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导航
老地方 > 百科 > 读后感 > 正文

沉默的大多数读后感

2025/08/25读后感

老地方整理的沉默的大多数读后感(精选4篇),希望这些优秀内容,能够帮助到大家。

沉默的大多数读后感 篇1

前不久刚读完王小波先生的一本杂文随笔集《沉默的大多数》。其中有篇文章所记载的他对沉默看法引起了我的思考。沉默到底是怎样的?我想它对我们中大多数人来说可能都是一个最熟悉的陌生词。沉默是中性的,本无褒贬之分。但在不同的打开方式下,它所能带来的影响却是大不相同。关键在于我们要如何使用。我想见机行事不失为是种合适的选择。可我们到底什么时候需要沉默?什么时候又该打破沉默勇于发声呢?

不如从个人与集体两方面来看这个问题。

"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说的是越王勾践忍辱负重,默默成长,积蓄力量击败吴王夫差的励志故事。楚庄王答臣子问时曾说:"此鸟三年不翅,将以长羽翼;不飞不鸣,将以观民则。虽无飞,飞必冲天;虽无鸣,鸣必惊人。"从这两个典故我们不难看到在一个人成长过程中,适时选择沉默可以帮助我们积累,积蓄力量。苏轼说过:"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没有一段或长或短的沉寂期,没有在沉默中的反思与积淀,哪来成功者的喜悦?人们往往只看到人前侃侃而谈的博学者,却忽视了他寒窗苦读的沉默和艰辛。成功往往与积累密不可分。我想于我们个人来说,学会独处,学会思考,给自己留一点沉默的时间是必要的。

再从集体层面来看吧。大家都知道,人不能离开社会而独立存在,人的本质是各种社会关系的总和。一个社会如果想要更好的发展,那么仅依赖一两个人的呕心沥血是不可能的`,它需要其中的每个人去努力。身处集体之中,当真正需要我们去表达自己观点以帮助社会进步的情况来临时,我们却闭口不言,选择沉默。这样真的可以吗?龙应台女士在她的文章《以"沉默"为耻》中写道:"几流的人民就有几流的政府,就有几流的社会、几流的环境。"此话一点不假。她在文中高度赞赏了高雄市民为了城市更好的发展而勇于发声的行为。与之相反的则是鲁迅先生笔下诸多"看客"的沉默举动,让鲁迅不得不呐喊"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青春的我们,理应更多的主动去融入集体胸怀他人,而不仅仅是局限于关心自己。

不要再把沉默当作自己"偷得浮生半日闲"或是逃避责任的手段了。去正确的认识它吧:为自己,谋积累。为集体,勇发声。

沉默的大多数读后感 篇2

读完《沉默的大多数》,试图想表达一下自己的观点,却发现我和作者的看法基本一致,这样写下来只能照抄原文了。不是我自大,只是此时此刻的我已被作者成功洗脑了!开口的权利似乎被征上了税金。

一如作者的观点,话语的世界可以分出两级。一极是圣贤的话语,这些话是自愿的捐献。另一极是沉默者的话语,这些话是强征来的'税金。在这两极之间的话,全都暧昧难明,模棱两可:既是捐献,又是税金。在那些说话的人心里都有一个税史。

既然谈到纳税,不得不说一下那些开口读书人。中国的读书人有很强的社会责任感,就是交纳税金。即使做纳税人也要做一个合格的纳税人——这是难听的说法,好听的说法就是以天下为己任。

王小波曾经是一个沉默的人,不喜欢在各种会议上发言,也不喜欢写稿子。然而当作者不再沉默时,却有着强烈的感受,有如丧失了童贞。违背了他多年的积习,不再属于沉默的大多数了。但作者还不至于感到痛苦,只是有点轻微的失落感。然而这并不代表自己也是一个合格的纳税人,满足了自己的责任感。只是作者觉得如果这么做,大家会看到一个最大的废话篓子,这便是是另一种责任感。

谈到废话篓子,我就会联想到那些鸡汤和官话套话。他们有着最好的发言机会,顺应着大部分人的想法,说着读者喜欢听的言语,一味的迎合读者。这样下来他培养了读者,读者也有可能成为了下一代的他们。与其这样,沉默的大多数该怎么做呢?

