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导航
老地方 > 百科 > 教学教案 > 正文

《观刈麦》教学设计

2025/08/26教学教案

老地方整理的《观刈麦》教学设计(精选4篇),希望这些优秀内容,能够帮助到大家。

《观刈麦》教学设计 篇1

教材:

1、课文所处的地位及作用

《观刈麦》是苏教版七年级下册第六单元《古代诗词三首》中的第二首。本单元主题是“诗词拔萃”。诗歌是文学殿堂里璀璨的明珠,优秀的诗歌可以飞越时间的长河和不同的国度,拨动人们的心弦。《观刈麦》通过描写农民冒着酷暑辛勤割麦的情景,并借一位贫苦农妇之口,诉说当时租税剥削的沉重和农民生活的痛苦,表现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本诗所描绘的割麦者、拾麦者的生活场景,有利于学生感受劳动人民劳作的辛苦,培养学生对父母、对劳动人民的感情,从而珍惜他们的劳动成果,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更加认真学习。对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有着重要的意义。

2、教学目标

白居易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他的作品主题鲜明、通俗易懂。作品内容广泛反映了中唐社会生活各方面的重大问题,着重描写了现实的黑暗和人民的痛苦。而且本诗的主要特点是叙事与心理揭示融为一体。所以结合本课的特点,确定这堂课的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如下:

教学目标:(1)通过反复诵读,体会诗歌的意蕴,体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2)掌握叙事和心理揭示相结合的写作特点。

(3)感受作者对劳动人民的同情,激发学生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教学重点:帮助学生理解当时时代背景基础上,体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学习叙事与心理揭示相结合的写法。

3、课时:一课时

教法:

古希腊学者普罗塔戈说过:“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束需要点燃的火把。”为了达到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根据素质教育和创新教学的要求,再结合本篇课文的实际特点,我将采取以下教学方法:

俗话说三分诗七分读,诗歌教学应着重体现朗读,通过朗读指导,在确定本诗的感情基调的基础上,注重语气、语调、掌握节拍速度,辅以教师示范。力求学生在入情入境的朗读中,深刻体会诗中蕴含的思想感情,理解作者的爱民之心。

其次利用品味鉴赏:在教师的引导下,根据诗情,想象画面,引导学生进入诗境,反复涵咏,品味文章关键的字词句,从而领悟作者的情感。

并通过探究讨论:引导学生合作探究,更加有效地解决问题。

在关键处,进行恰到好处的点拨、启发引导,让学生展开联想,把学生的思考引向纵深,拓展思路,高质量地达到教学目标。

学法:

叶老说:“凡为教者必期于达到不教”。因此,加强对学生的学法指导尤为重要。学生获得知识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因此在教学中,我很重视学生主动参与和互相学习,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参与学习过程,力求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合作性、发展性和创造性,从而达到发展智力,陶冶情操,启迪心智,感悟积淀的四重境界。具体的学法如下:

1、利用诵读涵泳,读出诗味,感知诗意、感悟诗情。

2、通过学生间的合作探究达到合作研讨,巩固提高的效果。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课件展示有关农民辛苦劳作的诗句及农民在田间地头挥汗如雨、辛勤劳作的画面,创设情境导入,“陶尽门前土,屋上无片瓦。”《陶土》

“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悯农》

“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蚕妇》

“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怨天寒。”《卖炭翁》

导语:生活时时是语文,语文处处有生活。生活中,常见农民在日头下、田埂间,脸朝黄土、背朝天辛勤劳作的情景。古往今来诗歌中也不乏此类描写,这些诗句都体现了诗作者对劳动人民的同情,白居易在他的诗句中也有体现,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学习白居易的作品《观刈麦》。

(设计意图:通过屏幕展示如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怨天寒。”《卖炭翁》等诗句,及农民在田间地头挥汗如雨、辛勤劳作的画面,创设情境,激发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开启今天的学习。在带着这样的认识进入课文学习,将会事半功倍。)

二、诵读诗歌感知诗意

此环节中,我设计了朗读指导。首先要求学生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顺句子。这时多媒体显示重点字词,让学生正音,以此检查学生对字词的掌握情况。其次指名学生朗读,生互相点评,教师加以总结。使学生意识到朗读不仅要读准字音、读顺句子,还要把握住语调的轻重,语音的高低,节奏的快慢、气息的强弱。然后老师范读,使学生对朗读形成感性认识,最后学生齐读,把握文章沉郁悲怜的感情基调,同时感知诗意

感知诗意时设计了三个小问题:

1、找出诗中人物,并用诗中原词作答。明确“诗中人”是妇姑、童稚、丁壮、贫妇人和“我”。

2、季节是什么时候?人们从事的农事活动是什么?

