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传》读后感
老地方整理的《名人传》读后感(精选4篇),希望这些优秀内容,能够帮助到大家。
《名人传》读后感 篇1
《名人传》由法国著名作家罗曼·罗兰的《贝多芬传》、《米开朗琪罗传》和《托尔斯泰传》组成,它们均创作于二十世纪初期,无论在当时是在后世都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在这三部传记中,罗曼·罗兰没有拘泥于对传主的生平做琐屑的考述,也没有一般性地追溯他们的创作历程,而是紧紧把握住这三位拥有各自领域的艺术家的共同之处,着力刻画了他们为追求真善美而长期忍受苦难的心路历程。罗曼·罗兰称他们为“英雄”,以感人肺腑的笔墨,写出了他们与命运抗争的崇高勇气和担荷全人类苦难的伟大情怀,可以说是为我们谱写了另一阕“英雄交响曲”。
早在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名人传》就由我国著名翻译家傅雷先生译成中文,一流的传主、一流的作者加上一流的译者,使这部作品很快即成为经典名著,时至今日仍深受广大读者的喜爱。二十世纪的前半期是人类历史上风云激荡也苦难深重的时期,罗曼·罗兰创作《名人传》,傅雷先生翻译《名人传》,都是有感而为,是要从这些伟人的生涯中汲取生存的力量和战斗的勇气。傅雷先生说,“在阴霾遮蔽了整个天空的时候”,他从《名人传》中得到的启示是:“惟有真实的苦难,才能驱除浪漫底克的幻想的苦难;惟有克服苦难的壮烈的悲剧,才能帮助我们担受残酷的命运;惟有抱着‘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的精神,才能挽救一个萎靡而自私的民族……”
那么,对于今天的读者来说,《名人传》又能给予我们什么呢?在一个物质生活极度丰富而精神生活相对贫弱的时代,在一个人们躲避崇高、告别崇高而自甘平庸的社会里,《名人传》给予我们的也许更多是尴尬,因为这些巨人的生涯就像一面明镜,使我们的卑劣与渺小纤毫毕现。我们宁愿去赞美他们的作品而不愿去感受他们人格的伟大。在《米开朗琪罗传》的'结尾,罗曼·罗兰说,伟大的心魂有如崇山峻岭,“我不说普通的人类都能在高峰上生存。但一年一度他们应上去顶礼。在那里,他们可以变换一下肺中的呼吸,与脉管中的血流。在那里,他们将感到更迫近永恒。以后,他们再回到人生的广原,心中充满了日常战斗的勇气”。对于我们的时代,这实在是金石之言。
《名人传》非常好地印证了一句中国人的古训:古今之成大事业者,非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韧不拔之志。贝多芬的“在伤心隐忍中找栖身”,米开朗琪罗的“愈受苦愈使我喜欢”,托尔斯泰的“我哭泣,我痛苦,我只是欲求真理”,无不表明伟大的人生就是一场无休无止的战斗。我们的时代千变万化,充满机遇,我们渴望成功,但我们却不想奋斗。我们要的是一夜成名。浮躁和急功近利或许会使我们取得昙花一现的成就,但绝不能让我们跻身人类中的不朽者之列。因此,读读《名人传》也许会让我们清醒一些。译林出版社新出版的《名人传》在尊重傅雷先生原译的基础上,校订了旧版本的排印错误,对一些常见的人名和地名采用了现行译法,原来夹在文中未译的一些外文人名和地名也尽可能地补译成了中文,这是为今天的读者做了一件好事,使他们能够更方便、更好地阅读这部作品。
《名人传》读后感 篇2
翻开《名人传》,在首篇的引言中有这样一段话:“我们周围的空气多沉重。老大的欧罗巴在重浊与腐败的气氛中昏迷不醒,鄙俗的物质主义镇压着思想,阻挠着政府与个人的行动。社会在乖巧卑下的自私自利中而死,人类喘不过气来。打开窗子罢!让自由的空气重新进来!呼吸一下英雄们的气息。”
描写了一个音乐家,一个雕塑家,一个小说家,他们在各自人生忧患困顿的征途上,为寻求真理与主义作做出的艰苦努力,为后世留下了享受不尽的精神食粮。
面对痛苦,面对孤独,贝多芬选择了坚持自己的信念。作为一个听不到任何声音的音乐家,他给人一种傲慢的错觉。对于政治上的腐败,以及无情的战乱,他却选择了反抗,为了和平。贝多芬曾经说过:只要是为了获得更美的`景物,任何规律都可以破除。
而米开朗琪罗又何尝不是呢?为创造能够表现出真善美的不朽杰作而献出了毕生的精力,因为他相信,只要自己的灵魂能够坚忍果断,不因悲苦而一味深沉,那么就一定会冲破精神上的束缚,奔向他的人生理想
