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读后感
老地方整理的论语读后感(精选4篇),希望这些优秀内容,能够帮助到大家。
论语读后感 篇1
20xx年的那个春雾弥漫,料峭沁寒的日子,我们一大帮语文教师兴致勃勃地参观了罗中旁的学宫。瞻仰了孔子像,进入历史和文学的殿堂,心里总不觉涌起肃穆、庄严、宁祥的尊敬之感。于是回来,在学子的安眠声中,在寂寂的灯下,重又捧起孔先生的《论语》,才发觉曾经的读书,只是泛泛的涉猎,不曾走进文字的深处。
年少时总是一心想着往前飞,总渴盼能够逃离唠叨的父母,落后的小山村,不繁荣的小城,到更远更大的地方去,寻找别处美丽的`风景。“父母在,不远游”似乎像个笑话,做父母的不应该放开儿女们,让他们展翅高飞吗?
不想十年之后,回到最初,却又不再是当初。只因志向再大,也离不了家,离不了国,离不了默默老去的父母。不知是从哪日开始,或许是在又一次与父亲的执拗当中,恨恨转身的那刻,瞥见他苍老的面容流露的脆弱?或许在与母亲千里通话的电话线中无意中感知了母亲的小儿女心态?渐渐的,开始去理解,然后稍稍的宽容起来。有什么,比在父母家人身边更幸福呢?“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细细问自己,究竟喜爱什么呢?以自己无争的个性,何必跻身于喧嚣的繁华都市中不知如何把握,还是宁静以致远的好,手执教鞭,能够在一方有家的地方,引领学生们走进知识的海洋,能从中捡起一粒沧海遗珠就是无限幸福了。
如若再有人问我之志,我也会向孔子那样说:“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在父母所能注目的地方,假期之时,能回家看看,陪他们聊聊天,度度如水的生活,读读老人这本书;与朋友维持着淡淡之交,不过近也不过远,守候在我们曾共同求学的地方,他们若归来,则淡淡一笑,更多的是,默默地祝福,他们的海阔天空,绚烂辉煌;而我呢,也求仁得仁,不必怨了。我自由我的一亩方塘,也会培育出我的桃李芬芳。我的学生们,聪明而可爱,或许也执拗而莽撞,但他们确实鲜活而有无穷力量的生命,有着无限的塑造性。我能够站在这三尺讲台,不妄作,君子坦荡荡的做一名教师,给予学生一些正确人生观的指引,书籍的阅读指南,不亦说乎?我也正在实现我的人生价值了,不白来人世间这一趟,足矣!
有些人的人生,或许会在汲汲功名中度过;有些人的人生,或许会在宦海浮沉中度过;也有些人的人生或许会在永不止步的科研追求中度过……不同的人生抉择,就有不同的人生方向。而我不过选择回到生养我的小城,回到哺育我成长了六年的母校,由学子向教学者的转变而已。沉静下心,我深知自己正选择了一条安之,信之,怀之的路。半年多了,在繁忙的工作中,也不停三省吾身,知道自己在不断成长。
