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导航
老地方 > 百科 > 教学教案 > 正文

倍的认识教学设计

2025/08/26教学教案

老地方整理的倍的认识教学设计(精选5篇),希望这些优秀内容,能够帮助到大家。

倍的认识教学设计 篇1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结合具体情境,利用旧知迁移,理解“倍”的意义,建立“倍”的概念;

(二)过程与方法

在观察、比较、变化、抽象中,让学生经历建构倍的直观模型学习过程,把握理解“倍”的本质。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培养学生操作、推理、迁移及语言表达能力,发展基本数学素养,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准备:课件,实物图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旧知回顾

师:同学们,昨天我们已经见过面了,但是老师没有告诉大家今天我们要学习什么知识。请看大屏幕,读一读。今天老师就带领大家走进数学王国,去认识一个新朋友“倍”。在学习新知识之前,同学们先来解决几个小问题。(出示课件)

1、列式计算。

2、课件出示图片,让学生看图表述(用“几个几”)说出图中的物品: 2个4。

3、先观察再说一说。

⑴这是几个几?(5个3)

⑵3表示什么?5表示什么?

⑶要求5个3是多少应该怎样计算?

3、拍手游戏。

⑴老师拍几下,学生拍2个老师拍的那么多。想一想,你该拍几下。

⑵老师拍几下,学生拍2个老师拍的那么多。但是要让大家听出你拍的是2个几,注意停顿。

【设计意图】利用学生熟悉的实物图片,增强了简单情境创设的动感,拉近与学生的距离。通过图片复习旧知“几个几”,与新知“倍”形成知识的对接,做好表示“几个几”的乘法意义和“倍”概念意义的先前储备,为沟通两者的联系做好铺垫。

(二)情景创设,探究新知。

1.初步认识“倍”,建立“倍”的概念

师:在丰收的季节里,勤劳的小兔子也忙着收获呢,一起去看看吧。

课件出示:“小兔子拔萝卜”主题图

2、用“几个几”表述,初悟“倍”的含义。

(1)胡萝卜2根,红萝卜6根,白萝卜10根。

(2)如果把2根胡萝卜看成1份,你能把白萝卜的根数用“几个几”来表述吗? 一起数一数:1个2,2个2,3个2。

板书:3个2

3、找准关系,用“倍”进行语言表征。

(1)白萝卜的根数有3个胡萝卜那么多,还可以说成“白萝卜的.根数是胡萝卜的3倍”。

板书:白萝卜的根数是胡萝卜的3倍。

指名说,再集体说。

(2)师再拿出2个白萝卜,说一说白萝卜与胡萝卜的倍数关系。板书:白萝卜的根数是胡萝卜的4倍。

及时追问:你是怎么知道的?(因为白萝卜有4个2。)集体数一数。

(3)完成书中第50页例1:观察思考白萝卜与胡萝卜的关系,圈一圈、填一填。如果有6个2呢?(就是2的6倍。)10个2呢?(2的10倍。)

师:你发现了什么?(有几个2就是2的几倍。)没错,当我们把2个胡萝卜看成一份时,白萝卜有几个这样的一份,就是它的几倍。

出示3个红萝卜,再讨论白萝卜是红萝卜的几倍。

(4)师追问:你又发现了什么?(3个3)每个3分别表示什么?

(5)探究:这两个问题都是把谁看成一份的量?一般情况下,我们在解决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问题时,都要把“是”后面的量看成一份,不信,你看。(出示课件:粉花、黄花)教师及时追问:谁是一份的量?

(6)即时练习:圈一圈,判一判(课件出示)

(7)巩固加深(课件出示:圆片)

【设计意图】学生认识实物带有具体性和直观形象性,需要从感受中获得感性积累,从而上升到理性认识。上述片段中,从几个几过渡到倍的语言表征,让学生经历从对生活中具体实物量的比较中抽象出倍的过程。再让学生自主发现白萝卜的根数与胡萝卜的倍数关系,通过知识的迁移形成对新知的巩固与运用,引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含义。即时练习既是对新知学习进行简单反馈,同时让学生感受到“1份”的标准不管是在哪一行,都不会影响比较量是标准量的几倍关系,要明析谁是“1份”的标准量是关键。

4、动手摆一摆,体会“倍”的关系。

(1)想一想,摆一摆。课件出示

师:第二行是第一行的4倍,是什么意思?

