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导航
老地方 > 百科 > 教学教案 > 正文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学设计

2025/08/23教学教案

老地方整理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学设计(精选5篇),希望这些优秀内容,能够帮助到大家。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学设计 篇1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学习景物描写的方法。

3、揣摩本文的语言。

4、说说自己的“童年趣事”。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诵读,理解内容,品味语言,体会景物描写的方法,说说自己的童年趣事。

【课前准备】

1、学生:

通过预习,掌握字词。通过思考,准备说童年趣事的素材。

2、教师:

准备录音带、多媒体课件以及有关童年生活的格言、歌曲或其他小资料。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习字词;理解内容,体会文章的中心。

〖教学设计〗

一、整体感悟

1、导入新课(放一段音乐歌曲“童年的小摇车”):

同学们,我们听到的歌曲《童年的小摇车》中唱到“那一天,妈妈问我,童年最难忘的是什么?在朦胧的记忆中,难忘那小小的摇车”。歌曲向我们展现了难忘的童年生活,是的,在我们成长的过程中,有幸福的回忆,有美好的体验,也会有小小的烦恼。无论怎样,只要我们打开童年之窗,我们会发现灿烂的春光中有无限的童趣,无味的寒冬中有亮丽的风景,自由嬉戏中有烂漫的幻想,严肃的学习中也不缺乏快乐,让我们走进鲁迅的童年,探索一下他成长的足迹吧!

2、简介作者:

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用屏幕打出鲁迅的画像与介绍)。

3、学习字词:

在预习的基础上听写字词,强调自学的能力。

(用屏幕投影)

a、给加粗的字注音;

b、按拼音填空;

c、结合语境解释词语(略);

4、放录音听读课文,提出听读要求:

可将自己喜欢的词、句圈点勾画出来品味揣摩。也可以用心轻声跟读课文,初步体味文中的情趣。

(指导听读:注意力集中,揣摩朗读语气,体味其中感情。)

听读后出示思考题:

a、从本文的题目来看,你认为文章主要写了几方面的内容?

b、听读后找出写百草园和三味书屋两个部分起止句间的过渡段。

c、概述一下,这篇文章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教师明确:

a、“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这个题目来看,主要写了两部分的内容。

b、起止句:百草园部分从开始到“来不及等它走到中间去”;三味书屋部分从“出门向东……”到结尾;中间“我不知道……”一段是过渡段。

c、“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一题,只要有所理解就可以,不强求统一。

二、在整体感悟的基础上,学习研读“百草园”部分。

1、大屏幕出示问题组:

a、百草园为什么是我的乐园?

b、作者写了哪几件事?是通过怎样的手法来写的?

2、四人小组讨论,然后相互交流并合作补充:

最后由老师明确总结:百草园中不仅有春夏的美丽,还有惊险的美女蛇的故事,冬天的百草园因为可以捕鸟也变得别有情趣,所以百草园在那时是我的乐园。

教师小结:

写了春夏的百草园是多彩艳丽的,声情并茂,动静有趣,色味俱佳,真正是一个儿童乐园。美女蛇的故事让百草园平添了几多神秘色彩。冬天的百草园虽然无味,但雪地捕鸟却别有一道风景。

作者运用了拟人、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叙述议论相结合,一个充满生机的儿童乐园展现在我们面前,真正让人流连忘返。

(请同学们齐读“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一段。再次体会作者的写作技巧。)

那么,与百草园相比,三味书屋又是怎样的`一番情景呢?下节课我们继续来研读赏析。

三、作业

自由朗读课文,准备说说自己的童年趣事。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研读三味书屋一部分的内容,品味语言,适当拓展延伸。

〖教学设计〗

一、导入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百草园的内容,作者用优美的笔触将我们带入儿童的乐园──百草园。那么三味书屋究竟会怎样呢?作者在三味书屋的学习生活是否也像百草园那样有情趣呢?让我们研读一下。

二、研读赏析

1、请同学朗读过渡段落,体会其作用。

2、学生快速默读,大屏幕出示问题组:

a、作者对三味书屋的生活选取了几个片段,用简洁的话概述。

b、先生是怎样一个人,作者对先生是怎样的态度?你对先生的理解是怎样呢?