3、农家人很少有空闲的时候,到了五月,夜晚刮起了一场南风,覆盖田垄的小麦已成熟发黄了……诗中的人们面对这样的情景都在干什么呢?

(设计意图:启发学生结合文句,通过想象的思维活动,进入诗的意境,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根据文句所想象的画面。师生共同总结得出三幅画面:饷田图、刈麦图、拾麦图。这个问题的设置既帮助学生把握诗意,又训练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同时还能感受到作者平易浅近的语言风格。)

三、解读诗歌感悟诗情

对于文章主旨的把握,我主要设计了两个大问题:

1、用一个字概括百姓生活,说说表现在哪些方面,并思考造成这一现状的原因。

学生应该会用“苦”字概括,引导学生找出百姓生活“苦”的具体表现,设计了以下4个小问题:

(1)作者怎样描绘割麦人劳动的情景?为什么他们“不知热”,并且还“惜夏日长”?

(2)“贫妇人”生活的困苦,从文中哪些描写可以看出?

(3)有麦可收的“丁壮”与无麦可收而捡拾“遗穗”的“贫妇人”相比,他更幸运些吗?学生畅所欲言,但最终要使学生意识到,看似不同的两种场面,其实是同一命运。

教师明确:今日的`拾麦人即昨日的割麦人,今日的割麦人也有可能成为明日的拾麦人。

(4)思考造成诗中人物悲苦命运的原因是什么?

明确:原来是家田输税尽繁重的赋税已经使这个贫妇人失掉了田地

一个“税”字道出了劳动人民的辛苦劳作却食不果腹的真正原因。在繁重的赋税徭役之下,农民只有这样一种悲惨的命运!强烈的讽刺意味不言自明。

2、面对此情此景,用一个字概括作者的心理,说说作者对百姓疾苦所持的态度。

此时教师课件出示写作背景,引导学生体会作者思想感情。

背景:《观刈麦》是白居易任周至县县尉时,有感于当地人民劳动艰苦、生活贫困所写的一首诗。唐代县尉是九品官,一年的俸禄除了三百石粮食外,另有职分田两顷五十亩,钱一千九百五十七文。

找出文中关于作者心理描写的句子,这些心理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怀?

“不事农桑”,“岁有余粮”,“私自愧”,“尽日不能忘”

自愧同情(板书)

(设计意图:此环节的设计意在合作、探究、讨论中解读诗歌,关注农民的悲惨生活,结合写作背景,体悟作者的思想感情,了解白居易讽喻诗叙事和抒情相结合的手法,了解其作讽喻诗的目的。)

四、赛读诗歌读出诗韵

1、通过本文的教学,师生共同总结学习诗歌的方法。归纳出三点

[!--]

诵读诗歌,感知诗意

品读诗歌,读出诗韵

解读诗歌,感悟诗情

2、然后教师配乐背诵全诗,并组织小组竞赛,当堂成诵。

(设计意图:总结方法,“授人与渔”,教师背诵,提高学生学习热情,师生赛诵,有助于体现学生的学习成就感)

五、总结归纳升华诗意

同学们,白居易写的这首《观刈麦》,真实地再现了中唐时期劳动人民在苛捐杂税的盘剥下悲惨的生活状况。(出示幻灯片免税补贴画面)时代变了,我们生活在一个新时代,党中央、国务院不仅免除了农民的各种赋税,还实行了农民种地补贴的多种优惠政策。农民的地位提高了、生活富裕了。我们这些农家的孩子没有理由不去珍惜现在的幸福时光,好好学习。最后赋对联一副,结束本课的学习。

忆往昔,诗人观刈自责,当朝赋税苛重民生苦;