读《论语》,需要用一生去读,需要在不断的经历之后,走过了许多路之后,仍应该拿出来,一个人在灯下,静静的品,静静的读,然后闭上眼睛,静静追忆往昔,能够无悔,能够无愧,便让一切过去。展望未来,相信“德不孤,必有邻”,在对待家人能够安抚,能够不记得失付出,能够共患难,同在一起,快乐无悲伤;与工作伙伴和朋友,能够互相信任,支持辅助,合作无间,共同收获,一起成长;在教给学生知识的同时,能够不断促进自身学习,广泛阅读,刻苦钻研,与学生教学相长。这便是一条看似平淡而又充实的人生了。
人生每一阶段读读《论语》都是不同的感悟与成长。少时读《论语》,只知苦吟背诵,不知其深意;现时读《论语》,会默默思考,反复咀嚼,或许仍然肤浅,但能有自己的体会;老时呢,还读《论语》,不知又是否能够淡淡付之一笑呢?有点期待。
时间永是流逝,历史的车轮永不停歇,能读懂《论语》的时代,会是更仁德有礼的时代,会显得稍微恭俭的时代。那样,朴素的人生,也是很美的人生。但愿在我不断老去的人生,若能怀慈悲之心,抚恤,体贴,宽厚,渐渐做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则我心安之,信之,怀之,并足之。
论语读后感 篇2
子说:“冉雍这个人哪,可以但任握有一方统治大权的行政职务.”冉雍便向孔子问询子桑伯子这个人怎么样,孔子说:“子桑伯子这个人也不错,可惜不依礼乐.”冉雍说:“如果内心充满着‘敬’而言行又表现为‘简’,这样的人来掌握一方统治大权,不也是可以的吗?如果内心便充斥着‘简’而言行也表现为‘简’,这样不是太过于‘简’了吗?”孔子说:“冉雍说的没错.”当孔子评价冉雍时,并没有具体指明,使冉雍可以“南面”的品格到底是什么.但通过冉雍与子桑伯子的比较,我们便可以明确这一点了.但这个比较并不是孔子直接了当地说明的,而是通过冉雍的提问引出了孔子对子桑伯子的评价:“可”但却“简”.问题是,这一评价仍然十分模糊,于是冉雍对“简”做了进一步的阐述和分析,而且得到了孔子的认可。
冉雍在分析中使用了两两相对的四个概念:居、行,敬、简.我们可以看到,冉雍显然是“居敬而行简”,而子桑伯子则是“居简而行简”,则“居敬而行简”正是冉雍得到孔子“可使南面”的评价的关键所在.那么,“居敬而行简”到底指的是什么呢?
孔子曾明确地说:“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论语·八佾〉读得》14)又说:“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见本章后)相对于夏、商二代来说,孔子很明确地选择了周的礼乐文化.在他看来,夏、商二代缺少“礼”对人的修饰(“礼”是周公旦制礼作乐的结果),因而人显得“野”,用现在的话来讲就是缺少文化,是野蛮人.当然,孔子也不同意在以“礼”饰身时太过于强调“礼”,那样的人显得虚伪,后世理学时期所出现的“假道学先生”便属于这一类型.孔子所要求的是“文质彬彬”,以“礼”合理地修饰自己的言行,既不能太矫情,也不能不对自己的言行进行修饰。
《礼记》开篇说“毋不敬”(《礼记·曲礼》),而其中所记载的各种对人的言行的规范,其最终的目的也在于使人做到“敬”,“敬”在“礼”中的重要地位可见一斑.由此来看,“居简而行简”显然缺乏对“敬”的坚持.那么孔子为什么又会认可“居敬而行简”这种对“敬”的解释呢?
