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的勇气》读后感
老地方整理的《幸福的勇气》读后感(精选4篇),希望这些优秀内容,能够帮助到大家。
《幸福的勇气》读后感 篇1
这本书是《被讨厌的勇气》的续集,上本书强调的是人生课题的分离及自我接纳,信赖他人和贡献感的重要性,本书更多地说了教育中的“赏罚”,人生的“自立”和“爱”。爱的课题,交友课题和工作课题是人生三大课题。爱的勇气就是幸福的勇气。
课代表:老师,我们在宿舍谈论老师,说到你的时候,觉着你适合做朋友。
我:我不是来跟你们做朋友的。
听完她的话我的第一感觉是,这是认为我不适合做老师吗?我当然不再怀疑自己做老师的能力,虽然还不是一个优秀的老师。
我也曾遇到同样与书中的青年同样的烦恼——学生不怕我,课堂纪律松散。后来网友的一句留言让我从另一个角度考虑问题。网友说:“你是皇上吗?”
我当然不是。我原来陷在“学生不怕我,就不会听我的,不听我的就不会有好成绩”的逻辑里。我一错在想靠学生的恐惧来提升学习的动力,二错在把自己太当回事儿了。不听我的话,他自己想学好且方法得当,加上行动,也是能学好的。
用阿德拉心理学的话说,我是没尊重学生,没把学生放在与我平等的位置上。阿德勒说,不加任何附加条件的去认可“真实的那个人”,这就是最好的尊重。
“尊重就是要努力地使对方能成长和发展自己。”
在教育不是“工作”而是“交友”这一章节里,说了一个阿德勒诊治重度精神病患者的故事。阿德勒把她当成朋友,注意不是像朋友一样,就是朋友,任她拍打自己。一直不开口说话的女生,在心理咨询了30天之后,开始说话。
所以阿德勒心理学也不赞成赏罚教育。因为那是以操控为目的基于纵向关系的教育,而不是以学生的自立为目的基于平等的横向关系的教育。
自立就是“脱离自我中心性”。因为爱是两个人的课题,我们通过爱将人生的主语从“我”到“我们”,从两个人的“我们”到整个共同体的我们。“自立既不是经济方面的问题也不是就业方面的问题,而是对待人生的态度,生活方式的问题……今后你也一定会下定决心去爱某个人,那个时候就能告别孩童时代的生活方式,实现真正的自立。因为,我们通过爱他人能渐渐成熟起来。”
这本书的最后一章关于“爱的课题”的主旨句就是:主动去爱,自立起来,选择人生。
总而言之,阿德勒心理学是具有建设性和科学性并基于对人的尊重的一种理解人性的心理学。在具体的心理咨询时,进行咨询的人往往谴责可恶的他人或倾诉可怜的自己,但因为“这个世界根本不存在过去”,所以我们应该把焦点放在“以后怎么做”。人际关系是一切不幸和幸福的起源,尊重是一切人际关系的入口,也是教育的入口,尊重就是信赖,基于信赖的关系就是交友关系,“真正的信赖是彻彻底底的能动行为”,避免一味地说教。爱是认识课题的最终关口,理解阿德勒思想的重要阶梯。爱是决心,决断和约定。不存在命中注定的人,只有你下定决心去爱的'人。
《幸福的勇气》读后感 篇2
决定自己人生的是活在“此时此处”的你自己。
岸见一郎的两本勇气,给我的认知,打开了非常多的窗户,从第一本的共同体感和课题分离,到第二本的自立和主动爱,有了更广阔的视角。
第一本勇气提到“所有的烦恼都源自于人际关系”,第二本勇气进一步阐述“所有的幸福也都源自于人际关系”。这一遍再读《幸福的勇气》,同样的对话,有了新的思考——所有关系的出发点都是我和自己的关系。在和自己的关系中,我不禁反问:我接纳我自己吗?我认可我自己吗?我尊重我自己吗?我和我的内在小孩进行课题分离了吗?
