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导航
老地方 > 百科 > 读后感 > 正文

读《挪威的森林》有感

2025/08/31读后感

老地方整理的读《挪威的森林》有感(精选4篇),希望这些优秀内容,能够帮助到大家。

读《挪威的森林》有感 篇1

如果你不想心痛,请不要翻开《挪威的森林》,因为这本书足以让你恐惧村上春树的所有作品,你会恼恨世界上居然有这样一个人,用这种方式诠释青春,残忍地拨动那根被你忘却的弦。

《挪威的森林》描写了一群患自闭症的现代孩子,他们的心灵被孤独磨蚀,他们是熙熙攘攘都市中的一群精神流浪儿。木月、直子、渡边、敢死队、绿子、永泽,无一不是孤独的俘虏。惟其四周喧闹,他们的孤独才是更显得致命而无奈。于是,绿子、渡边在孤独中苦苦挣扎;敢死队、永泽在孤独中自我炫耀;而木月与直子在孤独中自我完结。

生在此岸,死在彼岸;绿子在此岸,直子在彼岸;现实在此岸,梦想在彼岸;人生在此岸,心灵在彼岸;衰老在此岸,青春在彼岸……一切都不可解释,一切都在互相控制。

“害羞的时候往往摸一下发卡“的直子像蝴蝶一般优美的出现,像蝴蝶一般轻盈地隐去,最终像无法度过冬天的蝴蝶一般命中注定的消失了。她的心没有人能真正读懂,木月没有,渡边没有,玲子没有,甚至直子自己也没有。她在喧嚣的尘世中寂寞地煽动翅膀,陪伴她的始终只有寂寞。

“死的人就一直死了,可我们以后还要活下去”(作品中直子语),只是对于孤独者来说,失去了参照的生命无所适从,一切都只能在迷失中挣扎,从而导致了一切都只能任凭漩涡卷席的结局。无论时光如何流逝,每个人都只能生活在自己的世界里。即使刻骨铭心的爱情也无法将他们从孤独中救赎。

在池内纪的《注定失去的恋人们》中说:“说注定失去含义固然暖味,但事实如此。同任何人都不发生guanxi,行云流水般的`台词和动作的交接,无不来自各自的表演的虚构性。而其演技的天衣无缝又同远景的效果相得益彰。“既然每个人都只能从属于不同的空间,那么相互错过也就成为必然。心灵的呼唤最终无法传到对方的耳中,所以“我”只能“在那里也不是的处所呼唤绿子”,“目力所及,无不是不知走去哪里的无数男男女女。失去了坐标的“我”不知身在哪里,绿子也不可能知道“我”在哪里。

爱情的蝴蝶最终飞不过孤独的沧海。

于是“我”与直子,“我”与绿子,永泽与初美,玲子与玲子的丈夫,无一不在无可奈何中错过,恋人注定只能成为远方的风景,渴望而永不可及,纯净脆弱得让人心痛。二十年过去后,只剩下满怀青春的伤感与回忆。

青春就这样孤独地逝去了。

青春又这样伤感地留了下来,不过留下来的仅是青春的残片,因为残缺而更加动人。

人生成了空白,心灵成为空白,梦想成了空白。

戴望舒说:“你教什么智慧给我 /小小的白蝴蝶 /打开空白之页 /合上空白之页?”其实,蝴蝶告诉每个人,青春年华只剩下了两个字:“寂寞。”

也许你不明白青春为什么是这样的。

然而村上春树告诉你,青春只能是这样的。

读《挪威的森林》有感 篇2

小伙,我知道我已不在你的好友列表中,但是今天我还是想跟你说说,电影欺骗了你的眼睛,无论你看多少次你都不会明白的,我当初解释的都是我自以为是的结论,因为当时的我也不知道为何。现在我想告诉你的是"直子她患有精神病,严重的精神病,你想不明白的事情就是因为她是个老练的同性恋者,这是你的双眼无法看到的真相。我也惊呆了,起码我明白,知道了真相。我带着明知道结局的`心去阅读,我想,给直子写信过程中,渡边的文笔得到了很大单位提升,也使他开始留心观察生活中的点滴。我不得不说,尽管我是不是入魔也好,被欺骗也好,我现在遇见了一个跟渡边类似的男人,他的观察力让我害怕,越是害怕越是想要靠近,奋进又自弃的感觉每天都在挣扎。我问过朋友A我是不是有忧郁症,她说"有忧郁症的人是不知道自己有此症状的。"我松了口气,我问朋友B我是不是有精神病,他说"可能还不至於那麽严重,稍微注意一下,不用进行治疗的。"(他是很认真的对我说的)总而言之,我现在开始认识自己了,所谓的认识自己就是不仅仅知道自己的年龄、性别、名字而已。

