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导航
老地方 > 百科 > 读后感 > 正文

读《包法利夫人》有感

2025/08/31读后感

老地方整理的读《包法利夫人》有感(精选4篇),希望这些优秀内容,能够帮助到大家。

读《包法利夫人》有感 篇1

居斯塔夫·福楼拜(Gustave Flaubert,1821.12.17-1880.5.8),19世纪中法国伟大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莫泊桑就曾拜他为师。他于1821年12月17日出生在鲁昂一个著名的外科 医生家庭。其作品反映了1848-1871年间法国的时代风貌,揭露了丑恶鄙俗的资产阶级社会。

从小生活在医院环境培养了福楼拜实验主义倾向,使他注意对事物的缜密观察,而与宗教格格不入。他与青年哲学家普瓦特万很早就结成了亲密的友谊,普瓦特万的悲观主义思想和唯美主义观点对福楼拜有相当影响。福楼拜思想上还有着斯宾诺莎无神论思想的明显影响。他在上中学时就热心阅读浪漫主义作品,并从事文学习作。这些作品表现了“恶魔式的利己主义”和无政府主义式的狂热,带有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

短篇小说《狂人回忆》(1838)写他对一位音乐出版商妻子的炽热感情,这位出版商的妻子就是《情感教育》中阿尔努夫人的原型。福楼拜同时也是杰出的文体家,他的“客观而无动于衷”的`创作理论和精雕细刻的艺术风格,在法国文学史上独树一帜。其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包法利夫人》(一八五七年)、《萨朗波》(一八六二年)、《情感教育》(一八六九年)、《圣安东尼的诱惑》(一八七四年)、《布瓦尔和佩库歇》(一八八〇年)和短篇小说集《三故事》(一八七七年)等作品,早期作品《狂人回忆录》《十一月》带有浪漫主义色彩和忧郁情调。

对19世纪末及至20世纪文学,尤其是现代主义文学的发展有着极其深远的影响,被誉为“自然主义文学的鼻祖”、“西方现代小说的奠基者”。是法国19世纪的文学泰斗,写作讲究“肯吃苦,勤练习”。

读《包法利夫人》有感 篇2

当一个人全部身心都陷入最美的幻想时,会发生什么事呢?福楼拜的小说《包法利夫人》讲述的就是这样一个故事。

主人公艾玛自幼就多愁善感,甚至有些做作。她梦想着贵族般的生活,宛若做了一个华丽的梦。渐渐长大的艾玛对爱情有了无限渴望,她嫁给了一位名叫夏尔包法利的老实医生。期待着她所谓的“幸福”,可婚后的生活却使她大失所望,她的丈夫、她的生活与她的梦想大相径庭。没有浪漫的情话,没有甜蜜的惊喜,丈夫在她眼中甚至是世上最愚笨之人。艾玛对这一切感到烦躁、厌恶,认为这本不该是她的生活。在她眼里,她身边的一切普通人、普通事,都是不必要的存在。这使她前后拥有两个情夫,并瞒着丈夫欠下了巨额债款。但浪漫的婚外爱情也不能完全令艾玛满足,反而使她越发沉迷于纸醉金迷的生活,甚至不愿把家中华而不实的装潢去掉一些。债台高筑,这压得艾玛喘不过气,最后,她咽下一小瓶砒霜,了结了她的“浪漫”生活,也了结了以此存在的自己。

人的一生,也许并不是如意的,可能我们也会像文中的艾玛一样陷入自己美丽的幻想中。梦,的确要有,但并不是用来埋怨自己的生活,而是努力追赶的目标。知足者常乐,看看你的生活,也许它很平凡,有不如意,但也有许多的'美好。

过度埋怨现实,过度妄想未来,都会使我们像艾玛一样误入歧途。

还记得那是寒假刚开始的时候,我正半躺在床上玩手机,屏幕上出现的往往都是网上“大佬”的画作。指绘、厚涂、人体……这些既熟悉又陌生的词语使我无比沉迷,我内心暗暗下定决心,一定要在寒假里将自己练成“绘画大佬”。可第二天,我已将昨天的事抛之脑后,只顾着玩乐,到了晚上才猛然想起自己的任务。但是,我却一点儿也不着急,心想,反正寒假还有好多天嘛!第三天,第四天……亦是如此。直到寒假快结束了,我才发觉时间已经来不及了,这才拿出纸笔,开始练习。我一步一步按着网上的教程绘画:构图、打稿、整理,一点也不少,可越到后来手也就越不听使唤,画出的线条要么太僵,要么太软,根本达不到绘画的标准。我泄气了,将这一切“归功于”上天给予我的这双“猪蹄”。我放下笔,伸了个懒腰,倒在床上。不练了不练了,还是继续做我的“大神梦”吧。