哲人说:决定我们生活方式的并不是过去的经历,而是我们自己赋予经历的意义。决定自己人生的是活在“此时此处”的你自己。
既然说道我和自己的关系,那我的内在小孩活在什么时间段里?她活在我的四岁、我的五岁、或许我的六岁,于是在面对问题时,有了四岁的我做的一个决定,或五岁的我获得的一个逻辑。当我无法与自己的内在小孩课题分离的时候,每一个时间维度上的内在小孩都在真真切切地影响着我现在的生活。而内观、看见、疗愈和接纳自己的过程,无疑是帮助内在小孩自立的自育过程,因为我想要决定现在生活方式的不再是那个充满恐惧的四五岁的小孩,而是如今充满坚定信念和力量的成年的我。
比如,人际关系中的朋友关系。小学时代的经历形成的逻辑,一直持续影响着我的交友模式。而近些年来,经历了内在的成长,建立了更为健康的交友逻辑后,不但令那个恐惧的小孩子在朋友关系中获得了自立的力量,有了清晰的界限,也不再受到”八九岁的我“的控制;更收获了“自作自授“小伙伴铁三角一般的友谊。我与那个时代的内在小孩友好地进行了课题分离,看见并接纳了那个自己,并以“此时此地”的自己做出了决定同时付诸了行动。
比如,人际关系中的亲子关系。大部分人觉得自己生二胎的时候已经不是第一次做妈妈,是有经验的过来人了。曾经我也持有相同的观点,但是二读《幸福的勇气》,关注我和自己的关系后,我从新的视角打破了这个逻辑。即便有了二胎三胎,同样的五岁,老二老三又怎么可能是老大的复制粘贴,每个孩子都如此的不同,每一段亲子关系也决不可能被复制,所以多子女家庭的每一段亲子关系对于父母和每一个孩子都仍是第一次。当我们遇到不同的育儿经历时,我们也获得了更多更新的挑战机会,同时也会遭遇到更多的问题,遇见自己更多的内在小孩并觉察到她们新的恐惧和逻辑。面对这些未知的内在小孩,依然是倾听她们,尊重她们,了解她们,接纳她们,唯有这样,我们才能在遇到挑战时,才能有勇气和力量与她们进行课题分离。
说道与内在小孩的课题分离,当然不是简单粗暴的一刀两断,因为一切的烦恼和幸福都是人际关系的烦恼和幸福,我们无法脱离人际关系,所以如何处理好人际关系、在关系中共赢才是我想要的。在亲密关系中,我想要和丈夫共赢,获得家庭的共同体感,创造两人的“我们”的幸福;在亲子关系中,我想要和孩子共赢,获得亲子的共同体感,收获“目送”的幸福;在工作关系中,我想要和工作伙伴共赢,获得工作的共同体感,维系健康的工作关系。为所有的关系都向着没有遗憾的“最佳分别”而努力。
最后,在与自己的关系的觉察中,我时常发现不少人很喜欢做一种气馁式的反省。在自育的过程中,固然要反省自己的不足,但是反省不是为了自我否定,更不是强迫自己去改变,这与我们所说的课题干涉又有什么不同,只不过把别人改成了自己的内在小孩。在我看来反省是为了帮助我们看见内在不足的她,通过她觉察到内在的恐惧,接纳这个不足的她的存在,甚至接纳“此时此地”的自己仍无法改变她的真实现状,更好地实事求是地看待我们自己,唯有区别对待每一个时间维度里的内在小孩,才是对她们最大的尊重和接纳。尊重是一切关系的基础,包括我们与自己的关系,而鼓励是帮助内在小孩自立的唯一入口。与其在十次挑战中,不断探究那9次失败的原因,不如去总结那1次是如何成功的,那一次成功的方法可以更好的鼓励我们获得解决问题的力量,指引我们真正走向最终你想要的完成自立目标。
在与自己的关系中,好好的练习爱自己,用爱自己的勇气,使自己变得幸福。
《幸福的勇气》读后感 篇3
幸福是什么?是家庭?是地位?还是金钱?尽管意义迷茫,却促使成千上万人在虚无飘渺中寻找看似更飘渺的幸福。主人公克里斯正是这茫茫人群中微不足道的一部分。