小伙,你也看看吧。真相和答案都是自己找寻的。

木月的死,让渡边把“死不是生的全部,而是潜伏在我们之中”作为他的座右铭,现实中的我们对生活和未来充满了种种无奈,我常常冒出脑海就是这个字,前几天的一个念头让我不再想,也不敢想,甚至是无意之间闪过,自己也会害怕,所以不管怎样,生活我们还是要过,生命还是会延续。我们活着,同时在孕育死亡,这是我们必须学习和一直不变的真理。

“不要同情自己。同情自己是卑鄙的人做的事情”,这是永泽说的话。一想到这句话,我好难过,垂头丧气的呼天喊地,使得我患有严重的劲椎病,心里仰不起头来。心里打败了一个恶魔,另一个恶魔有又拔地而起,它们成长的速度太快了,我无力是从,只能随波逐流。

读《挪威的森林》有感 篇3

---我在世界的中心呼唤自己《挪威的森林》---村上春树。

我在图书馆的卷卷藏书中几乎是机缘般的看到了书的侧面写的这一行字,手指在上面徘徊逗留,好好来读时更是觉得难以放下,好像在书中看到了很多很多的不是自己的自己,在书中,在世界的中心呼唤自己沉寂的知觉和灵魂,百感交集。

书中男主人公---渡边彻。我暂且把他定义为我心中植物系的男子。

他性子静,对万事万物和形形色色的人心里抱有尊重和敬畏。

"无论是孤僻的,热烈的,特别的,还是普通的人,他们都没有高度上的差别,只有选择上的不同。"

他曾经与最初的女主人公直子有过一段彼此需索,相依为命的爱情。他们的灵魂中有相同的敏感和孤独,如同命定的彼此咬合的齿轮。直子曾经是他最后的朋友的爱人,但他的朋友毫无预兆的选择以自杀结束掉自己一直表现出的热烈明媚的生命表象。

他像是我一直期待蜕变的那个自己,对极致的爱和恨都持有包容宽和的态度。能独自在深夜,靠着一杯威士忌,一本书,去享受这漫漫长夜带来的孤独和荒芜不定而不觉得动荡不安。他就像是沙漠中心一片绿洲,爱上他的人都与众不同。而他的珍贵,就好像夜里的星光,蛰伏在黑暗中隐痛而不愿意开灯的人才能察觉这别有洞天。

村上评价渡边彻---一种体恤式的温柔。

对岁月的变化少了喋喋不休,有包罗万象的心态和胸怀。对强者不盲目艳羡,对弱者不施以怀悯。他可以适应各种生活给他的状态,因为他心里有他自己的一方天地。

书中有这样的两个女子,直子和绿子。一个最初的爱恋,一个最后的人选择。直子和绿子在我看来是两种完全不同的女子。却又不得不让人觉得她们是一个身体里的两个灵魂,只是用了不同的方式去践行自己的极端。

直子有超乎一般女生的敏感,之前恋人的猝然离去让她对周围、对自己充满了怀疑和不安全感,她分裂,痛苦,常常分不清楚自己爱的是死去的男友还是渡边彻。她在过去现在、生死之间挣扎。她就好像是应该被呵护在手心的茉莉,一但失去照料和支撑,她就能感受到来自外物的摧残和自我的枯萎,却无法自救,只得在无数次痛苦的挣扎之后从容赴死。

在这本书里村上有一句让我想了很久印象深刻的话:"死并非生的对立面,而作为生的一部分永生".所以他写孤独,写绝望,写死亡,却不会让人觉得是生命中不能承受之痛,而是让人有力量去直面,并且坐下来,跟自己和解。

