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导航
老地方 > 百科 > 教学教案 > 正文

高一化学教学设计

2025/08/31教学教案

老地方整理的高一化学教学设计(精选4篇),希望这些优秀内容,能够帮助到大家。

高一化学教学设计 篇1

—、气体摩尔体积

一、教材分析:

气体摩尔体积是在学习物质的量的基础上学习的,它将气体的体积和气体的物质的量联系起来,为以后学习气体参加反应的计算奠定了基础。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决定物质体积大小的因素;

2、理解气体摩尔体积的概念;

3、掌握气体体积与物质的量之间的转换关系。

(二)过程与方法

从分析决定物质体积大小的因素入手,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意识,通过设置问题调动学生的求知欲望,引导学生进行归纳,体验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对结论的影响。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决定物质体积大小的因素和气体摩尔体积的学习,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的能力和团结合作的精神,感受科学的魅力。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气体摩尔体积

教学难点:决定物质体积大小的因素、气体摩尔体积。

四、教学过程

【引入】在科学研究和实际生产中,常常用到气体,而测量气体的体积往往比称量质量更方便。那么气体体积与它的物质的量之间有什么联系呢?我们今天就来学习气体体积与其物质的量之间的桥梁——气体摩尔体积。

二、气体摩尔体积

【教师活动】播放电解水的实验视频。

【学生活动】观察、讨论、思考并回答问题。

1、阅读教材P13 —P14科学探究的内容,并填空。

(1)实验中的现象:两极均产生气体,其中一极为 氢气,另一极为氧气,且二者体积比约为 。

(2)

质量(g)物质的量(mol)氢气和氧气的物质的`量之比氢气氧气从中你会得出结论:在相同温度和压强下,1molO2和H2的体积。

2、下表列出了0℃、101 kPa(标准状况)时O2和H2的密度,请计算出1 mol O2、H2的体积。从中你又会得出什么结论?

物质物质的量(mol)质量(g)密度(g·L-1)体积(L)O211.429H210.0899结论:在标准状况下,1mol任何气体的体积都约是。

【过渡】1mol任何气体在同温、同压条件下体积几乎相等,1mol固体或液体是否也类似的关系呢?【问题】下表列出了20℃时几种固体和液体的密度,请计算出1 mol这几种物质的体积。

密度/g·cm-3质量/g体积/cm3Fe7.86Al2.70H2O0.998H2SO41.83

结论:在相同条件下,1mol固体或液体的体积。

高一化学教学设计 篇2

三维目标:

①使学生了解氯气的物理性质。

知识与技能:

②使学生初步掌握氯气与金属、氢气反应的化学性质。

③了解氯气是一种化学性质非常活泼的非金属。

过程与方法:

①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了解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决定用途。

②通过实验探究,掌握氯气与金属和非金属的反应。

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氯气的毒性及杀菌消毒的作用,理解物质都有两面性,我们应把用好物质,使其为人类的发展服务。

教学重点:

氯气的化学性质

教学难点:

氯气与水及碱液的反应

教学方法:

实验探究法和分析引导法结合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导课]投影海洋图片,阅读海洋中的化学资源:海水的成分非常复杂,全球海洋的'含盐量就达5亿亿吨,还含有大量非常稀有的元素,所以海洋是地球上最大的矿产资源库。

第二节 富集在海水中的元素—氯

[阅读]科学史话:氯气的发现与确认。

氯气的发现应归功于瑞典化学家舍勒。舍勒是在1744年发现氯气的。当时他正在研究软锰矿(主要成分是二氧化锰),当他将软锰矿与浓盐酸混合并加热时,产生了一种黄绿色的气体。舍勒制备出氯气以后,还发现氯气能与金属或金属氧化物发生化学反应。从1774年舍勒发现氯气到1810年,许多科学家先后对这种气体的性质进行研究确认。

[思考与交流]

1、从氯气的发现到确认时间长达30多年。你从中得到什么启示?

