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新认识你自己优秀读后感
老地方整理的重新认识你自己优秀读后感(精选4篇),希望这些优秀内容,能够帮助到大家。
重新认识你自己优秀读后感 篇1
克里希那穆提的《重新认识你自己》至少有如下两点缺陷:
1.或许因为此书是演说合集,所以某些地方的条理不是很清晰明了。有时长篇累牍在重复同一个话题,推进很慢;有时却又语焉不详,不甚了了。甚至还有跑题、替换概念之处,例如,讨论生理死亡带给人的困扰,最后却在谈心理的死亡(清空)。
2.克氏对现代心理学,尤其是精神分析的潜意识理论有明显的误解与偏见。
然而,瑕不掩瑜,此书依然为“认识自我”提供了很多有价值的观点。
人生的真理、实相在哪里?(既无挣扎又超越时间的境界)
不在宗教里!不在传统、权威里!
在认识自己里!能认清自己的本来面目,就了解真理了。认识自己是智慧的开端。
途径:
只有靠你自己——你和他人,以及你和世界的关系。
因为生活是由关系构成的,所以坐在一个角落里冥想是无济于事的。只有通过观察我与外在人、事及内心种种活动的关系,我才开始认识自己。你是无法透过空想、文字障、期望或恐惧而得到它的。
方法:
观察,极大的觉察力,对自己内心活动的觉察力
觉察整体意识,全观(attention)而不是专注(concentration)
注视着它
单纯地、如实地去看,谦卑
若想开启那扇门,我们必须每天都保持全观而且充满觉察力,觉察自己的每一个思想和言行。
正视你的恐惧、暴力、愤怒、欲望……
惟有这种观察才能看到真相,当心智看到全貌时,自由就来到了。
与真实的自我相处,既不接受它,也不排斥它。既不消沉,也不得意,而只是如实地观照。
你只是觉察,不去纠正,也不指示它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
不要逃避
不比较
尽量观察它,不要为它定型设限,也不要设定立场。既不反对,也不同意,更不批评谴责。观察而不带任何拣择之心。
毫不逃避、辩解、谴责、或压抑地正视它(恐惧)。既不加以判断,也不干预。不去设法解决它,或提起勇气克服它。
不要思考,只是单纯地观察
不加好恶地正视它,既不想去除它,也无意从中解脱,只是观察而已。
大部分人的现状与真相:
我们大多数人都反对暴君式的专制政体,内心却接受了别人的权威或专断,允许他们来扭曲我们的心智和生活。
空虚、迟钝、愚蠢、丑陋、内疚、焦虑不安、二手货
局限的、自我受限制的、被干扰的(表现在对问题、挑战的不当反应)
我们每一个人都有一个想象的或理想的自我,就是那个自我形象彻底蒙蔽了我们的真面目。
逃避(eg.药、参加政治示威、球赛、寺庙、教堂、娱乐……)
只照着成长的环境教给我们的那一套,不假思索地反应着。
分裂:你某一部分的看法和作风跟另一部分好似各自为政。自以为情感丰富,实则相当无情。容易得意,也容易感到无聊。
痛苦、贪婪、嫉妒、怨恨、挣扎、绝望
快感(而不是喜悦、喜乐):
快感是形成社会的基本结构。寻求快感乃是生活的基本需求。然而,快感必定带来痛苦、沮丧、忧伤及恐惧,并由恐惧而滋生暴力。(理解:快感与喜悦、喜乐的区别在于执着,执着会带来不可避免的痛苦。而执着来自于念头、记忆,即思想。所以获得喜悦而不是快感的方法是“当下直接的感受”,不要去思考。你一去想它,喜悦就转为快感了。在这里,思想是有害的!)所谓“活在当下”,就是在刹那间领会其中的美及喜悦,而不眷恋它所带来的快感。
恐惧:
是生活中最大的问题之一。恐惧是由念头(思想)引发的。(作者的重点是:思想既造成了快感,又造成了恐惧。)只有思想停止活动,我们的心智才能看见恐惧(快感)的完整面貌。面对恐惧本身,正视它,观察它;不逃避,不压抑,不去设法解决或克服。与恐惧共存,人心存活于当下,恐惧才无从生起。
暴力、愤怒:
要想超越暴力,既不能压抑它,也不该拒绝它。我必须正视它,研究它,跟它亲近——观察、觉察。如果你正视它,深入它,它就会消失。
