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导航
老地方 > 百科 > 教学教案 > 正文

《李凭箜篌引》教学设计

2025/08/22教学教案

老地方整理的《李凭箜篌引》教学设计(精选4篇),希望这些优秀内容,能够帮助到大家。

《李凭箜篌引》教学设计 篇1

一、教学目标:

1、学生诵读诗歌,把握诗歌的情感基调,感受诗歌怪异的意象之美。

2、揣摩诗歌,通过比较鉴赏诗歌的艺术表现手法。

3、介绍诗人李贺及时代背景,进一步体会诗歌的风格特色。

二、教学重、难点:

1、让学生深入阅读文本,体悟本诗意象的丰富。(重点)

2、揣摩诗歌的语言,比较描写音乐的同类诗歌,鉴赏李贺诗歌的独特的艺术手法。(难点)

三、教学方法:

点拨法

四、教学时数:

一教时

五、教学设想:

李贺的诗独具一格,浪漫而又凄冷诡谲,既不同于李白的清雄奔放,又不同于李商隐的缠绵朦胧,李贺的一生短暂而又才华横溢,怀才不遇的哀怨和永不言弃的执着构成了他的诗外冷内热的矛盾和怪异,在失望中仍有一丝追求和期盼,所以冷而艳,凄而不绝,驱赶自然风物,神仙鬼怪,变化多端,丰盈美丽,但让涉世不深,读诗不多的`中学生来读本诗,他们难以理解本诗的妙处;但这篇诗歌又是选修教材的内容,学生有了必修教材的基础奠基,可适当拔高,为此我们由字词入手,从想象探奥,运用比较的方法,选择苏轼、白居易等写音乐的诗文,区别和整理李贺此篇的意象的独特的美,手法的怪异新颖之处,进一步通过李贺的生平、时代的交代和其它的诗歌的介绍,体悟诗歌的情感美。

六、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天子一日一回见,王侯将相立马迎。”这是什么人得到如此的礼遇,如此高规格的接待?他既不是外国首脑,也不是巨商富贾,他只不过是一位艺术家,演奏家。他是谁?他是哪国人?——他就是唐朝的李凭。

李凭是梨园子弟,因善弹箜篌名噪一时,身价之高,似乎远远超过盛唐时期的著名歌手李龟年,他的精湛技艺,受到了当时的人们甚至皇帝的欢迎,李贺一次听了他的演奏后也深深被他打动,写下了一首赞美诗献给他,名字叫《李凭箜篌引》(板书)

【PPT1展示“箜篌”的图片,让学生直观感受这一乐器】

2、让学生初步感知诗歌的内容,包括节奏、音韵。

①背诵(朗读)这首诗,教师在学生感悟的基础上点拨此诗的形式:歌行体、七言古诗;用韵(句句用韵,四次换韵),节奏较快。

②诗意解说,请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解说这首诗的诗意。教师点拨这首诗的情感基调:

a、诗歌的情感基调等同于音乐的情感基调。

b、主色调时凄怆激昂,但其间也有哀婉柔和的情绪,甚至还有稍纵即逝的欢快情绪。

3、学生提问,教师释疑。

学生课前预习本诗,遇到不懂的地方,请小组长事先统计,然后请各组代表展示问题,教师随机点拨,也可以请学生回答解决,对于普遍的教学重难点,可以留待下一环节解决。 4、比较阅读:

①先由学生回忆学过的描写音乐的课文,如苏轼的《赤壁赋》的片段,体会音乐描写的方法。

【PPT2显示苏轼的《赤壁赋》片段)(方法:比喻、直接描写+间接描写)

②出示音乐描写对比表,让学生完成填空。

【PPT3出示音乐描写的对比表格】

③出示意象呈现方式对比表。

【PPT4意象的不同呈现方式】

皆摹写声音至文,然韩足以惊人,李足以泣鬼,白足以移人”,信然也。

清人方扶南:“李贺《李凭箜篌引》、白居易《琵琶行》、韩愈《听颖师弹琴》

5、教师设计主问题:这首诗美在何处?(学生讨论解答,教师启发,教师小结)

a、意象美——非人间

b、艺术美——想象奇特和用字奇特

【PPT5展示李贺的《秋来》、PPT6展示李贺的《罗浮山人与葛篇》和PPT7展示《李凭箜篌引》部分诗句】

c、情感美——矛盾

(教师通过相关材料点拨探究诗人的情感)