3、四人小组讨论,然后自由发言,只要言之成理即可:

教师可以帮助明确:

⑴ 先生知识渊博,教学认真;

⑵ 学生有机会跑出去玩;

⑶ 趁老师读书入神时游戏、画画。对先生的了解可以有不同看法,教师可以适当指导,不必统得太死。

4、引导学生揣摩语言体会本文的写法:

本文写得好,好在什么地方?

大屏幕出示投影:

例:

① 不必说碧绿的莱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葚;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中哪个内客是强调的重点?请你仿写一段话。)

② 也许是因为拔何首乌毁了泥墙吧,也许是因为将砖头抛到间壁的梁家去了吧,也许是因为站在石井栏上跳下来了吧……(“我”到底知道不知道被送到私塾去的原因呢?你是从哪些词语看出来的?)

三、拓展延伸

1、大屏幕出示问题组:

a、下面这段话中连续使用了一系列动词,准确地描述了雪地捕鸟的过程。仔细品味,然后自己写一段话,或叙述做某个游戏的过程,或描写蚂蚁搬家的经过,也试着用上一系列动词。

“扫开一块雪,露出地面,用一枝短棒支起一面大的竹筛来,下面撒些秕谷,棒上系一条长绳,人远远地牵着,看鸟雀下来啄食,走到竹筛底下的时候,将绳子一体验与反思,便罩住了。”

2、请学生当场进行写作片断练习,可选取游戏、活动或劳动的过程,用上一系列动词,比一比谁用得准确。

b、口头说文,说说自己的童年趣事。

要求:扣题说文,突出趣字。

(可以小组比赛,展开竞赛,比一比,哪个组的同学说得好。)

四、作业

写一则童年趣事,或童年傻事。

要求:说真话,诉真情。600字左右。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学设计 篇2

[教学设计A]

创意说明:本设计用两个形式精粹、含蕴丰富的问题,带动对全文的阅读品析,以期达到删繁就简的艺术效果。

教学步骤:

一、导入课文。本单元课文主题是成长,我们将陆续学习古今中外六位名家反映成长的文章。今天走进我们课堂的是中国现代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鲁迅先生。让我们一起来聆听这位伟人的成长故事——《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二、播放课文朗读带,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结合课前导引了解课文展现的是鲁迅先生美好的童年生活:灿烂的春光中有童真,无味的冬天里也有童趣;自由的玩耍中充满幻想,严肃的学习中也不乏快乐。

三、浏览课文,理清课文脉络。技巧提示:题目就是文章的“眼睛”,是窥察文章的“窗口”,它们或暗示文章内容,或点明行文线索,或强化文章主旨,或亮出作者观点等等。我们要善于抓住文题所透露的丰富信息来指导阅读。

内容明确:“从……到……",表示这篇文章大致包括两部分,同时也告诉我们文章前后两部分的内容。1~8自然段为第一部分,写百草园的生活;10~24自然段为第二部分,写三味书屋的生活;第9自然段为过渡段。两部分之间表现了作者由童年的游戏、玩乐到长大读书的成长过程。

四、问题探究。

1.铺垫性问题:百草园是乐园,在三味书屋,少年鲁迅是不是就没有乐趣了呢?——切入课文第二部分,探究三味书屋之乐。

学生读、圈、议,教师应重点引导学生从文字间体会作者叙述时的感情:

未脱孩童稚气的鲁迅对三味书屋简陋而蕴含深意的陈设、简单而庄重的礼仪充满了新奇,对方正、质朴、博学的先生充满了恭敬,对先生开明、宽容的教育流露出感激,甚至他迂腐的神态、陶醉的吟诵也令作者极为欢心,更不用说与众多伙伴在一起“偷乐"的时光,三味书屋后园里无声的游玩,课堂上有口无心的唱读,老师入神时我们的“相宜"而乐,作者至今仍是满怀留恋与依依之情的。

小结:从这个段落里,我们看到了一颗天真调皮跳荡着的童心,更欣赏到了散文“绚烂之极趋于平淡"的最高境界。

2.主问题:三味书屋的乐趣与作者在百草园时所体会到的乐趣相同吗?——引导学生用心阅读课文第一部分,并自觉把前后两部分的内容进行比较。

学生读、圈、议第一部分,教师可侧重训练学生在把握作者感情的基础上进行朗读的能力:

“其中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但那时却是我的乐园"一句,轻读“似乎确凿",淡化“现在"的回忆,重读“乐园",强化“那时"的感受。

“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就……"一段,“不必说”“也不必说"要轻读,这是“抑"的部分,它们所引领的部分在朗读时语速稍缓,语调柔和,要体现作者回忆时的喜爱赞叹之情,同时给读者回味遐想的余地;“单是”“短短”“无限”要重读,这是作者描绘的重点,带强调意味,它引领的内容要通过甜美的语气和略带夸张而多变的语调,表现出儿童或惊喜或羡慕或有情或失望的情趣(此处不妨多费点功夫,让学生逐句揣摩和朗读)。

美女蛇的故事和雪地捕鸟两部分,可让学生绘声绘色进行想象性朗读(或讲故事)表演,体会作者玄妙的记述中表现出的儿童神奇欢乐的心理及对百草园热爱迷恋的感情,故事前后的文字是往事与回忆的衔接性语言,要读出作者宽慰反讽的叙述语调。

小结:正是因为百草园里的景、物、人、事对儿童具有一种温馨的'亲和力,所以少年鲁迅才对它有一种特殊的依恋,才有了离别时的难舍。自由朗读第9自然段,领悟作者深情。

学生比较三味书屋之乐与百草园之乐的异同。讨论后各抒己见,说“异"说“同"都行,有道理就可以。

说“同":都是儿童之乐,都表现有儿童对新鲜事物的好奇、对草木虫鸟的独特感受、对有本事的人单纯崇拜、对自由欢乐的追求、对成人世界的无知等等。

说“异":百草园是充满生机与活力的乐土,三味书屋是严肃凝重的学堂;百草园之乐源于自然的厚赐,三味书屋之乐源于对知识与快乐的追求;百草园生活可谓“快乐无极限",三味书屋里只能暂借片刻逍遥;百草园里有朴素自然的情趣,三味书屋里有于平淡中开掘的美好情调等等。

五、主题归纳。(参考课后练习进行)

六、选择自己喜爱的句段,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设计B]

创意说明:鲁迅先生的散文,文笔朴实优美,且形象感特强,往往寥寥数笔,便使各物的形影声色如活了一般,表现出极为出色的绘影图形的描写能力。我想,教学本文时,若能激发学生借助想象和个人体验,参悟文字,还原形象,效果一定很好。因此本设计采用“我给课文绘插图"的构想。

教学步骤:

一、通读课文,整体感知。用简洁的语言说说课文的内容、主题和作者寄寓在文中的感情以及课文的语言特点,感知这篇散文的意境美和韵味美。

二、绘制插图。教师导引:作者笔下的百草园和三味书屋像一幅幅鲜活灵动的画面,极有诱惑力。我想,对于喜爱绘画的鲁迅来说,画画他眷恋的这些时光,一定是他有闲时最美妙的消遣。况鲁迅先生在《朝花夕拾》之《后记》中也曾表示,想寻几幅插图,不知同学们能否满足他这一愿望?今天,课本就是素材,请同学们借助想象和自己的体验,把鲁迅先生《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的童年生活画下来。

教师示例:老师画了一幅《先生素描》(实物投影)。我作画时用了课文中写寿镜吾老先生的一段文字:“第二次行礼时,先生便和蔼地在一旁答礼。他是一个高而瘦的老人,须发都花白了,还戴着大眼镜。"这里鲁迅仅用三十余字,就勾画出了先生形象,突现出他年龄、身材、须发、装束、神态等几个代表性的特点,使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呼之欲出。

学生分组作画,选材、命名、作画、修改等均组员商量决定,分工协作。

三、插图汇编。插图展示,全班交流。先说画的名称,再说作画依托,边展示边介绍其中自创的成分和画面的表达。

评选录用充满童趣的、适合课文的、有独特创意的、有审美价值的绘画,编序编组,收录装裱成册。

四、评价补充。你觉得我们今天收录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插图》,还有哪些缺憾?若是没能完全涵盖课文内容,你能补充说说哪些文字没入画吗?若是画面的问题,还有没有改动的余地,怎么改?

