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导航
老地方 > 百科 > 读后感 > 正文

读《自控力》有感

2025/09/01读后感

老地方整理的读《自控力》有感(精选4篇),希望这些优秀内容,能够帮助到大家。

读《自控力》有感 篇1

我自认为自己一直是一个自控力还不错的人,但在极少数情况也会有失控的状况,所以看到这本书的第一个感觉就好像有一种——嗯,就它了的感觉。我之前对于心理学的书看的也是比较少的,这一本可以说是在我看来没有我想象中心理学那么的乏味,书中通俗易懂的解释结合案例让我能很好的理解作者想要表达的意思,并且能够自身去实际体验,让人理解的越发透彻,不得不说作者是煞费苦心了。

通过这本书我了解到了什么是自控力,自控力如何发生作用,‘我要做’、‘我不要’、‘我想要’的神经学原理,如何改变坏习惯,克服拖延,管理压力,抵挡诱惑等等,提高自控力,通过改变自己来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

拖延症,我觉得大多数人多多少少都有一点,至少我是有的,我们经常会趋于安逸和诱惑,把让自己难受痛苦或麻烦的东西尽量往后拖,结果往往就是在无意识状态下轻松的浪费了大量时间,然后边自责边抱怨自己为什么不早点做完,等到下一次又陷入重复循环。在这一点上我觉得书中的‘我要做’、‘我不要’、‘我想要’对我们的帮助是很大的,欲望没有好坏之分,重要的是它将我们引向哪个方向,以及我们是否明智,知道自己什么时候该听从欲望的声音,试着控制自己的思想和感受,反而会对我们原先的目标产生反面效果,所以我们应学会把‘我不要’改成‘我想要,告诉自己现在我在做什么,我应该做什么,我真正想要的是什么,比起强制自己不该做什么,告诉自己长期目标更能使自己清醒,堵不如疏,人真是一个奇怪的生物,越是抑制自己的欲望,最后越是想要,所以一个明确的、现实的目标是必不可少的。

有时候当我们面临压力过大的时候就会更容易放纵自己,或者是失控的情况,在书中讲到了‘情绪低落为何会使人屈服于诱惑’,当一个人承受巨大压力而情绪低落时会更容受到外界诱惑。这主要是因为人脑的自我调节功能在作怪,当大脑觉得你承受的压力超过负荷时会指引你缓解压力和情绪低落,这时各种诱惑就会放大,大多数人这种时候就会屈从本能的支配,从而失去理性放纵自己,所以这只是大脑的一种调节机制,而不是真的诱惑有多大,所以我们平时也要注意自身压力的缓解从而不让自己意志力被压力击垮,如运动或者听音乐来发泄、消解压力,并且不要期望所有的事尽善尽美,我们没有精力顾全所有,应以大局为重,逃脱完美主义的束缚也是善待自己一种表现。

人的'意志是有限的,但人的意志也是可以锻炼的。要锻炼自控力,面临最大的就是遇到的诱惑、阻碍太多,我们的一生中无数次的决定,无数次的面对诱惑,自控力和诱惑的斗争中总是有胜有负,而取胜的关键就是让自己意志力变得强大。我看到有说每天十分钟的冥想可以提升自控力,但我往往是睡前尝试的,然后在不知道是否冥想完成就进入梦想,可能是选择的时间段不对,但毫无疑问的一点是,我每天睡觉时间提前了一个小时,相对于以前越玩手机越兴奋的状态这应该是从侧面帮助自己自控了吧。而且足够的睡眠也让我生活更加的规律,自控带来的好处会慢慢影响自身,而这也将是一个潜移默化的长期的过程,需要一直坚持下去。

读《自控力》有感 篇2

最近看了这本老外的书,看完最大的感受是:噢,又看完了一本,如果非要做个总结,我想应该是它告诉了我如何面对压力,抵挡诱惑,什么才是有效地放松,为什么我制定的计划总不能有效的执行,一些坏习惯为什么屡禁不止,随着罪恶感的升温而加剧。作为程序猿一枚,我们都配有一台能上网的电脑,那互联网形形色色的内容更在时刻考验着我们的自控力。我们是时候采取行动了……

如果你对这些话题不感兴趣,也还是看一看吧,因为看一眼又不会怀孕。

工作或生活中我们或多或少的会遇到些压力,压力过大,我们的心情就想找个地方释放下,这时你的大脑就会指引你去做它以为能带给你快乐的事情,而往往这些“快乐”(压力勾起欲望)的事情并没有解决根本性问题,是我们误把渴望的感觉当作了快乐的保证,实则不然。

那我们该如何减缓压力,提高自控力,增强意志力呢?

书中给的答案是锻炼。你如果想快速减压的话,你可以注意观察自己的呼吸,把呼吸放慢加深,让自己放松下来,会能很快的调整当前的心情。当然最有效的解压方式还包括阅读、外出散步、冥想、与家人或朋友相处、做瑜伽、祈祷(这个似乎不大适合缺乏信仰的我们)。再来看看最无效的缓解压力的方式,购物、抽烟、喝酒、暴饮暴食、上网、花两个小时以上看电视或电影(你有没有中招呢)。

曾经我制定过很多次目标计划,但没有一次完完整整的执行成功过。有的腹死胎中,但很多情况下是,取得了一点小进步就沾沾自喜,然后就没有然后了,每次不能完成计划,内疚感会很强,为了避免这种讨厌的感觉,索性就不再跟自己制定计划。

为什么会这样?如何避免?