一个苦闷的诗人

李贺字长吉,唐宗室郑王之后,他的父亲李晋肃在边疆当过一名小官,还曾做过陕县令,可见他既是“皇家子弟”又是“官宦后代”,但因家讳科考无名,是皇族却沦落下僚,贫病交加,怀才不遇,对现实社会心如死灰,对失意人生满

怀悲慨,故刻意创作,志在业诗传后。 【展示PPT8】

【展示PPT9《致酒行》和《南园》(第五)】

《李凭箜篌引》教学设计 篇2

课前预习:

1、读熟诗歌。

2、收集相关的文学常识。

相关课程标准:

“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分析、解决疑难问题。”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赏析诗的内容和艺术特色。

3、比较《琵琶行》《李凭箜篌引》的不同手法。

评价任务:

1、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感受诗歌之美。

2、用散文化的语言,描绘诗歌塑造的意境,读懂诗意。

3、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分析诗歌的写法。

4、通过比较阅读,了解《李凭箜篌引》《琵琶行》在写法上的不同。

5、用学过的手法表现乐曲《赛马》,巩固提高。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清朝方扶南有过这样一段评价:“白香山‘江上琵琶’,韩退之《颖师琴》,李长吉《李凭箜篌引》,皆摹写声音之至文。韩足以惊天,李足以泣鬼,白足以移人。”白居易的《琵琶行》我们已经领略过,今天就让我们来学习李贺的《李凭箜篌引》,看看这篇文章是怎样“泣鬼”的。

二、自主学习

1、收集关于作者的资料。

李贺,唐代诗人,字长吉,家境没落,青少年时,才华出众,名动京师,父名晋肃,因避父讳(晋、进同音),终不得登第。一生愁苦抑郁,体弱多病,只做过3年奉礼郎,卒时仅27岁。

其作品继承前代浪漫主义的创作精神,以丰富的想象力和新颖诡异的语言,表现出新奇瑰丽的意境。故后人称其为“诗鬼”。

2、了解作者李凭。

李凭:梨园弟子,因善弹箜篌,名噪一时。“天子一日一回见,王侯将相立马迎”,他的精湛技艺,受到诗人们的热情赞赏。

3、认识 “行”这种文体。

引:一种古代诗歌体裁,篇幅较长音节、格律一般比较自由,形式有五言、七言、杂言。

4、了解箜篌这种乐器

“箜篌”,古代的一种拨弦乐器,有竖箜篌、卧箜篌等多种样式。它一般有23根弦。

三、读一读,赏箜篌曲之美。

1、提生朗读,了解预习情况。纠错。

2、聆听录音,感受朗读的魅力,学一学。

3、自由朗读,体会诗歌朗读的乐趣。

4、风采展示,比一比,谁的朗读最精彩:各小组推选一名学生参赛。

四、交流研讨。

(一)、说一说,感意境之美。

1、要求:选取你喜欢的诗句,用散文化的语言,描绘诗歌塑造的意境。

(本题设计意图:李贺的诗是很难懂的,通过这种方式,帮助学生理解诗意。)

明确:

例如:我喜欢“芙蓉泣露香兰笑”

这句诗的意境是: 那曲尽妙处的箜篌声,其凄婉动人,犹如一朵朵不胜寒风而呜咽悲诉的'荷花,那晶莹的露珠,不正是它的声声泪滴吗?忽而,乐曲又彷佛想起了一阵阵欢愉的笑声,这大概是秋之骄子——那高雅不凡的幽兰吧?你看,它笑得那么欣悦,那么美好,笑得张开了蓓蕾,笑得清香四溢!犹如嫣然含笑的少女。

2、学生各抒己见后,总结:

一曲箜篌曲,时而像芙蓉泣露,时而如香兰欢笑;一曲箜篌曲可以使空山凝云,可以使江娥、素女悲愁,可以温暖人间百姓,可以感动天上紫皇;一曲箜篌曲,陶醉了女娲,陶醉了神妪,陶醉了老鱼,陶醉了瘦蛟,陶醉了吴刚,陶醉了玉兔。一曲箜篌曲穿越千载,至今依然弹奏在我们的心上。那么,作者是如何做到“惊天地泣鬼神”的呢?

(二)、议一议,明手法之妙。

诗人是用什么手法来表现箜篌曲之美的?