每个人都可能陷身于幻想,埋怨现实,而不去努力。没错,艾玛的幻想固然美好,但不能脚踏实地地去努力,一切都是空的。

读《包法利夫人》有感 篇3

《包法利夫人》的作者福楼拜(1821—1880),是法国现实主义文学大师,法国19世纪小说史上三位巨人之一,福楼拜出生于一个医生世家,曾在巴黎攻读法律,因病辍学,包法利夫人读后感(共10篇)。福楼拜的出身对他的写作有巨大的影响:看惯了手术刀的他不相信宗教,崇拜真实——这在他的小说中都有充分的反映。他依靠丰裕的遗产过活,专心于文学创作,他终生过着独身生活。

长篇小说《包法利夫人》是福楼拜的代表作。作者以简洁而细腻的文笔,通过一个富有激情的妇女爱玛的经历,再现了19世纪中期法国的社会生活。《包法利夫人》的艺术形式使它成为近代小说的一个新转机。从《包法利夫人》问世以后,小说家知道即使是小说,也要精雕细琢。这不仅是一部模范小说,也是一篇模范散文。但是,《包法利夫人》也为作者带来了麻烦。许多人对号入座,批评福楼拜这部书“破坏社会道德和宗教”,他还被法院传了去:原来是有人告他“有伤风化”。这时许多读者纷纷向福楼拜表示同情和支持,甚至连一向反对他的浪漫主义作家也为他辩护。法庭上,经过一番激烈的辩论,作家被宣告无罪——由此可见《包法利夫人》的影响。

书中的女主人公爱玛出生在外省的一个还算富裕的农家 。她从小在修道院接受教育。在那期间,爱玛迷上了看小说,尤其是那些有关男女情爱的书。书中男主人公不是伯爵就是子爵,这让她深深地着迷了。小说中的情节使她对爱情充满了童话般的幻想,以为结婚就可以实现她的愿望。在机缘巧合下,爱玛嫁给了医生夏尔。可是在婚后才发现一切远没有想象中的美好。在蜜月里,她体验不到快乐,在此后的相处中,她发现自己的丈夫是个胆小懦弱,迟钝无能的人。她心中的白马王子在哪 生活在她看来变得不再绚丽多姿,只不过是日复一日的活着罢了。

这时莱昂闯入了她的生活,他们有着共同的爱好, 在频繁的交谈中,莱昂发现自己渐渐爱上了这个有夫之妇 可莱昂不敢向爱玛袒露自己的心迹,他怕被爱玛拒绝 最后 选择了逃避,去了巴黎。爱玛在莱昂离开之后才后悔没有挽留他。可随着时间的推移,怀念被渐渐冲淡了,另一个男人走了进来。

罗多尔夫第一次见到爱玛就被她与众不同的气质深深地吸引了。于是乎他暗暗下决心一定要把这个女人弄到手,他很自信自己能够成功,因为他有钱。 罗多尔夫用尽花言巧语是爱玛神昏颠倒,她的虚荣心迅速膨胀起来。一开始爱玛有过犹豫,但在罗多尔夫一波又一波的攻势下,她臣服了。爱玛觉得自己终于找到了小说中向往的生活,感到既刺激又欣喜。可是爱玛的独占欲很强,久而久之,罗多尔夫对她产生了厌倦 。当爱玛下定决心抛弃眼下的生活,和罗多尔夫双宿双飞时,他退缩了。罗多尔夫觉得一切都是逢场做戏罢了。他狠心的写下了一封信,可笑的事文字中完美的掩饰着自身的疲倦,反之把一切都归咎于"命运"二字,极力地推卸责任。他无情的`走了,好像一切都没发生过似的走了。爱玛崩溃了,从此一蹶不振。

最终她积债如山 陷入身败名裂的绝境。爱玛求助于她的情夫,但他们在这时却像个缩头乌龟似的避之不及,没有人愿意伸出援助之手。在这一刻,危急自身利益的时候,世间丑态在爱玛眼前展露无遗。她走投无路了,最后选择了死亡。

爱玛,也就是包法利夫人是一个悲剧人物。她追求浪漫的爱情,奢华的生活,却不知她所处的环境给不了她想要的。当爱情建立在物质基础上时,就注定了它的悲剧结果,无论过程如何使人沉沦,结局都只有一个。是谁使她走向了绝路 。是人们的冷漠淡然使她求助无门,还是自己对命运的臣服,最终导致了爱玛的悲剧,或许可以说是当时的社会逼得她服毒自杀的。