看今朝,人民赞政欢歌,国家惠农补贴百姓乐。

(设计意图:教师背诵,提高学生学习热情,师生赛诵,有助于体现学生的学习成就感;总结方法,“授人与渔”,结语设计,新旧社会对比,激发学生的时代自豪感。)

六、布置作业

把诗歌改写成散文,进一步理解百姓的“苦”和诗人的“愧”

(设计意图:改写是对所改文章的再创造,但原文的主题思想不能变。有助于我们对诗歌意境的理解,既能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又能提高我们的写作能力。)

板书设计:

观刈麦

民苦--------劳作辛苦、生活困苦--------输税尽

自愧--------同情--------关心百姓疾苦

(设计意图:此板书不仅写出了农民苦的现状,还点明了造成这一现状的原因,并展现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的情感。既简洁地突出了教学重难点,清晰直观,一目了然,便于学生理解记忆。)

本节课的设计以读贯穿始终,通过多层次、多形式的朗读,使学生掌握了朗读的技巧,感知了诗意,读出了诗韵、感悟了诗情。回顾整个教学过程,学生在教师的引领下,从课外诗句入手,对文本进行赏析品味,感知诗意,感悟诗情、升华诗意,最后跳出课本,关注社会,反思生活。在文本阅读中,学生的搜索整合信息能力、归纳复述知识能力、诵读能力、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的能力、分析鉴别能力都得到一定程度的提高。

《观刈麦》教学设计 篇2

教学目标:

1.能够准确、流畅生动地朗读课文。

2.整体理解诗歌思想含义,感知诗歌中的艺术形象

3.写作训练,片断练习。

教学重点:

朗读课文,诗对农民的深切同情。

教学难点:

体会感情,叙事与抒情紧密结合。

过程方法:读说结合,读出诗韵、分层次说出自己对诗歌的理解赏析

情感态度:了解古代劳动人民的痛苦及社会根源

教学媒体:

录音机

教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新知导入,明确目标。

1、梁衡的《夏》一文中引用了诗句“田家少闲日,五月人倍忙”这句诗出自何处?白居易,中唐时期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经常描写老百姓生活,关心百姓疾苦。今天我们来学习他的《观刈麦》(板书)“刈”是“割”的意思。白居易看割麦子都看到了什么呢?又想到了什么呢?

2、作者介绍:白居易(772——846),字乐天,晚号香山居士。世称白香山。唐代诗人。白居易是新乐府运动领导人之一。提出“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时而作”的口号,主张诗歌必须为政治服务。强调内容与形式统一,形式为内容服务,建立了现实主义的诗歌理论。与“元稹”齐名,世称“元白”。他的

其诗善于叙述,语言浅显,是杜甫之后杰出的现实主义诗人,也是唐代诗人中创作最多的一个。以《长恨歌》、《琵琶行》为代表的长篇叙事诗,是他成就的一个方面。感伤诗中的《长恨歌》《琵琶行》是两首杰出的长篇叙事诗,代表了白居易诗歌艺术的最高成就。讽喻诗反映了中唐社会广泛的矛盾和突出的弊政,实践了他自己的理论主张。讽喻诗:《秦中吟》、《新乐府》.写讽喻诗的目的:呕歌生民病,愿得天子知

3、解题:这是作者早期的一首著名讽喻诗。诗歌描写了农民冒着暑热辛勤割麦的情景,并借妇人的诉说,反映了当时租税剥削的惨重和农民生活的困苦。并对自己的“不事农桑”而“吏禄三百石”深感惭愧,表达了他对农民的.同情。

二、学生自学,初步感知。

1、朗读《观刈麦》请二至三名学生读课文。其他学生注意正音。注意句读

刈荷箪童稚携饷灼秉穗禄石晏邽

2、齐读、概括内容

整理归纳:农忙季节-------送水送粮-------南冈刈麦--------贫妇诉苦---------惭愧不已

三、整体感知,疏通文意

这是一首叙事诗,带有强烈的讽喻色彩。

1、诗的开头先交代时间和背景。终年劳作的农民,到了五月麦收时节更忙了。这时候,妇女们带着自己的孩子,冒着炎炎烈日,来到田里给正在收麦的人们送饭送水。男人们正在埋头割麦,他们脚下暑气熏蒸,背上烈日烘烤,虽然已经累得筋疲力尽却全然不顾,只是希望趁着夏日天长能够多干一些活。写到这里,这一家农民辛苦劳碌的情景已经有力地展现出来。这是写的全景。

