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导航
老地方 > 百科 > 读后感 > 正文

做一名聪明的班主任读后感

2025/09/02读后感

老地方整理的做一名聪明的班主任读后感(精选4篇),希望这些优秀内容,能够帮助到大家。

做一名聪明的班主任读后感 篇1

《做一个聪明的教师》作者是王晓春老师,他从教师的思维方式入手,通过90个案例,讨论教师思维方式对教育教学的影响,帮助教师“认识自我”。

“要做一个聪明的教师”——这是我感触最深的一点。王晓春老师的“做一个聪明的教师”,如一缕春风让我呼吸到春的气息,如丝丝细雨滋润着我的心田。

“要做一个聪明的教师”,这句话看似简单,其实要做到不容易。有时候,我们老师常会好心办坏事,造成这种情况,其实还是因为我们工作不细致,想的不周全。

王晓春老师对聪明人的界定太经典了:聪明的人其实就是善于思考的人,他们往往有良好的思维方式,思维方式对一个教师太重要了。由于教师面对的是学生、是孩子,老师在孩子面前有年龄优势、经验优势、知识优势、权力优势,面对很多问题时省却了思考。作为教师,我们应先改变自己的思维,不断更新教育理念,改变积尘在头脑中的陈旧的教育模式和教育方法,努力使自己成为一名聪明的教师。

最后,引用书中的一句话来激励自己——“我是一个行者,步履轻盈,在教育的路上,我的脸上带着微笑,我的心中充满阳光,我的行囊中为教育准备了一切:澎湃的热情、宽容的胸襟、迷人的书香、思考的大脑。”在今后的教学生涯中,我更应严格要求自己,努力做一名聪明的教师。

做一名聪明的班主任读后感 篇2

为了提高各位教师的业务水平,提高我们的文学素养,形成书香一片的校园环境,学校搞了这次读书活动,我读了三本书,一本是《问题学生诊疗手册》,一本是《做一个聪明的教师》,这两本都是王晓春老师写的,还有一本是《教师怎样设计一堂好课》,这本我还没读完。《做一个聪明的教师》这本书写的特别好,我读的也比较细,读完之后我真的觉得豁然开朗,原来改变了思维方式,学会了教育方法,你就会变得聪明,老师也就做得轻松了。

王晓春老师是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的基础教育研究所退休的教师,主要的研究方向是:教师观念更新、语文教学改革、家庭教育等。著作有《今天怎样做教师》、《教育智慧从哪里来》、《家庭教育难题会诊》等等10余部,并应邀为学校、家长、作报告百余场。

王晓春老师真的是很有教育智慧,他在《做一个聪明的教师》这本书中,谈到了很多我们现阶段教育中存在的问题,观点独到,很有现实指导意义。他说,教师要变得聪明,主要要转变思维方式,不要“迷信。”我根据他的论述,作了如下规纳:

一、不要迷信管理,不要迷信“师严”

王老师说“教育的根本目的不是为了管住学生,而是为了帮助他学会自已管住自己。”那这里就涉及问题生的问题,昨天孙建清老师也讲到这个问题,王老师说我们怎样正确看待问题生的问题,是“一粒老鼠屎坏了一锅粥”还是“火大无湿柴”?我觉得说得特别形象,这就让我们想到问题生和班风之间的问题,问题生和班风之间是互相影响的,这谁都知道,其实问题生基本班班有,对于我们班主任来说,就更关疼,那如何管住这些问题生呢?虽然我上班时间不长,但我的感受是,大浪淘沙,这个走了,那个又来了,总有那调皮捣蛋的,所以我们不能迷信管住,甚至认为管不住就是我们工作能力的问题,那王老师就说了,“对于整个班级而言,老师眼睛不要只盯着差生,先稳住大部分学生,大局不乱,再慢慢做差生的工作,也是先拣容易的做,不要首先强攻最难的学生,他们中的有些人,要真正成人,非要将来到社会上去碰钉子不可。”你看说的多好,你要明白了这个,你是不是就觉得轻松了,就不至于在于问题生的你来我往中把自己弄得筋疲力尽,甚至气坏了身体。

二、不要迷信“师爱”,要适当妥协

王老师说“大批的家长,教师甚至校长,他们的思维方式是针锋相对地和学生较劲、进攻到底,一带妥协的。这种办法只能用来对付胆小的孩子,年龄小的孩子,万一孩子横竖不吃、你就会看到家长和教师完全变了一副面孔,成了迁就主义者和逃跑主义者。他们会对孩子做很多无原则让步,处处哄着孩子,就差跪在地上哀求孩子改正错误了,所以我们必须学会用不同的方式对待不同的学生,这是教师专业技术的基本功。那么,如何掌握分寸呢?

