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导航
老地方 > 百科 > 心得体会 > 正文

语文教学心得体会

2025/08/25心得体会

老地方整理的语文教学心得体会(精选4篇),希望这些优秀内容,能够帮助到大家。

语文教学心得体会 篇1

《小珊迪》这篇课文的教学,我就抓住了两个重点问题,一是“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小珊迪饱受饥寒?”,二是“小珊迪有那些优秀品质?”

在教学第一个问题的时候,小珊迪想卖出火柴,他的语言和态度发生了变化,从“请求”

到“气球”。学生的理解可能有难度,或者说让学生谈理解也没有什么意义,于是,我设计了这样一个环节:

“同学们,谁愿意把饱受饥寒的小珊迪的话读一读”(这时站起来的学生很多)我就趁机告诉学生“现在你就是小珊迪,你去求一求听课的老师吧。”

对于这样的一个环节,有的老师认为不需要。我觉得可以需要,而且这恰恰是新课标的一个重要体现,这时在开发课程资源。《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中明确指出:“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创造性地开展各类活动,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我觉得,学生的教材,不应该是唯一的课程资源,也能成为唯一的.课程资源,更不能等同于课程本身。那些听课的老师,我认为就可以作为课程资源,学生可以利用它们发展,创设一个情景,让学生扮演小珊迪,让老师成为课文中“有钱的先生”问什么不可以呢?

有人说“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我们可以充分的利用利用这些资源,挖掘这些资源,为我们的语文教学服务。

语文教学心得体会 篇2

给其羽翼让他翱翔

——语文专题式教学心得体会

石桥中学 宋作芹

学习了刘帅老师的《语文专题式教学的几点思考》后,自己对语文专题式教学有了新的认识。语文专题式学习贯彻了"以学生发展为本,改变学生学习方式"的教学思想,它跨越学科,跨越课内外,跨越了时空。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的进行探究性学习,让他们在学习中有所发现,在学习中有所感悟,在学习中有所收获。以下是我对语文专题式教学的几点心得:

一、专题式教学的凝聚性

一个专题就是一个焦点,以作品的主题为专题点,围绕这个点选材。我们的主题单元教学,大多围绕一个话题组织材料。就必须在吃透教材,整合教材的基础上,找出单元课文的相通点,找出学习方法的共性。如:九上第二单元以"生命"为话题,选取了《谈生命》《那树》《地下森林断想》《人生》《落叶》,本单元的综合性学习也是"生命之歌".这样在本单元的学习中,题材以散文为主,所选课文的主题相同,每篇文章从不同角度,不同方面谈了作者对生命的认识,理解和感悟,让学生在学习中加深对生命的认识,让学生懂得珍惜生命,尊重生命。

二、专题式教学的开放性

学生的学习不再拘泥于课堂,可以走出校门,走进社会和大自然,将课堂学习与社会生活紧密联系起来。例如在专题《生活处处皆语文》的学习中,可以让学生从生活中寻找一些好的广告语进行欣赏。尝试给身边的某一件物品写一段广告语,也可以让学生为某一公益活动写个广告语。在讲授《春》时,先让学生走进自然,走进春天,用感官去领略春的美,用音乐去歌颂春天的美,用自己的笔去描绘春的美,当学生的心中有了春天,再回到课堂,感受作者文字里的春天。这样一比较,看看自己与作者在绘春时有何不同,既达到课堂教学目的,也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写作水平。

三、专题式教学的共生性

"专题式教学"语文观的精髓就是"人文精神与语言的共生".?专题式教学把传统的语教学和现代的语文教学融合为一体。"过去的教学是给学生一杯水,而专题式教学是给学生一片海洋。"传统的语文教学强调语言的工具性,认为语言仅仅是为了表达的'需要,而现代语文教学就重视了语言的存在性,文章的语言可以生成思想,我们在品读语言中去体会作者的感情,去挖掘文章的主旨。我们要充分认识到,只有把语言与精神有机的结合,才能更好的提高我们的语文教学。我们应充分认识这一点。

四、专题式教学的多样性

我们传统的语文教学大多以单篇课文传授为主,习惯从文章的作者,课文的重点词语教学、段落层次的划分、文章主旨的把握,作者的写作方法等几方面组织教学,这样的教学模式成了一种习惯,千篇一律,没有创新,学生学起习来没有了兴趣。专题教学就要从这些传统教学的框框中跳出来,系统的,全面的,多角度的把握教材,给学生尽可能多的信息。教师要转变角色地位,从原来灌输知识的指挥者变成穿针引线的引导者,放手给学生,让学生自己从多个渠道搜集材料,用多种方式进行展示,不但培养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还多方面的培养学生的能力。