(补充:葛印卡的内观开示对此有更细致、实用的阐述。有些智者的教导是,在愤怒的时候观察“愤怒”,这样它会自然消失。这个方法没错,但很难真正做到。原因在于,愤怒是无色无味无形的,它只是一种情绪。当你在观察愤怒的时候,你只会观察到让你愤怒的对象(某某人、某某事),然后你甚至会更加愤怒!那么应该怎么做?不要观察愤怒,取而代之的是观察你的呼吸和身上的感受。因为愤怒与你的呼吸、身上感受的变化是一个硬币的正反面,是密切相关,直接联系的。而正因为呼吸、身体的感受是可以直接观察到的,所以更加直接有效。这就是内观的基本原理。)
恐惧、快感、悲伤、思想及暴力,全都是密切相关的。
人际冲突:人际关系时常是建立在塑造的假象(image)与防卫机制上的。
比较:这种不断与某人或某事较量的习惯,是冲突的主要原因。尽管你早有应该成为怎样的人以及应该如何待人处事的概念,事实上,你却活得完全不是那么一回事。总想与理想中的自己一样,是形成矛盾、困惑与冲突的主因之一。
另一个原因是欲望:欲望本身就是一种矛盾,我们时常想要的,总是与事实相反的东西。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必须毁掉欲望,或者压抑、控制、升华它。我们只需要单纯地正视欲望的本质,而不是它的对象。我们的内心就是因为这些追逐快感和逃避痛苦的欲望,才不断陷入矛盾之中。
与真实的自我相处:
彻底的自由:如果你说,你已经从某个东西中解脱了,那也只是一种反应而已,其实它根本与自由无关。反抗也并不是自由,而只是一种反应(reactive,已经受制于对方,而不是主动、自发、自主的)。因为你跳出这个模式,又会陷入那个模式之中。自由乃是一种心智状态,它不是从某种东西挣脱的自由,而是一种自由的意识,一种可以怀疑和追问一切的自由。它强烈、活跃而富有生气,因而能清除依赖、奴役、臣服、逆来顺受的阴影。这种自由意味着彻底的孤独。
孤独是清理记忆、限制、昨日的怨言和牢骚这种种垃圾,孤独是丢开别人的看法,与真实的自我和平共存。
如实观照自己的内心感受(焦虑、嫉妒……),而不要习以为常。我们能不能既不接受它,也不排斥它,既不消沉,也不得意,而只是如实地观照?
时间:
心理上的时间,它就是观念(思想)与行动之间的空隙。
(理解:所谓的时间其实是不存在的,没有实体,只是一个概念。真正存在的仅仅是当下这一刻。时间并不是像水那样的实物,一点一滴地在流失。只有当下这一刻和行动,才是实相。行动是当下直接的表现,既没有过去,也没有未来,它必定属于现在。但由于行动常常带来吉凶难卜的后果,于是我们常去设想(思考过去、盘算未来),期待它能带给我们一些安全感。思想是永远不会安于当下的,它要么在过去,要么在未来。于是思想就这样创造出时间这个空隙,而引发悲伤、痛苦、希望、懊悔、恐惧……如果思想能安住于当下,或者思想完全不活动,这些困扰便可消除——对死亡的恐惧,也同样来源于思想。)
心理上的死亡:
如果你不能时时刻刻经验心理活动的死亡,就不可能真实地生活。如果你真的想要彻底活出崭新美好的一天,就必须死于昨日的种种,否则你只能像机器一般运转度日。这种像机器一般的心智,是永远无法了解“爱”和“自由”的。
爱:
爱不是:崇拜(上帝)、依赖他人滋养、快感、欲望、臣服、干涉对方、占有控制、比较、义务、责任、悲伤、恐惧、嫉妒、自叹自怜。爱不是思想的产物。练习无法得到爱。
遇见爱:
没有任何动机的热情。
只有在彻底舍弃自我中,爱才能出现。
不再寻找、不再渴望、不再追求了。中心点一消失,爱就出现了。
如果你的心能注视一棵树、天上的星星或闪耀的河水直到完全忘我的地步,你就能体会什么是美了。在我们真正看见的那一刹那,我们就浸淫在爱中了。
时空隔阂:
如果你能全神贯注于一件事情,观察者就消失了,只剩下那股专注力,也就是最高形式的智慧。问题都来自时间,换句话说,我们没有全神贯注。(理解:观察者,我,所拥有的记忆、观念、印象、概念……所有的心理活动,因为都是来自于过去的累积,所以在当下成为了障碍。这种先入为主的印象,阻隔了我去体会了解真正的美,真正的爱!)
