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导航
老地方 > 百科 > 读后感 > 正文

读后感

2025/09/02读后感

老地方整理的读后感(精选4篇),希望这些优秀内容,能够帮助到大家。

读后感 篇1

“今日复今日,今日何其少!今日又不为,此事何时了。人生百年几今日,今日不为真可惜。若言始待明朝至,明朝又有明朝事。为君聊赋《今日诗》,努力请从今日始。”

我大声朗读这首《今日歌》,深深沉浸在诗的意蕴中,思绪万千。这首诗,既是对我们的告诫,又是对我们的要求——抓紧一分一秒的时间,万不可把今天的事情推给明天,不然就会“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这首诗之所以好,就在于告诉我们这样一个道理:要珍惜今天,抓紧时间。

我国著名数学家陈景润,能摘下数学王冠上的宝石,很重要的`一条,就是抓紧“今天”。据说,在“文革”中他被打成“牛鬼蛇神”、“白专”典型,白天要参加监督活动,只有晚上进行研究,演算的稿纸竟有三麻袋之多。这张张稿纸,不正是“抓紧今天”的实证吗?

意大利文艺复心时期的杰出画家达。芬奇曾经说过:“勤劳一日,可得一夜安眠;勤劳一生,可得辛福的长眠。能勤劳一生,当然也能勤劳一日。能勤劳一辈子,就是抓紧一生的今天。”能做到这一点,就像达。芬奇一样,为世界文明做出了贡献。

青年朋友们,让我们挽起手来,不要在夕阳西下的幻想什么,而要在旭日东升时珍惜时间,抓紧“今天”,碗到工作、学习中,为祖国的繁荣富强做出自己的贡献。

我更希望小学生们要珍惜时间,抓紧“今天”。这样才能使你们成绩优异,考入好大学!

读后感 篇2

读后感 篇3

今天,我们学习了当代作家袁鹰写的《白杨》这篇课文。袁鹰原名田钟洛,江苏淮安县人,是当代著名的作家、诗人、儿童文学家、散文家。参加工作以后改名袁鹰。主要作品有:《年轻的时候》、《保卫红领巾》《第十个春天》、《花环》、《袁鹰儿童诗选》等。

这是一篇借物喻的抒情散文,主要讲了:一位边疆建设者在旅途中向子女介绍生长在戈壁滩上的白杨,借大戈壁的白杨热情歌颂了边疆建设者们服从祖国需要、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远大志向和奉献精神。

通过这篇课文,我知道了白杨树高达挺秀,树干笔直,生命力顽强,能防风固沙。还让我知道了白杨数有着坚强执着、无私奉献、尽职尽责的好品质。在生活中,也有着许多的“白杨树”,像:解放军叔叔、清洁工阿姨……这些都是具有白杨树的品质的人。

大家还记得5·12大地震吗?当别压在废墟下的人们生命受到威胁的时候,是谁最先走在最前沿?当然是解放军叔叔!他们不怕牺牲,顽强战斗,挽救了一个又一个的生命!

然而,大家又知道是谁把我们的世界打扮得那么美丽?当然是清洁工阿姨。她们每天天没亮就起床美化世界,不怕脏不怕臭,每天辛勤的扫着地。

我们要学习这些不畏寒暑、默默工作的解放军叔叔、清洁工阿姨们,学习白杨树的品质。通过《白杨》的学习,让我感受到为祖国建设而奔赴西部的人们无私奉献的精神。我一定要学习他们,尽自已一份把祖国的西部变得繁荣昌盛。

读后感 篇4

请原谅我只会用标题这句话来概括雅尼的自传,因而不愿意给这篇读后感起个更煽情的名字,用音乐写意生活--《Yanni in Words》读后感。我看的是中文译本,但我还是觉得把英语的标题拿出来比较好。书里面把每首作品的名字都翻成了或直译或意译的中文,我总要想三秒才知道是哪首,那样会失去作品和故事的联系。

花了两个休息日的时间看完了这本书,很久很久没看过闲书了(随手翻过的杂志除外)。这不是一本励志的书,但总算觉得这书值得一看,即便自认为很了解雅尼的作品了,还看到一些我想不到的东西,我想了解的,是音乐背后的故事。

不是New Age

我接触New Age就是从Yanni开始的,结果就认为典型的New Age就应该像他那样:自由奔放,情节丰富,热情四射,非古典非流行但又能让大多数人产生共鸣。可是书里告诉我,雅尼本人从来不承认自己是New Age,那是唱片公司没的归类硬是归类到那里的。每次新来的乐队与他合作之前,都认为自己将演奏一些轻柔缓慢的,很"垃圾"的所谓"新世纪"音乐,等看到乐谱时才发现完全不是那么回事,赶紧认真起来。结合起自己听过的新世纪音乐和查过的资料,不得不承认其实真正典型的新世纪不会是雅尼,也不是神秘园,亦不是久石让,而是windham hill和real music旗下那帮人,大部分是比白开水还淡的、节奏反复的钢琴曲(那小部分不那么淡的,就比较受欢迎一些,比如George Winston和Kevin Kern)。那他算哪个类型的?雅尼也没给自己归类,就说自己是纯音乐,并且认为这个世上缺少纯音乐的评论家。概念很重要吗?我认为也不见得,如果他能创造一种更为人所接受的新世纪音乐的形式与风格,未尝不是一件好事情,大家都认为他是属于希腊的新世纪,也不会把其它的新世纪音乐立足的空间给挤走。

很少听过他的作品的人,会认为他很只会捣鼓电子乐器,其实不是这样的,雅尼在书中说道他创作时脑子里想着的是大型管弦乐队演奏的场面,只是当时他不出名,没钱,请不起正规管弦乐队,只好将就着用电子乐器,它可以制造出很多声音,但是少了许多人性化的东西。再加上他确实过了一段很摇滚的狂放日子,所以前几张专辑的出现使他"被定位"为电子音乐的专家了。我觉得这真是一种遗憾,我个人偏好他那些没有电子味道的作品,比如Nightingale,比如Adagio in CMinor,还有《In my time》中的几首钢琴曲,要连这些都成了电子音乐,就好比鲜美的汤里再加了把盐,口味重了但是不愿意多喝。当然也有些电子乐成分较多的作品也相当赞,我想看到Never too late的演奏现场,我想体会那种激情。

永远不要说别人不正统。雅尼不是没上过古典音乐课,不是没听过古典音乐,他有自己喜爱的古典音乐家,有丰富的正统的乐理知识。他不止听古典音乐,各种各样的类型,成千上万的器乐作品都听(不过他还是不喜欢"你爱我,我爱你"之类的流行音乐),只有听多了才知道听众需要什么,只有听多了才不会单一地受到影响,创作出属于自己的东西。我从来都不喜欢把因为懂点古典音乐就把其它音乐降低一个档次的人,雅尼在音乐界是有影响力的人,谁都不能轻易的否定。到哪儿不一样啊~别轻易鄙视人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