为什么会胎死腹中,因为我们有时候以为我们只要制定了目标计划,就以为这个目标将来会实现。这就是我们把支持目标实现的行为误认为成目标本身了。同时我们总是把进步当作放松的借口,在完成某个目标过程中取得的进步的时候,我们的大脑就停止了思维进程,而这个进程正是你追求目标的关键,然后那个放纵自我的声音就会响起来……我们又错误地认为自己明天会比今天有更多的空闲时间,从而做出了妨碍完成目标的行为。避免也很简单,那就是我们要谨记避免关注进步,要专注实现目标本身,常预想实现目标后的喜悦感,同时我们最好可以公开自己的目标。

我现在喜欢把自己的计划量化,用图形的方式拆分成很多小步,每完成一小步就把代表每一步的.圆圈涂满标注下,毕竟一小步的快乐很容易。

再者你有没有一些坏习惯,你一直想避免?但反而愈陷愈深。

书中讲导致更多堕落的行为并不是第一次的放弃,而是第一次放弃后产生的羞耻感、罪恶感、失控感和绝望感。当你又一次责备自己屈服于诱惑的时候,往往会让你更容易去想、去感受、去做你原来想逃避的事。那我们应该如何做?自我谅解,而不是罪恶感,才能重回正轨。当你放弃控制内心感受,去接受它,认识到它是正常的,反而能让我们更好的控制外在行为。我们要想获得心灵的平静和足够的自控力,我们就需要认识到,控制自己的思想是件不可能的事。我们能做的就是,选择自己相信什么,选择自己要做什么。对内呢接受自我,对外控制行为。

最后,声明下整本书的诸多结论,都是通过一些实验和一些调查研究得出的,我们不能把它奉为金科玉律,但它适合大众。如果你觉着自己很另类,那就可以省下三十来块的书钱了。这里只是书中一部分观点,还有更多适合你的观点在等待你去挖掘。

读《自控力》有感 篇3

你相信身体里有两个自我吗?

幼年时期的我们,会看见自己想要的东西,产生抢这种行为。在那个年龄,没有太多的思想控制我们的行为,喜欢就想要得到,讨厌就远离。我们称之为天性,天性是与生俱来的,无所谓好坏,正如古人说:人之初,性本善。在天性使然的年龄里你做的任何事情都是内心的表达,我们的喜怒哀乐都来自天性。

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学会了判断,控制和选择,再看到自己喜欢的东西,大脑的思想会告诉自己,要不要得到它,怎么得到它。这时候便会出现两个自我,“要”还是“不要”的`博弈。其实不仅仅是遇到喜欢的东西,在任何出现选择的时候我们都是在两个自我的博弈,比如什么时候起床,什么时候吃饭,吃什么,今天要不要出门,要不要带伞等等。

万幸的是,从小到大的经验告诉我们什么才是正确的选择,我们从来不会因为早起而责备自己,却会因为多吃肉而良心不安。我们能出现这种想法得益于我们的大脑,我们的大脑是个极其发达的器官,它可以控制我们的思想,思想会引导我们的行为,从而做出我们想要得到的结果。但我们不是一个机器,大脑也不是一个没有感情的程序,它是植根于天性,在后天的经验上慢慢发展的,所以我们能感受到喜怒哀乐,我们也会对未知的情况做出错误的选择,这是正常的。我们之所以会在选择上失败,是因为在自我博弈的过程中我们失去了经验,被天性占据了思想。大多数的失败就因为如此。

但天性不一定是错误的,在人类发展的进程上,天性往往起着至关重要的决定,在远古时代,我们为了使交流更方便,产生了语言,为了使经验得到传承,发明了文字,在没有经验可寻的远古时代,这都是天性发挥了作用。天性使我们进步的阶梯,而经验是我们不会走向毁灭的保障。

中国是一向推崇儒家思想的,我个人也是推崇儒家思想的精华,比如“六德”、“六行”。这使得中国人有着很强的忍耐力、毅力和判断力,在没有经验的选择上,会控制自己不会走向天性的毁灭。在追求个性解放的时代里,很多人抵制儒家思想,这真是一种本末倒置的想法。

在有经验可循的选择上选择经验,在没有经验可循的选择上在儒家思想的基础上追寻天性,这是在自我博弈过程中不败的方法。

读《自控力》有感 篇4

有段时间买了不少书,竟然有部分一直没有开封。上周打开了其中一本,是《自控力:和压力做朋友》。作者是斯坦福大学备受赞誉的心理学家,凯利?麦格尼格尔教授。

这本书不算烧脑,作为心理学书籍,书本中有很多心理实验作为结论的支撑。我大概花了3天时间阅读完。对于我来说,留下深刻印象并认同的想法有以下部分:

