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导航
老地方 > 百科 > 教学教案 > 正文

谈礼貌教学设计

2025/09/04教学教案

老地方整理的谈礼貌教学设计(精选4篇),希望这些优秀内容,能够帮助到大家。

谈礼貌教学设计 篇1

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11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6个字只识不写。认识一个多音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懂得礼貌待人,使用礼貌语言能使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更加和谐,社会生活更加美好。教育学生从小学会礼貌待人,养成使用礼貌语言的习惯。

教学重点:

教育学生从小学会以礼待人,养成使用礼貌语言的习惯。

教学过程:(附小黑板)

一、导入新课

1、(起立,师生问好)师:刚才上课时,我们互相问好,这叫什么?(生答)

师:对!人与人之间讲礼貌可以使关系更加融洽,心情更加愉快,还可以使老师和学生的脸上挂满了笑容。有没有信心上好这节课?

2、板书课题:谈礼貌(生齐读)

这是一篇讲道理的文章。

二、学习新课

过渡:在课文的第一节,有一句话说的很有道理,默读第一节,找一找这一就话。(生默读第一节)

1、指名回答那一句话。师板书:君子不失色与人,不失口与人。(告诉写字态度)

2、联系课文,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出言不逊”的“逊”。“君子”是指什么样的.人?反义词是什么?

3、齐背这一句话。(指名背,说说意思)

过渡:在中国的古代,也有许多讲礼貌的果实,它们告诉了我们讲礼貌的重要性。让我们穿越时空的隧道,来到《说岳全传》里看看。

1、自由朗读第二节。思考:是哪里的故事?

2、这个故事中是讲谁向老者问路?(指名读第二节)强调说完整。

3、在岳飞和牛皋之间,你喜欢谁?为什么?说理由,板书。

4、指名读岳飞的句字,找出哪个词、哪个字能看出岳飞很懂礼貌?(体会)指导有感情的朗读岳飞说的话。

5、指名读写牛皋的句字,找出哪个词、哪个字能看出岳飞很不懂礼貌?指导有感情的朗读牛皋说的话。

6、把岳飞和牛皋作对比!板书:礼到人心暖,无礼讨人嫌。联系实际,说说那一句话的意思。(谁来形容谁?)

小结过渡:从这一段的学习,老师发现全班同学都很喜欢岳飞,老师也知道大家喜欢他的理由。那你想当岳飞呢,还是牛皋?在现在,生活中有很多小事与礼貌有关,想看平常故事的同学读第三节;想领略伟人风度的同学读第四节。自由朗读课文第三、四节。

1、生自由朗读第三、四节。师指导,不动笔墨不读书,边读边画有礼貌的地方。

2、指明读一读有礼貌的句子。(小朋友和女青年、周总理)有感情朗读周总理说的话,体会、感悟周总理的宽容、风度、有礼貌。

3、指名读“不但……而且……”。体会有礼貌的重要性。

4、齐读课文的最后一节。用自己的话说说你对这段话的理解。你要和同学如何相处?

启发学生说出自己的见解。

总结:正如俗话说的“礼到人心暖,无礼讨人嫌”大家都愿意做一个有礼貌的小学生,它可以使你与人关系和谐、融洽,使你有风度,人人都喜欢和你相处。只有这样,我们班级的明天才会更加美好!

三、迁移运用

过渡:在生活之中,有许多小事要与礼貌有联系,想想你平常学习之中,有哪些小事给你印象最深。(出示小黑板)

说演:说说与礼貌有关的小事情,四人一组演一个与礼貌有关的生活小片段。

板书设计:谈礼貌

君子不失色与人,不失口与人。

岳飞礼到人心暖

牛皋无礼讨人嫌

谈礼貌教学设计 篇2

教材分析

《谈礼貌》是一篇说理性质的文章,告诉我们“学会礼貌待人,恰当地使用礼貌语言,就能使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更加和谐,社会生活更加美好”这样一个道理。为了说明这个道理,课文举了三个典型事例。第一个事例来自小说《说岳全传》,用牛皋和岳飞问路时的不同的态度和语言,说明“礼到人心暖,无礼讨人嫌”;第二个例子来自于生活,用小朋友踩了女青年的长裙主动道歉的事,说明“礼貌待人可以在人与人之间架起一座理解的桥梁”;第三个例子来自一个伟人小故事,用周总理安慰理发师的事,说明“文雅、和气、宽容的语言,不但沟通了人们的心灵,而且反映出一个人的思想情操和文化修养”。这三个事例的选取非常合适,具有很强的说服力。而且每个事例又和随后的议论相应,有助于作者借助它们说明自己的观点。

