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下册《语文园地七》语文教案
老地方整理的五年级下册《语文园地七》语文教案(精选4篇),希望这些优秀内容,能够帮助到大家。
五年级下册《语文园地七》语文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会认10个生字,掌握1个多音字,认识一些劳动工具。
2.规范地书写汉字。
3.运用汉字的构字特点来猜一猜汉字的读音和意思,并查字典将字音与字义弄准确。
4.认识比喻句,学写比喻句。
5.写一写自己想养的一只小动物及想养它的理由。
【过程与方法】
通过合作交流来学习汉字,运用一定的方法猜字音和字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懂得有了过错就要改正,并能虚心接受别人提出的意见及虚心向他人学习。
2.了解月亮的变化。
重点难点
重点
1.识字写字,理解句子中加点字的意思。
2.背诵《二十四节气歌》。
难点
写一写自己想养的一只小动物及想养它的理由。
教学准备
教师:多媒体课件,字卡。
学生:搜集有关月亮的资料。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一、课时目标
1.会认10个生字,掌握1个多音字,认识一些劳动工具。
2.正确、规范地写字,注意汉字变成偏旁后的写法。
3.运用汉字的构字特点来猜句子中加点字的意思,并能查字典确定自己猜得是否正确。
二、重点难点
重点
认字写字。
难点
运用正确的方法猜字音和字义。
三、识字加油站
1.出示五种劳动工具的图片:扫帚、抹布、拖把、水桶、簸箕。
2.请学生说一说这些劳动工具的名称。
3.相机出示名称,指导识字。
强调“扫”是个多音字,在“扫帚”中读“sào”,在“扫地”中读“sǎo”。
4.出示玻璃、垃圾图片,引导学生识字。
5.同桌互认生字,出示词语,齐读词语。
6.说一说你在家中能做哪些家务。
四、字词句运用
1.猜一猜加点字的读音和意思,再查查字典,看看猜得对不对。
出示书中的三个句子。
(1)和同桌一起合作,一人猜一猜加点字的.读音和意思,一人查字典。
(2)四人一组全班交流,说一说自己猜字的.方法及查字典的结果。
(3)教师小结。
“摸、读、揭”都是由两部分组成的,一部分表示字音,一部分表示字义,如“摸”中的“扌”表示字义,意思为用手去抚摸,“莫”表示字音。
“读”字不易猜,我们就直接查字典。
2.读句子,说一说你的发现。
(1)出示书中的三个句子。齐读,指名读。
(2)分组讨论:从这三个句子中,你有哪些发现?
(这三个句子都有“像”字,它们都是比喻句。第一句中是“好像”,第二句中是“像”,第三句中是“就像”。)
(3)指名说这三个句子分别把什么比作什么,师生评议。
(第一句把大枫树比作太阳伞;第二句把大象的耳朵比作扇子;第三句把小柏树比作战士。其中“大枫树、大象的耳朵、小柏树”是本体,“太阳伞、扇子、战士”是喻体。)
(4)小结。
像这样句中含有比喻词、本体、喻体的句子就是比喻句,使用比喻的修辞手法,能增强句子的表现力,使句子更生动、形象
(5)拓展:让学生从学过的课文中搜集比喻句。
五、书写提示
1.出示“劝、堆、转、特”四个汉字,请学生认一认。
2.在书上圈出这些字的偏旁,读一读。
3.观察这些字的偏旁,你发现了什么?
(这些字的偏旁都是一个单独的汉字。)
4.试着写一写这些偏旁作为一个单独汉字时的写法。
5.比较一下区别。
(有的字变成偏旁后,某些笔画的大小和形态要发生变化。
有的字变成偏旁后,笔顺也发生了变化。)
6.总结规律。
(“又”变成偏旁后,捺变成了长点;“土”变成偏旁后,末横变成了提;“车”变成偏旁后,最后一笔变成了横,且此横变成了提;“牛”变成偏旁后,最后一笔变成了末横,且此横变成了提。)
7.学生在书上描红、临写,注意偏旁的写法。
六、梳理板书
语文园地七
劝堆转特
第二课时
一、课时目标
1.背诵《二十四节气歌》。
2.朗读《月亮姑娘做衣裳》,了解月亮的变化。
3.写一写自己想养的一只小动物及想养它的理由。
二、重点难点
重点:背诵《二十四节气歌》。
难点:写一写自己想养的一只小动物及想养它的理由。
三、日积月累
1.播放《二十四节气歌》视频。
2.你知道二十四节气中有哪些节气吗?