影片的开头,是克里斯在茫茫人群,拎着一个大家伙,去到托儿所接儿子。其间,他在托儿所的墙上发现,“幸福”的英语单词中,“I”写成了“Y”,这正好说明:生活是为自己,不是为别人而奔波。
在事业衰败的那天,他看见了一个股东经纪人,问后得知,想要从事这种职业,并不需要高深的学识,只需要头脑灵活就行了。于是,他给了自己一个新梦想:成为股东经纪人。他勇敢地迈向新业务,也是成功和幸福的第一步。勇气才能促使幸福的开始。
回家后不久,妻子的举动令他备受打击。可是,他倚靠梦想挺了过去。最终,成为了一位正选经纪人。
梦想,有人说,要成为大商人。没多久,失败了。有人说,要成为宇航员,没一会儿,失败了。有何不对?有人说。可没有勇气支持的梦想不算梦想。正如主人公所言:“我们要捍卫梦想。”
幸福,是通过努力,建立正确的梦想才能造就的。生活如同大山,我们无法使它移动,那么就用勇气与梦想翻过生活的大山,那我们就能看见幸福与成功在门口微笑着迎接你。
《幸福的勇气》读后感 篇4
水润万物,雨生百谷,那是播种最好的时节。在谷雨那天读完了《幸福的勇气》,自己也仿佛“久旱逢甘霖”般获得了生长的助力。这本书承接《被讨厌的勇气》,以青年与哲人对话辩论的方式再次为我们展示了先进于时代百年的阿德勒思想,书中对于教育的目标及方式、如何面对和理解工作、交友、爱这三个重要的人生课题以及阿德勒思想中重要的“共同体感觉”都进行了深入的剖析,可谓是振聋发聩。读书时,仿佛我也置身于哲人的书房,在听哲人娓娓道来的同时,头脑中和青年一样不解与震撼的想法频频跳动,在真正理解了阿德勒思想的那一刻,也就是真正面对了自己的那一刻,不禁涕泗横流。于是,说什么也要写下这篇读书笔记,记录自己的觉醒。
这本书分为五个篇章,我认为无论是从读者阅读的感受还是作者想要传达的精神来说,都是层层递进逐渐升华的,以下以个人视角分别阐述一下这五章的内容。
第一章 可恶的他人,可怜的自己
这一章主要说明了教育的目标及方式,并阐述了阿德勒思想中“现在决定过去”的“目的论”。
阿德勒心理学认为,教育的目标是“自立”,教育不是“干涉”,而是“帮助”其自立。那么如何帮助呢?“尊重”是教育的唯一入口。何谓尊重?尊重就是实事求是地看待一个人并认识到其独特个性的能力,尊重就是要努力地使对方成长和发展自己。不要试图改变或者操控眼前的他人,不附加任何条件地去认可“真实的那个人”,这就是最好的尊重。那么怎样能做到尊重呢?那就是关心“他人兴趣”,设身处地的用他人的眼睛去看,用他人的耳朵去听,用他人的心去感受,假设自己拥有“同样的心灵与人生”。
我们的“现在”决定了过去。人人都是“我”这个故事的编纂者,为了证明“现在的我”的正统性,其过去往往会被随意改写。“无法改变”的真正理由其实是不想改变,因为变化意味着“死亡”,改变自己意味着抛弃、否定、压制“过去的自己”,所以人们不想改变,无论多么痛苦也想“维持现状”。并且,还要为“维持现状”这一选择寻找一些合适的借口。
阿德勒思想本身是基于对人的尊严与潜能的强烈信赖,他认为“人随时可以决定自我”。
有一个心理咨询常用到的工具三棱柱,它有三个面,这三个面代表我们的内心,一个面上写着“可恶的他人”,另一个面上写着“可怜的自己”,来进行心理咨询的人大多讲的就是这两种情况。但无论我们怎么谴责“可恶的他人”、倾诉“可怜的自己”,也无论能够得到别人多么充分的理解,即使可以获得一时的安慰,也解决不了本质问题。因为更重要的是三棱柱的第三个面“以后怎么做”!