五、观画激励。欣赏鲁迅先生小时最爱看的《三海经》(绘画本)中的图画。欣赏鲁迅先生辑录的《朝花夕拾》之《二十四孝图》插图。欣赏丁聪先生所配《鲁迅小说全编》插图。欣赏同学们课堂创作的插图。欣赏网上下载的相关图片。

四、下发本文语言欣赏材料,自读体会。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学设计 篇3

教学目标:

1.掌握文章通过描写(以景物描写、动作描写为主)增强语言表现力,文章感染力。

2.熟读课文,通过有节奏、有感情的多种形式的朗读,体会作者的情感。3.把握鲁迅通过对两个童年生活场所中景物、事件的描述,逼真地写出了儿童特有的心态,表达对童年生活的追忆和怀念之情。

教学重点、难点:

1.通过朗读,感受作者以景物描写、动作描写为主所流露的情感。

2.学习如何运用多种手法,如:修辞手法,感官体验等增强语句的表现力,使文章生动富有情趣,提高学生的鉴赏和写作能力。

教学过程:

一、简介作者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著有杂文、小说、散文、诗歌等。《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选自《朝花夕拾》。

二、课题解析,理清文章结构在课题“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从”字和“到”字下打上深深的两点,思考这个“从……到……”的介词结构表示了什么?它与全文在结构上的关系是什么?l题目“从百草园和三味书屋”显然是一种“从……到……”的短语,很明白地显示两个空间的转换,所以一经点拨,学生很自然地把全文看作三大部分:百草园(1—8)+过渡节(9)+三味书屋(10—24)

三、初读课文,探讨问题

1.请同学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的“百草园”部分和“三味书屋”部分

2.提问:百草园和三味书屋都属于鲁迅童年的生活经历,时隔多年,作者回忆起来,感情更倾向于哪边?为什么?

3.思考,小组讨论

4.推选代表发言交流更喜欢百草园。因为文中说那是我的乐园,而其中的乐趣就是通过对园中景物的描写、听长妈妈讲传说故事、冬天捕鸟来表现的。

四、品读“百草园”

1.轻声读第2节,圈画出你认为充分体现百草园乐趣的语句。

2.交流:l在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重点写了四件趣事:

(1)听油蛉低唱,蟋蟀弹琴

(2)翻开断砖玩蜈蚣、斑蝥

(3)为了成仙,接连不断地拔何首乌根而弄坏了泥墙

(4)摘又酸又甜的覆盆子l在这之前,还从颜色、形状等方面略写了许多动植物(不必说…也不必说…)

3.从这些景物描写,作者重点写了春夏秋三季的百草园,那么冬季的百草园“乐”在何处?

4.集体回答:捕鸟

5.圈画出捕鸟时的`动作,同桌二人一人有感情地朗读,一人则表演捕鸟的动作,然后互换。

6.教师物色两组上台表演,简单评价。

7.归纳百草园的特点:“景色优美,趣味繁多”的百草园五。

品读“三味书屋”

1.浏览这部分内容,思考书屋中的先生是怎样的一个人?l先生是本城中极方正、质朴、博学的人。

2.既然先生是本城中极方正、质朴、博学的人,然而为什么我不太喜欢在三味书屋呢?带着问题,默读课文,圈画分析。

3.交流:l因为先生执行的是呆板、令人生厌的教学方法:不准发问、“读书!”灌输的是陈腐、晦涩难懂、不适合儿童的内容过的是单调枯燥的学习生活:正午习字、晚上对课l而孩子们只能在乏味无奈中的消极抵抗:折腊梅、寻蝉蜕、捉了苍蝇喂蚂蚁等。l由此可见,这样的生活不能满足孩子对自然和知识的向往,当然就不会喜欢。六。思考问题:“百草园”和“三味书屋”反映的是两种截然不同的儿童生活,作者为什么要把它们写在一篇文章中?(引导学生看注释1)l作者通过“百草园”和“三味书屋”不同生活的对比,反映童年时热爱大自然、向往自由快乐的生活的心理。《朝花夕拾》“朝”本指早晨,引申为童年;“夕”本指傍晚,引申为成年或老年,这是一部回忆性散文集,有些文章描绘了鲁迅童年时期的生活片断。鲁迅46岁写了《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这些都是童年生活的一部分,也是对童年的追忆和怀念,两部分加起来才是完整的童年生活的回忆。