2、舍勒发现氯气的方法至今仍是实验室制取氯气的主要方法之一。请写出舍勒发现氯气的化学反应方程式。

[结论]氯气的实验室制法:4HCl(浓)+MnO2MnCl2+2H2O+Cl2↑

[展示]一瓶氯气,让学生观察其颜色状态。

[引导学生观察]集气瓶中氯气的颜色、状态、嗅气味。

一、氯气

1、物理性质:

氯气是黄绿色有强烈刺激性气味的有毒气体,能溶于水,易液化。

闻气体的正确方法:用手轻轻地在瓶口(或试管口)扇动,仅使极少量的气体飘进鼻孔。

[讲解]闻气体的时候,不管毒性大小如何,均要正确操作。

[故事] 因为Cl2有毒,在一战中,曾被德军制成毒气弹等化学武器用于战争。在战场上使得英法联军伤亡惨重。

[讨论]假如你是一名士兵,当遇到由氯气制成的毒气弹顺风爆炸时,你认为可采用哪些措施进行防御?(①人躲向地势较高地方去。②防毒面具。③活性炭。)

2、化学性质

[自主探究]

请画出17号氯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根据氯的原子结构,推断氯气的化学性质是否活泼,它具有强还原性还是强氧化性?为什么?

[结论]氯元素非金属性强,易得一个电子形成Cl-。氯气具有强氧化性。

(1)与金属反应:

2Na+Cl2加载中...2NaCl

[分析]氯气是一种化学性质很活泼的非金属单质,它具有强氧化性,能与金属反应。

[板书] Cu+Cl2加载中...CuCl2 2Fe+3Cl2加载中...2FeCl3

[顺藤摸瓜]实验事实证明,在一定条件下,氯气可跟多种金属直接化合。请同学们写出氯气跟下列金属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①跟铝反应: 。 ②跟镁反应: 。

[过渡]氯气能跟多种金属直接化合,那么氯气能否跟非金属反应呢?下面让我们来做H2在Cl2中燃烧的实验。

[实验4-3]在空气中点燃氢气然后把导管伸入盛满氯气的集气瓶中,观察现象(讲解操作要求和注意事项后,由学生动手实验,观察、描述现象,并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2)与某些非金属反应:

H2+Cl2加载中...2HCl H2+Cl22HCl

[现象]

纯净的H2在Cl2中燃烧发出苍白色火焰,生成HCl气体。

HCl是无声具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极易溶于水。HCl的水溶液叫做氢氯酸,亦称盐酸。打开浓盐酸可以观察到的白雾,就是HCl气体跟空气中的水蒸气结合所形成的盐酸小液滴(酸雾)。盐酸是重要的化工原料。【思考与交流】通过氯气与金属和非金属的燃烧反应,你对燃烧的条件和本质有什么新的认识?【结论】①燃烧不一定有氧气参加。②燃烧的本质是氧化还原反应。③所有发光发热的剧烈的化学反应都称为燃烧。

[顺藤摸瓜]

实验证明,在一定条件下,Cl2还可跟P、S、C等非金属直接化合。试写出下列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①P在Cl2里燃烧:

P在Cl2(不足量)里燃烧生成PCl3 :P+ 3Cl2= 2PCl3(液体)

P在Cl2(过量)里燃烧生成PCl5 :P+ 5Cl2= 2PCl5(固体)

②C跟Cl2在一定条件下化合生成四氯化碳:C+ 2Cl2= CCl4

[小结]

Cl2是一种黄绿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有毒气体。Cl2是一种化学性质很活泼的非金属单质,具有强氧化性,能跟多种金属、非金属直接化合。Cl2可用于合成盐酸,自来水常用它来消毒、杀菌。

〖板书设计〗

第二节 富集在海水中的元素—氯

1、物理性质:黄绿色有剧烈的刺激性气味有毒气体,能溶于水,易液化。

2、化学性质

(1)与金属反应:2Na+Cl2加载中...2NaCl Cu+Cl2加载中...CuCl2

2Fe+3Cl2加载中...2FeCl3

(2)与某些非金属反应:H2+Cl2加载中...2HCl H2+Cl22HCl

〖教后记〗

高一化学教学设计 篇3

【课程目标】

1、举例说明化学能与电能的转化关系及其应用。

2、会应用生活中的材料制作简易原电池。

【教材分析】

生活在现代社会,学生对“电”有着丰富而强烈的感性认识。当学生了解了化学反应中的能量转化的原因,并感受了探究化学能与热能的相互转化过程后,会对化学能与电能之间的转化问题产生浓厚的兴趣。从能量转换角度看,本节课程内容是对前一节课中“一种能量可以转化为另一种能量,能量是守恒的;化学能是能量的一种形式,它同样可以转化为其他形式的能量,如热能和电能等”论述的补充和完善。从反应物之间电子转移角度看,原电池概念的形成是氧化还原反应本质的拓展和应用。从思维角度看,“将化学能直接转化为电能”的思想,是对“化学能——热能——机械能——电能”思维方式的反思和突破。