而绿子相对直子,却有很大的不同。她更像是悬崖绝壁上的玫瑰,热烈明艳,可以从容。无论是对爱情,亲情,她都有洒脱的样子在。甚至她对父亲的去世都表现的理智。如果用冷漠去定义她应该并不准确,她对待生活和死亡有自己的认知。她明白人们坚持活下去的不易艰难却也不会认为选择死亡的人就是懦弱。她清晰直白的明白自己所需。可以随心随性看到随时有可能殃及自己家房屋的大火而纵情肆意的跟渡边彻一起在阳台上喝酒唱歌。她不畏死亡,同时也用力去活去爱。她清醒,越清醒对很多东西越能看透。她把所以的久远的经历一一说给渡边彻,所有的过往和隐秘,美梦和噩梦。

"爱一个人,是有了盔甲,也有了软肋"

直子好像渡边彻的感情之于他是软肋,让他揪心牵挂。而绿子则为他穿上盔甲,让他有力量去对抗沉堕,让他温暖。

还有一个人,忍不住想提---玲子。她是直子在疗养院期间最好的朋友。

"我喜欢有过去的女人和有未来的男人。"

玲子本身举手投足间就像一个谜。她有坎坷的经历和过去,曾经饱受流言蜚语,从不知所措到孤独的从容。她在黄昏的屋檐下弹吉他,一首一首,在午夜听直子讲她的`不安,相拥而眠。她让我想起一个少女从最初的纯真简单到经历风风雨雨而变得成熟对他人多有包容和照料。在她身上,我能看到岁月带给一个女人的改变,可我始终无法对她幸福与否加以定义。

在读这本书里,我始终有一个困惑,村上的这本书里没有提到过挪威,那书名应该怎么解释呢。后来查了相关的资料,原来风靡那个年代的甲壳虫乐队有一首同名的歌,据说这首歌带给村上的感受就像是这本书的整体风格,没有杜鹃啼血用尽十分的力气去写生死和爱情,而是在平和细致的描写中有让人安心的力量。不深沉,却深刻。读《挪威的森林》没有纠结,反而觉得心里沉浸。这大概就是村上的书的魅力。

更值得一提的是书中对疗养院阿美寮的描写,山居,少人,早起采摘野菜,清扫夜间积雪,林间散步,按时作息,甚至自给自足,与外界联系很少。有多少人难过时都希望有这样一个地方,可以躲起来。就好像梭罗的《瓦尔登湖》。

如果心里有满心的话却不敢喧哗,不知道怎样讲出来时,不如一个人,读读这本书,或是去一个这样的地方。在世界的中心呼唤自己,找到自己。

读《挪威的森林》有感 篇4

这本书是20xx年一月份就读完的,可是一直没有写读后感,拖到现在突然又想起来了,所以赶紧补上。

又是村上春树的作品,《挪威的森林》我记得自己还在懵懂时期的时候似乎看过王家卫导演的电影,因为他一贯的阴郁基调所以印象模糊。

再看这本书的时候所以就没有受任何电影先入为主的影响。

因为是去年年初读的`,所以到现在印象也不是很深刻了。

记得直子是渡边(文中的男主人公)发小(木月)的女朋友,发小是自杀了(话说日本的自杀率还真是高啊,文中这个直子的姐姐貌似也是自杀了),直子在男朋友自杀后一直郁郁寡欢,男主人公念在以前发小的情份上时不时来看望直子,不知何时,两个人不知何时产生的一种别样的情愫,但是又总觉得对不起死去的木月(虽然英年早逝,但是是书中的男二),可是最终抵挡不住内心的真情实感,迈出了跨越性的一步。

再后来女主竟然莫名失踪了,男主辗转得知女主住进了精神病院(人家书中不是这么写的,我先入为主的认为就是),男主还时不时的去看女主,再后来女主自杀

再后来男主又遇到了女二,好像叫绿子,性格完全和女主相反,热情,独立,有主见。

然后男主和女二慢慢发展成恋人关系。

这本书的结局是什么我已经完全不记得了,又或者压根没有结局

这本书其实我觉得写得挺好的,只是我不太能读懂,书里面描写的年轻人的孤独还有迷茫,似乎我在那个年纪压根没有经历过,或者症状很轻,自我痊愈了。只能说我的人生阅历和思考境界不高,所以不能感同身受的融入到书中去。

有时间这本书我还要再读读,再认真翻一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