思想:
在日常生活中,思想非常重要。在另一种层次上,它却一点价值也没有。
思想维系和延续着昨日的快感,同时也维系着快感的反面(恐惧和痛苦)。
思想不但引发了内心的矛盾与对立,它还将数不尽的快感及痛苦的记忆累积下来,再从这些记忆中复活。
当你完全而彻底专注时,这个观察者、思想者、中心点和自我感觉都会一并消失,在那份专注中,连思想也无影无踪了。
根本就没有安全感这种东西存在。因为没有一件事情是永恒不变的,因此,没有任何关系能带给人安全感。
你可能在幻觉中享受一段美好时光,你也难免在自己的局限中看到一些幻象,例如基督、佛陀或任何你所信仰的对象。信得愈诚,那信心所投射出来的幻觉就愈为清晰,这些都不过是你自己内在的需求和冲动的向外投射。
冥想:
对于实相或真相,一旦我们声称认出它,就表示我们早已从心中投射了一个假象,所以它仍然是思想及时间的产物,而不是真相。凡是思想所能想出来的实相,绝不可能是真的实相。
冥想和专心是两回事。念头跑来跑去并不是问题,让自己觉察每个念头的动向,才是关键所在。
冥想不是控制思想,因为思想一旦受制,就会引发内心的冲突。
冥想就是觉察每个念头和每个感受,绝不加以是非判断,而只是观察。随着它律动,从这份觉察中你会认清思想及感受的所有活动,寂静就会在这份觉察中出现。
如果你学着观察自己,观察自己走路的姿态,吃东西的方式,谈话的内容,如何闲聊、憎恨、嫉妒等,如果你能觉察这所有的一切,而不加拣择,那就是冥想了。(冥想=觉察,而不加判断)
彻底革新:
道心之中就是空寂,它不是来自思想,而是来自觉察。
已经不能再奋斗力争的心,就是道心。在这种心智状态中,你才可能巧遇所谓的真理、实相、大乐、美或爱。
重新认识你自己优秀读后感 篇2
重新认识你自己作者克里希那穆提,阅读这本书大多数都是在临睡前进行的,或许这种心灵类的书籍需要我们静下心来慢慢体会,也许现在的我还不是很能够理解这本书部分的精华,但也行未来的某一天可以理解,这是一本可以反复被阅读的作品。通过书名可以传达一个信息,如何来重新认识你自己,而不是存在于脑海中的旧版的自己,理想中的自己。认识自己需要排除内心的不安与恐惧,这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书中的第一篇就说到没有任何向导,我不能依赖任何人,事实上也没有向导,没有老师,没有权威,只有靠你自己—我和他人,以及和世界的关系。曾经没有接触这些灵性书籍的时候如果看到前面这段文字的时候,我会害怕,会担忧,如果我向往寻求不到帮助的话,我肯定不行。于是一次次不断地向外寻求安全感,可是有所谓永恒吗?有所谓的永久的安全感吗?显然没有,世界上的万事万物都处在不断的变化,正是这些变化让我们不断地变强大。节选部分喜欢的文字:
每天都大死一番,脑细胞才会变得清新、年轻而单纯。
以自由的心去看,一切都是新的。
我们的心智由出生到死亡,一直在不断地接受某种文化的定型,然后形成一个狭隘的自我。
你必须正视当下,才能面对事产,如果你不断逃避当下,不容许它出现在眼前,我怎么能面对它?
想要认识自己,只有在每一个当下整体地审视,而不受时间的限制。只要你的心不再支离破损,你就能看见整个自我。你所见到的这个整体就是真相。
找出个人特有的恐惧模式,然后面对它。
看清真相就是行动,也就是自由。
如果你真得想要彻底活出崭新美好的一天,就必须死于昨日的种种,否则只能像机器一般运转度日。死亡就是彻底让心智空掉,把每天的渴望、快感以及痛苦完全空掉。死亡就是更新,一种突变。在其中思想完全不活动的。因为思想是过去的产物。有了死亡就有完全崭新的东西。从已知中解脱便是死亡,然后你才能真正地生活。
重新认识你自己优秀读后感 篇3
早前一直想读一些灵修方面的书籍,印象中这是第一次正式读印度哲学家的书,因为阅读量非常少,读起来有些困难,充满虚无感,似懂非懂。
翻开书本之前,看着书名问自己三个问题:
1、怎么重新认识自己
2、怎么与自己和谐相处
3、爱是什么?
