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导航
老地方 > 百科 > 教学教案 > 正文

《米洛斯的维纳斯》教案

2025/08/31教学教案

老地方整理的《米洛斯的维纳斯》教案(精选5篇),希望这些优秀内容,能够帮助到大家。

《米洛斯的维纳斯》教案 篇1

一、教学目标

1, 把握作者的基本观点。

2, 理解重点词句的含义。

3,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学习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

探讨、理解作者的基本观点。

教学难点: 艺术表现上的虚实相生观点。

三、教学设想

初读《米洛斯的维纳斯》可感知其基本意思,仔细钻研,又可能觉得有些难句似懂非懂。其实只要抓住了作者的基本观点,种种疑难往往迎刃而解。根据《语文教学大纲》“要重视学生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主动学习、探究”,根据本课特点,拟先让学生在课前仔细阅读课文,尽可能找出课文的基本观点及作者所持的理由,再安排一节课时间,用小组讨论、汇报、课堂辩论等方式,实现第①②项教学目标,至于教学难点,艺术表现上的虚实相生观点,重在以课文实例与林黛玉外貌描写实例来阐释,不重理论分析,然后再启发学生提出与课文相反的观点并加以阐释,以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最后进行迁移训练。

四、课前准备

学生方面:

1, 熟读课文,把握课文的基本观点及其所持的理由。

2,每人至少提出三个问题,并写出答案。

教师方面:制作投影胶片一张。

内容:林黛玉外貌“两弯似蹙非蹙 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 娇喘微微, 闲静时如姣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 病如西施胜三分”(《红楼梦》第三回) 。

五、教学过程

(一) 导入与解题

1. 导入:投影林黛玉外貌描写文字

让学生想象林黛玉的外貌

明确:外貌描写有时重在写实,有时重在突出神韵。这段文字,不重写实,而侧重写林黛玉的神韵,是文学艺术中的“虚”,是艺术突破中有限的造型通向无限彼岸的基本途径之一。中国文学艺术素有重虚的传统,绘画多留空白,诱人联想;诗歌多言近意远,耐人寻味。

过渡:雕塑与绘画诗歌有许多相通之处。

2. 解题:

米洛斯: 希腊一个岛名。1820年,维纳斯雕像被一个叫尤尔赫斯的农民在翻挖菜地时发现于该岛。

维纳斯:古希腊著名雕刻家阿海山纳在神话的基础上加以想象和创造,用大理石雕成的艺术珍品。

(二) 研读课文

学生六人一组,确定好组长,开展讨论,交流解决预习时提出的问题。然后全组集思广益抓住关键,提出一个能统率全文内容的问题,并写出答案。再由各组长汇报讨论结果。教师引导学生明确:

1, 全文的基本观点:

米洛斯的维纳斯雕像正因为“失去双臂”才“如此秀丽迷人”。

2, 如何阐释这一基本观点?

(1) 无臂,有丰富的艺术想象

“这是一次借舍弃部分来获取完整的偶然追求”。“那失去的双臂正浓浓地散发着一种难以准确描绘的神秘气氛”。“暗示着可能存在的无数双秀美的玉臂”。“出乎意料地获得一种不可思议的抽象艺术效果”。

(2) 有臂, 定型的受限制的

“根本不能产生超越‘丧失’的美感”。“人们对丧失的东西已有过一次发自内心的感动之后,恐怕再也不会被以前的、尚未丧失的往昔所打动”。

(3) 失去的必须是双臂 手“有着实体和象征之间的一定程度的调和”。“它是人同世界、同他人或者

自己进行千变万化交涉的手段”。

说明:主要从抓关键词句入手,让学生全员参加,主动探究,积极求知,在研究、发现中完成教学目标的第二点“理解重点词句的含义”。

(三) 讨论:激发创新思维

要求:就作者的观点谈自己的看法。

启发:如果你去买雕像,你选择完整的,还是断臂的?

经过讨论使学生明确:

①美讲究整体性和有序性,古希腊雕塑艺术流传至今不乏基本完整的人体塑像。②谁又能肯定损坏

前一定不如损坏后美呢? ③我们欣赏断臂维纳斯,实出于无奈。

(四) 迁移训练

以本课的理论分析林黛玉的外貌

启发: 如果要拍电影, 你是导演,你将选哪个演员出演林黛玉?