首先,孔子已经说过要“文质彬彬”,“居敬而行敬”显然太矫情,属于“文胜质”的一面,“居敬而行简”则做得比较好,既有内心的“敬”,又不张扬。
其次,孔子说“躬自厚而薄责于人”(《论语·卫灵公》),要求严以律己、宽以待人,则所谓“居敬”正是对自己的严格要求,而“行简”则是对他人的宽容态度.《大学》说:“是故君子有诸己而后求诸人,无诸己而后非诸人.所藏乎身不恕,而能喻诸人者,未之有也.”这也是对自己严格要求的表现,同时还说明了只有经过严格地修身,才有可能达到“喻诸人”的目的,从而实现治理国家的最终理想,这与孔子因为冉雍“居敬而行简”而认为他“可使南面”同出一辙。
“居敬”,不但是修身的目的,也是修身的方法,但即使我们做到了这一点,也不代表我们可以因此而炫耀于人(事实上,如果我们炫耀于人,那代表我们根本就没有真正做到“居敬”).“炫耀于人”实际上是内心的'“敬”表现到人的言行时的一种错误态度:从大的方面讲,我们不能因为我们自己做到了严格的要求而要求别人也能够做到;从小的方面来讲,我们也不能因此而沾沾自喜,时刻都不忘记在别人面前故意表现一番.“居敬”只是对自己的一种要求,对自己的一种态度.能够做到“居敬”的人,对内而言,能够谨守自己的真人状态,而不让自己在孤独的世界里顾影自怜,对外而言,又能够抵制各种各样的诱惑(包括赞誉和挫折),而不让自己在喧嚣的世界里迷失了方向。
论语读后感 篇3
从小到大,我一直都十分崇尚古人的生活,古人的世界,羡慕那驰骋的沙场;那“笃信好学,守死善道”的国子监;那百花齐放的春秋战国······
可是说实话,当我看到作业单上的那实实在在的字眼“阅读《论语》”着实吓了一跳。那些“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倒是从小念起,孔老先生的大名却赫然树立在头顶,只敢恭恭敬敬的顶礼膜拜,倒还没有勇气捧起那卷“圣经”,怀着一颗虔诚的心去拜谒高人。
我寻到的那本圣经看起来并非高高在上,盛气凌人,但一卷灵秀古朴的册子,也足够撑起整个气场。就在这样简单的欢迎仪式后,我的私塾里从此多了一位白发老人,摇头晃脑,日日不息。
《论语》的确是中国人的圣经,这倒是实在不需要我加以论证,我便只有整日有时间就捧来诵读,实不过瘾,就找来本子边读边记。这样下来,十分耽误进度,时至今日,本人读论语不过三篇,不过小生认为,读此书不宜心切,只能慢慢品读,方可体味出精华,如茶道矣:细细品味,一道道精气神慢慢升腾······
一曰孝。我还记得第一次写隶书作品,老师便教写六个大字“孝是本德乃根”。由此可见,孝是人之根本,若无孝心,更无孝为,那么一切免谈。那么如何做到孝哪?子曰:“今之孝者,是谓养也。至于犬马,皆能自养,不敬何以别乎?”是呀,巴尔扎克在《高老头》中说出心声:“他们的孩子将来还会报复他们的'”。孩子们往往在长大后,将自己的心血全部倾注于自己的子女身上,只把余下的一小部分温情作为物质的为补偿给他们的父母。却不愿留下丝毫话语,甚至一个简单的拥抱,直至他们的子女在如此循环下去。中国大孝道难道就要如此传承下去吗?
不。我们不能再让悲剧重演,孔夫子的话警示我们:“色难”,可这才称之为孝,“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至此才为孝。
二曰敬。敬什么?敬人敬矩敬学。子曰:“三人行,必有我食焉。”“君子孝则悌,谨而信,泛而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其实在当时,孔子已被世人称为圣人,他完全有资格“俯瞰众生”,可他却仍将自己有限之生命投入无限之学习。说自己 “不如老圃,不如老农。”不因位高而敝人,才是高尚的真正体现,博爱的善存。
敬矩。在我所读到的范围内,也只有为人处世了。孔子教导我们:“多闻阙疑,慎言其余,则寡尤;多见阙殆,甚行其余,则寡悔······”人们现在常说要规规矩矩做人倒不如入虎穴,得虎子。所以现在才了现在社会的污吏红楼案发,郭美美事件,诸如此类久盛不衰。这些人整天为钱卖命,半夜做梦都抱着把刀,准备着与推门而入的小偷决斗,其实何必呢?
“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说起来,这的确是真知灼见。人总是发展前进的,思想为什么要停留在过去!
