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导航
老地方 > 百科 > 教学教案 > 正文

语文说课稿

2025/08/30教学教案

老地方整理的语文说课稿(精选4篇),希望这些优秀内容,能够帮助到大家。

语文说课稿 篇1

一、 教材分析:本课是湘教版三年级音乐上册第十一课《小放牛》中的内容,

我将本课定为音乐综合课。演唱歌曲为河北民歌《对十》,它是bE大调,2/4拍的歌曲。这是一首曲调新颖、旋律明快流畅的河北传统儿歌。歌词以对唱的形式、谜语的手法对生活中常见的花卉进行猜谜问答,歌词朗朗上口,儿歌的韵味十足,生动的描述了儿童在猜谜的活动中的天真、浪漫的生活情趣。

二、 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标:以音乐审美为核心,以兴趣爱好为动力,面向全体学生,重视音乐实践的理念和我对教材的理解,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层面出发,我将本课的目标定为以下三个:

1、知识目标:能学会演唱《对十》,能表现歌曲欢乐的情绪;并能边唱《对十》边打霸王鞭

2 、能力目标:能随音乐一边打霸王鞭一边演唱河北民歌《对十》;能与同学合作,为歌曲创编歌词,并唱一唱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能主动参与课堂音乐活动,充分感受河北的艺术文化特色,培养学生的创编能力和热爱民族音乐的情感

三、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材的内容,本课的重、难点是:

1、指导学生用欢快、明亮的声音演唱歌曲《对十》,初步了解和感受河北民歌的特色

2、发挥想象力与同学合作,自己为歌曲创编歌词,并唱一唱

四、根据学生的差异性和结合重点、难点,我采用了谈话法、听唱法、合作学习等教学法综合在一起来进行我以下几个教学环节:

一)谈话导入:

师:同学们,在上课之前老师有一个小问题想问一问大家,有哪位同学去过河北的吗?(1、没去过;2、去过。那你知道河北的小朋友最喜欢的一个传统节目是

什么吗?)。没关系,今天这节课王老师将带领大家去河北观光旅游,看!我们正好赶上他们的一台晚会,你们看那些小朋友在干什么?他们手里拿着的又是什么呢?

参与音乐活动

视频导入:

生:在跳舞,手里拿着霸王鞭。

师:同学们观察的真仔细!说到霸王鞭,这是河北的小朋友最喜欢的一个传统节目,每到过年过节他们都会聚在一起表演,他们手上拿的道具就叫霸王鞭。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小朋友们是怎样打霸王鞭的。(欣赏图片)

师:你看他们手握霸王鞭的中间,用霸王鞭的两端敲击地面、肩头、腿、脚等各个地方。现在王老师也禁不住想来做一做了!(师示范)

师:同学们,你们想学吗?老师编了几个简单的霸王鞭的打法,让我们一起来加入他们吧!现在每个同学的座位下都有一根大家自制的霸王鞭,请大家轻声的拿起来,用右手握住霸王鞭的中间,老师是你们的镜子,请跟我做同一个方向的动作。

(通过视频和问题导入,提高学生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从而全身心的投入到整个音乐教学当中)

二)、学打霸王鞭

(这样是为了让学生感受河北的艺术文化特色,通过聆听音乐融入其中,通过自己的肢体亲身体验河北的传统节目打霸王鞭是如何来做的)

三)、欣赏歌曲,感受特点

1、聆听歌曲,初步感受歌曲

播放歌曲,提问:①请仔细聆听河北民歌《对十》,然后请告诉我歌曲中提到了哪几种花?(水仙、马莲)②那这些花分别开在什么地方呢?(水里、道边)

2、歌曲的演唱形式是怎样的?(对唱)

(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从听觉入手带着问题聆听歌曲,)

四)、学唱歌曲,体验实践

1、有节奏的读歌词(师问生答)