明确: 不管选哪个演员都有不如意的地方,因为每个人都在自己的心中设想着林黛玉的形象,一千个观众就有一千个林黛玉。如果一选定演员,其形象也就定型了,一千个观众就只有一个林黛玉,读者的想象空间也就丧失了,由此可见曹雪芹的高明。中国诗文、绘画对艺术之虚的追求是一种偶然的追求,而断臂维纳斯的艺术效果一半是由偶然产生,艺术之虚是一种偶然的追求。当然,并不是任何“虚”都能产生相应的艺术效果,“虚”是以“实”作为基础的。

(五) 布置作业

小作文: 维纳斯断了的两臂是什么姿势? 请发挥想象,写一段200字左右的描述性文字。

提示:读一些古希腊、古罗马的神话,让想象符合传说中的某些情节,也可不拘泥于神话传说,把维纳斯放进现实生活甚至神奇未来来写。

附:板书设计

米洛斯的维纳斯

清冈卓行

观点:失去双臂,更秀丽迷人理由:

无臂:丰富的艺术想象(普遍)

有臂:定型的,受限制的(特殊)

手:千变万化,唤起想象

《米洛斯的维纳斯》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研究、探讨、理解文意的本领;

2、领会“整体”和“部分”的关系、“以无胜有,以少胜多”的艺术原则。

教学方法:

以学生讨论、教师解疑为主

课前准备:

1、学生了解有关维纳斯的传说、欣赏其图片,对其美的特征进行体味;

2、阅读课文,了解作者的基本观点,划出文中的疑难语句;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教师导入

几千年来,人类留传下来许多艺术作品,人们常常为众多的艺术作品由于人为和自然等原因遭到毁坏而感到婉惜,但是有的作品因为毁坏(残缺)而获得了不朽的艺术魅力,如“米洛斯的维纳斯”。

二、师生互动

1、爱和美的维纳斯(学生介绍了解到的有关维纳斯的知识)

教师总结:

“米洛斯的维纳斯”也就是“米洛斯的阿芙洛蒂忒”,因为她是双臂残缺,又被称为“断臂的维纳斯”,大理石雕像,高约204厘米,亚力山德罗创作于约公元前150年,现收藏于法国的卢浮宫。

在古希腊,表现女性美的雕像极其丰富。对于爱和美之神阿芙洛蒂忒,也就是维纳斯的歌颂更是层出不穷,其中最为著名的就是这尊雕像(其他还有许多绘画,如《维纳斯的诞生》),她已成为赞美女性美的代名词。传说维纳斯是在大海的泡沫中诞生,在三位时光女神和三位美惠女神的陪伴下,来到奥林匹斯山,众神被其美貌所吸引,纷纷向她求爱。宙斯在遭其拒绝后,遂把她嫁给了丑陋而瘸腿的火神赫斐斯塔司,但她却爱上了战神阿瑞斯,并生下了小爱神厄洛斯,后帮助特洛伊王子帕里斯拐走了斯巴达国王墨涅拉俄的妻子、全希腊最美的女人海伦,引起了希腊人远征特洛伊王子的10年战争。

这尊雕像1820年发现于爱琴海的米洛斯岛,经过多次争夺,被法国人买走,并于1821年5月l起,珍藏于巴黎的卢浮宫,成了法国人的骄傲。

2、你对雕像有什么看法(指定一至两名学生谈谈自己的感受。学生可以有不同的观点)

教师总结:

对文学艺术作品的美,可以说是见仁见智,也就是所谓的“一千个人眼里有一千个汉姆莱特”,但是就某些艺术作品的评价,还是有共性特征的。对这尊“米洛斯的维纳斯”的美,我想同学们不会有什么异议的,但对其美的内涵,每个人还是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的。

3、课文作者是怎样评价这座雕像的呢?

学生:读出表明作者对雕像看法的语句。

教师确定:对雕像的总体评价是,“米洛斯的维纳斯显示了高贵典雅同丰富诱人的惊人的调和。可以说,她是一个美丽的典型。无论是她的秀颜,还是从她那丰腴的前胸伸延向腹部的曲线,或是她的脊背,不管你欣赏哪儿,无处不洋溢着匀称的魅力,使人百看不厌”。

对失去双臂的看法:“那失去的双臂正浓浓地散发着一种难以准确描绘的神秘气氛,或者可以说,正深深地孕育着具有多种多样可能性的生命之梦……出乎意料地获得一种不可思议的抽象的艺术效果……向着无比神妙的整体美的奋然一跃三呀!”