【学情分析】

中学生对“电”的内容的认识不仅来源于生活经验,而且来源于学科学习。在生活经验方面,不仅接触了火力发电(或水利发电),而且接触了干电池等化学电源;在学科学习方面,学生不仅接触了摩擦起电,而且还从能量转化的角度认识了电能,此外还学习了关于电的初步知识(如电源的正负极、电压和电流等内容),因此对电并不陌生。此外,高中《化学1》已较为系统的学习了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也学习了钠、镁、铝、铁等有关的金属知识,以及电解质溶液的内容。这些经验基础为本课的教学提供了必要的基础。为本节的学习做了知识、能力上的准备。

同时原电池是高中化学学科体系的核心知识之一,它的教学是氧化还原反应原理的延伸与应用,也是后续电化学知识的基础。原电池的教学是体现学科交叉,科学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和探究能力的好素材。学生在第一节学习了化学能与热能的转化关系,本节课则学习化学能转化为另外一种能量即电能,由于电化学知识是学生首次接触的新领域,存在着强烈的好奇心和陌生感,因此一个好的开端十分重要。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理解原电池的`概念、工作原理和构成条件,同时掌握原电池正负极的判断方法。

(2)通过学生设计完成原电池构成条件的实验,学习实验研究的方法。

(3)能举例说明化学能与电能的转化关系及其运用。

2、过程与方法

(1)分析火力发电的原理及利弊,建立“将化学能直接转化为电能”的新思路,通过对氧

(2)通过实验和科学探究,对比、归纳,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精神和分析、归纳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化学能与电能转化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对现代化的重大意义,

(2)通过原电池形成条件的探究,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科学态度和方法,体会实验在化学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初步认识原电池的概念、工作原理及形成条件

高一化学教学设计 篇4

【教材版本】

新课标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2第二章化学反应与能量第一节化学能与热能。

【课标分析】

知道化学键的断裂和形成是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主要原因,通过生产、生活中的实例了解化学能与热能的相互转化。

【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教材从化学键入手,说明化学健与能量的密切联系,揭示了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本质原因,然后分析了化学反应过程中反应物和生成物的能量储存与吸、放热的关系,为后面“质量守恒、能量守恒”奠定基础。第二部分,教材通过三个实验说明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主要表现为热量的形式,引出吸热反应,放热反应的术语。第三部分,教材为了开阔学生的科学视野,图文并茂的.说明了生物体内生命活动过程中的能量变化、能源与人类社会发展的密切关系,使学生在更广阔的背景下认识能源与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关系,认识化学技术在其中的重大,甚至关键的作用。

通过化学能与热能的学习,学生将对化学在提高能源的利用率和开发新能源中的作用与贡献有初步认识;初步树立起科学的能源观;这将增进学生对化学科学的兴趣与情感,体会化学学习的价值。

【学情分析】

学习者是高中一年级学生,通过在初中的学习,他们对化学反应伴随能量变化这一现象已经有了感性的认识,建立了初步的概念。在这堂课中他们要初步明确产生这一现象的本质原因什么,就是要求他们要从感性认识升级为较为理性的认识,这就要求他们要有化学键的概念,而在上一章他们刚刚学习过,所以接受本堂课的内容对他们来说就显得比较轻松。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化学键与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之间的关系;

2、在实验的基础上,通过吸放热反应的概念,理解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主要原因。

过程与方法:

具有较强的问题意识,能够发挥和提出有探究价值的化学问题,质疑、思考,逐步形成独立思考的能力,善于与人合作,具有团队精神。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实验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初步培养学生合作交流、反思提高的能力;

2、有参与化学活动的热情,将化学能与热能知识应用于生活实践,树立正确的能源观;

【教学重点】

用化学键、物质总能量大小、物质稳定性来解释和判断吸、放热反应。

【教学难点】

实验探究的基本过程和方法,理性思考化学反应能量变化的深层微观本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