学生动手摆一摆。

(2)同桌商量一起摆,只要摆出蓝圆片和红圆片的倍数关系即可。

【设计意图】“1份”标准不变,倍数发生变化,比较量也在发生变化,强化标准量的唯一性。逐步解开“倍数关系”的种种类型。在这个片段中,有效的数学学习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和记忆,动手实践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它可以把抽象的数学概念变成学生看得见、摸得着、能理解的数学事实。

5、游戏:拍一拍,深化“倍”的理解。

(1)教师拍2下,请学生拍出2的3倍。要让大家清晰的听出3倍的关系,注意停顿。

(2)教师拍3下,请学生拍出3的4倍。

【设计意图】游戏向来是学生最喜爱的一项活动,通过拍一拍让学生对倍的理解实现了从形到声的过渡,赋予学生对“倍”知识多方面立体的感知,同时还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的氛围。

(三)巩固练习,运用新知

1、想一想,说一说

相同的图形没有放在一起,你还能看出它们的倍数关系吗?你是怎么想的?(找到其中的规律,渗透比例思想,并用苹果的总数与梨的总数进行比较进行检验。)

( )是( )的几倍。

2、填一填

图没了,你还会填吗?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6是3的( )倍。(因为6里面有2个3。)

18是6的( )倍。

( )是5的2倍。

【设计意图】练习的设计体现了层次性与思维性的提升。第1题物体穿插摆置,但又有规律,渗透了比例思想,可以从一组物体数量中,也可以从整体数量中发现它们的倍数关系,并可以互相检验;第2题脱离了形象物体的参照,抽象成数字,从感性提升到理性.

(四)回顾反思,梳理全课

师:今天你有什么收获。能举例说说吗?

倍的认识教学设计 篇2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具体情景中初步理解“倍”的含义,能解决“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简单实际问题。

2.使学生经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发展初步的观察、比较、推理、迁移、概括能力和有条理地表达能力。

3.使学生在参与数学活动的过程中,初步体会变与不变的辩证关系,激发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养成善于动脑、合作交流的良好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建立“倍”的概念,会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

教学难点:理解“倍”的意义,学会分析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实际问题的数量关系。

教具、学具准备:课件、答题纸。

教学过程设计:

一、课前谈话:

师:同学们,老师有个问题想问问大家。你们去过美丽的海边吗?

生:去过。

师:你在海边做过哪些有趣的事情?

学生交流自己在海边所做的有趣的事情。

师:你们在海边做的事情真的很有趣。

二、导入新课:

师:几位小朋友在老师的带领下也来到了美丽的大海边,瞧,他们在干什么?(课件出示情境图)

生:他们在捡贝壳。

师:他们分别有什么收获呢?(课件出示三位小朋友的收获)

生1:王丁捡了3只扇贝,6只海螺。

生2:李飞捡了2只扇贝,8只海螺。

生3:刘林捡了15只海星,5只螃蟹。

师:我们先来看王丁的收获。他捡了几只扇贝,几只海螺?

生:王丁捡了3只扇贝,6只海螺。

师:扇贝和海螺的只数之间有什么关系?

生1:海螺比扇贝多3只。

生2:扇贝比海螺少3只。

生3:海螺的只数是扇贝的2倍。

师:刚才这个同学说到一个倍字。(板书倍)

师总结:是的,同学们,在数量之间除了我们以前学过的多和少的关系外,还有着倍的关系,刚才这位同学说的对吗?学习了这节课的知识,就能做出正确的判断。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有关倍的知识。(板书课题:倍的认识)

三、探究新知:

1、认识倍

师:海螺的只数是扇贝的几倍?(课件出示问题)

这里的倍是什么意思?我们一起来研究。

师:海螺与谁比?

生:扇贝。

师:扇贝有3只,海螺有几个这样的3只呢?

生:2个。

师:怎样能让大家很容易地一眼就能看出海螺有2个3只?

你可以在1号答题纸的第一题上圈一圈。

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巡视指导。

师:谁来说说你是怎么圈的呢?

生:我是3只3只的圈。

师:同意他的圈法吗?

生:同意。(课件演示3只3只地圈)

师:的确,这样就能让人一眼看出海螺有2个3只。

揭示倍:像这样,6只里面有2个3只,我们就说海螺的只数是扇贝的2倍。(板书:6只里面有2个3只,我们就说海螺的只数是扇贝的2倍。)

师:谁能像老师这样说说,为什么海螺的只数是扇贝的2倍?

指名两三个学生说,然后同桌之间相互说,最后再找两个学生看着图说。

师:刚才那位同学说海螺的只数是扇贝的两倍,说对了吗?

