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导航
老地方 > 百科 > 教学教案 > 正文

四年级语文登山教案

2025/08/22教学教案

老地方整理的四年级语文登山教案(精选4篇),希望这些优秀内容,能够帮助到大家。

四年级语文登山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认识本课生字。

2 、了解本课内容,培养独立阅读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自读理解,讨论交流,朗读感受分角色朗读课文。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良好的读书、学习习惯。

2、学习列宁自觉锻炼意志,培养良好的品质。

3、以读为主,培养学生的审美、想象和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

联系列宁走险路的经过,体会最后一段的含义。

教学难点

弄清列宁为什么还要走那条险路。

教学准备

课文插图字幕投影幻灯片

教学过程

一背景介绍,倒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预习了关于伟大导师列宁的文章《登山》这一课,这个故事发生在1917年苏联十月社会主义革命胜利之前,列宁因从事革命活动被当时的反动政府逮捕,就改名换姓来到波兰,继续革命工作。这个登山的故事,就是写他在波兰时和波兰的革命者巴果茨基一起登山看日出的情景。现在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把你想知道的问题和不懂的问题提出来。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朗读课文,正音正字。

(1)刹(cha四声)的刹闪烁(shuo四声‵)的烁解释(shi‵四声)的`释

(2)区分多音字。

刹薄似得

2、学生提出问题,根据学生的发言,老师总结几个问题。

(屏幕)1、从哪看出路险?

2、列宁第一次是怎样走小路的?

3 、课文的题目是登山,作者为什么还要写在山上看到的美的景色?

4、下山时列宁为什么还要走那条险路?这两次走有什么不同?

“一个革命者不应该让害怕压倒自己自己,咱们得每时每刻锻炼自己的意志。”这两句话应该怎样理解?

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1、学生四个人一组,自读以后,针对以上问题进行讨论探究。

2、集体交流。

(1)师:列宁和巴果茨基为了看日出,他们只有走小路才来得及。从哪里看出路的险?

生:路宽只能容一只脚,一边是峭壁,一边是深渊。“路太窄,又太危险,要经过深渊边上。”师点评

(2)师:列宁第一次是怎样走小路的?谁来读一读?(生读,评价读的怎么样。)生:列宁动作的词:贴、扭、不去看、移动。列宁的感觉:“头晕目眩”。

师:读这一段你有什么感触,你想到了什么?生自由回答。

师:走完小路列宁的心情怎样?生:高兴、激动。

(3)师:第三个问题明白了吗?大家一起读一读,和列宁一道欣赏美景。(出示幻灯片)(齐读这一段)使我们感悟到:鸟儿的歌唱,不仅是为列宁看到自然风光而唱,它仿佛为列宁勇敢地走过小路而庆贺,更使人体验到了“无限风光在险峰”的意境。作者通过景物描写,抒发了列宁为自己走险路,饱览到美丽景色而欣喜的心情。

(4)重点理解列宁的话。

师:请学生读课文,数列宁说的几句话,怎么理解?生自由回答,老师总结:

A 、列宁坦率承认自己害怕走这条路;B、作为一个革命者,要勇于战胜困难,而不是回避困难;C作为一个革命者要时时处处锻炼自己的意志。

第二次走险路,与第一次不同:A、不必走,而列宁仍旧走;B、列宁先走;C、列宁在最先的地方没有停下来,毅然决然地走了过去。

师:大家齐读最后一自然段课文。联系实际,谈谈你受到的启发。

三、深化内容,拓展延伸。

1 、师:面对困难不要逃避,你在生活中怎么做的,谁给大家说一说?生自由回答(利用课间改错题,想玩没去;帮小同学往楼上提水;双休日作业一股作气写完再玩……)

2 、师:坚强的意志,对与一个人的成功很重要。在生活中我们要像列宁那样时时锻炼自己的意志,又要注意安全。我认为这就是作者选编这一课的目的。

最后送给大家几句名言共勉:

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 ——_

对于一个意志坚强的人来说,无事不能为。——海伍德

伟大人物的最明显的标志,就是他坚强的意志,不管环境变换到何种地步,他的初衷与希望仍不会有丝毫的改变,并能终于克服障碍,达到期望的目的。 ——爱迪生

人最凶恶的敌人,就是他的意志力的薄弱和愚蠢。 ——高尔基

板书设计:

登山

看日出(必须)走险路

列宁回去(不必走)仍走险路锻炼自己的意志

四年级语文登山教案 篇2

四年级语文登山教案

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可能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教案是实施教学的主要依据,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我们应该怎么写教案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四年级语文登山教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四年级语文登山教案 篇3

一、教学目标

1、学会生字新词,理解“深渊”、“毅然”、“征服”、“望而生畏”、“意志”等词语的意思。

2.能用简明的话说说段落大意。

3、懂得不应让害怕征服自己,要有勇气去克服困难,处处锻炼自己的意志。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继续练习说段落大意。

三、教学准备

投影片、录音。

四、教学时间:3课时

第1课时

(一)教学目标

1.学会生字新词,读通课文。

2.按照课后第2题的提示给课文分段。

(二)教学过程

1.启发谈话,揭示课题。

(1)讲述列宁故事的课文我们学过哪些?故事中的列宁是怎样一个人?

(2)今天我们读的课文也是讲列宁的,讲他登山的`故事(出示课题)。在登山的过程究竟发生什么事呢?我们一起来听听这个故事。

2.听录音,了解大意。思考:

(1)列宁和谁一起登山?

(2)列宁选择了一条怎样的路上山,又是怎样下山的?

3.自读课文,自学并检查。

(1)自由读文,划出生字新词并自学。

读准字音:皇、刹

认清字形:避、渊、若、脊、悬、黎、锻、炼等字。

理解意思:结合完成《作业本》第1题,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语意思。

(2)检查自学效果。

①认读生字词。

躲避环绕深渊狭窄毅然陪伴经历

望而生畏征服锻炼意志

②说说“深渊”、“毅然”等字词在文中的意思。

③读通课文,(给学生充分时间朗读。)指名朗读课文,互评是否读通。

4、给课文分段。

(1)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2)读课后第2题,投影提示。

(3)默读课文,尝试分段。

(4)交流、讨论分段的依据。

5.作业:《作业本》2、3题。

四年级语文登山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了解列宁两次走险路的经过,学习他自觉磨炼自己意志的坚强品格。

2、练习用归纳段意的方法抓课文主要内容。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

1、联系列宁两次走险路的经过,体会最后一段话的含义。

2、练习用归纳段意的方法抓课文主要内容。

一、导入

师: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第四课,来进一步了解列宁。

生:(齐)登山

二、新授、感悟

1、 检测读文情况,读完后其他学生给予评价。

师:列宁和巴国茨基在登山时,不就是过一条小路吗?这是一条怎样的小路呢?你是从哪看出来的?小组合作交流,做好分工,组织好语言准备汇报。

生:这是一条危险的小路,我们小组是从第6和第10自然段看出来的。请于兴阳来读课文。

生:这是一条惊险的.小路,我们小组是从第14、15、17自然段看出来的。请朱立超来读课文,我们是从这几段描写的动词看出来这条小路是一条惊险的小路。

师:听了你们的汇报,把老师和其他同学都带上了那条小路上了,真令人胆战心惊呀!那面对小路,列宁是怎样表现的呢?(小组合作交流)

师:当列宁第一次走这条小路时,他是怎样表现的?

生:汇报 当列宁和巴果茨基登上山顶时,展现在他们我们眼前是怎样的一幅景象?请同学们读课文中相关的段落,欣赏美景,在谈一谈感受。

生:课文第18段,谈感受。

师:你们都感觉这景色这么美,那同学们说说此时的列宁心中会有什么想法?

生:说想法。

师:一个小时过去了,列宁和巴果茨基也该回去了,他们有选择了来时的小路。他们第二次走这条小路的是怎么走的呢?(小组汇报)

生:小组汇报

师:我们知道了列宁和巴果茨基两次走小路的表现,谁来说一说列宁第一次和第二次走险路有哪些不同?

生:汇报

师:我们来看最后一段,谁来读一读?

生:指名读文 师:那么这一段我们怎么理解列宁说的话?

生:回答

师:同学们都理解的很好,那谁来说一说列宁具有怎样的精神品质?

生:列宁具有临危不惧、遇险不惊、从容镇定的精神品质。

三、扩展

师:我们知道列宁第二次走小路是为了锻炼意志。课前你们也搜集了很多有关锻炼意志的人物的故事和名人名言,谁来说一说。

生:积极说

四、总结

同学们搜集的真不少,学习了列宁的这篇登山的故事,我相信同学们也学会了很多,老师希望各位同学都要学习列宁的这种临危不惧、遇事不惊、随时随地都锻炼意志的品质。

这节课就上到这,下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