3.教师出示二十四节气。
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
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
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
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4.简单介绍二十四节气的相关知识。
5.学生对照节气歌说节气。
6.学生自读,同桌互读,指名读,齐读。
7.尝试背诵。
四、我爱阅读
1.以猜谜语的形式导入阅读。
“有时圆圆像个盘子,有时弯弯像只船,要问这个是什么?晚上抬头向天看。”(学生自由猜)
2.播放录音,学生思考:故事里说了件什么事?
3.学生根据图片讲故事。
(1)月亮姑娘为什么要做衣裳?
(2)月亮姑娘为什么三次都没做成衣裳?
(3)月亮姑娘是怎么变的呢?
4.小组讨论交流汇报:月亮姑娘是怎样变化的?
(引导学生学习描写月亮的词句。如:①细细的,弯弯的,像眉毛似的。②好像弯弯的镰刀。③像只核桃。④变得圆圆的,像一只圆盘。)
5.你有观察过月亮吗?你能说出月亮一个月之内的变化吗?(学生自由发言)
6.欣赏视频《月亮儿歌》。
初一月亮看不见,初二月亮一根线。
初三初四像镰刀,初七初八月半边。
一天更比一天胖,直到十五月才圆。
十七十八月出迟,廿二半夜月半圆。
一天更比一天瘦,廿九三十见月难。
五、写话
(一)课前猜谜,导入。
1.师:同学们,你们喜欢猜谜语吗?老师给大家出几个谜语,你们来猜一猜,好吗?
(1)扁扁嘴巴,叫声嘎嘎,走路摇摆,爱吃鱼虾,脚荡双桨,游泳专家。这是什么呀?(鸭子)
(2)八只脚,抬面鼓,两把剪刀鼓前舞,生来横行又霸道,嘴里常把泡沫吐。(螃蟹)
(3)凸眼睛,阔嘴巴,尾巴要比身体大,碧绿水草衬着它,好像一朵大红花。(金鱼)
2.你们怎么一下子就猜出来了?为什么这么容易猜?
正是因为谜语抓住了它们的特点,所以我们一下子就猜出来了。看,抓住特点多么重要呀!
(二)激发兴趣,说话。
1.出示主题:我最想养的小动物。
2.出示一组小动物的照片。(配上生动的音乐和动物的叫声)
3.看了照片以后,你们想说点什么呢?用一两个词说说它们最大的特点。(学生自由发言)
4.学生说一说自己最想养什么小动物,以及为什么想养它。(小白兔、小猫、小狗、小乌龟等)
(三)给予提示,写话。
1.出示:我最想养的小动物是________。因为___________。
2.写好后,自己多读几遍,再修改一下。
3.展示学生的作品,进行修改评价。
4.学生继续完善自己的作文。
五年级下册《语文园地七》语文教案 篇2
【学习目标】
1、发现汉字一字多义的特点,结合语言环境理解字意。
2、认识9个生字,巩固识字,积累词语。
3、能看懂图画的意思,能根据图意、联系生活实际想出办法,并乐于与同学交流、讨论。
4、能把自己所画的图画用文字表达出来。
5、树立生活中学习语文的观念,勇于展示课外学习成果。
【课前准备】
1、多媒体课件。
2、识字卡片、词语卡片。
3、竞赛评比用的小红旗。
4、让学生准备展示内容。
【教学设计】
〖我的发现〗
要引导学生发现:
同一个字,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意思不一样,体会汉字表意的丰富性。
1、激趣:
今天我请了一位汉字朋友,它是谁呢?出示“回”字,用“回”字来组词。
2、引导:
这位朋友要教给我们新的知识,是什么呢?请你读读书上的三句话,然后把你的发现告诉小组的伙伴。
3、结论:
同一个字在不同的语境有不同的意思。
4、扩展积累:
引导学生用“打”字练习组词、说句子,进一步体会汉字一字多意的现象。
〖日积月累〗
一、读读认认
1、激趣:
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些炊具、餐具,我们一起来认识它的名称。(课件播放:结合实物出现词语)
2、小组内练习词语。
3、比一比:
小组开火车读词语比赛,比哪组的火车开得好。同学来挑战,看谁最棒。
4、认读生字:
刚才我们认识的`词语中有很多要认的生字:(课件出示:灶、铝、锅、漏、勺、铲、壶、汤、碟)
⑴ 小组内互相读一读生字。
⑵ 老师用生字卡片抽查。
⑶ 听字音举卡片。
⑷ 小组讨论交流:
你有什么好办法可以记住这些字形?