生:对了。

师:老师建议大家把掌声送给第一个用倍的同学。

2、理解一个数里面有几个另一个数,就是另一个数的几倍。

(1)海螺里面有几个3只,海螺的只数就是扇贝的几倍。

师:海螺有2个3只,海螺的只数是扇贝的2倍。如果海螺有3个3只,海螺的只数是扇贝的几倍?(课件出示3个3只)

生:海螺的只数是扇贝的3倍。

师:为什么?

生:9里面有3个3只,海螺的只数就是扇贝的3倍。

师:如果海螺有4个3只,海螺的.只数是扇贝的几倍?(课件出示4个3只)

生:海螺的只数是扇贝的4倍。

师:如果海螺有5个3只呢?

生:5倍。

师:如果海螺有100个3只呢?

生:100倍。

师:你有什么发现?

生:海螺里面有几个3只,海螺的只数就是扇贝的几倍。

师:刚才变化海螺的只数我们找到了新的倍数关系,变化扇贝的只数,能找到其他的倍数关系吗?我们继续研究。

(2)海螺里面有几个扇贝的只数,海螺的只数就是扇贝的几倍。

师:谁来说李飞的收获?(课件出示李飞的收获)

生:李飞捡了2只扇贝,8只海螺。

师:李飞捡的海螺的只数是扇贝的几倍呢?(课件出示问题)

请同学们在1号答题纸的第二题上圈一圈,填一填。(课件出示:8只里面有()个2只,海螺的只数就是扇贝的()倍。)

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指导,提醒完成的同学在小组内交流怎么想的。

师:我们一起来看这位同学是怎么圈,怎么填的?(指名一位同学到展台前汇报交流)

生:我是2只2只的圈的,8只里面有4个2只,海螺的只数是扇贝的4倍。

师:为什么海螺的只数是扇贝的4倍?

生:8只里面有4个2只,海螺的只数是扇贝的4倍。

师:会学习的同学应该会在比较中发现规律,学会知识。我们在找海螺的只数是扇贝的几倍的时候,这一组是2只2只的圈,为什么这一组要3只3只的圈?(课件出示一组2只圈的,一组3只圈的)

生:因为第一组扇贝有2只,第二组扇贝有3只。

师:我们都是拿海螺和扇贝比,当扇贝有2只时,只要看看海螺里面有几个这样的2只就行,所以2只2只地圈。当扇贝有3只时,只要看看海螺里面有几个这样的3只就行,所以3只3只地圈。

倍的认识教学设计 篇3

一、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人教版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第50页《倍的认识》例1及做一做和P53-练习十一第1题

教材分析:“倍的认识”一节是在了乘法口诀的基础后出现的。例1是以六只小兔身边的萝卜引出谁是谁的几倍的关系,根据3个2根,5个2根的关系,引出“一个数的几倍”的含义。为解决问题构建“思维模式”。

教学目标:

1、经历“倍”的概念的初步形成过程,体验“一个数的几倍”的含义。

2、在充分感知的基础上建立“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计算思路。

3、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逐步养成质疑问难、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习惯。培养学生操作、观察、推理能力及善于动脑的良好学习习惯和对数学的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经历“倍”的概念的形成过程,建立“倍”的概念。

教学难点:将“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数量关系转化为“一个数里面有几个另一个数的除法含义”。

教学方法:根据以上分析,教学时,我主要采用一般教学、启发谈话、实物操作、合作交流等教学手段,创设一定的学习情境与和谐民主的学习氛围,自觉主动地获取知识。在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让他们通过动手摆小棒和图片,沟通新旧知识的联系,初步建立“倍”的概念,进而明白“一个数的几倍”的具体意义。

学习方法:

1、通过操作活动,让学生体验“一个数的几倍”的含义。

2、运用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相结合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用简洁的语言有条理地表达自己的思考过程。

教具准备:胡萝卜贴片、课件、小棒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识,激趣导入

苹果是一种营养很丰富的水果,我们都见过也都了解它,今天,我要考你一些关于苹果的数学问题,我们一起来看看。你知道吗,3个2也可以说做2的3倍,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倍”。

二、创设情境,探究新知

(一)创设情境

苹果是我们所喜欢的食物,小兔子喜欢什么?(白菜,萝卜),回答的真好,这一天小兔子就去寻找他所喜欢的萝卜了,让我们带着问题一起来看看。(先出示课件问题,后播放Flash)

看完故事后请回答:

1、他们都找到了什么萝卜?这几种萝卜各有多少个?(胡萝卜2根,红萝卜6根,白萝卜10根)

2、小兔子想很快知道他们之间有什么数量关系?你有什么办法可以让大家很快知道吗?(学生独立思考,给出思考时间)。

算一算。(有没有更快的办法?提示现在这么乱,我怎么知道有什么关系)摆一摆,请学生说,教师演示。

……比……多、少多少?(提示:我们今天学习的是倍,那么用倍可以描述红萝卜与胡萝卜的数量关系吗?),红萝卜是胡萝卜的3倍?