2、在这个景的衬托下,描写了另一种令人心酸的情景:一个贫妇人怀抱着孩子,手里提着破篮子,在割麦者旁边拾麦穗。为什么要来拾麦穗呢?因为她的田地已经“输税尽”——为缴纳官税而卖光了,如今无田可种,无麦可收,只好靠拾麦穗充饥。这两种情景交织在一起,有差异又有关联:前者揭示了农民的辛苦,后者揭示了赋税的繁重。繁重的赋税既然已经使贫妇人失掉了田地,那也会使这一家正在割麦的农民失掉田地。今日的拾麦者,乃是昨日的割麦者;而今日的割麦者,也可能成为明日的拾麦者。强烈的讽喻意味,自在不言之中

3、诗人由农民生活的痛苦联想到自己生活的舒适,感到惭愧,内心久久不能平静。最后的抒情文字是全诗的精华所在,它是作者触景生情的产物,于是用笔歌其事,表达自己对农民的深切同情也希望能引起当政者的注意。

4、思考:

(1)这首诗主要写了哪两个场景?

农人挥汗如雨割麦,揭示农民的劳苦。贫妇抱子挎篮拾麦,揭示赋税的繁重

(2)诗中运用了哪些描写方法?

景物描写:夜来……黄场面描写:足蒸……光语言描写:家田……肠心理描写:力尽……长

哪些描写景物的句子表现出劳动环境的艰苦?哪些诗句表现了作者对农家的关心和同情?

明确:(诗中景物描写:“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对农家同情、关心的句子是:“闻者为悲伤”“今我何功德”‘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

(3)诗中“复有贫妇人,抱子在其旁”,“其”指代的是“贫妇人”还是正在劳动的农民?

“听其相顾言,闻者为悲伤”中的“其”指代的是什么?

(“抱子在其旁”的“其”指代正在劳动的农民。“听其相顾言”的“其”指代割麦的农民和拾麦穗的妇人。)

(4)从文中找出叙事与抒情的部分,将农民与自己进行对比,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惭愧、谴责自己,对统治者的批判,对劳动人民的同情。

(5)用一字概括百姓生活,说说表现在哪些方面,并思考造成这一现状的原因。

(6)面对这一切,作者的感情怎样,说说作者对百姓疾苦所持的态度。

苦————输税尽———生活困苦、劳作辛苦

愧————同情————关心百姓疾苦

这首诗虽然着墨不多,但却把割麦者和拾麦者夏收时那种辛勤劳碌而又万分痛苦的生活情景和内心感受,描绘得真切生动,历历如画。

四、学生探究,读准诗韵,理解诗歌内容出示思考题,学生读书。

作者怎样描绘割麦人劳动的情景?这几句话是什么意思?为什么他们“不知热”?并且还“惜”夏日长?

拾麦者为什么去拾麦?是什么原因造成的?请用一个字概括。

作者面对此情此景是怎样想的?体现了什么情感

1、教师明确:炎炎的烈日下,辛勤劳动和农民却不知热,他们珍惜这劳动的时光。作者真实的写出了劳动人民之心,尤其是这种特定环境中的变态心理。

2、教师明确:一个“税”道出了劳动人民的辛苦劳作却食不果腹的真正原因。今日的拾麦人即昨日的割麦人,今日的割麦人也有可能成为明日的拾麦人。强烈的讽刺意味尽在不言之中。

教师明确:作者在深深的自责,暗自惭愧。由农民生活的痛苦想到自己、想到高官的舒适生活。强烈的讽刺意味尽在不言之中。

3、学诗歌要在诵读中品味语言、领悟感情。请同学们在熟悉诗歌内容的基础上赏读,赏读字句,体会其妙处,用“---------写出了--------”的句式说一说

生自由诵读

例:“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句写得好,为了早日将粮食抢收进仓,劳动人民为顾炎阳灼晒,为顾自己筋疲力尽,争分夺秒,拼命干活。其中“惜”写出了劳动人民的一种反常心理,耐人寻味,令人心酸。