七。布置作业模仿文中“捕鸟”片段,写一段你喜爱的活动,注意动词的选用,表现年龄特点。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学设计 篇4

【教学目标】

1、学习本文依照时间、空间顺序有层次的记叙和生动、具体的描写。引导学生记叙自己经历的印象深刻的人和事,充实记叙的内容、增进记叙的兴趣。

2、以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为主,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探索精神,注重质疑问难与互相切磋;注重学生的内心感受与自我体验。

3、培养学生语感,能够初步领悟作品内涵。

【教学重点】

作家抓住特点写景和写景中确切使用形容词、动词的方法。

【教学难点】

1、弄懂插叙美女蛇的故事的作用,特别是理解插叙后的一段议论的含义。

2、正确理解鲁迅对三味书屋生活的态度。

【教学步骤及方法】

一、布置预习(不占课时)

1、看预习提示了解作者生平及学习重点。

2、给下边加粗字注音:

像 锡

3、参照文下注释阅读课文,读准字音,了解词义。

4、参考课后练习理解文章内容。自我了解:哪些问题基本清楚;哪些问题还不明白;除练习中的问题外,自己又发现什么问题。

二、课堂教学(第一课时)

1、检查预习情况(不看课文):

⑴ 用词语卡片或词语小黑板检查学生给加点词注音的情况。

⑵ 简要介绍本文作者,指出此文最初编入哪本文集。(只要求掌握预习提示中的内容,知道本文选自《朝花夕拾》即可。)

2、导语引入新课:

小小少年,很少烦恼,眼望四周阳光照。小小少年在长高,随着岁月由小变大,他的烦恼增加了。这便是成长,有喜也有忧,有憧憬也有一丝丝担心。在本单元的学习中,我们将邀请一些大作家为我们讲述成长的故事,今天走进我们课堂的是文学大师鲁迅,他带来的故事叫《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我国伟大的文学家鲁迅先生在他四十六岁的时候,回忆起自己童年时期的这段往事,写下了《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这篇回忆性散文,这朵夕拾的小花,字里行间蕴含着作者纯真、质朴的思想感情。

我们阅读这篇课文,要细心体会作者在描绘百草园和三味书屋这一幅幅画面时,语句渗透着的感情色彩。

3、齐读第一段:

要求:选重点词语组成一句话,概括本段内容。

(训练学生感受重点词语能力,学习概括方法)

引导:

⑴ 这段文字包含几句话?

(两句)

⑵ 第一句重点词语是哪个?

(百草园)

⑶ 第二句重点词语是什么?

(乐园或是我的乐园)

⑷ 把一、二句的重点词语连缀成句,概括本段内容。

(百草园是我的乐园)

揣摩:本段中似乎与确凿是否矛盾?试用现代汉语好像确实加以体会。

(不必求同,只要体会出现在与那时的不同即可)

4、默读第二段:

要求:画线标出作者写了哪些景物。

(如:菜畦、石井栏覆盆子)

引导:

⑴ 不看书,按顺序说出作者描写夏秋的百草园写了哪些景物,各是怎样描绘的。

⑵ 指明哪些景物写的是状貌(包括动态),哪些写的是声音、色彩、味道。

⑶ 作者用了怎样的句式把这么多景物有详、有略、有序的描绘出来?

⑷ 这段描写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你是怎样体会出来的?

揣摩:

⑴ 写黄蜂的动作用伏,写叫天子的动作用直窜,各和哪个词语相照应?

⑵ 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用了什么修辞手法?低唱和弹琴能否互换?

运用:用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就有的句式造句,并表达出喜爱、赞叹的情感。

5、速读3~6段(1分30秒之内读完):

要求:读后讲述美女蛇的故事,情节完整,形象生动。

(不要求背课文)

引导:请大家推荐一位擅长讲故事的同学到台前给全班讲。讲完后,请同学们设想一下:自己站在静悄悄的百草园里,想着长妈妈讲的美女蛇的故事,对百草园增添了些什么感受?