4、文中关键句、疑难句释疑

①她为了秀丽迷人,必须失去双臂

如果维纳斯的雕像是完整的,那么它的美也就是定型的,不能给观众留下广阔的想象空间,作者:把整体的雕像称之为“特殊”,而把失去双臂的雕像称之为“普遍”,而维纳斯失去双臂,是“一次从特殊转向普遍的毫无矫揉造作的飞跃”。因为双臂残缺的维纳斯可以唤起人们无穷的想象,“向人们暗示着可能存在着无数双秀美的玉臂”,甚至“深深地孕育着具有多种多样可能性的生命之梦”。“受到限制的、不充分的‘有’又怎能比得上包孕着不尽梦幻的万‘无”,更能起到无声胜有声的艺术效果?虽然雕像整体美,维纳斯失去双臂,是“向着无比神妙的整体美的奋然一跃”。这是符合虚实相生、整体和部分相统一的艺术原则的。

②她是为了自己的丽姿,无意识地隐藏了那两条玉臂,为了漂向更远的国度,为了超越更广更久的时代。这句话准确地概括了失去双臂的维纳斯雕像的艺术效果。不同国度不同时代的人们在欣赏雕像时,会根据自己的生活习惯、宗教信仰、知识水平和审美情趣,产生想象,为维纳斯安上了自己心中认为是最合理最完美的手臂。这样她就会超越时空,成为千古流传、永不泯灭的艺术杰作。

三、教师总结:课文是怎样表达作者对“米洛斯的维纳斯”雕像的看法的(文章的结构)

第一部分(1-3节)正面阐述自己对维纳斯失去双臂的看法。

维纳斯为了如此秀丽迷人,必须失去双臂。虽然她失去双臂是偶然的,和创作者的本意毫无关系,但是她却经历了一次从特殊到普遍的一次质的飞跃,获得了作品的完整美。因为她失去了双臂,给人留下丰富的想象空间,给人留下的不是遗憾,而是独特的艺术魅力。

第二部分(4,5节)从反面阐述自己的观点。

作者认为从艺术的角度来看,失去双臂的维纳斯是完美无缺的,所以他反对复原维纳斯的那两条失去的双臂的方案。即使这些方案都是有根据的,也是倒人胃口的。人们对失去双臂的维纳斯已有发溯而上呢?即使是两条精美绝伦的手臂,也不能让作者改变自己的看法,以至于如果发现了真正的原形时,作者将怀着一腔怒火,用“艺术名义”来否定那个真正的原形。

第三部分(6,7节)从侧面阐述自己的观点。

作者认为残缺的维纳斯是美的,但是这里残缺的只能是双臂,而不能是其他任何一个部分。因为只有手才是人同世界发生各种关系的最主要的媒介物,失去了“双臂”才会让人产生她和世界多种多样的关系的丰富的想象。“米洛斯的维纳斯”丢失了双臂,才奏响了追求可能存在的无数双手的梦幻曲。

作业:讨论

1、同创作者毫无关系的某些东西是指什么?

2、文中的“普遍”和“特殊”的含义是什么?

3、“这一方包孕着不尽梦幻的‘无’,而那一方却是受到限制的,不充分的‘有’,哪怕它是何等的精美绝伦。”这句话如何理解?

《米洛斯的维纳斯》教案 篇3

第一课时

目标:

1、品味维纳斯的残缺美,培养初步的审美情感。

2、明确作者的观点,了解作者的美学观点。

3、了解一定的审美技能,初步欣赏艺术作品。

电教手段: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2课时

过程:

一、预习指导:早读自读课文

1、找出生字并解决,积累成语。

2、明确课下注释一、二,了解维纳斯的来历及作者的观点。

(以上问题设置,一方面可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语句,深入研究课文,把握作者观点,为上课做好准备,另一方面积累知识,落实双基。)

二、上课导入:

1、课前放音乐,创造和谐气氛。教师准备好课件。

2、导语:同学们有谁去过法国吗?知道法国有名的博物馆有哪些吗?(学生七嘴八舌反应,进入情境。)好,请同学们看这座建筑(演示罗浮宫),这是法国一所著名的博物馆,这里珍藏着被誉为“世界三宝”的三件杰作,请问:它是什么博物馆?(学生交头接耳,教师演示图片,出示“卢浮宫”三字)对,它就是卢浮宫,它里面珍藏的闻名于世的三件珍宝就是“爱与美的女神——维纳斯”和达芬奇的“蒙娜丽莎”及胜利女神——尼卡(教师演示三者图片,板书:世界三宝:维纳斯、蒙娜丽莎、胜利女神尼卡)。

(用图片导入,既形象,又可以吸引学生,迅速切题)

而作为“三宝”之首的维纳斯,人们对她的争论历来不一。

今天我们来学习日本小说家、诗人——清冈卓行的美学随笔《米洛斯的维纳斯》(教师演示米洛斯的维纳斯并板书题目、“美学随笔”)通过学习,我们要达到如下目标(演示目标)

三、质疑探讨,检测预习效果。

1、这是维纳斯的正面图片,请同学们仔细观察,然后自由发表见解:你认为维纳斯美吗?为什么?(生四、五人回答)