生赏读、探究、交流、发言

“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写出了当时租税之繁重,百姓生活之困苦。

“少”、“倍”写出了劳动人民日复一日的辛勤劳作。

“吏禄三百石,风晏有余粮”写出当时官员(统治者)的不劳而获,与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劳作却一无所有形成鲜明对比。

“输税尽”点出了劳动人民辛苦劳作却一无所有的根本原因。

“愧”、“不能忘”写出了作者对百姓的同情。

“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写出了农民在烈日下田间劳作的艰辛。

五、学生再读课文,当堂训练。

请同学们再读诗歌,将你的理解融入其中,读出情境、情感,并根据课文内容结合课文插图去想象诗歌所描写的画面。学生分成两组进行想象:

1、动作(如刈麦、拾穗、诉苦等)

2、心情(如劳动不肯休息、听农妇诉苦后的心情等)

词语:一望无际此起彼伏汗流浃背筋疲力尽腰酸背疼声泪俱下忍气吞声

衣衫褴褛面无菜色悲痛欲绝家徒四壁仰天长叹面红耳赤

以“你看:”描述割麦者或拾麦者劳动的场景。(一百字以内)

生读、想象、描述、交流激发想象,再现诗歌意境

2、集体背诵,了解古诗押韵的一般常识押“ang”韵

六、总结扩展。

读以下二则材料,并在课后动手去搜集更多的相关材料,想一想与同学议一议,写出你的感想,班级交流。

1、古诗中有许多反映百姓辛勤劳作却一无所有的诗句,如:“陶尽门前土,屋上无片瓦”《陶土》。“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悯农》。

2、“中国26省市免征农业税,7.3亿农民特告别皇粮国税”--------升华认识,感受今天美好生活

《观刈麦》描写了一家农民辛苦劳碌的场景和一位贫妇人的悲惨遭遇,揭示了农民的辛苦和赋税的繁重,也表现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这首诗中,白居易以自己的深切感受,把农民的生活和作为朝廷官员的自己做了对比,就是希望朝廷有所感悟,手法巧妙委婉,可谓用心良苦。想想我们伸张在新中国,红旗下,党中央国务院,在三减轻农们的负担,我们这些农家的孩子没有理由不去珍惜现在的幸福时光,好好学习。

写作手法:白居易是一位最擅长写叙事诗的艺术工匠。他的叙事诗能曲尽人情物态,把其中所叙之事写得曲折详尽,娓娓动听。而且,总是有着心灵的揭示,因而总是蕴涵着感情。本诗充满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和怜悯。诗中写事与写心的完美统一,较之一般的叙事与抒情的统一,更能震撼人心。诗中运用对比,不仅把劳动人民的贫困、善良与地主阶级的奢侈、暴虐作了对比,而且还把自己的舒适与劳动人民的穷苦作了对比。

七、布置作业:背诵全文

教学反思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人的内心深处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总希望自己是第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讨者”。为了使学生阅读兴趣更强烈、更持久,做到自主学习,有所发现,我让学生反复读,在读后抓字词自由赏析,在赏析的基础上想象自己进入了情境。由于学生兴趣盎然,思维也特别活跃,积极性也补调动了,真正让学生“乐学”、“会学”。“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我会将这一教学中永远的真理体现在每一节课堂中的。

《观刈麦》教学设计 篇3

导入新课:

同学们,前几天,我看到这样一首小诗:五月的心情是土地开出的花朵,它笑意盈盈,那笑是麦子散开的麦芒,那笑是刈麦人上下俯仰的身浪……

这首诗字里行间饱含的丰收的喜悦和满足,深深地打动了我。

然而,五月的心情却不全是这样。曾经的五月,也是麦收的季节,诗人白居易在田埂边看农民割麦,写下了《观刈麦》这首诗,今天我们就一起去感受一下他不一样的“五月的心情”。(板书课题作者)