二、读读背背
1、引入:
成语是我国语言文化的精髓,短短的几个字概括出深刻的道理,我们可以从中受到启发。
2、小组内练习读成语。
3、比一比看谁读得快,读得最准确,记得最牢固。
4、学生自由说成语的意思。
5、扩展积累:
你还能说出哪些成语?
〖口语交际〗
1、看图了解图意:
⑴ 出示挂图,提出要求:
先仔细看图,弄懂每幅图的意思,再把四幅图连起来观察,说说讲了一件什么事?
⑵ 自己看图、理解图意。
⑶ 在小组内连说。
2、续编故事:
⑴ 小组讨论:
如果你是这位小朋友,你会怎么做?
⑵ 列出学生想的`办法。
⑶ 评一评谁的办法好。
⑷ 把续编的故事讲给同桌听。
⑸ 推荐讲的好的同学把故事讲给全班听,评出“故事大王”。
3、扩展延伸:
⑴ 自主画一幅或几幅画,然后再把画上的内容写下来。
⑵ 与同学交流自己的画或写的内容,互相观赏,互相学习。
〖展示台〗
1、小组内展示课外学习语文的成果。
2、每一个小组推荐一个代表在全班交流展示:
办一个班级小报展览。
【我的发现】
这一部分由三个句子组成,每个句子中都含有一个相同的字“回”。练习的目的是让学生发现汉字一字多义的特点,进而体会祖国语言的丰富,激发学生对祖国文字的热爱。教学中,在引导学生充分交流,发展自己理解的基础上,可结合查字典的方法选择字义,同时也巩固了查字典的方法,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
〖过程建议〗
1、出示三个句子,学生自读。根据学习伙伴的提示,想想“回”字在三句话中的不同含义。
2、自主思考,组内交流。
3、利用工具书,查找“回”字,结合句子,选择正确的字义。
4、回读句子,深入体会。
5、启发思考:
像这样一字多义的例子,你还知道吗?全班交流。
【日积月累】
这项练习由“读读认认”“读读背背”两个部分组成。“读读认认”中安排了表示厨具名称的八个词语,里面包含着九个生字的识读任务,在认读中丰富学生的汉字积累和生活经验。“读读背背”安排了团结合作,取长补短,错误思想方法、学习四个方面的十六个成语的积累。教材归类安排,对于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非常有利。教师应抓住这一特点,组织好教学。
〖过程建议〗
一、读读认认
1、启发谈话:
同学们,你们都认识哪些厨具吗?能说出它们的名字吗?这些名字中提到的生字你们都会写吗?
2、出示八个词语,让学生猜读生字,然后加上拼音,让学生借助拼音读准字音。
3、组内互读,正音,仔细观察这些字有什么特点,引导学生说说这些字跟偏旁有什么关系,进一步理解字义。
4、组字游戏,巩固生字识记。
二、读读背背
1、分组出示四组成语,引导学生自读。边读边想,每组中的四个成语有什么联系?在组内试着说说每个成语的意思。
2、组内互读,正音。借助同学的交流和工具书,弄懂成语的意思。
3、比赛读成语,比比看谁读得准。
4、按自己喜欢的方式,积累成语。
【口语交际】
这次口语交际,以连环画的形式,引出了一个“自我保护”的话题,引导学生进入情境,在思考图中小朋友应如何做的同时,生成自我保护的意识。教学中要从看图入手,引导学生弄清图意,再联系实际生活,挖掘学生的认知,在师生、生生的交流中,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指导学生的生活。
〖交际准备〗
1、课前布置两名同学练习表演教材图中的内容。
2、将学生他成若干小组。
3、准备画画用的彩笔和画纸。
〖过程建议〗
1、表演:
两生表演教材中插图的情景,学生边看边想,弄清故事情节。
2、续编:
如果你是故事片的小朋友,你会怎样想?怎样做?把自己的想法与组内的同学进行交流。教师要相机引导学生全面考虑问题。如:外面来的是熟人?外面来的是陌生人?你分别应该采取怎样的做法。
3、续演:
组内合作,续演故事,分组展示,师生欣赏,共同评议。
4、感悟:
这个故事,给了你怎样的启示?教师要有意识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实际生活进行交流,以指导学生的生活行为。
5、画写:
学习前面的形式,自拟内容,画一画,写一写。组内交流共同评议,选出优秀的,在全班展示。
【展示台】
