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导航
老地方 > 百科 > 读后感 > 正文

《湘行散记》读后感

2025/08/22读后感

老地方整理的《湘行散记》读后感(精选4篇),希望这些优秀内容,能够帮助到大家。

《湘行散记》读后感 篇1

读过沈从文的《湘行散记》后,我对湘西有更多的解。虽然我从未去过湘西,但却在书中体验到不一样的湘西。

生在南方的我,对湘西的解甚微。在我眼中,湘西是一个充斥着原始神秘的地方,那里有神奇的巫术、蛊毒、赶尸术等,神秘莫测,奇幻怪诞。在地理书上接触到的湘西是;地理位置偏远,土地贫瘠,矿产丰富。有人说千百年前的陶渊明写下的《桃花源记》,描述的“桃花源”便在此地,那时候的桃花源是一个与世隔绝之地,而如今,湘西的交通条件大为改善,但在现代的经济技术高速发展的条件下,湘西的生产,建设,教育,文化还是远远落后的。

在《湘行散记》中,沈从文记录着他在船上的所见所闻,他由武陵过桃源时,遇见一个戴水獭皮帽子的`朋友,这位朋友是一个渔夫,但是却戴着一顶价值昂贵的帽子,这是能引起妇女们的注一件稀罕物。我对这个人物的印象较为深刻,他是一个粗俗中又带着些优雅的渔夫,很有特色。这个戴着水獭皮帽子的男人对一切满不在乎,是个爱玩字画也爱说野话的人,但他却是真性情,懂得的道理也多。虽然这个“水獭皮帽子”仅三十五,但是却有着自己的追求和思想,这是让我觉得值得关注的。

在《湘西散记》中,引起我的关注的还有那些水手和妓`女。水手们不畏惧生死的精神对我有很大的触动,常年漂泊在外的经历让人不禁黯然,离开家人,在江河上与水共生。他们常年在外头漂泊,缺乏情感寄托,便对吊脚楼上的妓`女产生深深的情意。

《湘行散记》读后感 篇2

那条清澈纯粹毫无渣滓的河水,那听过之后一生都忘不了的船歌,那个多情的水手和多情的妇人... ...这些全都是沈从文笔下的湘西世界里,一道靓丽明媚的风景,让人久久不能忘怀。

没有人能比沈从文更加了解湘西世界了,他用他朴实无华的文风,描绘出一个独一无二的湘西世界。他不仅写出了湘西迷人的自然风光和独特的风土人情,还写出了劳动人民的艰苦生活与自发的抗争。让我们立体地了解到那时候湘西人的生活情景。

湘西人的生活节奏,和城市人完全不同。不着急,不烦躁,只做好眼前的'事就好。船工们一边随意地骂几句野话一边熟练地驾船;看见龙舟比赛就兴奋地大叫起来的小孩子们;还有黄昏时分,从山坡上散开的米饭香味。这些好像只是平凡的人,在做着平凡的小事,然后平凡地度过一生。但在沈从文笔下里,却带着一种独特的韵味。

令我印象最深的,是那个多情的水手和那个多情的妇人。从上帝的角度看来,只是两个微不足道的人拥有一段微不足道的感情,可在他两看来,这段感情也许用尽他们一生去爱的勇气。无论是那个水手,在与妇人离别之时还依依不舍地频频回头,即使一旁的船手已经怒气冲冲地再叫骂了,而当沈从文送了几个大苹果时,他也依然忘不了那位妇人,转身跑上岸只为给她送两个苹果。而那位妇人,在与心上人分别之际也是十分不舍,即使这样也依然要面对残酷的事实,只好给予许多东西来代表自己的思念。这样淳朴的感情,这样美好的感情,深深震撼了我的心灵。

字里行间,我都能感受到沈从文先生那种对生活的热爱与向往的情感,这也是他能描绘出如此美丽的湘西世界的一大原因。我们每天都在快节奏的过完每一天,回味下来似乎并没有什么有趣的事,这都是因为我们没有用心去感受身边的美好。有可能我们只是历史长河里微不足道的一小部分,但我们却是自己人生的主角。去打开心灵的眼睛吧,去发现身边的“湘西世界”吧。

《湘行散记》读后感 篇3

一颗诚心、一支笔。最干净的文字,最纯美的湘西。——题记

阅读《湘行散记》,沈从文那质朴的文字,犹如涓涓细水,潺潺流入我的心田。微波荡漾也泛起层层涟漪。

在这游记中,我领悟到了湘西之美:这种兰科植物生根在悬崖缝隙之间,或蔓延到松树枝丫上,长叶飘拂,花朵垂成一长串,风致楚楚。“人人都知道那地方是武陵渔人发现的,有桃花夹岸,芳草鲜美。远客来到,乡下人就杀鸡温酒,表示欢迎。”这更体现出了湘西景之优美,人之淳朴。这样的湘西,叫我怎能不沉醉其中呢?