专题教学,任重而道远,改变要从教师开始。教师要进一步转变教育观念,确立新的教育理念。改变传统的语文教学,沉闷的课堂气氛,学生死板、被动的学习,扼杀了学生的积极性,语文教学流于形式,就像是失去了自己家园。

在今后的语文教学中,我将语文专题教学渗透到自己的教学中,以生为主,让自己的学生在快乐的氛围中体会语文学习的乐趣。既然给了学生一片天空,就不要折断他们的双翼,让他们在自由翱翔中渐渐丰满羽翼。

语文教学心得体会 篇3

语文是一门学科,也是一门艺术。作为语文老师,要想在教学中取得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应知道课堂教学要注意的关键是什么,现将我在教学中的几点体会总结如下:

一、设计好教学导语

导语是新课的引子,是教学一篇新课文的开场白,一段精彩的导语是一节课能否取得成功的关键,因此,导语设计是语文教学中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那如何才能设计好课堂教学的导语呢?

1、根据不同课文类型设计不同的形式,设计时并要围绕教学内容,学习目标来构思,突出教学重点,避免华而不实,偏离课堂教学的主题,让学生茫然不知所云。

2、注意简明、概括。导语应力求做到以少胜多,言简意赅,用一段简明的导语,抓住课文内涵的要点实质和学习材料的核心内容,有利于概括教学的主要内容,使学生轻松掌握有关知识。

3、要生动、有感染力。充满色彩的生动的导语,能使学生产生学习的兴趣,能感染学生,调动学生去领略课文的风采,引起感情上的共鸣。

二、创设良好的课堂气氛,课堂气氛直接影响着教学效果

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和领导者,其知识,人格和威信是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具有很大的教育震憾作用,是影响学生情感、制约课堂教育气氛的关键要素。所以,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对学生要“严”不能放任自流。当然,“严”也不能严得过度,以免给学生带来心理上的压力。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还要有“激情”,教师每上一堂课前应以满腔热情的积极状态,将知识技能传递给学生,使学生的心随着教师的情感而奔腾澎湃。只要我们从内心深处去热爱学生,关心学生和爱护学生,积极主动地创造条件,让学生从中潜移默化地受到熏陶和感染,良好的课堂气氛自会形成,从而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所思:要上一堂语文课难,要上好一堂语文课更难。经历备课转折一关的时候,所要做好的工序多而繁,就像上面文章所说,要设计好精而简的导语,设计好严而松的课堂环境,还需要语文教师具备充沛地激情,要牢牢抓住学生的“心”,才能将课堂教学落于实处。语文课虽然难,但是也有收获成果的乐趣。难并快乐着。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小学生要“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具有独立的阅读能力”。标准中又说:小学生的`“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00万字”。要完成这一任务,光靠课内是不行的,必须借助课外阅读来完成。

三、寻求课内外阅读的结合点

要有效地提高课外阅读的质量,必须把课内阅读和课外阅读当作一个整体来考虑。为此,教师需要经常结合阅读教学,了解学生阅读动向。一次,新的语文书发下后,学生新奇,从头到尾把它读了一遍。有一个学生问我:“老师,为什么法国著名昆虫学家法布尔的衣袋里塞满了虫子?”我翻开苏教版语文书第九册,看到了《塞满昆虫的衣袋》一文,眼前一亮。原来课外阅读兴趣的根源就在这里。于是,我让学生寻找科学家研究科学的故事来阅读,跟学生一起,在网上观看科学家研究科学录像和影片。这样,科学家热爱科学的精神,在学生的课外阅读中领悟了。

四、形成课外阅读的氛围

课外阅读要讲究最佳机会。这一最佳机会,因学生、教师、环境的不同而不同。一句话,教师要根据教学意境来确定课外阅读的最佳机会。这个意境的一般表象是:学生阅读兴趣应处于高潮、亢奋的时机。每天早晨,我一到学校,就去了解学生的阅读兴趣。一天,我偶尔听到两位学生在争论谁学的古诗多。一个说:“我会背于谦写的《石灰吟》!”另一个说:“我会背王冕写的《墨梅》!”一个又说:“我会背王维写的《鹿柴》!”另一个又说:“我会背李白写的《早发白帝城》!我豁然开朗:原来,读书兴趣的源泉就在这里——听和看。于是,我赶忙从学校的阅览室里,借来了十多本《古诗集》,发给学生轮流去读。在几个礼拜中,全班45位学生,都把十来本《古诗集》看完了。正在此时,我在班级里举行了一次诗歌朗诵会。结果,同学们争着朗诵,多的能朗诵三十几首古诗,还有声有色。趁此机会,我向全班学生宣布了一个好消息:从现在开始,同学们可以每周一次,去阅览室借书看。一时间,班上读书之气蔚然成风。