花费6个小时读完之后,我非但没有找到答案,还否定了过去许多自认为正确的“自问自答”,提出更多的疑问和矛盾。
“你无法邀请微风入室,你能做的只是把窗子找开而已。开窗不表示你在等待,一有等待之心就会形成另一种形式的自欺。”
或许,我可以这样理解,我打开一扇窗,我并没有等待,风也许会进来,也许不会,因为我已然是那一阵风。我向自己发问,答案正是问题的本身。
关于第1个问题的疑问:被翻译的书名误导,原书名是《Freedomfromtheknown》,不知道译者为何命名为《重新认识你自己》。发现我从未真正认识自己,所以谈不上重新。
“想要认识自己,只有在每一个当下整体地审视,而不受时间限制。只要你的心不再支离破碎,你就能看见整个“自我”。你所见到的这个整体就是真相。”
“你一旦认清自己就是恐惧,和恐惧无二无别,自然会停止所有的斗争,然后恐惧就会完全止息下来。”
“想要时时刻刻活得圆满自在,就应该活在事实真相中,不加谴责或辩护,然后你才能彻底认清问题所在,然后问题得以解决。”
如何做到作者所说的正视自己的内心?怎样才能觉察到自己的快感、欲望、痛苦、恐惧、内暴力?我的局限在哪里?
关于第2个问题的疑问:一直认为觉得一个人,只有学会与自己和谐独处,才能更好与他人相处。作者提出让心自由。
“以自由的心去看,一切都是新的。”
“自由乃是一种心智状态,它不是从某中东西挣脱的自由,而是一种自由的意识,一种可以怀疑和追问一切的自由,它强烈、活跃而富有生气,因此能清除各式各样的依赖、奴役、臣服及逆来顺受的阴影。”
“不是先有锻炼而后有自由;自由应该放在起点,而非终点。”
“先死于昨日种种,才可能独处。如果你不再隶属于任何家庭、国家、文化或特定的一洲,你就会有一种局外人的超脱感。如果一个人能如此彻底独处,就能产生赤子之心,也只有赤子之心才能合人从悲伤中解脱。”
“你必须每天都死于一切已知的创伤、荣辱以及自制的意象和所有的经验,你才能从已知中解脱。每天都大死一番,脑细胞才会变得清新、年轻而单纯。”
如何死于昨日的种种,专注此刻,活在当下?保持一颗赤子之心,所所畏,无所惧,无所求,甚至无我的境界。
关于第3个问题的疑问:爱。当然我所指的是爱情。我企图更深刻的了解什么是爱,以为这样便能找到两性的相处之道,找到爱情,找到归属。我对作者所说的爱的理解,更多的是指大爱,对世界的爱。这种在冥想中产生。
“练习某种爱的技巧,也许能合你变得聪明伶俐、更加仁厚、或造就“非暴力”的人格,不过那跟爱仍然是两回事。”
“热情是相当可怕的东西,因为你拥有了它以后,你真的不知道它会把你带到哪里去。”
“放下便是最高不形式的热情,通过彻底的放下,那个被称为爱的东西就会出现了。”
“如果有了爱与美,不论你做什么都是对的,都会带来秩序与和谐。只要你知道如何去爱,一切问题都迎刃而解,你就能随心所欲而不逾矩了”
“一个人如果能真正地爱,必然享有自由,它不是从对方那里掠夺而来,而是自然由内心生起的”
“隶属他人、心理上依赖他人滋养的状态,时常会带来焦虑、恐惧、嫉妒和罪恶感,只要有恐惧,就不可能有爱”
“如果你了解爱,你就不会再追随任何人。爱不是臣服,当你爱的时候,根本没有可敬或不可敬的分别”
“如果你因为责任的缘故,不得不做某件事,你无法爱你所做的事了”
“爱是否包含了义务和责任?它需要使用这些字眼吗?如果你因为责任而去做一件事,那还有爱吗?”这正是我的疑问。爱的所到之外,是否既无责任也无义务可言?是不是,当我已经不再寻找、不再渴望、不再追求,中心点一消失,爱就会出现了呢?