当然,在游记中,我更多的,是领悟到湘西人的纯朴心灵。书中,描写了许多水手,每一个水手,都让我感到由衷的敬佩。他们,做着最辛苦的工作,却只能拿到最微薄的工资。水手这样的工作,是危险系数最高的工作,他们用的是最多的力气,而且,他们不仅是靠着力气,他们甚至是拿着性命去拼啊!在船上,死了人,对于船上的人来说早已习以为常了。

水手们从当上这个职位起,就做好了随时牺牲的准备,就算是这样,他们也任劳任怨,因为他们,担当的是全家的生活。他们,有着最纯朴的心灵。

文中,还有一个特殊的职业——妓女,说到妓女,可能许多人都会鄙夷万分。可是我们却不知道妓女背后的'故事。因为她们的丈夫早已死去,全家重任就压在她们的身上。出于走投无路,才当上了妓女。在她们饱受白眼时,又有谁知道她们背后的苦衷呢?

飘渺的橹歌声中,扬起的是最真实而美丽的生命。湘西人最纯粹的人性,深深留在我的心里。

《湘行散记》读后感 篇4

看完这本书的时候,恰是一个阴雨蒙蒙的下午,手边尽是云气,起初倒的热水已经凉了,而我,好似做了一场黄粱梦。

沈从文老先生,别人言说他是赤子其人,星斗其文。诚如是。看完这本《湘行散记》已然是循着沈先生的脚步,细细赏过他的故乡。艄公的橹歌还在湘西雾蒙蒙的水面上回响,吊脚楼上隐隐约约有姑娘清脆的笑声,太阳落尽,晕出半边夕烧的天,我行过山,行过水,去偷窥了一场梦。

说来有趣,沈从文,一个当过土匪的苗疆汉子,在这本书里倒是对湘西的山水倾尽了一切温柔,他从新婚燕尔中抽身,大抵是把眼前的黛山碧水都当做了张兆和的黛眉,杏目,于是这山这水,都成了他的情书,或许是给他的小妻子三三,又或许是给养育他的秀美湘西。身心都怀着爱意的男人,对于一切都包含着温柔和孩子的天真。

他写**,**,船手,没有贬低没有陌生。好的故事都是从生活里来,每一个人是都鲜活的,真实轻快的鲜活。像周围的姑姑,叔伯,姊妹,兄弟。翻过纸张,还能看到他们和你轻快地打招呼,隔壁阿姊要下河浣衣,前院的小哥要跟船远航。

世务艰难,歌声未歇,从《湘行散记》中,我能看到最为真实的中国人形象,在砥砺前行中轻快地活着。而我始终坚信,能从如此温柔的人文角度来写人的,其内心一定是慈悲的。湘西的粗鲁野蛮他看见,但却并非鄙夷,他用苗疆特有的爽朗和赤子般的温厚尊重这些的存在,尊重每一个认真活着的生命。他从船上下来,走到土埂上,同湘西妹子唱着山歌,和年轻的纤夫亲亲热热地哼着粗蛮的小调,亦或是像豹子似的去找妇人。呵呦,多欢乐!

一河一船一书生。他行在湘西山水里,路过别人的故事,呵手提笔,写给情人。古人说诗词上乘讲究的是羚羊挂角,无迹可寻。沈从文的文字三分随意三分灵气,其余下的尽是对故乡山水色的'倾怀柔情,而作起文章来,反倒像在作画,所有遗憾都在轻描中绘上了怜悯和惋惜。他是通透的清楚的,也是朴实的温厚的,人行走在这大千世界,总有着无数招摇,无数光怪陆离,在宁静里取热闹,想来也是先生赤子之心的原因。

《湘行散记》字里行间都透露着这个中国文人的人性关怀,在浆声橹影里,他听着艄公煎鱼的声响,为我们构造了一个有唐以来都欣然往之的桃花源。

史铁生说过,写作,就是为了生命的重量不被轻轻抹去。而沈先生笔下清浅的湘西,随着社会改变已然星移物换,但文章永恒,或许某一天,你内心滂沱大雨,无处躲避,可以去看看沈先生走过的山水,听听船舱下潺潺流水,和我一样去偷窥一场梦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