一、对待压力的看法对结果产生决定性作用

这样结论让我想到了佛教的说法: 境由心转。通常大家对压力是什么看法?可能相信压力有害的负面的描述会多一些。比如压力会让人感到焦虑,紧张,压力会让人生病。没有人会直觉认为压力是有益的,亚历山大这个网络新词基本上反映了大家对压力的看法。

这本书中实验的结论是:你认为压力有害,那它就有害,会伤害你的身体,影响你的健康,让你更加失败。如果你认为压力有益,正面积极的态度对待压力,那么压力会使你更加健康和幸福。

所以,首先要做的就是改变对待压力的看法,改变对待压力的思维模式。这个结论很奇葩,而且似乎也有些像悖论。如果你不相信它,那你是对的。因为如果你不相信它,那么压力真的会伤害到你,你认为压力有害的念头会导致自毁行为,你会逃避挑战,隐藏问题,无视反馈等等。

如果你相信它,那也是对的。因为你面对压力的时候,就会采取更加积极的措施应对挑战,得到更积极的结果。书中的案例表明,积极对待压力的信念超越了安慰剂效应;表明乐观看待变老的人,得心脏病的概率低80%;对变老持积极态度和观点平均增加寿命8年。这太有吸引力了。

当然,你不能简单说我相信,就够了。作者认为是持积极和乐观态度的'人更愿意采取积极措施,因此得以更多的机会改变结果。

上帝说,信我得永生。佛说,境由心转。颜回说,回也不改其乐。在我看来,这个论点是这本书的核心思想,也是我看完这本书的最大收获。工作中压力无处不在,生活中也会和家人产生冲突和矛盾。如果以负面的情绪对待压力,回避问题只能让问题越来越严重,就会无形中产生抱怨的心态,抵触行动。事情永远得不到解决。

反之,如果以积极的态度去面对,不断的寻找方法去解决,事情就会逐步的好转。

二、成长性思维:每个人都是可以改变的

其实,这本书在成长性思维着墨并不是很多,但是我联想到去年阅读的那本英文书《succeed how we can reach our goals》,这本书中也一直强调要抱有成长性思维,而不是固定性思维模式。抱有固定性思维的人为了避免负面评价,会本能地逃避挑战。而抱有成长性思维的人,并不害怕失败。失败只是成长的必经之路

我想,面对压力的挑战,解决问题,这本身就是成长的过程。从脑神经科学的角度上看。大脑的可塑性是非常强的。这或许是每个人能够成长的生物基础。

三、压力是有益的,甚至在某个方面来说,那是上天的馈赠

这个世界有些古怪,因为凡是有意义的事情,都是不容易做到的,也就是说是有压力的。人活着必须寻找意义,否则容易发生抑郁症。你的生活有意义,那你的生活就有压力。压力是你履行职责,追求意义过程中不可避免的结果。比如为人父母,为人儿女,为人配偶,完成工作,保持健康,维持良好的社交关系等等。这些都会给你带来压力,但同时也是你存在的意义,也是你幸福的源泉。

很多人都幻想,有足够的金钱,不愁吃,不愁喝,从此过上无忧无虑的,没有丝毫压力的幸福生活。实际上,这是最糟糕的生活方式。(当然我不是说有足够多的钱是糟糕的,而是没有压力,没有值得追求的意义的生活很糟糕)。《反脆弱》一书中指出,人类作为有机体,是能够从挫折中,从压力获取收益变得更加强大的。反之,对小孩无微不至的照顾就是对他最大的伤害。

达尔文曾经发现,野生动物的部分大脑区域要比圈养的家畜的大百分之十五到三十。这是因为野生动物有着求存的压力,必须不断保持敏锐的学习状态才能存活,而圈养的家畜过上的是不愁吃不愁喝多无忧无虑的生活。

所以说,压力对于我们来说其实是不可或缺的上天馈赠。

四、善用压力,应对压力

这部分内容是这本书中最接近应用方法的一部分。当你面对困难,面对压力的时候,你没有办法消除焦虑。不管是如何告诉自己不要紧张,不要焦虑,甚至使用转移注意力的方式,压力还在那里,什么策略都不能消除焦虑,不能阻止肾上腺激素的分泌,不能阻止心跳的加快。

但是。我们可以转换压力,变紧张为兴奋。

肾上腺激素的分泌和心跳的加快,本来就是为了提高我们的能力以应对挑战的。当你面对观众要进行演讲的时候,当你面对领导要进行汇报的时候,当你要进行期末考试,乃至于高考的时候,告诉自己很兴奋,能够更好地应对挑战。采取这样的思维模式,书中给出的数据是实际表现会提高33%。我不知道这个数据是否经得起推敲。但是很显然,面对高考这样压力巨大的事情,就是有人超常发挥,有人发挥失常。我觉得书中给的建议是非常值得去尝试的。

结束语

压力无处不在,不知不觉中我们已经从中获益不少。压力是我们成长的最好营养,就如书名所说,做压力的朋友,共同成长。压力,永伴左右。作者: 苏耀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