2、好,同学们各抒己见,回答很有见地。到底维纳斯因为什么而成为流传于世的雕塑杰作呢?一般情况下,应怎样去欣赏她呢?下面请大家翻书到48页,请一位同学读框题中的材料,请其他同学认真听,同时仔细看图像来体会。(一生读,师演示米洛斯的维纳斯图)

3、问:这里介绍了一般人眼中的维纳斯的美,由此,你打算怎样欣赏一座雕塑,能谈谈吗?(生答)所以,欣赏一件雕塑作品,我们首先要审全貌,再注意观察细节。要想进一步了解的话,那就要结合创作的时代背景。(板书:如何欣赏:了解背景——把握全貌——审察细节)

4、课文大家都预习过了,那么谁能讲讲,维纳斯是怎么被发现的?(提问一生讲)

从维纳斯被发现的材料中,我们了解到:一开始,维纳斯并不是断臂的,她的双臂本来是完好无损的可现在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永远是断臂的维纳斯。大家都知道:在古希腊罗马神话里,维纳斯是爱与美的女神,希腊神话中又叫阿佛洛狄忒,可见她是非常美丽的。,那么,如果现在叫你选择,你是选择双臂完好的维纳斯呢,还是选择双臂残缺的维纳斯?为什么?(叫几名学生回答)

5、同学们说得都很好。在大家的回答中,我得到了这样的观点:双臂完好的维纳斯与断臂的维纳斯都很美,但,有双臂的她却只有一种形象美,而双臂残缺的维纳斯恰恰因为失去了双臂,则更能引发人们无穷的想象,不同的人脑海中都可以有一个自己的维纳斯,而且,她都是美的。也就是说,是残缺激发了人们的无穷想象力,维纳斯才有了永恒的美,可以跨越时空,流传万代。这就是艺术上的残缺美(板书:艺术的残缺美)。维纳斯虽然双臂残缺了,但却使人生发出无数双手臂,一座雕塑因为观众的创造想象而有了无穷无尽的美和永恒的生命力,成为传世杰作。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读者、观众的创造想象对于艺术作品的再创造。这也是维纳斯失去双臂的魅力所在。所以,欣赏艺术品,还需要观众的创造想象力(板书:创造想象)

(这一步骤既是对学生预习的检测,又为深入领会作者的观点打好铺垫,同时,也突出了学习重点。)

四、研讨课文,深入领会,把握作者观点。

大家探讨得很好了,那么,1、本文作者的观点是怎样的?2、作者的理由是什么?为什么维纳斯的双臂必须失去?失去别的部位可以吗?请大家阅读课文,分小组自由讨论一下(生答概括:维纳斯为了美必须失去,这样才能“漂向更远的国度,超越更久更久的时代”,从单一、部分、特殊中产生质的飞跃,成为普遍、完整、无限。“缺陷的美”正是“完整的美”,残缺,恰是完整,因为双臂完好的维纳斯,呈现给人们的是单一的定型,是特殊的明确的个体,无法令人产生不尽的想象,从而难以超越时空,跨越永恒。而断臂使维纳斯“从“有限”中见出“无限”,由观众构建无穷的想象,使作品“浓浓地散发着一种难以准确描绘的神秘气氛”,“深深孕育着具有多种多样可能性的生命之梦”,“奏响追求可能存在的无数双手的梦幻曲”。而且,作品只能失去双臂,也就是说,艺术上的残缺美必须是有条件的,否则就不美了。)

3、也就是说,“一千个人眼里有一千个哈姆莱特”,就像文学作品一样,当它以文字的形式出现在读者眼中时,由于文字的不可定型性,使读者产生无穷的想象,从而形成对于人物的不可定性的美,比如林黛玉。可当她被拍成电视连续剧,由“陈晓旭”这个演员扮演时,林黛玉就成了一个林黛玉,不可能再使观众产生无穷的想象,因此,许多红学迷坚决不看电视剧,原因正在这。这与维纳斯的残缺美异曲同工。

4、那么,毕竟恢复双臂的维纳斯也是美的,因此出现了许多设想。对此作者怎么看?(生研读课本然后回答)也就是说,如果人们使维纳斯双臂复原,那么则失去了美感气氛,与双臂残缺相比,其欣赏价值就相去甚远了。艺术作品贵在创造力,能激发观众的无穷想象,这,也恰恰是艺术作品的魅力所在,所以作者极力反对为维纳斯复原双臂,认为“选择出来的任何一种形象,根本不能产生超越丧失的美感,相反,却使人产生恐惧、空虚的感觉,害怕破坏残缺美。”作者的这一观点通过对比体现鲜明。(板书:对比)(这一步骤是本课学习的主体,是引导学生深入挖掘领悟作品主旨的关键之处,所以,一定要让学生深入体会。本设计进一步强化学生对作者观点的领会。)