首先沉默的大多数是一个巨大的弱势群体,他问保持沉默的愿意多种多样。有些人没能力,或者没机会说话;还有些人有隐情,不便说话;还有一些人,因为种种原因,对于话语的世界有某种厌恶之情,作者就属于最后一种。作为最后一种人,也有义务谈谈自己的所见所闻。

沉默的大多数读后感 篇3

拿到《沉默的大多数》这本书的时候,我便产生了共鸣,应为自己也是属于这种性格的人,因为我平时也不喜欢怎么讲话,或者不喜欢在公共场合发言,套用书中一句话就是“在公共场合什么都不说,到了私下里却是妙语连珠。”现在的社会中,总有一些人干什么事都比较积极,争先恐后的表达自己的观点,生怕自己的才华被淹没。

福克先生说过,说话即权利,可见他们和乐忠于这种权利。但我喜欢听他们说完,自己在内心思考,而这种思考对于大家是否知道都是次要的,王小波说这是大部分人的通病。王小波说,从话语中,你很少能学到人性,从沉默中却能。或许是从沉默中才能得到更多地思考。

从王小波的作品中可以看到人与人之间的隔阂,以及在此隔阂下的互相抨击。这是一个太过复杂的时代,充斥着太多的`诱惑,不同的思想观念左右着人们的行动,有人愿意舍己救人,有人愿意披露真相,有人愿意散布谣言。因此有的话该讲的要讲,不该讲的还是要用沉默来代替。

沉默往往代表的是行动,沉默往往也代表着力量的凝聚。在这个多元化的社会中,不同信仰的人们沉默着,包容着,同时也关注着。沉默是一种内在性的处事方式,沉默或许是一种积蓄的过程,谁也不知道爆炸后的结果是什么。

沉默的一代人绝不会是垮掉的一代人,二十世纪闹得太多喧嚣太多,这个时代的年轻人更多的崇尚理智和谨慎。对于杂志上刊登的调查,我们都清楚那是要登出来吸引人眼球的,所以我们沉默了,所以我们含糊了。因为我们绝不愿意说谎,因为沉默是对选择权的尊重。

我们坚信时间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我们沉默,我们理性,我们耿直。但沉默绝不违背自己的内心,当时代召唤之时,沉默的大多数会挺身而出,奋不顾身。

读了这本书之后,还有许多的东西值得我们大家去学习和借鉴。希望从现在开始能对我们大家有所帮助。

沉默的大多数读后感 篇4

王小波的的这篇《沉默的大多数》很是耐读,这或许与作者的人生经历和对生活的敏锐洞察力相当大的关系。

与王小波文中所讲的一样,我也属于“沉默的大多数”的那类人。这是少年时代养成的习惯,是一种难改的积习。小时候我也贫嘴聊舌,但到了一定的岁数之后就开始沉默寡言。当然,这不意味着我不会说话——在私下里我说的话比任何人都不少——这只意味着我放弃了权力。

后来,这样的情况有了较大的改观,其原因大概如王小波文章所写的“不说话的人不仅没有权力,而且会被人看作不存在,因为人们不会知道你。”我是个性格内向的人,但有时不得不说很多话,从内心深处来讲,我觉得是那么得言不由衷。

尽管平时话语不多,但并不妨碍我对事物的观察,这也许与自己学过新闻学有关吧。虽然自己性格内向,但是也有自己的表达方式,或许被常人不易差距,比较含蓄而已。

文字,对于自己来说,是最好的表达方式。可能很少有人读懂自己的文字,正所谓“知音难求”。虽然,知道这不是个好习惯,但也是没有办法的事,多年养成的`性格,是很难一下子改掉的。不是说“江山易改,本性难易”吗,其实讲的就是这个事。这也谈不上“好不好”,只是最初与人沟通时,给人沉默寡言、不善言辞的感觉。

“沉默是金,说话是银”,国人以“含蓄”著称,以“中庸”为准则。所谓“沉默的大多数”是由其根本原因的。虽然在信息社会的今天,“沟通”是与人交往的一个“不二”法则,但还是有很多人喜欢含蓄的方式,我大概就是其中的一个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