托尔斯泰则用他的笔描写当时社会的阴暗,对神的信仰使他坚持不懈地用笔向人间播撒爱的种子
在三位伟人所演绎的故事中,我最敬佩的是贝多芬,他在双耳失聪时,还坚持自己的创作;无论家境多么艰苦,他却从来没有放弃过自己的梦。在如此艰苦的条件下,他却从来没有放弃自己追求的梦想。在如此艰难困苦的条件下,他完成了自己的著作,如《田园》、《第六交响曲》等。贝多芬的一生可以说生活在水深火热中,但是他并没有放弃,只是为了坚守自己的梦想。
面对人生的劫难与世间的悲苦,三个人从来没有一丝惶恐与颤抖,他们英雄的姿态是那么的桀骜不驯,他们从不讳言痛苦,他们绝不向命运屈服,他们坚信只要自己的灵魂能够坚忍果敢,不因悲苦与劫难而沉沦,那么定能冲破肉身的束缚,奔向人生的崇高境界。
相关阅读
《中国历史文化名人传》丛书
昨天,作家出版社主持出版的《中国历史文化名人传》大型丛书第一辑第一阶段推出五辑50册在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上推出,该丛书集中了文学界和文化界的一批知名传记作家,后续出版计划正如期进行。
中国作家协会于20xx年初作出决定,用五年左右时间,集中文学界和文化界的精兵强将,创作出版《中国历史文化名人传》大型丛书。这项原创的纪实体文学工程,预计出版120部左右。编委会与各方专家反复会商,遴选出在中国文化发展史上产生过重大影响的120余位历史文化名人。
作家出版社总编辑黄宾堂介绍,在作者选择上,丛书采取专家推荐、主动约请及社会选拔的方式,选择有文史功底、有创作实绩并有较大社会影响,能胜任繁重的实地采访、文献查阅及长篇创作任务,擅长传记文学创作的作家。
为了保证丛书的高品质,作家出版社聘请了学有专长、卓有成就的史学和文学专家,对书稿的文史真伪、价值取向、人物刻画和文学表现等方面总体把关,并建立了严格的论证机制,从传主的选择、作者的认定、写作大纲论证、书稿专项审定直至编辑、出版等,层层论证把关。
记者了解到,《中国历史文化名人传》创作的总体要求十分严格,要求必须在尊重史实基础上进行文学艺术创作,力求生动传神,追求本质的真实,塑造出饱满的人物形象,具有引人入胜的故事性和可读性,反对戏说、颠覆和凭空捏造,严禁抄袭,作家对传主要有客观的价值判断和对人物精神概括与提升的独到心得,要有新颖的艺术表现形式,新传水平应当高于已有同一人物的传记作品。
《名人传》读后感 篇3
如果不是因为居里夫人,或许镭元素的发现还得晚上个好多年。
斯坨夫人所写的《汤姆叔叔的小屋》引发了一场黑奴战争,而居里夫人引发了一场科学战争。
我曾经学过一篇课文,它讲述了居里夫人是如何苦心研究从而发现镭的,我觉得居里夫人是一个坚韧的女性,她日以夜继地进行科研。她以美貌为代价换取了镭的发现,她亘古地成为了物理学上的里程碑,物理量。
居里夫人Marie Curie,法国国籍,波兰科学家,研究放射性现象,发现镭和鄱两种放射性元素,一生两度获诺贝尔奖。作为杰出科学家,居里夫人有一般科学家所没有的社会影响。尤其因为是成功女性的先驱,她的典范激励了许多人。很多人在儿童时代就听到她的故事,但得到的多是一个简化和不完整的形象。就比如说我最初得知居里夫人时,唯一所了解的也只是她发现了镭,其余的一概不知。世人对居里夫人的认识,很大程度上受其次女在1937年出版的传记《居里夫人》所影响。这本书美化了居里夫人的生活,把她一生所遇到的曲折都平淡地处理了。美国传记女作家苏珊。昆花了七年时间,收集包括居里家庭成员和朋友的没有公开的日记和传记资料。于去年出版了一本新书:《玛利亚。居里:她的一生》为她艰苦,辛酸和奋斗的'生命历程描绘了一幅更详细和深入的图画。
在世界科学史上,玛丽。居里是一个永远不朽的名字。这位伟大的女科学家,以自己的勤奋和天赋,在物理学和化学领域都作出了杰出的贡献,并因此而成为唯一一位在两个不同学科领域,两次获得诺贝尔奖的著名科学家。爱因斯坦在评价居里夫人一生的时候说:
“她一生中最伟大的功绩——证明放射性元素的存在并把它们分离出来——所以能够取得,不仅仅是靠大胆的直觉,而且也靠着难以想象的和极端困难的情况下工作的热忱和顽强。这样的困难,在实验科学的历史中是罕见的。居里夫人的品德力量和热忱,哪怕只有一小部分存在于欧洲的知识分子中间,欧洲就会面临一个比较光明的未来。”
首先,我赞扬的是居里夫人的刻苦努力。
居里夫人有美貌的容颜,为她倾心的男士不在少数。可是,她却毅然投身科研事业,任凭烟气吹皱了她的额头,任凭化学试剂腐蚀她秀美的双手,她仍旧工作,不曾停止。