双臂完好——单一、定型、部分——丧失想象力艺术上的

(板书:维纳斯(阿佛洛狄忒){对比}残缺美

虚实相生

(爱与美的女神)双臂残缺——普遍、不定、完整——引发想象力

失不失——必失

作者观点:维纳斯必须失去双臂{对比}神秘气氛、生命之梦、不尽的

失什么——双臂“无”、无数双手的梦幻曲

五、练习迁移,讨论深化。

1、请同学们仔细研究蒙娜丽莎(演示蒙娜丽莎),根据刚才学习的体会讨论一下她美不美?最美在哪里?为什么?(学生讨论然后回答)(教师小结)蒙娜丽莎代表了“人”的觉醒,“人”美丽,这是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家渴望从宗教桎梏中解放出来的突出表现,他们表现“人”的追求,“人”的美,讴歌“人”的尊严、“人”的自由。画面中的人物,端庄、蕴藉、典雅、含蓄,她身上散发的气息,倾倒了无数欣赏者。尤其是她神秘的微笑,使人们猜测不出她为什么笑?那微微上翘的嘴角无疑是最具魅力的了,而这,恰恰就是蒙娜丽莎千古不朽的真谛所在,因为,它激发了人们永恒的无穷的想象力,使人们不停地去研究探讨它。这与维纳斯断臂的艺术魅力是一个道理。

2、通过学习,我们应明确:欣赏艺术作品贵于创造力,只有这样,美才无处不在。

(板书:创造想象)

(此步骤是对课文的迁移理解,也是对目标的深入完成,更促进了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培养。)

(板书:如何欣赏:了解背景——把握全貌——审察细节——创造想象)

六、课堂总结:

这节课我们探讨了艺术瑰宝维纳斯断臂的残缺美,领会了作者的艺术见解,同时,通过学习和讨论,我们进一步提高了艺术鉴赏力。课下大家要落实。那么,对于这篇美学论文,你还有哪些问题想探讨,课后题二、三怎么理解,下节课我们再深入研究练习。

七、作业布置:

1、巩固新知,完成《基础训练》课内阅读题一。

2、研究性作业(任选一题,写一篇小作文)。

⑴谈维纳斯的残缺美

⑵蒙娜丽莎的微笑

⑶如何欣赏雕塑作品

(上述作业的布置,在落实巩固新知的基础上,进一步训练学生的创造力,更深化理解课文。)

《米洛斯的维纳斯》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把握全文,研究探讨文章主旨。

2.结合语境,理解文中含义深刻的语句。

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在阅读中抓关键词语来把握文意,分析思路,领会文章主旨的能力。

2.领悟文中阐述的美学观点,提高生活中发现美、欣赏美的能力。

德育目标

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执著地热爱生活、热爱美。

●教学重点

1.结合关键语句理清文章思路。

2.深刻探讨文中含义深刻的语句及作者表达的情感。

●教学难点

1.掌握文章三部分之间的有机联系。

2.理解关键语句中关键词语的含义。

●教学方法

1.提问法(采用追加问的方法,层层激疑,在师生的问答中,掌握各部分内容,理清文章思路)

2.讨论法(给学生留出讨论时间,在自由讨论中,各抒己见后达成共识,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教具准备

“维纳斯塑像”挂图一张;多媒体投影;课文朗诵带及录音机。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出示“维纳斯塑像”挂图

美,一个古老的话题,它伴随着人类文明,像一本生动的教科书。那到底什么是美呢?怎样才算美呢?“沉鱼落雁,闭月羞花”的女人,我们说她美;“泪光点点,娇喘微微”的女人,我们亦说是一种美;建筑史上的奇迹,意大利的比萨斜塔,我们说它美。更有甚者,米洛斯双臂残缺的维纳斯在人们的眼里而是一种美的展示,这是为什么呢?下面,就让我们在日本当代作家清冈卓行的《米洛斯的维纳斯》一文中揭开谜底吧!

二、解题

米洛斯的维纳斯,又称“米洛斯的阿佛洛狄忒”,是希腊神话中的爱与美的女神。相传是古希腊艺人雕刻的。雕像于1820年发现于希腊米洛斯岛,为半裸全身,面容俊美,身材匀称,衣衫滑落至髋部。引人注意的是她双臂的残缺,虽给世人带来无限惋惜,但同时又成了历代艺术家、哲学家、文学家永谈不衰的话题。本文的日本作家清冈卓行,以其独到新颖的艺术感受力,从美神肩下本应伸展或弯曲的两条玉臂的空荡处放飞想象,挥洒笔墨,纵情讴歌维纳斯极至的美丽,讴歌人类精湛的艺术创造力。

三、研习课文,探讨文章主旨

1.放课文录音,学生边听边找出作者的基本观点。

明确:作者的基本观点是“她为了如此秀丽迷人,必须失去双臂。”

2.具体研习第一部分

(1)指定一名学生朗读第一部分。

(2)提问:维纳斯双臂的失去给了作者怎样的感受?他是怎样具体阐释这种感受的?

