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故事》读后感
老地方整理的《三国故事》读后感(精选5篇),希望这些优秀内容,能够帮助到大家。
《三国故事》读后感 篇1
《三国演义》中人物众多,头号反派是曹操。曹操被称为“奸雄”,给我印象最深的是他的“多疑”。
曹操到底有多疑?看几个例子你就知道了。
第一个例子。赤壁大战前,曹操命令荆州将军蔡茂、张云训练水军,并派蒋干以老同学身份过江劝东吴将军周瑜投降。周瑜看到蒋干的到来,命令人们假装蔡茂、张云连接东吴,骂曹操,同时在营寨宴会上,宴请蒋干,晚饭后假装喝醉,拉蒋干同床休息,让他有机会偷看秘密文件,也让人们在半夜“悄悄”报告说江北蔡,张要开始。蒋干溜回曹营一报,曹操疑心大起,立即斩蔡、张二将。曹操的疑心病发作是赤壁之战失败的祸根。
第二个例子。曹操率军与刘备军队隔汉水对峙,诸葛亮命令士兵夜夜击鼓鸣炮,使曹军心惊不已。曹操怀疑诸葛亮可能有诡计,于是撤退30里,刘备军队顺利渡过汉水。刘备过江扎下营寨,曹操看到刘备背水扎寨,又怀疑起来,不敢主动进攻,使刘备从容站稳了脚跟。两军交战时,刘备带领部队沿河逃跑,在路上留下许多武器。曹兵一个接一个地捡起来。曹操怀疑诸葛亮有欺诈行为。相反,他命令退伍军人,并被敌人抓住机会反击。真是应了诸葛亮的那句话:多疑多败。
第三个例子。关羽战败麦城被孙权杀害,孙权将关羽首级献给曹操。曹操看到关羽的首级后大吃一惊,头痛得要命。曾经为关羽刮骨疗毒的名医华佗被邀请为他看病,华佗说曹操的.病要打开脑壳才能治愈。曹操一向多疑,以为华佗想为关羽报仇,把华佗关进监狱。一代名医很快不明不白死在狱中,不久曹操也病死了。他这次疑心病发作,也断送了自己的生命。
曹操出生在一个群雄并起的乱世。战争中的多疑可以看作是谨慎。但多疑不能明确,也一意孤行,那就是害人害己。
《三国故事》读后感 篇2
读了《三国故事》这本书,里面许多的英雄人物、历史事件和典故让人意味深长。不愧能成为家喻户晓的古典名著,让人受益终生。
刚开始读的时候,我还觉得这本书刻画的人物形象特征生动有趣。刘备,从一开始的桃园三结义这个故事中就让我对他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他非常重情重义,因为自身实力有限,在诸侯混战过程中屡屡遭受失败。但是因为他始终坚持以德服人的行为准则,受到众多人的尊敬。最后他通过坚持不懈的努力,建立了蜀汉政权。而后又因为关羽被东吴所害,刘备不听群臣劝阻,执意发动对吴国的战争,结果兵败夷陵,最终抱憾病逝于白帝城。
做人以德为念,重情重义,的确值得颂扬,但同时也要明白严于律己宽以待人的道理。
我不由得想到了我二年级的时候,一天晚上,宿舍的舍友满头大汗地跑回来,急急忙忙地说隔壁宿舍有人抢了他的'东西,叫我们都去帮他一起拿回来,其他几个舍友听了也赶快爬起来跟着他往外冲出去了。就这样,我们一群人浩浩浩荡荡地来到了那位抢东西的同学宿舍,当时,也许见我们人多,三言两语的他就把东西还回来了,我们一群人凯旋而归。
正当我们打闹谈论间,班主任老师就来到了宿舍,旁边还站着那个带着哭腔的同学。经过一番义正辞严的汇报,我们被批评教育了一番,还写了检讨,汇报给了家长……在我们看来是义举的行为,实则是给其他同学带来了心理伤害,也造成了不良的影响,遇到事物应当第一时间向老师汇报沟通协调解决。这也让我们更明白了同学之间应当团结友爱。
读完了这本书以后,受益良多。尤其让我明白应该宽以待人,与人为善,严于律已,戒骄戒躁,真诚交友。
《三国故事》读后感 篇3
《三国演义》是我和爸爸最喜欢读的书,从小爸爸就经常给我三国的历史故事,因为爸爸认为三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除春秋战国时期外最值得大书特书的一段历史。当我读到关羽之死的时候,不禁眼里含满了泪水,英雄末路时令人不胜感概。