你知道他为什么说红萝卜是胡萝卜的3倍吗?他说的对吗?

我们把手中不同颜色的小棒看做不同的胡萝卜,来摆摆试一试

(二)探究新知

1、摆萝卜(学生叙述,教师黑板摆放)。

师:像这样把6根红萝卜2根2根放在一起(把胡萝卜两两圈起来),就是几个2根?(3个)

引导学生思考,指名回答。

所以我们就说红萝卜的根数是大胡萝卜的3倍。(板书)

(先由老师引导认识“倍”的概念,再让学生动手操作,直观体验,将“倍”与“几个几”直观的联系起来。)

2、叙述(倍)(个人,小组,全班)

有2根,有3个2根(共有6根),我们说

的根数是的3倍,也可以说6是2的3倍。

3、思考:那白萝卜的'根数是胡萝卜的几倍?(学生自己思考)讲述思考过程

师:大家再一起看看白萝卜一共有几根?

白萝卜是几个2根呢?怎样摆才能更清楚地表示出来?

学生动手摆小棒,数一数。指名学生上黑板用白萝卜贴纸演示,摆一摆。

师:那白萝卜的根数是大胡萝卜的几倍?

指名学生回答,将白胡萝卜两两圈起来。(板书)

有(2)根,有5个2根(共有【10】根),我们就可以说根数是的(5)倍,也可以说(10)是(2)的(5)倍。

3、巩固“倍”的概念。

①胡萝卜数好了,小兔子就开吃了,它先吃掉了一个红萝卜(拿走一个),那大家再想想,白萝卜变成了红萝卜的几倍了?

同桌讨论怎样摆。指名学生上台摆胡萝卜,在后面写上有几个几,然后回答,集体订正。

②贪吃的小兔子又吃掉了两个白萝卜(拿走两个),那现在白萝卜是大胡萝卜的几倍呢?

同桌讨论怎样摆。指名学生上台摆胡萝卜,在后面写上有几个几,然后回答,集体订正。

引导小结:“倍”就是一个数里面有几个几。

三、知识应用

师:同学们,在上课之前,我们先来玩一个小游戏。老师拍了多少下手,你们就拍多少下,从第一组开始,看哪个组拍的又对又齐。(教师拍两下,每组学生拍两下。)

通过体验一个两下与四个两下的关系,引出倍的概念。

师:像今天这样,我们就说你们拍的数是老师的四倍。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有关“倍”的知识。(板书课题)

(拍手接力连接了新旧知识,且操作简便,耗时少,可以为后续学习留出更多时间。)

二、引导探究,认识新知

师:老师今天就给小白兔准备了好多不同的胡萝卜。大家一起数一数图中有多少根大胡萝卜?(贴上大胡萝卜贴片,两两贴在一起。)

那带叶子红萝卜有多少根呢?(贴上红萝卜贴片,两两一起贴在黑板上。)

师:像这样把6根红萝卜2根2根放在一起(把胡萝卜两两圈起来),就是几个2根?(3个)

引导学生思考,指名回答。

所以我们就说红萝卜的根数是大胡萝卜的3倍。(板书)

倍的认识教学设计 篇4

教学目标:

1、经历“倍”的概念的初步形成过程,体验“倍”的含义。

2、初步建立倍的概念,理解"几份"、"几个几"和"几倍"的联系。

3、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动手操作能力和合作交流意识,发展学生数学思维。

教学重难点:

1、建立“倍“的概念。

2、理解“一个数是另一数的几倍”的含义和计算方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铺垫准备

出示算式: 2 × 3

师问:2 × 3表示什么?你能用简单的符号比如圆圈图、三角图等表示出来吗?请你在答题纸上画出来,看谁表示得最清楚,画得又快又对!