板书:

(3)让学生用自己的话概括本部分的内容。

明确:维纳斯双臂的偶然丧失却产生了整体美的艺术效果,给了人们一种整体美的艺术感受。

3.具体研习第二部分。

(1)教师范读第二部分

(2)提问:作者对复原维纳斯双臂的方案有什么看法和感受?

明确:作者认为这些方案“全是些倒人胃口的方案”,“全是些奇谈怪论”,“一种恐惧、空虚的感觉袭上心来”,“我将怀着一腔怒火,否定掉那个真正的原形”。由此看出,作者对恢复双臂方案的极端厌恶。

(3)提问:用文中原话谈谈作者产生如上感觉的真正原因是什么?

明确:“这一方是包孕着不尽梦幻的‘无’,而那一方却是受到限制的,不充分的‘有’”。可见,失去双臂的维纳斯格外迷人,散发着梦幻般的色彩,而复原双臂的维纳斯却根本不能产生超越“丧失”的美感。

板书:复原双臂 受到限制 失去“丧失”美感

(4)让学生用自己的话总结本部分内容。

明确:作者从反面论述复原双臂后的维纳斯在艺术效果上会受到很大的限制,其美感远不及“丧失”的美感。

4.具体研习第三部分

(1)学生集体朗读第三部分。

(2)提问:假如说维纳斯失掉的不是胳膊而是身体的其他部分,那么她的艺术效果又将会是怎样的?(用原文回答)

学生思考后,明确:“这座雕像兴许就不可能放射出变幻无穷的生命光彩了。”

(3)提问:为什么只有失去“双臂”,才会放射出变幻无穷的生命光彩呢?

明确:因为“双臂”,确切些说是“手”,它“是人同世界、同他人或者同自己进行千变万化交涉的手段”,“是这些关系的.媒介物,或者是这些千变万化交涉的原则性方式。”“反过来,米洛斯的维纳斯正是丢失了她的双臂,才奏响了追求可能存在的无数双手的梦幻曲。”通俗地讲,失去双手恰好给了人们想象的空间,使人们想象出她以各种多样形式出现的双手所带来的魅力。

板书:必失双臂 生命光彩 才能有梦幻曲

5.学生讨论:文章三部分内容之间的关系

明确:文章第一部分从正面论述失去双臂却能带来整体美的艺术效果。第二部分,从反面论述复原双臂的维纳斯反而不会超越“丧失”的美感。第三部分则用雕塑美学理论来侧面探讨米洛斯的维纳斯必须失去“双臂”才可能存在梦幻曲。除此之外,失去肉体的任何一部分都不可能产生此效果,也就是说并不是随意的缺失都会形成“美”。这样更增强了作者观点提出的坚定性。

6.让学生用自己的话概括文章的主题

明确:文章通过多方面(正面、反面、侧面)的论述阐明了“米洛斯的维纳斯”“为了如此秀丽迷人,必须失去双臂”的观点。这意在说明双臂的失去虽然是一种遗憾,但更能给人带来一种真正的艺术魅力——“缺憾”美或“丧失”美。同时,作者的新颖观点也触动开阔了人们对美认识的新视野。

四、结合语境,探讨和欣赏文中意义深刻的语句。

学生质疑,教师激疑,师生共同探讨下列句子含义。(用多媒体投影句子)

明确:结合下文来看,“美术作品命运”是指观赏者留下回味余地和想象空间的艺术表现手法。“某些东西”应指欣赏者对残臂造型的美丽想象,即所产生的艺术效果。如后文所说的“散发着一种难以准确描绘的神秘气氛”“孕育着具有多种多样可能性的生命之梦”“暗示着可能存在的无数双秀美的玉臂”。

这句话的含义主要是,由于双臂残缺,反而给人驰骋想象的空间,想象出无数双秀美的玉臂,残缺造成了神秘的气氛,种种虚像绝妙地烘托着这尊雕像。这种“丧失”的美感与创作者是毫无关系的。艺术效果决定美术作品命运,维纳斯神奇的艺术效果提升了这尊雕像的艺术价值,使她超越时空,走向世界,走向永恒,成为不朽的杰作。

2.如何理解“我既感到这是一次从特殊转向普遍的毫不矫揉造作的飞跃,也认为这是一次借舍弃部分来获取完整的偶然追求。”这句话。

明确:这是一句哲理性的阐释,如果手臂完好无损,无论多么美妙,也只是一种特定的形态,是受到它自身造型限制的“特殊”。手臂残缺,则能唤起人们无穷的想象,想象出无数双秀美的玉臂,那是不定型的“普遍”和“完整”。维纳斯丧失双臂,在艺术效果上,是一种质的飞跃。