最后我用思维导图做整理的时候,我才发现这本书,通篇都是“如果...就...”的句式,正如扉页所写,克里希那穆提主张真理纯属个人了悟,一定要用自己的光来照亮自己。我这个实用主义者修炼不够,有一个非常肤浅的了悟,书中观点都比较主观自我。我想认识自己的出路还是心理学。
最后一个疑问:如何在一个无我的世界里看到自我?不久将来,我应该还会带着这个问题重新认识这本书。
重新认识你自己优秀读后感 篇4
1、我们总是满足于他人的描绘,这表示我们其实是活在别人的言论中,活得既肤浅又空虚,因此我们充其量只是“二手货”人类;
2、自我探索并不是将自我从世界中孤立出来的病态表现;
3、探索自我丝毫不会使我们变得神经质,因为个人与人类本来就是同一回事;
4、观察我与外在人、事及内心种种活动的关系,我才开始认识自己;
5、如果我们能时时刻刻都在学习,从观察、聆听、注视和行动中学习,那么你会发现,学习是不断进展的,永无过去;
6、只有当你生活中的快乐中断了,或是想要逃避痛苦时,你才会亲眼看到自己的局限;
7、如果一个人已经习惯于波动不安,那表示这个人的心已经迟钝,就好比一个人对身旁的美景视若无睹般;
8、只有当你觉察到自己的限制时,你才会明白自己所有层面的意识;
9、喜悦不是想出来的,而是当下直接的感受,你一去想它,它立刻转为快感;
10、“活在当下”,就是在刹那间领会其中的美及喜悦,而不眷恋它所带来的快感;
11、寻求快感,不断滋养、维系它,乃是生活的基本需求,缺少了它,生活就变得极其枯燥、愚蠢、孤独,而且毫无意义;
12、快感是经由四个阶段产生的,也就是知觉、感觉、接触及欲望;
13、一个不被记忆麻痹的心,才能享有真正的自由;
14、这种想重复快感的需求,才不断带给人挣扎及痛苦;
15、我所害怕的就是过去和未来;
16、该为恐惧负责的就是念头;
17、思想一旦变成一种瞻前思后的心理反射以后,就会造成恐惧及快感,心智便因此而迟钝下来,于是怠惰就难免了;
18、观察者本身就是恐惧;
19、总想和某人或与理想中的自己一样,是形成矛盾、困惑与冲突的主因之一。一个困惑的心,不论做任何事、在任何一种层次上,都是一团混乱的;
20、只有停止比较,才能使自性呈现,能够活在自性中,才能有真正的平安;
21、我们把生命与死亡分开,生死之间的距离就是恐惧,而恐惧制造了间隔生死的那一段时间;
22、死亡就是彻底让心智空掉,把每天的渴望、快感以及痛苦完全空掉;
23、从已知中解脱便是死亡,然后你才能真正地生活;
24、性交能使你在高潮的那一刻完全忘却自我,可是不久你又落回到原来的混乱中,所以你才会渴望不断重复那种没有忧虑、没有问题、没有自我的境界;
25、多愁善感和爱根本没有任何关系;
26、爱不是恨的另外一面,正如谦卑不是虚荣的反面一样;
27、不认识热情为何物的人永远无法了解爱,因为只有在彻底舍弃自我中,爱才能出现;
28、始终在寻觅的心是无法热情奔放的。你停止寻找它,反而可能邂逅它;
29、不再寻找、不再渴望、不再追求了,中心点一消失,爱就出现了;
30、我们只看到由那些词汇所制造出来的意象罢了;
31、一旦体会到他就是那个东西,也就没有什么喜欢或不喜欢的,于是内在的冲突就停止了;
32、没有记忆就没有思想;
33、你必须每天都能死于一切已知的创伤、荣辱以及自制的意象和所有的经验,你才能从已知中解脱;
34、内心享有独处的空间是十分重要的,因为那意味着存在的自由、行动的自由以及任意翱翔的自由;
35、一个人如果总想获取或达成什么,这种拼命奋斗的态度,对我来说就是人生最大的绊脚石;
36、从心理角度来看,没有一件事情是永恒不变的,因此,没有任何关系能带给人安全感;
37、冥想也许可以算是生活中最伟大的艺术了,没有人可以从别人那里学会它,它的美就在于此;
38、冥想就是觉察每个念头和每个感受,绝不加以是非判断,而只是观察,随着它律动,从这份觉察中你会认清思想及感受所有的活动,寂静就会在这份觉察中出现;
39、心智必须先彻底了解自己的念头及感受的整个活动,才可能静的下来;
40、心怀理想是一件很残忍的事,只要你把持着任何理想、信仰或原则不放,你就根本不可能直接看清楚自己了;
41、这份热情的背后是一种没有任何需求的狂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