敬学,可谓是孔夫子最得意的学说了有学者道孔子之最精神体现有三:谦虚,实事求是,乐观“的确在理,可借鉴之。同时“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博学而笃信”······这些烂熟于心的名言警句,我们扪心自问,真的做到了吗?宋代大学士宋濂道:“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志哉。”爱因斯坦虽说智商160,但他毕生所用也才20%,只要我们发扬孔子精神,估计人类已经发展到银河系之外了。孔子之道,值得我们深思。
三曰什么呢?恕小生不才,至今仍在研读。暂且说书到此。且待我茗茶一杯,钢笔一支,《论语》一卷,一日日切磋琢磨,待到明年之时,小生继续为阁下做“读书报告”。
论语读后感 篇4
孔子说:“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我的理解是,做人要不断学习,不感到厌烦,那么,在教育学生的时候才能游刃有余,不感到疲倦。
我认为,作为老师,我们首先要做到“学而不厌”,为什么呢?
其一,我们都知道,现在知识的数量正在以几何级的速度递增着,作为教师必须不断地更新知识,才能适应知识社会对教师的要求,不能总抱着自己原有的那一桶水不放,而是要让你那一桶水长流长新,不能让它成为死水,那就必需要学,只有不断学习,才能增长智慧,只有不断学习,也才能不断充实自己、发展自己、完善自己。
其二,学习应该是一件快乐的事情。假如你认为学习是件苦差事,是很无奈的事情,厌倦在所难免,又怎能学的下去呢?不知道孔老先生“学而不厌”是否也有这层含义。只有把学习当作一件快乐的事情,当作生命的必须,你就会心甘情愿地学习,主动地学习,并且能在学习中享受到获取知识的快乐和幸福。
其三,学习还应该掌握好的方法。会学习的人总是能在较短的时间里获得大量的知识,而不会学习的人则是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却收效甚微,尤其是现在已经进入信息社会,获取知识的渠道有许多,信息量巨大,如何在短时间内获得大量的信息,并且获得信息后又能及时进行整合加工,变成自身素质的一部分,这是至关重要的。只有“学而不厌”,不断探索,才能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才能拥有更丰富的知识,也就能更好的为教学服务了。
其四,教师是学生的榜样,我们希望学生“学而不厌”,首先教师要“学而不厌”。“身教重于言传”,“亲其师,信其道”,我们的一言一行都对学生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甚至会影响到学生的一生。一个善于学习、善于思考的老师,其学生也必然会继承老师的传统养成善学善思的习惯,要是教师厌倦了学习,学生又怎会热爱学习?
所以,教师要“学而不厌”。
只有“学而不厌”的老师,才能做到“诲人不倦”,只有在“学而不厌”的基础上,教师才能“诲人不倦”。没有前面“学”的基础,就不可能有不倦的“诲”,没有一定的知识积累,没有一定的文化底蕴,是不可能做到“诲人不”的,否则的话,“诲”也将是照本宣科、生搬硬套、没有趣味、没有创新了,这样的“诲”自然也不会去关注学生的兴趣爱好,而是只把学生当作储存知识的容器,更不会关注学生的心灵、人格、健康了,这样的“诲”甚至可能会误人子弟、害了学生呢。
“诲人不倦”,我的理解是乐教、善教。
乐教,就是热爱,热爱学生,热爱教学,热爱教育事业,把教育当作自己毕生追求的事业,享受教育的乐趣,享受教育的幸福,那怎么会“倦”呢?
善教,就是方法的问题。“学而不厌”的老师会认真研究教育教学中“诲”的方法,创新“诲”的途径,更新“诲”的内容,达到“诲”的最佳效果,这样的“诲人不倦”一定会是受学生欢迎的,也一定能培养出高素质、能力强的学生的。
现如今,“诲”的方法应是多种多样的。课堂上,将课本知识通过教师引据经典、旁征博引、深入浅出地传授给学生,这是一种比较传统但也是行之有效的、必不可少的“诲”; 当学生提出问题时,老师不是先告诉学生答案,而是鼓励学生思考、寻找答案,或者给学生提供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让学生自己去解决,这是“授之以渔”,是现在比较倡导的“诲”;
在教育教学中,能够不断启发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不断探索,在探索的过程中教师适时的给予帮助、点拨、鼓励,使学生一步步走向成功,这当是一种较高境界的“诲”。
只有这样来理解“诲”的含义,我们的教学就不再是机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