3.如何理解“人们只要一度被这种神秘气氛所迷,必将暗自畏惧两条一览无遗的胳膊会重新出现在这雕像上。哪怕那是两条如何令人销魂勾魄的玉臂!”一句话。

明确:这句话的含义是,双臂残缺的维纳斯具有“丧失”的美感。迷人的神迷气氛,如果一旦复原,就没有这种美感和气氛了,欣赏价值差远了。

4.解读“如果发现了真正的原形,我对此无法再持一丝怀疑而只能相信时,那我将怀着一腔怒火,否定掉那个真正的原形,而用的正是艺术的名义。”一句。

明确:作者认为,真正的原形,有手臂的维纳斯,远没有双臂残缺的维纳斯那样富有无比神妙的整体美。从艺术性上说,应该肯定的应是双臂残缺的维纳斯。

5.解读“而背负着美术作品命运的米洛斯的维纳斯那失去了的双臂,对这些比喻、赞颂来说,却是一种令人难以相信的讽刺。”一句。

明确:从前文看,人们很着重“手”的作用。而维纳斯却是因双臂的残缺才有了非凡的艺术效果。这样看来似乎可以说是对上述观念的嘲讽。

五、拓展

1.老子认为“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无物之象”“大象无形”。这些哲学性的语言指一个“有”“无”相生的道理。试从本文来说说这个道理。

学生讨论后,明确:维纳斯双臂的残缺可以说是“无”,但“无”又相当于“有”,因为她“有”无数双秀美的玉臂。作家清冈卓行深深懂得这个道理,以他独有的艺术敏感眼光越过艺术的“实有”外在形式,窥见到艺术最深奥的特殊规律;“从虚无中见出丰盈,见出无限生机,无限神秘和无限的美。”

2.中国的艺术家很早就懂得虚实相生的美学原理,并以此创作了大量优秀的作品。请同学们想一想,试举几例。

明确:这是一个开放性的问题,涉及内容很广,学生能举出一两个例子即可。如画家在画“深山藏古寺”时,画面上不出现古寺而只见和尚担水沿山道而进的情景;画家在画“踏花归来马蹄香”时,画面上不出现一朵花,而只画马蹄的周围跟了许多蜜蜂;齐白石的一幅画上,画一根枯枝攀出,站立一只鸟,别无所有,却能让人感到环绕这只鸟的是一个无垠的空间,和天际群星相接应的神境。

六、课文总结

清冈卓行以其敏锐的眼光重新审视了历来为人称颂但又难以从正面述尽其美的维纳斯,阐述了很多新颖的观点。可以说这篇文章真正从艺术的角度诠释了米洛斯的维纳斯何以有“断臂美神”“美的缺憾”“残缺美”等神秘的雅称。同时,文章也启发和激励我们对艺术的热爱,不断提高我们的审美素养。

七、布置作业

假如你去买维纳斯石膏像,商店有两种:一种是双臂残缺的,一种是双臂完好的。你准备买哪一种,为什么?试写一篇短文谈谈自己对“残缺”与“完美”的认识。

板书设计

《米洛斯的维纳斯》教案 篇5

一、文思导引

本文围绕“她为了如此秀丽迷人,必须失去双臂”的观点,以精粹的语言,从美学审视的角度,探究有关决定“美术作品命运”而同创作者毫无关系的“某些东西”。“某些东西”是什么呢? 按照文中所述,那就是“借舍弃部分来获取完整的偶然追求”和“向着无比神妙的整体美的奋然一跃”。既然要获取整体美,就自然有了某些“常人”关于复原“米洛斯的维纳斯”的方案。人们也可以驰骋想象以弥补“失去双臂”的缺憾,但无论怎样挖空心思,却根本不能超越“丧失”的美感。甚至假设“真正的原形”出现,且是“真的事实”,作者也终究会“否定掉那个真正的原形”。进而作者又假设道:如果“维纳斯”其他的肉体部分失去了的话,“这座雕像兴许就不可能放射出变幻无穷的生命光彩了”,据此,“必须失去双臂”的观点得到确认,并生发出“米洛斯的维纳斯”失去双臂,“才奏响了追求可能存在的无数双手的梦幻曲”的合理想象,给人无限的思维空间。这就是行文的逻辑顺序,亦是文章的思路。

二、粹语品析

语言是思想的外壳,精粹的语言无不蕴含深刻的思想,阐明抽象的事理。下列语句,就是耐人寻味的精粹语言,必须予以品析。

1、“也就是说,使人不能不感到,这座丧失了双臂的雕像中,人们称为美术作品命运的,同创作者毫无关系的某些东西正出神入化地烘托着作品。”