明确:a.侧面烘托,通过描摹音乐效果来衬托音乐本身。

b.运用化无形为有形的通感手法和夸张手法。

c.运用浪漫主义的手法,用自由的想象和瑰丽的神话世界来表现音乐世界的美妙。

(三)、比一比,解同中之异。

白居易的《琵琶行》和李贺的《李凭箜篌引》都是“摹写声音之至文”,这两首诗描写音乐的手法有何不同?

明确:

白居易的《琵琶行》主要通过比喻描摹音色的强弱缓急,是直接描写,只有“此时无声胜有声”“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为侧面烘托。《李凭箜篌引》主要描写音乐产生的艺术效果,对音乐本身着墨不多,只有“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两句正面写音乐,其余全为侧面烘托手法。

五、学一学,写乐曲之美。

听笛子独奏《赛马》,请大家试着用学过的手法把这段乐曲表现出来。

六、各抒己见,盘点收获。

七、布置作业:

1、默写诗句。

2、把课上描摹声音的语段整理成篇。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1、本节课紧扣目标设计,“读熟诗句—理解诗意—分析写法—比较阅读” 各环节循序渐进,完成比较顺利 。其中“拓展延伸”环节,学生听到《赛马》全都活跃起来,写作手法的运用恰到好处,这让我很惊喜。

2、不足: 因为时间关系,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有些少了。

《李凭箜篌引》教学设计 篇3

三维目标:

1、感受音乐,把音乐和形象结合起来。

2、鉴赏诗歌是如何表现音乐之美的,了解诗歌的浪漫主义风格。

3、分析比较本诗和《琵琶行》描摹音乐的区别。

教学设计:

一、听音乐,谈感受。

1、播放《春江花月夜》、《运动员进行曲》、《二泉映月》,问:这几首曲子分别给你怎样的感受?如果让你以这几首音乐为背景音乐,你会想到什么样的'场景?

学生讨论回答。

示例:

(1)、播放《运动员进行曲》,教师台词:“下面有请获奖者上台领奖”

(2)、播放《二泉映月》,教师台词:“小强,你死的好惨啊!”

2、总结明确:音乐和形象密切联系,而且互通,音乐和形象一致,则会和形象相得益彰。反之,会是什么情况呢?(将刚才的音乐和台词交叉搭配,产生令人捧腹的效果)

3、提问:如何将听觉的音乐转化为视觉的形象?我们以前在《琵琶行》中已经对此有了了解。

4、复习《琵琶行》中的相关语句。(学生集体背诵“忽闻水上琵琶声”至“唯见江心秋月白”一段)导入:今天我们要学的《李凭箜篌引》也是这样的一首诗歌。(板书诗题)

二、朗读,分析研讨。

1、释题

李凭:元和年间著名的宫廷乐师,善弹箜篌。箜篌:古代的一种弦乐。引:诗歌体裁

2、配乐朗读(教师范读,学生自由读,个别读)

3、思考讨论:诗歌是如何描绘声音的?

明确:

(1)、从描写角度看: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

“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两句属正面描写,“吴丝蜀桐张高秋”和“李凭中国弹箜篌”两句交代了人物、时间、地点、事件和乐器特点,其余均属侧面描写音乐。

(2)、从修辞角度看:通感和夸张

通感:“芙蓉泣露”(乐声惨淡)

夸张:“空山凝云颓不流”、“动紫皇”、“石破天惊”等。

(3)、从内容风格:浪漫主义,通过深神话表现音乐世界,听到音乐就如同恍到仙境,更显音乐之神奇和感染力。

4、难点讨论:“老鱼跳波瘦蛟舞”一句,为什么选取并不漂亮的物来入诗?

明确:老鱼、瘦蛟本已年迈体弱,应在水下静养,可听到乐音,竟跳出水面,翩翩起舞,音乐之感召力更加突出。

三、分析比较。

比较本诗和《琵琶行》在表现音乐上的区别

学生讨论后明确:

从描写角度看,《琵琶行》多为对音乐的正面描写,而《李凭箜篌引》多为侧面描写。

从内容看,《李凭箜篌引》为纯描摹声音,而《琵琶行》在描摹声音时也在叙事和抒情,风格感伤。

四、再读诗歌,背诵诗歌,体会意境。

《李凭箜篌引》教学设计 篇4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1)了解李贺的生平及诗歌特点。(2)理解诗歌内容。

2、能力目标。(1)鉴赏本诗丰富奇特的想象力和新颖诡奇的语言特点。(2)鉴赏诗歌侧面描写音乐的方法。

3、情感目标。反复诵读诗歌,品味本诗幽奇神秘的意境。充分感受诗歌创造的想象瑰丽的审美境界,提高审美感受能力。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赏析诗的内容,鉴赏诗歌侧面描写音乐的方法。