(神奇、神秘)

6、小声朗读7、8两段:

要求:边读边想象捕鸟的动作,画出描写捕鸟动作的词。

(扫、支、撒、系、牵、拉)

引导:不看课本,复述捕鸟动作。同桌互相听述,更正。

运用:每人想一种游戏,描写连续动作,至少用五个表动作的.词。

教师小结:百草园那时之所以是我的乐园,因为有美好的景色,还有无限趣味的动植物,长妈妈讲的故事那么神奇,闰土的父亲教我捕鸟是那么好玩。百草园的生活是自由自在的。

那么,我离开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去读书又是一种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呢?下一课我们共同分析。

三、课堂教学(第二课时)

7、齐读第9段:

要求:体会这段文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引导:

⑴ 用三个也许和本段第一句哪些词语呼应?

(不知道为什么、最严厉)

⑵ 连家里人将我送进书塾里去的真正原因是什么?我的猜测反映了我怎样的心情?

⑶ 最后一句Ade我的表达了一种怎样的感情?

(依恋)

8、听读:(教师朗读,学生看着课本听。从出门向东到读书!)

要求:体会三味书屋的环境与百草园有什么不同;先生和长妈妈、闰土对我的态度有什么不同。

引导:就以上问题,先分小组讨论(二人或四人一组),再组织全班讨论。

9、制造情境,体会感情:

要求:同学随意朗读第9页9~10行引号中的话,再现私塾上课情景,感受人声鼎沸的含义。教师模拟先生读书陶醉的样子,学生在下面各搞自己有兴趣的事。

(短时间完成)

引导:

⑴ 你们刚才读的和老师读的内容都懂不懂?

(不懂)

不懂为什么还要学生读呢?

(封建社会的私塾教育,就是强迫学生死读书。)

⑵ 应当怎样恰当的评价三味书屋的寿镜吾老师呢?

(师生一起讨论,教师和学生都谈自己的看法,不必求得统一认识。)

⑶ 当老师读书入神的时候,少年鲁迅在下面画画,这种做法可取不可取,为什么?

(鼓励学生各抒已见)

⑷ 课后研讨与练习3,选择一种主题,并说明理由。

教师总结:童年是一个人的清晨,鲁迅先生回忆自己童年的一段生活往事,把它视夕拾的朝花。可见感情的基调是缅怀从童年天真、幼稚的行为中,发现纯真的美。用成人的眼光回忆童年的感受,对三味书屋的封建教育,不很满意也是很自然的。

10、家庭作业:

背诵第2段。

四、写作指导 (第三课时)

1、指出下面几段话各表达怎样的思想感情,并说明如何体现的:

⑴ 如果不怕刺,还可以摘到覆盆子,像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又酸又甜,色味都比桑椹要好得远。

(喜爱)

⑵ Ade,我的蟋蟀们!Ade,我的覆盆子们和木莲们!

(依恋)

⑶ 我才知道做学生是不应该问这些问题的,只要读书,因为他是渊博的宿儒,决不至于不知道,所谓不知道者,乃是不愿意说。

(不满)

2、仿照下面的描写,写一个你喜爱的东西,在描写中表达喜爱的情感:

橘子小到和孩子的拳头仿佛,恰好握在手里,皮极薄,色明黄,形微扁,有的偶带小蒂和一两瓣的绿叶,瓤嫩筋细,水分极多,嘴有一种柔和清新的味儿。

3、续写一种游戏,写出玩时的心情,准确描述动作:

晚上,好月亮。

吃了晚饭,听见小朋友们在街上游戏的声音,心里发痒

4、下面是作家魏巍回忆自己小时候的两位老师。读后,说说作者对这两位老师的感情各是怎样的。

⑴ 有一天,在上课的时候,也许我歪着头正看窗外的小鸟吧,或者是给邻居通报一件在当时看来是应当立刻通报的事情,总之,冷古丁地头上挨了重重的皮鞭。散学后,我两手抱着头哭着回家,路上起了像小馒头那么大的一个血包。

⑵ 仅仅有一次,她的教鞭好像要落下来,我用石板一迎,教鞭轻轻地敲在石板边上,大伙笑了,她也笑了。

5、请用记叙文字描绘一个人的行为动作,表达你对这个人的态度和感情。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学设计 篇5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学设计(精选13篇)

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时常需要准备好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连接基础理论与实践的桥梁,对于教学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具有沟通作用。教学设计要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学设计,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