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导航
老地方 > 百科 > 读后感 > 正文

《京华烟云》读后感

2025/08/26读后感

老地方整理的《京华烟云》读后感(精选4篇),希望这些优秀内容,能够帮助到大家。

《京华烟云》读后感 篇1

“全书写罢泪涔涔,献予歼倭抗日人。不是英雄流热血,神州谁是自由民。”——题记

这本书我并没有读完,但是,在这种没有读完的情况下,作者林语堂写书时的心情却是在我心中完整的体现了出来,这本书即使是没有读完,那种凄凉的感情在全书的开始就已油然而生。

自从读过了此书,在我的脑海里,“木兰”也从一个变到了两个,一个就是“铁血女汉子”花木兰,而另一个则是书中的貌美如花的姚木兰。而二者的性格似乎也决定的两个木兰结局时的情感的不同,与花木兰的热血、姚木兰的冷静所对应的,花木兰的美好的结局,与姚木兰的凄惨的结局。

虽然姚木兰的结局不称人意,但是她在书中所表达出的那种不折不挠的.精神,则让更多的读者喜爱她,对于压迫,她反抗;对于封建,她反对;对于权力,她反感。

然而,就是这么一个充满现代思想的人,出生在那么一个充满现代思想的大家庭,结局却是依旧的惨淡。它的结局好比骆驼祥子,却比骆驼祥子更加高深莫测;他的故事情节好比水浒传,但比水浒传更加凄惨;它的人物设定好比红楼梦,却比红楼梦更加复杂缠乱。

这样一本书,则是作者林语堂献给那些在抗日前线战士,林语堂以这种方式来批判这种封建的社会的腐败,以及对先进思想的一个赞扬。就如题记所说:“不是英雄热血,神州谁是自由民。”

而我则对于这本书的感觉,则更多的感觉到了书中字里行间流露出来的孤独。

“一书一世界”之类的话形容这本书已经不适用了,这本书则是“一书多世界”。

《京华烟云》读后感 篇2

国之繁烂影视陋作,常讥讽旧派婚姻。因其受父母之命凭媒妁之言,故受制礼教而无自由,迫于命运而失性情。为显新思想的革新,现抗体制的冲突,种种劣作喜教幼年男女,即是共同成长、青梅竹马,亦无有真恋情。儿时嬉戏打闹之情,相与提携之境,及至成年之时,仅言此为“长兄对阿妹,同学近亲朋”之想法尔,类本作初之木兰嫁荪亚而爱慕立夫之情形。

然本作平亚与曼娘,亦是旧派婚姻之执行人,古之孔儒礼教之躬行者,二人互相倾慕,日笃情深。概虽两小无猜、父母钦定之婚姻,亦有真爱情者。吾读此书至此,既觉故事中平亚曼娘之不俗远胜其他云云粕著。亦恨礼教之陈腐,相爱之人,未及婚嫁,不得相见相语,不能倾诉衷肠。擦掌磨拳,为其纠葛,速速阅读,欲知后事。及至曼娘丧父,平亚以婿作祭叩首,吾心方定,此天作之合,终成人之美。更羡曼娘,有爱人如平亚者,夫复何求。

然下章急转直下,平亚染疾,良医束手,日复一日,每况愈下。及曼娘赶至,冲喜成婚,疾病少退。此非古之冲喜所成,而积郁少年见倾心之人心情豁然,日渐好转之效。但不测风云,祸福旦夕,十日光景,猝然,平亚死。吾读至此,茫然若失。

平亚未养儿育女,非高寿终老;未出将入相,非战死沙场。食一黏粽丧生,何其悲也!似五虎将张翼德战阵前未亡于吕奉先方天画戟之下,而夜深寐时丧命两无名走卒之刀口,何其痛也!