2、用“la”模唱旋律

3、歌曲的情绪是怎样的?教师、学生填词合作,师问生答,解决歌曲难点;然后交换,生问师答

4、教师对演唱声音提出要求:欢快、明亮的,然后合音乐完整演唱

5、比一比,分组演唱:①第一组问,第二组答;②女同学问,男同学答

(这样让学生在主动的、有兴趣的过程中自主学习歌曲的演唱,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通过师生合作学习,增进师生间感情,并让音乐始终保持在)

五、多种形式,表现歌曲

一)、创编歌词

1、分组进行歌词创编,一个同学问,一个同学答

2、一起演唱自己创编的歌词

(通过小组合作进行歌词的创编,既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又培养他们的音乐创造能力,更从歌曲的演唱中进一步感受歌曲的特点)

二)、表现歌曲

师生共同用霸王鞭一边打一边唱河北民歌《对十》和大家自己创编的歌词 (这样既开拓了学生思维,又回顾了整个课堂)

六、课堂小结

同学们,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民间音乐、舞蹈艺术丰富多彩,今天这节课我们在欢快的歌舞中,了解了河北的艺术文化特色,以后的音乐课中我们还将领略更多的民族音乐文化,希望大家多多收集这方面的资料,走进精彩的民间文化大世界!让我们相会在下一节美妙的音乐课上,同学们再见!

(情感升华,培养学生热爱民间音乐的情感)

语文说课稿 篇2

一、说教材

说教材内容:《清明上河图》是人教版第十二册的一篇略读课文。它主要是描写清明上河图这幅画的内容以及它的地位。使我们认识到这幅画的宏伟,让学生感受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艺术的精湛和古代人民智慧的卓越,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情况,我确立了三个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读中想象,感悟古画《清明上河图》内容、特点。为了达到这一目标,我设计了以读代讲的模式

2、能力目标:让学生学会收集资料,培养学生独立学习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了达到这一目标,我让学生课前去查《清明上河图》这幅画的相关内容,课堂中,我让学生自读、齐读、默读通过自读自悟发现并解决问题。

3、情感目标:了解古画《清明上河图》的历史价值。让学生感受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艺术的精湛和古代人民智慧的卓越,增强民族自豪感。

三、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

重点:应注意引导学生在语文实践中,感受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艺术的精湛和古代人民智慧的卓越,增强民族自豪感。教学内容不应该只限于《清明上河图》本身,而是要一它为例子多介绍我国的传统文化以及国际的一些艺术典型。根据这一要求,我可以告诉学生清明上河图是国画中的工笔画,国画是我国的三大经典之一,其他两个是京剧和中医,这三者并称中国三大国粹。我还可以介绍一些古今中外的著名画家及他们的作品,如唐朝“画圣”的吴道子、清朝时期的郑板桥、现代画家齐白石;外国画家有达芬奇、凡.高、毕加索

难点:在突破教学难点方面,我引导学生综合运用已有的阅读能力和方法,独立阅读思考,与同学合作探究,进一步提高语文能力。为突破难点,我让学生先自己阅读并解决一些问题,还有不明白的可以在小组合作学习环节中与其他同学交流,最后老师再点平。

四、说教学方法

1、对话教学法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据此,在本课教学中应极力营造平等、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改变传统的被动、单向、接受的学习方式,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课堂成为师生之间平等、宽松交流互动的平台,让每个学生都能积极主动的参与教学活动的全过程。

3、以读代讲法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在本课教学中要以读为主,通过读读、说说、议议等环节,引导学生采用默读、自由读、指名读、集体读、师生共读,深情引读等方式,反复品读玩味,结合读中评价,逐步引导学生由读通到读懂,再到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引领学生走进文本,真切地感受文本。通过朗读,因声悟情,以声传情,熏陶感染内化,体现了语文学习重语感培养和情感体验的特点

五、说学习方法

在本课中,学生可以充分发挥自主、合作、探究、积累运用的学习方法!