1、心中一定要牢记:现在照顾,是为了以后不照顾,照顾是暂时的。

2、照顾要逐渐减少。要求降下来之后,要逐渐提高,教师不要等学生“得寸进尺”,你就先要“得寸进寸”。

3、向学生本人和全班同学说清楚,这是让步,不是常规,是临时措施,不是特权。还有,每个同学遇到特殊情况,都有权要求照顾,大家平等。

4、被照顾者犯了错误,也必须进行惩罚,可以先少罚几次,罚轻一点,但是不可不罚,而且要通知本人,不是以后永远这样照顾,请你珍惜机会。

5、对于优秀的学生,要偶尔艺术地冷落他们,事后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以提高他们抵抗挫折的能力。

做一名聪明的班主任读后感 篇3

《做一个聪明的班主任》这本书是由郑立平和陈玉宏两位著名教师合作而成的。我是被封面上那几个字所吸引的:问题生、后进生、内向生、厌学生、心理生、优秀生、小团体生,这正是每个班主任所必需面临和解决的问题,也是每位教师在教育教学会面临的困难。作者从班主任在教育中颇感棘手的这七大类常见学生入手,精选了日常教育管理和班集体建设中的44个问题,并结合作者的亲历亲为和所见所闻的真实案例,总结了一系列可供广大中小学班主任学习和借鉴的教育方法。看完这本书我想起了一位老师说过的话:“教师职业需要你永远拥有一颗火热、诚挚的童心;永远保有一双公正信实的眼睛;永远操着健康的、心口如一的语言;永远想着给学生新鲜圣洁的思想。”这是想成为一个聪明班主任所需具备的素质。

我看着书中一个个生动案例是深有感触。有些似乎就在叙述着我曾面对的问题。而每个教师处理方法的不同就会带来不同的结果。当碰到类似学生或问题我就不禁感慨我怎么就没想到这一招呢。无疑有时师生真是要斗智斗勇的,这正体现了教师聪明之处。就说最普遍的出言不逊、出口成脏、打架斗殴吧。教师通常的做法就是斥责,埋怨怎么又打架了,把当事人喊来询问原委斥责一通写个检查之类,家长也同样选择严厉斥责甚至痛打一顿的方式解决。殊不知孩子的行为不正是大人行为的复制吗?莲花能出淤泥而不染,那是因为它具备了自我洁净的功效,而学生则不然,在他们身上很容易出现“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内化效应。从某种意义上说,一个问题学生的背后,往往是一个问题家庭和问题家长或不善教育的老师。针对这样的问题生“齐鲁名师”郑立平老师概括的4句话12个字:缓一缓,避一避,绕一绕,冷一冷颇有借鉴意义。缓一缓,选择合适的时间与地点;避一避,注意保护其自尊心和隐私;绕一绕,正面冲突不可取,旁敲侧击效果好;冷一冷,冲动往往乱分寸,心平气和情谊真。一个聪明的班主任必定是善于思考的人,临危不乱且能随机应变。这不是与生俱来的聪明,而是日积月累的成效。