1.学生画教师巡视

2. 投影展示和订正(要画出3个2和2个3的意思)

二、创设情境导入:

出示花坛图片:

同学们,小动物们今天要召开森林运动会了,小红、小丽和小明打算去那看一看,你们想去看看吗?那我们就一起跟随小红、小丽和小明去森林运动会玩一玩吧!刚一进运动会的会场,小红、小丽和小明就被会场门口漂亮的花坛吸引住了,让我们一起来看一看,从图上你知道了哪些数学信息?

蓝花:2朵

黄花:6朵

红花:8朵

师说:那么我们先来观察一下蓝花和黄花好吗?

提问:仔细观察蓝花和黄花,请你比较一下这两种花的数量有什么关系?

生自由发言。

预设一:

1.黄花比蓝花多4朵

2.蓝花比黄花少4朵

3.蓝花和黄花相差4朵

4.蓝花再添4朵就和黄花同样多

5.两种花一共有8朵

6.黄花是蓝花的3倍

预设二:

学生没有说到:“黄花是蓝花的3倍”,教师直接说出“我还知道黄花是蓝花的3倍”进行引导)

师:对两个数量进行比较,我们已经学过可以求这两个数量相差多少,也就是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多少或者少多少,用减法计算。这节课我们将要学习比较两个数量的另一种方法,要学习一个新的数学概念“倍”。板书课题:倍的认识

三、操作探究、初建概念

1、认识“倍”

(1)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抽象出“倍”的概念

师:蓝花有2朵,我们把这2朵蓝花看成一份,问:黄花的朵数有这样的几份?请动手用表示花的颜色的小棍摆一摆,怎样摆就能一眼看出黄花有几个这样的一份?学生动手操作后汇报。

师:把这2朵蓝花看成一份,黄花有这样的3份,也就是3个2朵,我们就说黄花的朵数是蓝花的3倍。师板书,学生学说。

师:谁再来说一说为什么黄花的朵数是蓝花的3倍?(先在组内说一说,再全班交流。)

出示:蓝花和红花图

师:请你象刚才摆蓝花和黄花那样,用小棍摆出蓝花和红花来,摆完后同桌俩人讨论一下:红花的朵数是蓝花的几倍?为什么?

谁能告诉我,红花的朵数是蓝花的几倍?为什么?

指名回答,大家齐说

师:在蓝花的后面添上2朵。谁能告诉我,现在红花的朵数是蓝花的几倍?为什么?

红花的'朵数是蓝花的2倍,因为红花的朵数是2个4朵

师:同学们,在刚才摆一摆的过程中,你对倍认识了吗?谁能来说一说你是怎样理解倍的?

引导学生说出,在学生充分说的基础上归纳小结

课堂练习:

师:看大家这么聪明,我想邀请你们玩闯关游戏,敢试一试吗?

第一关:我会圈,我会填

小鸡: ○○○

小鸭 : ●●● ●●●

小鸡3只是一份,小鸭有( )个3只,

小鸭的只数是小鸡的( )倍。

独立做在答题纸上后订正

第二关:我会摆,我会填 76页第二题

学生先摆出题意,在独立做,最后订正

第三关:我会说

师:同学们,让我们一起走进森林运动会的现场吧!请你认真观察一下来参加运动会的小动物都有谁?并说出有多少?指名回答

师:谁能根据小动物的数量用这样的话来说一说小动物之间的倍数关系?

()的只数是( )的( )倍。

说完后追问:为什么说谁是谁的几倍?

学生汇报交流时,教师要求学生说出想的过程。

作业安排:

课后请同学们找一找生活中还有哪些可以用“倍”的知识解决的问题,把它记录下来。

倍的认识教学设计 篇5

教学目标:

1、理解“倍”的意义。

2、会求一个数是另一数的几倍。

3、使学生深入理解除法的意义,体会知识的发展与联系。

4、在与同伴共同探讨的计算方法的活动中,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理解“倍”的认识,会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

教学难点:

理解“倍”的认识。

教学准备:

电子白板

预习要求:

一、借助实物理解倍的意义。

爸爸分3个苹果,妈妈分6个苹果,爸爸和妈妈分的个数之间有什么关系?(先摆一摆,再用图画出来,然后写出他们之间的关系。)

二、画一画

(1)△有4个,○是△的2倍。

(2)☆有3个,□是☆的3倍。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同学们喜欢大海吗?今天有几个小朋友在老师的带领下来到海边拾贝壳,大家看!(出示情境图)这是同学们拾贝壳的情况。

学生交流:王丁拾了3个贝壳,李飞拾了6个贝壳,刘林拾了8个贝壳,丁明拾了9个贝壳,王晶拾了4个贝壳,林杰拾了18个贝壳。

3、根据图中的数学信息,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学生可能提出:李飞拾的贝壳数是王丁的几倍?