本次展示台以“猜谜”为线索安排了“填字游戏”和“谜语展示”两部分内容。教师应组织学生做好课前准备,引导学生充分展示交流,进而体验语言的生动性和趣味性,激发学生课外搜集、学习的热情。
〖过程建议〗
1、出示“填字游戏”。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积累,把词语填完整。
2、组内合作互读,检查。
3、引导学生观察所填写的字,进而发现“新世纪”“我能行”六个字。
4、教师小结。引导学生感悟,语言文字的趣味性。
5、组织学生展示自己积累的谜语,小组互猜谜语。
6、集体猜谜比赛。
7、启发学生课处汇编成“谜语集”。
五年级下册《语文园地七》语文教案 篇3
课前准备
①多媒体课件。
②识字卡片、词语卡片。
③竞赛评比用的小红旗。
④让学生准备展示内容。
教学设计
我的发现
要引导学生发现:同一个字,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意思不一样,体会汉字表意的丰富性。
①激趣:今天我请了一位汉字朋友,它是谁呢?出示“回”字,用“回”字来组词。
②引导:这位朋友要教给我们一个新的知识,是什么呢?请你读读书上的三句话,然后把你的发现告诉小组的伙伴们。
③结论:同一个字在不同的语境中意思可能不同,要结合语境来理解字意。
(采用换词法理解第1、3句中的“回”字)
④扩展积累:引导学生用“打”字练习组词、说句子,进一步体会汉字一字多义的现象。
日积月累
①读读认认
a、激趣: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些炊具、餐具,我们一起来认识它的名称。
(课件播放:结合实物出现词语)
b、小组内练读词语。
c、比一比。
小组开火车读词比赛,比哪组的.火车开得好。
同学来挑战,看谁最棒。
d、认读生字
刚才我们认识的词语中有很多要认的生字。
课件出示:灶、铝、锅、漏、勺、铲、壶、汤、碟。
小组内互相读一读生字。
老师用生字卡抽查。
听字音举卡片。
小组讨论交流:你有什么好办法可以记住这些字的字形?
②读读背背
a、引入:成语是我国语言文化的精髓,短短的几个字概括出深刻的道理,我们可以从中受到启发。
b、小组内练读成语。
c、比一比看谁读得快,读得最准确,记得最牢固。
(老师简笔勾勒一座山,山脚下贴几面红旗代表各个小组,老师随意抽出词卡,小组抢答,哪个小组抢答成功,就把哪个小组的红旗向上挪一步,最后看哪个小组最先到达山顶)
d、学生自由说成语的意思。
e、扩展积累:你还能说出哪些成语?
口语交际
①看图了解图意。
a、出示挂图,提出要求:先仔细看每一幅图,弄懂每幅图的意思,再把四幅图连起来观察,说说讲了一件什么事。
b、自己看图、理解图意。
c、在小组且内练说。
②续编故事。
a、小组讨论:如果你是这位小朋友,你会怎么做。
b、列出学生想的办法。
c、评一评谁的'办法好。
d、把续编的故事讲给同桌听。
e、推荐讲得好的同学把故事讲给全班听,评出“故事大王”。
③扩展延伸。
a、自主画了一幅或几幅画,然后再把画上的内容写下来。
b、与同学交流自己画或写的内容,互相观赏,互相学习。
展示台
①小组内展示课外学习语文的成果。
②每小组推荐一个代表在全班交流展示。
③办一个班级小报展览。
建议这次语文园地教学用3课时,其中口语交际用1课时。
学习目标
①发现汉字的一字多义特点,结合语言环境理解字意。
②认识9个生字巩固识字,积累词语。
③能看懂图画的意思,能根据图意、联系生活实际想出办法,并乐于与同学交流、讨论。
④能把自己所画的图画用文字表达出来。
⑤树立生活中学习语文的观念,勇于展示课外学习成果。
教学重难点
汉字一字多义,在语言环境中理解字意。
看清图意,根据图意、联系生活实际想办法,与同学进行交流、讨论。
五年级下册《语文园地七》语文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在学习课文时,可以根据文章中的描写展开联想和想象,获得多角度的感受。
2、掌握如何描写景物的静态美和动态美,体会它们在句子中的表达效果。
3、学习翁卷《乡村四月》一诗,理解诗意,想象画面,感受意境,体会诗人对乡村自然美景的喜爱之情。
重点难点
1、掌握如何描写景物的静态美和动态美,体会它们在句子中的表达效果。