第二章 为何要否定“赏罚”
这一章主要说明了为何要否定赏罚,为什么既不可以批评,也不可以表扬。因为每个人都有自己选择自己人生的权利,批评和表扬都是站在比他人更高的位置上,对话双方的身份根本就不平等,尊重也无从谈起。
阿德勒心理学认为,人的问题行为背后的心理可以分为五个阶段来考虑。首先是寻求称赞,接着是引起关注,如果这些都无法实现则挑起权力争斗,然后又发展为恶劣的复仇,最终阶段则是证明自己无能。这一切都根源于一个目的—归属感,也就是确保自己在共同体中的特别地位。
面对这些问题行为,发怒和训斥同义,都是以“暴力”为名的交流。因为诉诸暴力,不需要花费时间和精力就可以推行自己的要求,说的更直接一些,就是能够令对方屈服。暴力始终是成本低、廉价的交流手段。
面对这些问题行为,父母或者教育者应该做什么呢?阿得勒说“要放弃法官的立场,你并未被赋予裁判的特权,维护法律和秩序不是你的工作。”你现在应该守护的既不是法律,也不是秩序,而是眼前的“孩子”,出现了问题行为的孩子。
处于教育者立场上的人以及负责组织运营的领导,必须时时树立起“自立”的目标,不要陷入保全自身。要让被帮助的人知道,自己的人生可以由自己选择,尊重他们自己的选择并帮助其做出决断,并且告诉他们自己随时可以为其提供帮助,并在不太近但又可以随时提供帮助的距离上守护他们。即使他们自己做出的决断以失败告终,他们也学到了“自己的人生可以由自己选择”这个道理。
第三章 由竞争原理到协作原理
阿德勒心理学认为,人类最具根源性的需求是归属感,归属感也是阿德勒所说的共同体感觉,它与人的认同需求紧密相连。人类因为身体的脆弱才创立共同体,并在协作关系中生存。人类最害怕的是孤立,孤立的人不仅仅是身体安全受到威胁,就连心理安全也处于威胁状态之下。因为人类本能的清楚一个人根本无法生存,因此我们常常希望能与他人建立坚固的“联系”,也就是共同体感觉。所以,赏罚带来的致力于同伴之间的竞争是违背自然规律的。
但阿德勒心理学否定他人认同需求。为什么呢?因为认同根本没有尽头。获得他人的表扬和认同,借此也许可以体会到瞬间的价值,但是如此获得的喜悦终归是依赖于外部作用,这无异于带发条装置的玩偶,没人给上发条,自己根本动不了。
拘泥于他人认同需求的人,过于期待他人的认可,不知不觉就会过上“他人期望”的人生,也就是说过“他人”的人生。但是人活着并不是为了满足别人的期望,无论对方是父母也好,老师也好,或者其他什么人也好,我们都不可以选择满足“那个人”期望的生活方式。
只有被表扬才能体会到幸福的人,直到生命的最后一瞬间,也在追求“更多的表扬”,这样的人就被置于了依存的地位,过着永远索求、永不满足的生活。那该怎么做呢?唯有一个办法,不去寻求他人的认同,按照自己的意思自我认同。让他人来决定我的价值,这是“依存”,另一方面,我的价值由自己来决定,这叫“自立”!
第四章 付出,然后才有收获
这一章讲了两个重要的人生课题,一个是工作课题,一个是交友课题。
为什么工作会成为我们的人生课题呢?因为人类不可以单独生存,我们必须劳动、必须分工、必须与他人建立关系。并且,为了与他人进行“分工”,就必须相信别人,因为与不信任的对象,根本无法协作。另外,职业不分贵贱,一切工作都是“共同体中必须有人去做的事情”,只是我们分工不同而已。也就是说,决定人价值的不是从事什么样的工作,而是以什么样的态度致力于自己的工作。
阿德勒心理学认为,一切烦恼都是人际关系的烦恼,而一切快乐也都是人际关系的快乐。工作是信任关系,而基于信赖的关系,就是交友关系。我们和任何人都可以成为朋友,因为无论什么样的对象,都可以去尊重,去信赖,这并非环境或对象所左右,而是取决于我们自己的决心。
那么信赖和信任有什么区别呢?信任是有条件的相信对方,而信赖是不附加任何条件的。