教学难点:通过比较阅读《琵琶行》《李凭箜篌引》,养成对同题材文学作品进行比较阅读的习惯。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在唐代诗坛上有五大高手,他们是“诗仙、诗圣、诗佛、诗鬼” 。“诗鬼”指的是谁呢?(李贺)今天我们来学习他的代表作《李凭箜篌引》。

二、走进作者

1、不幸诗人李贺。

(1)苦命诗人:少年天才却与功名无缘,要怪只能怪他的父亲。父名晋肃,因避父讳(晋、进同音),终不得登第。李贺一生愁苦抑郁,体弱多病,只做过3年奉礼郎。但是就是这三年,他把握了机遇:和当时乐师李凭结为知音,写出了李贺最得意的一首描写音乐的《李凭箜篌引》。(2)短命诗人:夭折的年轻诗人。青少年时,才华出众,名动京师。但是天妒英才,李贺27岁就与世长辞,英年早逝。

2、作品。

李贺的《李凭箜篌引》,白居易的《琵琶行》,韩愈的《听颖师弹琴》皆摹写声音之文。

三、解题

李凭是梨园弟子,也是红极一时的宫廷乐师,因善弹箜篌,名噪一时。“天子一日一回见,王侯将相立马迎”,身价之高,似乎远远超过盛唐时期的著名歌手李龟年。他的精湛技艺,受到诗人们的热情赞赏。唐代有很多诗人都描写过李凭的演奏。

箜篌:从西域传来的大型弦乐器,有大箜篌、小箜篌、竖箜篌、卧箜篌四种。李凭善弹的是竖箜篌,体曲而长,二十三弦,弹时如琵琶竖抱在怀,用两手齐奏。

引: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篇幅较长音节、格律一般比较自由,形式有五言、七言、杂言。

四、朗读诗歌,初步感知内容。

五、赏析诗歌(略)

六、写作手法探讨

音乐是一种无形的东西,看不见,摸不着,来无踪,去无影。它不像蓝天白云、飞禽走兽、山峰河流那样可视可感。如果用文字将其再现出来,绝非易事。更何况要描写得神采飞扬呢?可是,李贺做到了,而且做得很精彩。那么诗人李贺是如何把这难以捉摸的音乐用文字表现出来呢?用了哪些方法?举例说明:

1、主要运用侧面烘托的手法,通过描述音乐效果来衬托音乐本身。

衬托手法是从侧面落笔,通过渲染演奏的环境气氛,听众的情绪变化来突出箜篌的音乐魅力。例如“空山凝云颓不流/江娥啼竹素女愁/十二门前融冷光/二十三丝动紫皇/老鱼跳波瘦蛟舞/吴质不眠倚桂树/露脚斜飞湿寒兔”。

2、运用正面描写(以声写声或以形写声)。

如:“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昆山玉碎:箜篌声有时像昆仑山的美玉碰击声那样清脆;凤凰叫:有时又像凤凰鸣叫那样和缓;这是运用“以声类声”的方法直接描写音乐。

“芙蓉泣露”可以唤起露滴残荷的形象感,形容乐声凄厉婉转;“香兰笑”可以唤起兰花盛开宛如笑靥的形象感,形容乐声明快欢乐。把听觉转化为视觉形象,化无形为有形,运用的是通感手法。

七、布置作业

1、背诵《李凭箜篌引》。

2、比较阅读《李凭箜篌引》和《听颖师弹琴》。

【课堂小结】

诗人李贺如同一位神奇的魔术师,他驱使着大自然的静物、动物,调动了神话传说中众多的神人的形象,写出箜篌声强烈感人的`艺术效果,表现了李凭弹奏箜篌的高超艺术。这样,抽象的、难以捉摸的箜篌声以及它奇妙的艺术效果就形象而具体地呈现在读者面前,使读者沉浸在奇异的艺术境界之中。

【教学反思】

1、《李凭箜篌引》是描写音乐的名篇。教学容量很大,需要学生在课前进行充分扎实的预习,否则一课时难以完成教学任务。

2、作者介绍打破了传统的介绍生平的方式,而采取分类介绍的方式。

3、通过设计几个能激发学生兴趣的问题来完成理解诗歌内容和鉴赏写作手法的教学任务。

4、各个教学环节的过渡很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