林杰拾的贝壳数是李飞的几倍?

二、解决问题,合作探究。

1、认识“倍”

解决问题:李飞拾的贝壳数是王丁的几倍?

我们先来看王丁和李飞拾贝壳的情况。比较一下,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交流:王丁拾的贝壳数少,李飞拾的贝壳数多。

进一步引导学生分析:我们来画图看一看,王丁拾了几只?我们用三角形表示。李飞拾了几只?我们用圆形表示。

师画图:

王丁:△△△

李飞:○○○○○○

看图想一想,它们之间还有什么关系呢?

学生交流:李飞的正好是王丁的2份。

大家看,王丁拾了3只,李飞拾的数量相当于几个王丁拾的?(2个)

你能不能想一个办法,让大家很容易就能看出李飞拾的只数是2个王丁拾的那么多呢?(学生在图上表示)

为什么把3只分为一组,能说说你是怎么想的吗?(学生交流)

同学们动脑筋想出了这么多表示的方法,虽然方法不同,但意思是一样的,都是说明6只里面正好有2个3只,也可以这样说:6是3的2倍。(板书:6是3的2倍)

今天我们就来认识倍。(板书课题:倍的认识)

2、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

大胆猜一猜,还有谁是谁的2倍?

(学生猜测后,假如学生举例:8是4的2倍,就让学生交流:你是怎样想的?只要能说出“8里面有2个4”就可以了。)

8到底是不是4的2倍呢,我们在本上画一画、圈一圈。

(学生画图后交流:为什么4个4个圈?)

谁还能举出这样的例子?

(学会举例并要说出是怎样想的)

猜12是4的几倍?说明理由。(学生猜测后画图验证)

12是4的几倍?其实也就是看看12里面有几个4。

猜20是5的几倍?说明理由。36是6的.几倍?72是8的几倍?……

咦,大家怎么说得这么快?

(学生交流得出,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就是看看这个数中有几个另一个数,可以用除法计算。)

现在我们已经会计算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问题了。(板书课题: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

3、解决其余的问题。

林杰拾的贝壳数是李飞的几倍?

林杰拾的贝壳数是王丁的几倍?

……

引导学生独立列式解答。然后进行交流。

三、巩固练习

(学生独立解决,然后集体交流。)

四、课堂总结:

这节课你有了哪些收获?

教学反思

“倍的认识”是低年级数学课的教学重点,又是难点。“倍”的概念比较抽象,在教学中没有给学生“倍”的概念定义,所以低年级学生要建立“倍”这一概念,应通过大量的感性材料和通过自己观察思考,动手操作、比较,从而得出两数之间的数量关系。这节课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在教学过程的设计上体现了层次性和坡度性。

由例题开始,通过课件展示两种蝴蝶只数的变化,从而引起倍数关系的变化,让学生边看图边说,使学生初步感知“倍”的含义;接着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摆小棒,讲数理,做第一层次的练习;第二层次画图,教师只画出第一行的图形,第二行的图形让学生自己定,是第一行的几倍,通过画一画使学生加深对“倍”的含义理解;最后,设计了一个浏览动物园的情境,让学生解决不断出现的新问题,使学生既感新鲜又感亲切,兴趣盎然。整个教学过程,老师始终抓住把什么当作1份,有几个这样的1份,就是这样的几倍,来帮助学生建立“倍”的概念

二、重视操作活动,发挥主体作用。

教师能创造机会,让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把学生推到主体地位,让学生获得丰富感性认识,使抽象知识具体化、形象化。通过说一说、摆一摆、画一画等,让学生动手、动脑、动口,从参与学习过程,而是把操作、理解概念、表述数理有机地结合起来。通过操作,让学生既学得高兴又充分理解知识,形象直观地建立“倍”的概念,培养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观察能力和操作能力。

三、创设情境,让学生体会数学的趣味性和实用性。

教师从学生喜爱小动物入手,例题出现颜色艳丽的蝴蝶,引起学生的兴趣,调动了学习兴趣,体现了数学的趣味性,使他们从熟悉的生活实际中感受数学问题,体会数学知识的应用,感到生活离不开数数学就在我身边,从而感受到学习数学的乐趣和作用。

四、在学习知识的同时,注意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

数学思想方法是数学科实施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它在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素质方面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教给学生思考方法、学习方法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为学生未来发展服务,让学生在脑海里留下数学意识,长期下去,学生将终身受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