谁来说说自己所知道的白居易的情况

大家了解得可真不少,看来同学们昨天预习得很充分。老师也整理了一些有关白居易的资料,我们一起来看一看。

(出示幻灯片)简介作者:白居易(772——846),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唐代诗人。白居易是新乐府运动领导人之一。提出“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时而作”的口号,《长恨歌》《琵琶行》是两首杰出的'长篇叙事诗,代表了白居易诗歌艺术的最高成就。

请同学们大声朗读这段文字,选择自己认为重要的内容记录在书上。

有人说“诗歌的灵魂是朗读”首先请同学们大声朗读诗歌,在朗读时注意读准字音和节奏。

活动一初读诗歌,读准字音

活动要求:大声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和节奏。

活动方式:个体自读,圈画生字—集体释疑—小组确立朗读方式—合作试读—四个组代表展示——集体齐读

同学们在朗读时觉得那些字需要注意读音?在小组朗读的时候注意正音,其他小组适时点评。

同学们读得真不错,今天我看到了我们同学最认真的读书姿态了。非常感谢刚才几个小组同学的精彩展示。同学们,一首好诗是可以不断让人挖掘的,也是可以不断打开的。下面我们就来看一看这首诗歌的大意,请同学们对照书下注解,理解诗歌的意思。

活动二再读诗歌,读懂意思

活动要求:争取字字落实,注意译后句子通顺流畅。

活动方式:释疑解惑—1+2互译(读、提醒重点字词、译)—合作试译—全班展示(友情提醒:互译时,善于利用书下注释;翻译过程中,其他小组可及时补充或修正哟!)

这个小组的同学翻译得很准确,我们其他小组的同学也及时进行了补充。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我们小组之间的互助越来越好了。我们已经知道了诗的意思,能不能试着归纳一下这首诗主要描写了什么?我们能不能从中选择一组诗句,发挥自己的想象,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把它描绘出来?

活动三结合诗句,想象画面

活动要求:小组选定一组诗句,发挥想象,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出诗句所描写的表现农民辛苦生活的画面。

活动方式:小组选定画面——交流讨论,补充完善——小组1+1展示(读诗句,有感情朗读小组描写的画面)

听了同学们的描述,我的眼前仿佛看到了那些汗流浃背,一刻也不肯休息的农民,看到了那个不堪重负,生活凄惨的母亲。同学们能不能用一个字来形容一下这些人的生活?“苦”(板书)

当站在田头的白居易看到这样的情景,他会想些什么呢?请同学们找出相关的诗句,大声读一读,体会作者的感情。

活动四体会感情,探究主旨

活动要求:作者面对此情此景想了些什么?表达了什么感情?

活动方式:个体思考——组内交流——小组展示

补充介绍写作背景总结

作者在深深的自责,暗自惭愧。官吏的丰衣足食和农民的痛苦遭遇形成鲜明的对比。诗人由农民生活的痛苦联想自己生活的舒适,感到惭愧,内心久久不能平静。板书“愧”

于是用笔歌其事,表达自己对农民的深切同情和关心。也希望能引起统治者的注意。(板书同情关心)

作为一位时刻关注百姓生活的封建文人,白居易在他的其他诗歌作品中也曾经描述了当时普通老百姓的生活,我们大家一起来读一读这些诗句。

(出示幻灯片)

调节时间

学习了《观刈麦》这首诗,再读到刚才的这些诗句,你有怎样的感受呢?用一句话来说一说。

总结: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了《观刈麦》这首诗,了解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最后让我们带着这种感情再把这首诗歌一起来读一读。

《观刈麦》教学设计 篇4

与能力:

了解写作背景,诗人表达的,品味的凝练、生动。过程与方法:

熟读诗歌,体会诗人境,品析诗词,体会诗歌的主旨。情感态度价值观:

珍惜,学会。:

一、导入:

唐诗宋词是我们中华民族最宝贵的文化财富之一。在唐诗文化的进展中,不泛卓越的人,比如:诗仙-----李白、诗圣-----杜甫。今天,我们再来走进一名领导级的诗人:他是唐诗人中留下作品最多,上至宫廷、下至民间,备受人们欢迎的“诗王”----白居易。

二、学习流程:

1、作者知多少?