关羽一生忠义、义薄云天,人称关公,温酒斩华雄一战成名,白马坡斩颜良诛文丑、过五关斩六将义无反顾......他是立下赫赫战功的盖世英雄。但是英雄也不是完人,英雄也有失误,而且是足以致命的失误。“大意失荆州”、“败走麦城”、关羽父子同死,结果使得刘备从四川起兵东征为他报仇,却又被陆逊火烧连营,兵败夷陵,国力损失过半。诸葛亮隆中对为刘备设计的战略是,雄据荆、益二州,外连东吴,内修政治,然后两道北伐,统一中原,恢复汉室。最后因为关羽的“大意”,隆中对的.战略完全被破坏,两道北伐成了六出祁山,刘备大业终于无法完成。
关羽之死,自大之祸。他虽然勇冠三军,但却过于自负,甚至关羽最看不起的人是孙权,他把自己比为虎,比喻孙权作犬。结果却被孙权的大将吕蒙、陆逊出奇兵打败。骄兵必败,这是中国传统的智慧。战争如此,我们在学习中也是如此,尤其是我在编程的学习过程中,看到好似简单的题目,我就不自觉地说“垃圾”,结果却因为一些小小的“大意”,程序调试却花费了大把大把的时间。
牢记骄兵必败的道理,刻苦学习,谦虚谨慎,不骄不躁,这是读关羽大意失荆州留给我的启示。
《三国故事》读后感 篇4
《三国演义》是我和爸爸最喜欢读的书,从小爸爸就常常给我三国的历史故事,由于爸爸以为三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除年龄战国时期外最值得大书特书的一段历史。当我读到关羽之死的时候,不禁眼里含满了泪水,英雄末路时令人不胜感概。
关羽一生忠义、义薄哉轨,人称关公,温酒斩华雄一战成名,白马坡斩颜良诛文丑、过五关斩六将义无反顾他是立下赫赫军功的盖世英雄。但是英雄也不是完人,英雄也有失误,而且是足以致命的失误。“大意失荆州”、“败走麦城”、关羽父子同死,结果使得刘备从四川起兵东征为他报仇,却又被陆逊火烧连营,兵败夷陵,国力损失过半。诸葛亮隆中对为刘备设计的战略是,雄据荆、益二州,外连东吴,内修政治,然后两道北伐,同一中原,恢复汉室。最后由于关羽的“大意”,隆中对的战略完全被破坏,两道北伐成了六出祁山,刘备大业终于无法完成。
关羽之死,自大之祸。他固然勇冠三军,但却过于自负,甚至关羽最望不起的人是孙权,他把自己比为虎,比喻孙权作犬。结果却被孙权的大将吕蒙、陆逊出奇兵打败。骄兵必败,这是中国传统的聪明。军事战役如斯,我们在学习中也是如斯,尤其是我在编程的学习过程中,望到好似简朴的`标题题目,我就不自觉地说“垃圾”,结果却由于一些小小的“大意”,程序调试却花费了大把大把的时间。
牢记骄兵必败的道理,耐劳学习,谦虚谨严,不骄不躁,这是读关羽大意失荆州留给我的启示。
《三国故事》读后感 篇5
最近,我读了四大名著之一的《三国演义》。书中资料讲的是东汉末年,天下分崩临析,战争纷起,曹操、刘备、孙权三方势力逐渐崛起。构成魏、蜀、吴三国鼎立之势,三国逐鹿,造就了许多独具特色的人物:上知天文,下知地理,足智多谋的诸葛亮,忠厚义气,骁勇善战的关羽,勇猛过人,粗中有细的张飞,才华横溢,心胸狭窄的周瑜,胸怀大志、知才善任的孙权,文韬武略、为人奸诈的枭雄曹操……
其中我最敬佩上知天文、下知地理、足智多谋的诸葛亮。为什么我最佩服他呢?正因他十分机智,就拿《草船借箭》那个故事来说吧
那个故事中,周瑜故意刁难诸葛亮,命他在十日之内造完十万支箭。应对这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孔明有信心的`回答说不须十日,三日便可完成,并立下军令状。鲁肃十分担心。孔明却一点也不着急,他请鲁肃接二十条船给他。每个船上都要三十个人,还要扎草人一千个,并排列在船的两侧。
两天过去了,到第三天四更时,诸葛亮突然派人来请周瑜了,说他必须要同去取箭,周瑜将信将疑地和诸葛亮一起出发了。
五更时分,船队接近曹军水寨。孔明令船只一字排开。军士擂鼓呐喊。曹军水军都督听到战鼓声和呐喊声,心想必须会有埋伏,便让万余名弓箭手在江边一字排开,向江中放箭。当稻草人上的箭插满时。诸葛亮立即吩咐士兵把船只调头迅速离开了。到了营寨,周瑜有点不坚信。派人把草上的的箭数了数,的确有十万多只。从此以后,周瑜再也不为难诸葛亮了。
诸葛亮用他的才智取得了心胸狭窄的周瑜的信任。这就是我最敬佩诸葛亮的原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