其次让我最有共鸣之处的就是学生的责任感问题。这是我班学生最欠缺也是最需培养的一个重要方向。一个聪明的班主任必定是有很强责任感的,能身正为范的。有学生经常忘带学习用品了,作业忘做了,要打扫卫生却不见人影了。这是健忘?显然不是,原因只有一个,那就是我们的学生没有培养起责任心。俄国文学泰斗列夫·托尔斯泰曾经说过:“一个人若没有热情,他将一事无成,而热情的基点就是责任心。责任心有多大,人生舞台就有多大。”书中一位年轻班主任在新学期与学生一起打扫教室的案例给我不少启发。孔子的“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一语道破了班主任模范带头作用的重要性。无数事实证明,要培养学生的责任心需要家庭、学校和教师共同努力才有可能做到。由这点看来,家校联系也是尤为重要的一环。从书中大部分案例也可发现很多学生问题的出现大多都是与家庭和家长有关的。一个聪明的班主任必定是善于观察,善于实践反思,不吝付出的。与家长保持联系,全方面了解学生,走近学生内心世界。给予家长中肯的教育意见,也诚恳地接受家长建议,双方互助以此完成共同目标。

教育是培养“人”的事业,而不是制造“机器”的工厂。班主任的使命也绝不是“照亮别人毁灭自己”,而是在照亮别人的过程中获取人格的升华和人生价值的体现。当然,班主任工作是一项艰巨而又复杂的工作,但如果我们做班主任的稍动一下脑筋,勇做聪明人,相信我们的工作会越干越好。

做一名聪明的班主任读后感 篇4

我读完了《做一个聪明的教师》。这本书通过点评一个个教育案例,传达着王晓春老师的思想,传播着他的理念,我有机会读到他的书的真是受益匪浅,改变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甚至能在很大程度上改变原有的思维方式。我边读边思考,有很多句子印象深刻。

“要做一个聪明的老师。”——这是我读后感触最深的一点!王晓春老师的《做一个聪明的老师》给我们这些在教育一线苦苦摸索的教师们送来了一剂沁人心脾的良药。这句话看似简单。其实要做到不容易。有时候,我们老师常会好心办坏事,造成这种情况其实还是我们工作的不细致,想的不周全。鼓励孩子的方法有很多种,尤其是对行为偏差生上的鼓励老师更应该多想想办法,多从这些孩子的角度来考虑,带着一些宽容的心态去面对这些孩子。不能用一把尺子去丈量所有的孩子。不妨多动动脑筋,想一些既有效又能让孩子、家长都能接受的好办法。

聪明的人其实就是善于思考的人,他们往往有良好的思维方式,思维方式对于一个教师太重要了。由于教师面对的是学生,是孩子。老师在孩子们面前有年龄优势、经验优势、知识优势、权力优势,面对很多问题时省却了思考,所以,思维定势的影响了教师的创造性思维。所以,我们应先改变自己的思维,不断更新教育理念,改变积淀在头脑中的陈旧的教育模式和教育方法,努力使自己成为聪明的教师。

书中一个个案例解开了深藏在我心中的困惑。我曾因为学生的问题而烦恼,我也曾因为学生的调皮而头疼,然而这一切都是教育过程中必须面临的正常问题,不要让自己的烦恼扩大,让我们坦然去面对,因为学生的生命存在着差异,我们不是要所有的孩子都长得一样高、一样强壮、一样美丽,而是与学生的原有基础相比,让每个学生的生命有所发展,而老师应该引领着我们的孩子体会自我的发展,教会学生懂得生活,拥有健康的心理和体魄,拥有积极向上的心态,拥有生活、求知的能力。王老师的话无疑为身处“迷茫”中的我找到了方向,看到了希望和未来。就像王老师说的一样,踏踏实实上好每一堂课,认认真真对待每一次谈心,开开心心组织每一次活动,我们高兴,学生也快乐。

细细读完《做一个聪明的老师》发现,原来老师可以这样做,这本书集中展示了作者王晓春的教育教学思想、艺术和科学的思维方式。作者的教育表达朴实、诗意、形象而充满激情,他擅长把理性的思考倾注于可读性较强的教育案例中,在一个个曲折动人的故事里,作者的教育思想、教育机智、教育技巧、教育情感……全都融会其中,发人深省,撼人心魄。尤其对于像我这样的老教师来说,更容易在内心产生一种情感的共鸣。

我想我会积极的乐于请教,勇于思考,广于阅读,善于积累,勤于写作,努力去理解厚积薄发的深刻含义。我也认为只要今天的我比昨天有进步,长此以往,必然将越来越好,从而尽可能达到自己所可以达到的最好程度,同时也就为教育事业做了自己最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