五、教给课外阅读的方法课外阅读也要掌握方法。掌握了方法,就会解决“会学”的问题

通过二十几年的语文教学,我摸索出了几种指导学生课外阅读的方法:

1、编写提纲法。主要给文章勾出提要,列出提纲。

2、卡片摘录法。即在阅读时,把文章的要点或重点句、段摘录在卡片上。

3、符号代替法。即根据自己的读书习惯,设计多种符号,在文中圈、点、勾、画。

4、批语注释法。即在自己感受最深的地方写上批注的文字。

5、索引法。即用编索引的方法来读书,记下文章篇名、作者、报刊的名称期数、页码,需要时翻索引。

6、剪贴法。即把好的文章、片断剪下来,贴在剪贴本上。这几种方法均以学生“动手、动脉、动口”的实际阅读训练为主。

总之,开展语文课外阅读,其意义、作用是非同寻常的。课外阅读“天地广阔”这必将是提高语文素质的又一新篇章。

语文教学心得体会 篇4

这次国培我有幸看到老师们绘声绘色的精彩课堂,使我受益匪浅,课堂教学中,体现了以下几个优点:

一、 教学目标明确

语文教学的总目标是:使学生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情操。每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这总目标的一部分。语文教学过程是一个训练的过程,包括字、词、句、段、篇和听、说、读、写的基本功训练。落实“知识与能力、方法与过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教学目标是新课程标准对一节语文课的基本要求。

上一堂课,教师首先要做到教学目标明确,语文基本功训练的目标明确,传授那些知识,进行那些语文基本功训练,每一项知识、训练达到什么程度,都应十分明确、具体。读、围绕目标,展开教学活动,落实读写训练。

二、 新课程概念在课堂上得到了充分体现。

1、重视了学生的朗读教学,提倡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还有范读、指导读等,在读中悟,悟中读,解决一些浅显的问题,找出自己疑惑得地方??利用阅读拓展思维空间,提高了阅读质量,也加强了学生阅读理解的能力。

2、老师注重培养了学生的理解能力、语感能力和思维能力。谭雪梅老师在《只有一个地球》一文结尾中抑扬顿挫的朗读和激情昂扬的总结,到现在让人记忆犹新,人物形象活灵活现的展现在眼前。每位教师都在学生读完课文后,留给学生自由发言的时间,说说自己读懂了什么,感悟到了什么?学生不明白的问题都创设思考的空间和气氛,给学生思考的机会,让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培养了他们的思维能力和语言的表达能力。注重了培养学生运用语言、积累语言的能力,语言训练严格扎实。

三、教学过程,要能重点突出,难点突破,体现语文学科的特点,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1、删繁就重,从容指导。

以前我存在这样一些教学误区:总感觉一堂课给我的时间不够,时间到了却还有好多的内容没有传达给学生,其实这样的认识是错误的,并不是给你的时间不够,而是你没有充分利用好和把握好时间。一堂成功的语文课,并不在于老师讲了多少,而在于学生在你这堂课上他掌握了多少、吸收了多少?而我们很多老师常犯一些认识性错误。

所以我认为应删去很多多余的'知识,做到敢于有所放弃。格式塔心理学家认为:我们每一个人都有一种追求“简洁”的心理,同样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确定教学目标时,即应充分体现“简洁”的原则,选取较小的切入点,使自己的讲课有章有法,“以小见大”,突出重点。

2、使用多媒体,以“趣”带“动”

以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带动学生“主动”学习。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古人云,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我个人认为我的教学总目标就是一个“趣”字,而不是灌输式或填压式的教学模式。一堂成功的语文课还在于学生是否有兴趣学。“趣”贯穿于整个课堂,教师利用多媒体,形象直观的呈现课文内容,学的人是否乐“趣”,就要看你的教学策略问题,然而其终极目标就是达到读、说、写的能力。如果你的教学方法一成不变,千篇一律,那么这时学生对你,对这门课的兴趣就会减弱感到语文学习的枯燥乏味,久而久之就会反感。这时就需要老师不断的转变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3、教学过程中,还注重培养了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

在“读”“练”环节中,培养创新精神。“读”“练”的就是学生自主的学习活动。教师善于引导,学生大胆质疑,对问题敢于求异创新,提出自己的独生简介见解,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三、课堂中,鼓励性语言的使用和积极评价的效果。

四、教学艺术。

通过这次学习,我深刻地感受到了语文教学的魅力所在,尤其是多媒体设计教学的效果既创设了教学情景,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使课堂结构环环相扣。总之要学习的地方太多了,在以后的学习中,就需要我重新塑造自己,提升自己,努力探索,完善自己,让自己能拥有足够的知识和能力去胜任小学语文的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