2、学习翁卷《乡村四月》一诗,理解诗意,想象画面,感受意境,体会诗人对乡村自然美景的喜爱之情。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交流平台
1、首先出示《威尼斯的小艇》《牧场之国》中关于动态描写与静态描写的句子,各自读一读,说说作者是怎样来描写静态美和动态美的,然后全班交流。
2、在自己的习作或者读过的课外书中找一些描写动态美和静态美的句子,与同桌交流,谈谈感受。
教师点拨:
这一板块讲解了如何体会一个地方的美丽。在阅读时,要仔细品味,特别是一些表示动作的词语,比喻、拟人、排比的修辞手法要重点关注,并能运用到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中来。平时在生活中多观察、多思考,结合实际生活中的场景,深入体会静态美和动态美。
二、词句段运用
1、下面的句子分别写出了景物的动、静之美,选择一个情景照样子写一写。
答案示例一:秋天真的到来了,在放学后的校园,可以看到枝头上的树叶纷纷飘落。有的如蝴蝶,闪动着美丽的翅膀;有的如蜜蜂,转着飞舞;有的如降落伞,缓缓地打着旋儿……一片片树叶无论怎样飞舞,都会缓缓落下,给大地铺上了金黄的一片。
答案示例二:群鸟飞过的湖面显得格外地静,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远远看去像一面不曾打磨的大镜子;蓝天白云交织在湖面上,不时一只鸟儿掠过湖面,荡起了一丝碧波,点缀成了一幅美丽画卷;湖面在阳光的照耀下闪闪发光,宛如千万条银蛇在水中游动。
2、读一读,说说下面的语句分别描写了怎样的情景,体会它们在表达上的特点。
答案示例:
(1)本句描写了九月开罗一片金色的情景。反复运用了“金”字--“金色的夕阳”“金色的田野”“金色的沙漠”,以及“泛着金光”的尼罗河水,“像是用纯金铸成”的金字塔,构成了一副色彩协调的'金色画面。
(2)这段话描写了站在大理石铺的地上,仿佛就被纯白包围的情景。采用了反复的修辞手法,作者反复用“纯白”这个词加以修饰,站在白色的大理石上,眼里看的是纯白的大理石,甚至被大理石所包裹,写出了仿佛自己置身于琼楼玉宇之中,强调突出了白色奇迹的圣洁与庄严。
(3)这段话写出了梅雨潭一片绿色的美丽景色。采用了侧面描写,以“北京什刹海”绿杨的“淡”,“虎跑寺”绿壁的“浓”,“西湖”波的“明”,“秦淮河”的“暗”作对比。从侧面衬托出这里的绿“明暗适度,浓淡相宜”的特点,并鲜明地表达了作者对这里的绿溢于言表的赞美和喜爱之情。
三、日积月累
乡村四月
(原文见教材第106页)
1、教师介绍诗人,范读诗歌,安排学生自由朗读这首诗。
【作者介绍】翁卷,字续古,一字灵舒,乐清(今浙江)人,南宋诗人。与赵师秀、徐熙、徐玑并称为“永嘉四灵”。代表作有《四岩集》《苇碧轩集》。
2、指导学生借助工具书理解词语的意思。
【词语释义】
①山原:山陵和原野。
②白满川:指稻田里的水色映着天光。川,平地。
③子规:鸟名,杜鹃鸟。
④才了:刚刚结束。
⑤蚕桑:种桑养蚕。
⑥插田:插秧。
3、在理解词语的基础上,逐句翻译,疏通全诗大意。
【诗句翻译】山坡田野间草木茂盛,稻田里的水色与天光相辉映。天空中烟雨蒙蒙,杜鹃声声啼叫,大地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四月到了,没有人闲着,刚刚结束了蚕桑的事又要插秧了。
4、引导学生想象画面,感受意境,分析诗人表达的情感。
【诗歌赏析】这首诗以白描手法写出了江南农村初夏时节的田野风光和农忙景象。前两句通过描绘自然景物“绿原、白川、子规、烟雨”,寥寥几笔就把水乡初夏时特有的景色勾勒出来。用“绿遍”形容草木葱郁,“白满”表示雨水充足,“子规声”暗寓催耕之意,生动地展现出“乡村四月”特有的风物。第三、四句则是叙述农事繁忙,画面上主要突出刚刚收完蚕茧便在水田插秧的农民形象,从而衬托出“乡村四月”农家的忙碌气氛。前呼后应,交织成一幅色彩鲜明的图画。
全诗语言朴实生动,风格平易自然,富有生活气息,表达了作者对农民辛勤劳动的赞美之情。
5、学生再次朗读,感受画面,领略意境,体会前后一静一动的美,背诵全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