现实与理想总会有差别,当现实于理想中的情况不同时,我们不应该把这一切归结为命运的安排。当我们遇到挫折或者意外时,或许这是上天给我们一次调整心态的机会。在繁华和虚荣里,也许你会忘了自己的正面目。但要知道自己拥有的,珍惜自己获得的,不要总陷入没有结果的幻想中,来虚度光阴。

读《包法利夫人》有感 篇4

大家可曾读过(法)福楼拜的《包法利夫人》,我们来品读一下作者别巨匠心的艺术表现力,先来看一段文本中被检察官委婉地称之为“马车里的沦落”的那一段:

车子掉头往回走,而这一回,既无目标又无方向,只是随意游荡。只见它先是驶过圣波尔教堂、勒斯居尔、加尔刚山、红墉镇、快活林广场——随后是马拉德尔里街、迪南德里街、圣维维安教堂、圣罗曼塔楼、圣马克洛教堂、圣尼凯兹教堂;再驶过海关——旧城楼、三管道和纪念公墓。

车夫不时从车座上朝那些小酒店投去绝望的目光。他不明白车厢里的那二位究竟着了什么魔,居然就是不肯让车停下。他试过好几次,每回都即刻听见身后传来怒气冲冲的喊声。于是他只得狠下心来鞭打那两匹汗涔涔的驽马,任凭车子怎么颠簸,怎么东磕西碰,全都置之度外,他蔫头耷脑,又渴、又倦、又伤心,差点儿哭了出来。

在码头,在货车与车桶之间,在界石拐角处,城里的那些男男女女,都惊愕地睁大眼睛看着这外省难得一见的场景——一辆遮着帘子、比坟墓还密不透风的马车,在眼前不停地晃来晃去,颠簸得象条海船。

有一回,中午时分在旷野上,阳光射得镀银的旧车灯锃锃发亮的当口,从黄布小窗帘里探出一只裸露的手,把一团碎纸扔出窗外,纸屑象白蝴蝶似的随风飘散,落入远处开满紫红花朵的苜蓿地里。

随后,六点钟光景,马车驶进博伏瓦齐纳街区一条小巷,下来一个女人,面纱放得很低,头也不回地向前走去。

在这里,我想解读一下这段文字,请赏脸欣赏我这篇文的读者们不要嘲笑我在此班门弄斧。

从段落开头“既无目标又无方向,只是随意游荡”然后从驶过圣波尔教堂最后到纪念公墓这一地点段的详细描述,我认为作者既在表述行驶马车漫无目的的随意游荡,也是在为作者含蓄的笔触下描述马车里正在进行的事情表述一个时间段。

“车夫不明白车厢里的那二位究竟着了什么魔,居然就是不肯让车停下。他试过好几次,每回都即刻听见身后传来怒气冲冲的喊声。”车夫想停车,而身后即刻传来怒气冲冲的喊声,这是从侧面而严厉地说明车厢里正在进行的勾当。

下面是描写在众人眼里的这辆马车给人的好奇:

“在码头,在货车与车桶之间,在界石拐角处,城里的那些男男女女,都惊愕地睁大眼睛看着这外省难得一见的场景——一辆遮着帘子、比坟墓还密不透风的马车,在眼前不停地晃来晃去,颠簸得象条海船。”三个“在……”既给文章增加一种节奏感,又说明了马车影响旁观者的范围之大。看作者的几个用词“男男女女”、“惊愕地睁大眼睛”说明人们的好奇程度。“比坟墓还密不透风的马车”给人以浮想连连,作者用比坟墓还密不透风引发所有人更大的好奇心,里面到底在做什么。

直到下面“从黄布小窗帘里探出一只裸露的手,把一团碎纸扔出窗外。”在这以前的一大段,都不会让人想到作者如此铺设的描绘到底在表述着什么,然而从“从黄布小窗帘里探出一只裸露的手……”这时才隐晦地让人猜出马车里进行的事情。

这是一段描述爱的片段,作者艺术表现的高超,既从众观者来反应这辆颠簸的马车里在进行的活动,又用如此含蓄给人以遐想把爱这种事情描述的`脱了俗,不失为艺术的文学。作者斟词酌句的用心实令人感叹。(请大家细细品读吧。)

福楼拜为这本仅大约21万个字的作品花了四年时间。足见他对作品的用心程度。有人会说,有的人一年写5本书,有的人5年写一本书。呵呵!

另外值得敬佩的(法)雨果《巴黎圣母院》此书中每句话的凝练程度,几乎到了一句话甚至一个字的改动都会影响其意思的严密性。正是古语说:句有可削足见其疏,字不得减乃见其密。

还有,从这些大作家在文字里表现出的幽默感,也太令人感叹他们对文字驾驭的炉火纯青与理解能力的深入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