现在的世人大多注重外貌。他们想着,怎样才可以有白皙的皮肤,怎样才可以有挺拔的鼻梁,往往却忽视了内心的培养。容貌终究是暂时的,人总会老去,而永恒的是他们的精神或者是他们的成就。
其次,我赞颂的是居里夫人的淡泊心志。
俗话说:“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诺贝尔是一个至高的荣誉。居里夫人在两度获得诺贝尔的同时,饱受人们的赞誉,可她却仍旧视功名于尘土,甚至把奖牌当做玩具赠予年幼的儿女。她将荣誉抛至脑后,停留在她脑中的,唯有公式、研究、药剂……
可现在,人们越发地物质化,把荣誉,把钱财视为至宝,却堕入虚荣中,将自身的才能磨得尽失。
居里夫人是值得我们学习的榜样,她坚持不懈的精神,她淡泊物质的心境都是我们要学习的。即使到现在,居里夫人逝世已久,她留给我们的科学财产却仍是巨大的。
希望现在的我们,也能真切地感受到居里夫人的精神力量,然后学有所成,为祖国争得荣誉争得喝彩。
《名人传》读后感 篇4
生命绽放的炫丽花朵 痛苦和磨难造就伟人。——题记
我国先哲孟子曾说过:“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这在《名人传》的三位主人公身上得到深刻体现。
他虽出身贫寒,但成为一代伟人;他虽相貌丑陋,但心灵无比坚强;他虽双耳失聪,但创造了一首首优美的旋律。他是一位自尊心极强的音乐家,他一直相信,“谁也无法战胜我,我要死死扼住命运的喉咙”。他,就是贝多芬。一个被我们熟悉而又陌生的伟人,我们所熟悉他的歌曲,但我们所陌生他的人生经历。
他的身上集中表现了英雄主义和伟大人物的信仰,以此对抗现实的庸俗和丑恶。面对困难,似乎没有什么能使他屈服,他以自己的创作风格扭转了维也纳当时的轻浮作风。他把一生的苦难,铸成一只只优美的乐曲奉献给世人,用自己苦难的一生,阐述着:苦难并不是消磨意志精神的恶魔,而是成就人生和事业的砾石。
贝多芬虽生活在“无声的世界”,却创造了世间最美的旋律。
天才,尤其是是具有伟大创造能力的天才,通常有一种异于常人的禀赋,米开朗琪罗就是这样的人。孤独以及与他形影不离的痛苦都不能将他打倒,艺术的狂热顽强地支撑这个“工作狂”,以至于创造出了丰硕的成果。
正如米开朗琪罗所说的,他生活“在一种忧伤或者说癫狂的状态之中”由于常年生活在痛苦之中,他终于对痛苦产生了一种兴趣,他从中找到了一种苦涩的快乐:“越是使我痛苦的就越是让我喜欢。”对他来说,什么都是痛苦的由头,包括爱,包括善。
米开朗琪罗同约翰.克里斯朵夫和哈姆雷特一样,他们都具有英雄的天才却没有英雄的意志。虽然他与贝多芬都可以统称为“孤独的人”,但两人的心灵却截然不同,贝多芬是因人们的过错而忧伤的;他生性活泼开朗,他渴望欢乐。米开朗琪罗是心中存着忧伤,他让人害怕,大家都本能地在躲避他。所以他在自己周围造成了一片空白。成为了真正的—孤单人。
他是一个天才,是一个癫狂的天才,对他来说,他的生活只有工作,直到临终的前几天还整天站着塑像,终于留下来传世的杰作。
他没有像米开朗琪罗“艺术应该由贵族而非平民去搞的”的'阶级偏见,却有像贝多芬一样的惨痛童年和丑陋的外表,但同他们一同被称为痛苦与磨难中的伟人。他就是“俄国的一面镜子”—列夫.托尔斯泰。
他从小独自承担着丧失父母的痛苦,青年又因相貌丑陋而受到排斥,后来他凭借着顽强的信念,获得了地位和财富,但他又为自己的富有而感到羞涩,他同情下层的民众,认为他们是同自己拥有平等身份的人,但又对他们缺乏信心。因此,他厌倦了自己的身,生活,在生命的最后一刻,下定了摆脱贵族生活的决心,但又得不到人们的支持。
最令我感到敬佩的就是列夫.托尔斯泰不同于那个时代人们的思想,他不仅用文字来抨击社会对农民的剥削,而且用实际行动去挽救农民的悲惨命运。他听他们接触,与他们做朋友,并把自己的稿费无偿的捐赠给他们。被民众称为“我们的兄弟”。
他们虽然所处的时代和贡献不通同,但他们都是各个时代的伟人,他们面对家庭`生活的不幸和社会的排斥,进行不屈不挠的抗争。真实的苦难使他们直面人生,而与苦难的搏斗则造就了他们的伟大。
同时也告诉我们,痛苦和磨难并非只降临在我们的身上,伟人也不利外,不过要想像伟人那样取得成功必须克服现实生活中的种种困难。
人生难免遇到磨难,生活也并非充满了鲜花和欢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