品析:伟大的艺术与平庸的艺术之间的区别,并不在于它们处理手法上的概括与具体,题材选择对细节的爱好和排斥等等,而主要在于创作者所一心一意努力奋斗的目标是否崇高; 在于创作者作画时,胸中是否充满着的那种爱慕与惊羡的情感,以及创作者在静观万物时一心追逐美好事物和仇恨一切卑吝邪恶现象的思想。事实上,一位伟大艺术家的心智偶而也将被吸引到某种想不到的事物上去,或者他将会以某种匪夷所思的方式去表现他们对美的一种理悟,正是这“同创作者毫无关系的某些东西正出神入化地烘托着作品”,它不是创作者的刻意追求,而是人性之中数不清的倾向的物化以及为人称善的坚定热情所指引着和磨炼着的自然的表现,这就是“美术作品的命运”。

2、“我既感到这是一次从特殊转向普遍的毫不矫揉造作的飞跃,也认为这是一次借舍弃部分来获取完整的偶然追求。”

品析:创作者必须对整个题材有全面的把握,否则不可能产生伟大的艺术作品。“从特殊转向普遍的毫不矫揉造作的飞跃”和“借舍弃部分来获取完整的偶然追求”,则有赖于画家或雕塑家其人的心灵具有某种奇特而崇高的品质,感情置于严格的控制之下,冷静沉着犹如统兵之将,如此,才能实现这种“飞跃”,也才能获取完整的艺术追求;看似“特殊”,实则是普遍的艺术创作规律所使然,看似偶然,实则“必然”。

3、“人们只要一度被这种神秘气氛所迷,必将暗自畏惧一览无遗的胳膊会重新出现在雕像上。哪怕那是两条如何令人销魂勾魄的玉臂!”

品析:“米洛斯的维纳斯”是一个美的典型,它“显示了高贵典雅同丰满诱人的惊人的调和”,“无处

不洋溢着匀称的魅力”,那“失去的双臂”,散发着神秘气氛,孕着生命之梦,获得了一种不可思议的抽象

的艺术效果,这是向着神妙的整体美的奋然一跃。如果人们被这种神秘气氛所迷惑,让两条一览无遗的胳膊复原,即使是“令人销魂勾魄的玉臂”,也会失去原来的艺术光辉,完美的艺术作品反而会遭到破坏,甚至黯然失色。通过假设和正反论证,通过美学审视,作者“她为了如此秀丽诱人,必须失去双臂”的观点在这里确定无疑。

三、疑难破解

本文的疑难点似乎比比皆是,其实只要抓住几个关键语句,弄清它们在文中的含义,就能融会贯通,豁然开朗。下列语句比较难懂,教师可提出来,引导学生探究。

1、“不,说得更为正确些,她是为了自己的丽资,无意识地隐藏了那两条玉臂,为了漂向更远更远的

国度,为了超越更久的年代。”

破解:只有具有了人类心智的一切高贵品质方能使人在艺术上进入至高境界。“米洛斯的维纳斯”的美,纯出于自然和造物者的巧夺天工,并不是靠外力或“有意识的”制造一种有利于驰骋想象的心境而使其“失去双臂”,而是“无意识地隐藏了两条玉臂”。这说明不是创作者的刻意追求,而是人类一切高贵品质的自然表现。只有这样,才使这件艺术瑰宝超越了国界,跨越了历史长河,以它的神奇的艺术光芒与天地共存,与日月齐辉。

2、“这一方是包孕着不尽梦幻的‘无’,而那一方却是受到限制的,不充分的‘有’,哪怕它是何等地精美绝伦。”

破解:“无”的一方包孕着不尽的梦幻、神秘、推断,伴着各种各样的奇思异想,伟大的艺术作品就需要这样的审美效果。然而,“有”的一方,即使表现手法天衣无缝,复原得精美绝伦,也仍然会受到限制,绝不会构成亮丽的图景和光辉的形象,这段话,再次表明了作者的观点,语言含蓄,极富深意。

3、“如果发现了真正的原形,我对此无法再持一丝怀疑而只能相信时,那我将怀着一腔怒火,否定掉那个真正的原形,而用的正是艺术的含义。”

破解:这是作者的一种假设。如果真的发现了真正的原形,不能再怀疑的时候,作者也会站在艺术家的原则上,按照艺术创作的规律和审美理念,以艺术的含义否定掉这个原形,因为它不是艺术,更不是伟大的艺术作品。为了维护真正的艺术,作者必须怀着“一腔怒火”来否定掉这个“事实”,可见,作者的观点多么鲜明,为艺术而战的信念又是多么坚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