语文说课稿 篇3

【精华】语文说课稿范文集锦十篇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通常会被要求编写说课稿,是说课取得成功的前提。说课稿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语文说课稿10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语文说课稿 篇4

说学法

“教是为了不教”。教学目的不仅要让学生学会,而且要引导学生会学。在教学过程中,我放手让学生去充分感知语言材料,自己读课文,品读感悟,渗透了“读(课文)、思(问题)、划(重点词句)、悟(感受)的学法。读写迁移法:读是吸收,写是表达。在学生朗读理解作者是怎样描写日子来去匆匆后让学生也写写自己或身边的日子是怎样过的,从读学写,以写促读,读写互相促进。从阅读的内容想开去的学习方法。

说教学程序

一、激趣导入,鼓励质疑

首先师生谈话,学生汇报课前收集的有关时间的诗词、名言,初步培养学生收集信息和筛选信息的能力。然后教师自然导入:“让我们来学习一篇描写时间的文章——著名现代作家朱自的散文《匆匆》”板书课题后鼓励学生质疑:“看到题目,你想知道什么?”“这些问题你想怎么解决?”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巧妙地引导学生进入文本自主阅读状态。

二、初读感知,读中悟学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在儿童的精神世界里,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因此,在这一环节,我先让学生带着自己提出的问题读书,然后在全班交流“通过读书,你都读懂了什么?”教师鼓励学生个性化的解读,进行多角度、多层面地交流读书体会。

三、细读探究,品味感悟

课标中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该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所以在这一环节我指导学生自主朗读,抓住重点词句进行品味,探究文章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感悟语言文字的魅力,受到情感熏陶。

1、默读课文,找出课文里具体描写时间来去匆匆的语句,读一读,把你的感受写在旁边。

2、交流感受:你读懂了什么?从句中你体会到作者的什么思想感情?

3、师生品味重点句子“在默默里算着,八千多日子已经从我手中溜去……”“于是,洗手的时候……吃饭的时候……掩着面叹息……”

4、师生交流评价

在这里我一方面鼓励学生自主的选择教学内容,同时又充分发挥教师自身的主导作用。学生自己朗读喜欢或感受深刻的句子,有自己的独特体会,真正体现了学习的自主性。而师生共同研读讨论重点句段,有利于解决重难点,也体现了互动性。

5、仿写句子:自己的日子是怎样过的,身边的人的日子是怎样过的?仿照课文的写法写几句话。

教学中不仅注重读的指导,还要进行写的训练。在这里我由读引入写,让学生在读懂作者是怎样具体描述日子去来匆匆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仿照本段的写法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进行仿写练习,通过仿写,进一步体会时光的匆匆,进行了知识的迁移。

四、感情朗读,深化情感

《语文课程标准》中对朗读特别强调,把正确、流利、有感情三方面的要求贯穿到各个学段。教学时,我注重学生的朗读指导,特别是指导朗读的层次性。一开始,教师范读,激发学生朗读的兴趣;再让学生自主研读,找自己喜欢的句子或自己喜欢的方式读;最后让学生配乐读。文章多处运用各种修辞手法和大量的叠词,语言优美,读起来轻巧、婉转,在美妙、抒情的乐曲中朗读,就把学生的情感调动起来了。学生在读中增加积累,发展语感,加深体验与感悟,再次受到情感的熏陶。

五、课后延伸,拓展阅读。

抓住开头和结尾的设问句,引导学生从课文的内容想开去。“你聪明的,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作者回答了没有?读了这篇文章,你想到了什么?鼓励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想开去,积极拓展他们的思维。并让学生懂得要深化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就要从所读的文章想开去,展开联想的读书方法。

另外,为了把课内课外有机融合,适当拓展学习资源,拓宽学习渠道,我还布置了课外阅读作业:

1、读一读《跟时间赛跑》和《长歌行》。

2、写一句有关时间的句子做为自己的座佑铭。

3、读一读朱自清的其他散文如《荷塘夜色》、《春》等著名的散文,学习积累优美的语言。这样让学生真正做到在生活中学语文,在生活中用语文!

板书设计上,我力图遵循简洁、美观、实用的原则,板书重点词语,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和积累优美的语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