信赖并非是盲信,质疑那个人的思想信条或者是他说的话,独立思考,保留自己的想法,这并不是什么坏事儿,而是非常重要的工作。在这个基础上应该做的是即使那个人撒了谎,也依然相信撒了谎的那个人。信赖他人,这并不是盲信一切的被动行为,真正的信赖是彻彻底底的能动行为。以自我为中心的人,并不是因为喜欢自己才只关注自己。事实恰恰相反,正因为无法接纳真实的自己,内心充满不安,所以才只关心自己。如果不能爱自己,也就无法爱他人,如果不能信赖自己,也就无法信赖他人。
阿德勒认为,付出,然后才有收获。无条件的信赖他人,尊重他人,这是给予行为。我们必须保持心灵富裕,并将其中的积蓄给予他人,不是坐等他人的尊重,而是自己主动去尊重、信赖他人,这才是面对交友课题应该有的态度。
第五章 选择爱的人生
这一章讲了人生课题的最终关口,理解阿德勒思想的重要阶梯——爱。
阿德勒认为,爱并非“被动坠入”。爱是“由两个人共同完成的课题”,在这里必须追求的既不是“我“的幸福也不是”你“的幸福,而是”我们“的幸福。唯有如此,我们才可以脱离”自我“,才可以从自我中心性中解放出来,实现真正的自立。而自立就是脱离孩童时代的生活方式,摆脱自我中心性。自立既不是经济方面的问题,也不是就业方面的问题,而是对待人生的态度、生活方式的问题。爱是自立,是成熟。要想摆脱“被给予的爱”的支配,只能拥有自己的爱。主动去爱,既不是等待被爱也不是等待命运安排,而是按照自己的意志去爱,唯有如此。
在一章内容中,我遇见了这一生中最令我动容的关于“爱”、“婚姻”、“命运”、“分别”和“未来”的描述,这些文字充满了诗意,让我久久不能平静,以下就是我的摘录。
弗洛姆说:“人在意识上害怕不被爱,但事实是无意识中惧怕爱。爱是明明没有任何保证,却依然会发起行动,抱着自己如果爱的话对方心中也一定会产生爱这样的希望,全心全意的自我奉献。”
弗洛姆说:“爱某个人并非单单出于激烈感情,这是一种决心、决断、约定。”
相遇的形式如何都无所谓,如果下定决心从此建立真正的爱,面对“由两个人完成的课题”,那么我们与任何人之间都有可能产生爱。
阿德勒心理学否定一切决定论,排斥命运论,根本不存在“命中注定的人”,我们不可以被动等待那个人出现,被动等待的话,什么都不会改变。这一原则必须坚持。但是,当我们回顾与伴侣一起走过来的漫长岁月时,往往会感觉是命运的安排。这里所说的命运,并不是冥冥中被安排好的东西,也不是偶然降临的东西,而是由两个人的努力慢慢构建起来的东西。命运是靠自己的手创造出来。我们绝不可以成为命运的仆人,必须做命运的主人,不是去追求命中注定的人,而是建立起可以称得上“命运”的关系。
不去想未知的将来,也不去考虑根本不存在的命运,只是与眼前的伴侣一起舞动“现在”。爱情和婚姻正如两个人一起跳的舞蹈,不去想将会走向何处,牵着对方的手,关注今天的幸福与此时此刻的感动,不停旋转,不停律动,你们跳动过来的长长的舞蹈轨迹,人们就会称之为“命运”。
爱的关系中并非全是快乐,必须承担的责任很大,还会有辛苦和无法预料的苦难。即使如此,你依然可以去爱吗?无论遇到什么样的困难,也要爱这个人,并一起走下去,你有这个决心吗?你可以许下这样的诺言吗?爱是一种信念行为,只有一点点信念的人,就只能爱一点点。
世界很简单,人生也是一样,但是保持单纯很难,因为这需要不断经受平凡日常的考验。人“最初的一步”很重要,只要跨越了第一步,就没有问题。当然,最大的转折点也是“最初的一步”。但是,实际的人生,平凡日常的考验始于踏出“最初的一步”之后,真正考验的是继续走下去的勇气。
我们为了分别而相遇。如果是这样,我们能做的事情也许就只有一件,在所有的相遇与人际关系中,不断朝着“最佳分别”努力,唯有如此。不断付出努力,以便有朝一日分别的时候,可以无憾的说,与这个人相遇一起度过的日子,很对很值得。
创造这种未来的是你,不要迷茫,看不清未来,这说明未来有无限可能。正因为我们看不清未来,所以才能成为命运的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