目确实让人觉得有点不同,那就是《琐记》。不似前几篇文章都有个明确的主题,这篇倒有点儿像形散神亦散的散文了。

《琐记》读后感 篇3

看到这个题目,我就想:琐记,为什么起这样一个题目呢?是因为他是鲁迅先生记录的生活中的琐事吗?

衍太太很疼孩子,鲁迅很喜欢她,比如别的母亲不让孩子做的事,衍太太却让。后来鲁迅渐渐长大,就不像小时候那样贪玩了,他喜欢和衍太太那样的.大人聊天。

后来,鲁迅跟衍太太聊起自己喜欢的书和食物没钱买的时候,衍太太告诉他可以拿母亲的钱,母亲的钱就是鲁迅的钱。可是鲁迅说母亲没有钱,衍太太说可以拿首饰变卖,鲁迅又说母亲没有首饰。衍太太说,也许是你没有留心,到大柜子的抽屉里或者角角落落找找,应该可以找到些珠子之类的东西。

鲁迅真的去找了,结果不但没有找到,还听到了人们的流言,说是自己偷了母亲的东西,于是鲁迅选择了离开,来到了一所学校。毕业后他去了日本留学,拿着中国白袜子,后来要求换制服和皮鞋,一元日元也不用了,鲁迅又只好换了半元银元。

虽然是琐事,但如果没有这些琐事,鲁迅又怎么能走过来呢?或许是经历了这些琐事,鲁迅才长大了吧!

《琐记》读后感 篇4

初读,很难相信,世界上居然会有如此恶毒的母亲。母爱应该是温暖,温馨的,但是在《金琐记》中的曹七巧不但没有给子女所应有的关怀、温暖,而给予他们的反而是无尽的痛苦,折磨。她连女性最美好的母性都不存在,值得人去关心同情么?只让我感觉她所受的全是她自己自找的。

可是对于一个一直信奉:“人之初,性本善”的人来说,我不得不从正面去想,像曹七巧这样的人难道没有好的一面?难道她生来就如此“恶”么?

再读,带着问题去读,发现自己对曹七巧的控诉太偏激了点。对于前面的义愤填膺,再读后,更多的是觉得她很可怜,需要同情的。

在文章的一开头,是通过两个丫头的对话,让我们初步的了解的曹七巧。同时两个丫头的对话,让我们看到,曹七巧很可怜。如文章中写到“凤萧道:‘你是她陪嫁来的么?’小双冷笑道:‘她也配!’”丫头即如此轻蔑地看待她,再加上她的身份与姜家并不算门当户对,且当初是以“姨太太”娶进门……而且她的丈夫是个躯体残疾,“没有生命意义的”姜家二少爷,对于一个正常的`女人,能忍受,坚持下去么?还有她娘家哥哥的索取……“不承情也罢!我也惯了。我进你们姜家的门……谁见我的情来?谁有半点好处到我头上?”这样的环境怎能不叫她不暴躁,不尖酸刻薄?甚至最后到达性格的“扭曲”呢?

对于她对子女的态度我还是觉得不可原谅的,因为即使自己有多对世界,对社会,对世人的愤怒,也不能将子女当成自己发泄苦闷,愤怒的工具阿。记得有人这样说道:“曹七巧的命运本是不幸的,但她并不从自身的不幸中滋生出可贵的同情心,而是以制造别人(确切的说是她亲身儿女,而且也只能是她的亲骨肉,因为那是她所唯一能接触到的人)的更大的不幸来获得快感。曹七巧人性恶的最深刻之处就展现在她与儿女媳妇的冲突中。”我很赞同上述所说的。尚且不论“虎毒不食子”,对于人类来说,世界上的一切光荣和骄傲,都来自母亲(高尔基)。母亲是第一个影响她子女职业兴趣发展的人。再来看看我们这为所谓的“母亲”曹七巧,她又怎样对待他的子女啊?如她的女儿,如小说中说道“有时她也觉得牺牲得有点不值得,暗自懊悔着,然而也来不及挽回了。她渐渐地放弃了一切上进的思想,安分守己起来。她学会了挑是非,使小坏,干涉家里的行政。她不时的跟怒亲怄气,可是她的言行举止越来越像她的怒亲了”。再如儿子,她以给长白娶媳妇的方式管住他,但又不让儿子与一个女人有正常的生活和快乐。她处处亲近长白,要长白给她烧烟泡,陪她通宵聊天。最后使得媳妇被残酷的精神折磨致死,姨太太做了"替身"。不到半年,也自杀了。这还称的上是“母亲”么?

总之,曹七巧有值得我们同情的地方,但她对于子女的种种,我想是无可原谅的,不值得同情的。希望现在和以后不会有像曹七巧一样的母亲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