白居易(772-846),唐代著名现实主义诗人。字乐天,号香山居士,著有《白氏长庆集》。

早年家境贫寒,对下层人民的生活疾苦多有了解。是个同情人民,敢于反映民间疾苦,敢于揭露官场贵族黑暗面的官吏和诗人。他的诗歌通俗易懂、流畅自然。

我们曾学过他的《赋得古原草送别》,《钱塘湖春行》,《忆江南》等。

2、解说:

《观刈麦》是唐宪宗元和二年(公元807年)白居易任周至县(今陕西省西安市西)县尉时写的'.县尉缉捕盗贼、征收捐税等,需要到民间查访。在查访中,作者亲眼看到了农民的辛勤和悲惨生活,大有感触,从而写出了这首反映当时实际的好诗篇。

观刈麦,就是看割麦子。

3、检查预习:

①fù()陇黄

②荷()箪()食

③饷()田

④南gāng()

⑤悬bì()筐

⑥吏lù()

4.5、二人结组,互相检查,生范读后齐读。整体感知:

⑴.这首叙事诗描绘了哪些人?哪些事?

⑵.全诗可分为几部分?

6、小组互动,赏析:

要求:

⑴口述自己读懂了哪个词语,哪个?

⑵小组派把最佳成果进行整理

⑶派代表,代表发言时,同组成员可以补充遗漏的。“农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下文要说的就发生“人倍忙”的五月。这两句总领全篇,而且一就流露出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的同情;

“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一派丰收景象,大画面是让人喜悦的。可是谁又能想到在这丰收景象下农民的悲哀呢? “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这四句正面收麦劳动。他们脸对着大地,背对着蓝天,下面如同笼蒸,上面如同火烤,但是他们用尽一切力量挥舞着镰刀一向前割去,似乎完全忘记了炎热,因为这是“虎口夺粮”,必须抓紧呀!天气如此之热,白天又如此之长,而人们却竭力苦干,就怕浪费一点时间,可见人们对即将到手的麦子的珍惜程度。“惜”字在这里用得非常好,是用一种违背人之常情的写法来突出人们此时此地的感情烈度。白居易的《卖炭翁》中有“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之语,“愿”字的用法与此处“惜”字的用法正同

7、思考:

⑴、这首诗重点描绘了哪两个场景?

⑵、这两个场景有什么联系?

作品的题目叫《观刈麦》,而画面上实际出现的,除了刈麦者之外,却还有一个拾麦者,而且作者的关心也恰恰是更偏重在后者身上。他们二者目前的贫富苦乐程度是不同的,但是他们的命运却有着紧密的联系。今日凄凉可怜的拾麦穗者是昨日辛劳忙碌的刈麦者;又安知今日辛劳忙碌的刈麦者明日不沦落成凄凉可怜的拾麦者呢?只要有繁重的捐税在,劳动人民就永远摆脱不了破产的命运。作者在这里对当时害民的赋税制度提出了尖锐批评,对劳动人民所蒙受的苦难寄寓了深切的同情。而且不是一般的同情,是进而把自己摆进去,觉得自己和劳动人民的差别太大了,自己问心有愧。

8、中心思想:

这首诗通过描写割麦者和拾麦者的艰辛,反映了繁重的赋税给人民带来的苦难,表达了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讽刺了封建统治者的不劳而获。

9、拓展:

⑴生活:

繁重的赋税是古封建劳动人民苦难的根源。而今天,党中央、国务院不断加大“两减免、三补贴”等政策的实施力度。即:减免农业税、取消除烟叶以外的农业特产税,对种粮农民实行直接补贴,对部分地区农民实行良种补贴和农机具购置补贴。

对此,你有什么想法?

目的:今昔对比,培养热爱生活,珍惜幸福,学会感恩的生活态度。

⑵生活再现:

食堂里,我们经常会看到餐桌上那些零零散散躺着的各种馅饼,有的只是被人咬了一口,有的只是被人吞了夹馅,甚至有的只是沾了点灰尘,就被人扔在那里------有人说,那怕什么,家里有的是钱:有人说,,不能吃脏物;有人说,地盘我做主------众说纷纭,你对这件事是怎么看的?请谈谈你的想法。(培养学生口语交际能力、表达能力)

10、作业:背诵诗歌

宜安镇

张素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