书读至此,未及三分。人常匆匆翻阅而过,以晓木兰之后故事。吾无心续读,合页长嘘,庆幸此非端午之祭,否则必无念复食粽耳。

《京华烟云》读后感 篇3

意犹未尽,这是我读完《京华烟云》后的第一感觉。故事中的每个人都是那么的个性鲜明。

姚思安,主人公的父亲,他是真正读懂了“道”的人,他不拘旧习,思想进步,远非同一时代的人可比。他反对给女儿缠足,视金钱如无物,勘破生死,享受人生。他超然的见解深深地影响着年轻一辈,木兰、立夫等因此都显得卓而不群。他是那个时代的圣人,那个时代真正的老神仙。

姚莫愁,主人公的妹妹,她稳重,贤惠,宽容,虽然思想略显保守,但的确是最适合持家的`人。有这样一位妻子,孔立夫基本不需要为生活而再担心,一切都那么井井有条。或许,立夫更喜欢木兰,但,的确,莫愁更适合他。

冯红玉,相貌出众,才华横溢,多愁善感,体弱多病,从任何一个方面看,她都是翻版的林妹妹。除了名字的颜色外,再也看不出什么了。她和阿非本可以算作青梅竹马,可惜冥冥之中自有天意,一段事不关己的话,让她选择了结束自己的生命。天妒英才,何况她还是红颜。

孙曼娘,木兰眼中最美的女,也是木兰最好的姐妹。她温婉贤德,尊礼仪,孝父母,她和平亚,本可算是天作之合,可惜二人均为旧理所缚,最终的结局凄凄惨惨。幼时丧父,少时丧夫,一辈子没享受过丈夫的疼爱,没生过一个孩子,一直生活在悲剧之中。如果她当年能大胆一些,或许,生活会好很多。

牛素云,我觉得是这里面最可怜的人之一。蛮横无理,为了利益,不择手段,不惜一切。一直以来被人们所憎恶,但最后在面对民族大义与个人利益时,她番然悔悟,让人们肃然起敬,当然这也跟经亚的孩子以及姚老爷子的话有关。

当然还有平亚、经亚、荪亚、暗香、曾文璞、曾太太、桂姐、丽莲、爱莲、姚太太、冯舅爷、环儿、体仁、银屏、华太太、宝芬、陈妈、陈三……太多太多的经典形象,让人印象深刻,久久不能忘怀。他们之间的各种故事至今让我难以忘怀。虽然我觉得,最后的结局有点生硬的走了高唱爱国的政治路线,但总的来说,《京华烟云》是一部再好不过的书了。

《京华烟云》读后感 篇4

《老子》在第二十五章中讲到:“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也就是说,人效法地,地效法天,天效法道,道效法自然。在古人心目当中,道是天地宇宙间最最根本的存在。

林语堂的女儿在《京华烟云》序文中说:“父亲其实是把木兰当成一个时代女子的典范了,是心目中的理想女子,有自己的想法,认真看世界,不为命运所屈服。书中称木兰是道家的女儿,我想,这和她所受父亲的清净无为的思想熏陶较多。”

我们在小说中也看到,尽管姚木兰感情非常丰富,但内心深处的思想感情,总的说受到了道家思想的影响和制约。可以是“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天然反映。

小说中把木兰和妹妹莫愁作了一个很有意趣的对比:“木兰的眼睛长长的,莫愁的眼睛圆圆的。木兰的活泼如一条小溪,莫愁的安静如一池秋水。木兰如烈酒,莫愁似果露。木兰动人如秋天的林木,莫愁的爽快如夏日的清晨。木兰的心灵常翱翔于云表,莫愁的心灵静穆坚强如春日的'大地。”可以看出,在姚木兰身上既有返璞归真的意境,又有淡雅之极致的奥妙,综合体现了“自然之美”的审美标准。

姚木兰面对生活的种种沉浮,始终保持胸襟开阔又洒脱自然的心境。她天性活泼愉快,生气充沛,作起文章来行思敏捷、振笔如飞。她很会享受财富,但又从不依赖金钱,而是随时准备着失去了财富应当怎样过日子。在富裕殷实的生活中,能够保持质朴厚实的心态,在平凡、宁静的乡村生活中,只求丰衣足食,无忧无虑,能够知足长乐。

当孔立夫和姚木兰一起攀登泰山时候,两个人对着秦始皇无字碑时的心照不宣,是表现姚木兰思想境界的画龙点睛之笔。他们看到,那一块石头无情无感,故永远生存,人为有情之动物,故个人死去而家族却永远流传。立夫说:“这个没字的碑文,已经说出了无限的话。”木兰一语中的:“因为石头无情。”可见,木兰在精神上已获得了真正的解脱,她的崇高感情也得到了最美的升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