说理性文章的语言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准确、恰当,不拖泥带水。这篇课文也是如此。不过这篇课文的语言在拥有以上特点的同时,还鲜活、生动、有趣,读来感到亲切动人,如在眼前。

从单元编排内容来看,该单元安排的是人与人之间和谐的亲情和人际关系的文章。前面三篇课文都是记叙了浓浓的亲情美,本课《谈礼貌》则上升到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美的说理性文章。让学生在小学阶段初步接触到简单明了的说理性文章,为后面的议论文学习提供了发展。

在议论文教学中需要避免“两个位”:

1、错位:把教学重点放在明理、激情、导行上。说理性的课文,在教学目标的确定上稍有不慎,就会“错位”,常常会把这类课文烙上严重的思想品德课的痕迹。议论文只是一种文体,它仍然属于阅读教学的范畴,教学目标应当仍然定位在培养学生的语文素质上。在教学中,应以事代理,以事代情。忌让学生盲目表态、凭空许诺:你打算怎么做?(把握“度”)

2、越位:过于强调文体的教学。作为教师,掌握必要的议论文体的相关知识是必要的,也是必须的。但在课堂上不必说出论点、论据、论证,“提出观点、举出事例、总结观点”这样的术语点到为止,因为初中以后还要继续学习。

学情分析

本班共计50名学生,其中有女同学15人。全部来自于农村。些学生成绩不是很理想,课堂的`氛围也不够活跃,没有良好的表现能力。虽然学生能够完成教师布置的作业,但是作业的质量有待加强,还有较为严重的抄袭现象。其中的大部分男同学学习方法不够灵活,举一反三的学习能力较差。还有5个同学学习基础不够扎实,还缺乏学习的自信心和自觉性。

教学目标

1、通过具体的语言文学的品读,懂得礼貌待人,使用礼貌用语能使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更加和谐,社会更加美好。

2、教育学生从小学会以礼待人,养成使用礼貌用语的习惯。

3、理解文中的古训、谷、俗语,积累关于礼貌的名言警句。

教学重点和难点

1、通过具体的语言文学的品读,懂得礼貌待人,使用礼貌用语能使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更加和谐,社会更加美好。

2、初步认识说理文章的结构方式,写作方法。

谈礼貌教学设计 篇3

一、调动已知,漫谈礼貌

1、板书“礼貌”,谈谈你对“礼貌”的认识。

2、大家谈了对礼貌的看法,我们课本上也“谈”了,(板书:谈)一起来看谈了什么,怎么谈的。

二、初涉文本,再谈礼貌

1、自由读言语,看看课文为我们讲了哪几个故事,读完后,再想想,关于“礼貌”你又有了什么新的认识。

2、组织交流

三、精读课文,品读礼貌

1、在学生交流中,相机出示:君子不失色于人,不失口于人。

礼貌待人,使用礼貌语言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

2、指名读这两句话,说说对这两句话的理解。

3、再读课文,读读文中的小故事,你一定会有新的理解。试一试,如果需要,你还在读完以后,带着你的理解或者疑问,去找伙伴商量商量,讨论讨论。

4、自由交流。

5、相机引导:

(1)在学生交流《说岳全传》故事时,引导交流:如果你是老者,听到牛皋的话,你会怎么想?看到岳飞的行为,又会怎么想?这就是“礼到人心暖,无礼讨人嫌。”

(2)交流第二个故事时,引导学生结合生活实例来理解“礼貌待人可以在人与人之间架起一座理解的桥梁,减少相互间的矛盾。”

(3)在交流到周总理的故事时,抓住“深感不安”和“深受感动”来谈,朱师傅会想些什么,品读周总理的话。

四、自主选择,表现礼貌

1、选择你最喜欢的故事再读一读,想一想,你是不是有新的'收获,如果有兴趣,还可以找上几个朋友合作来演一演。注意最好能加上自己的理解。

2、自由活动,师巡视指导。

3、指名表演,引导点评。在看表演时,引导大家注意有礼貌地倾听与欣赏,在评价中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有礼貌地评价,并进一步朗读重点语句。

五、师生互动,积累“礼貌”

1、谈到礼貌,古今中外流传着许多名言、谚语,书上也有一部分,你们找一找,画一画,再读一读,记一记。

2、出示名言:

礼貌是人类共处的金钥匙。作者:松苏内吉

礼貌是儿童与青年所应该特别小心地养成习惯的第一件大事。作者:约翰·洛克

礼貌使有礼貌的人喜悦,也使那些受人以礼貌相待的人们喜悦。作者:孟德斯鸠

礼貌是最容易做到的事,也是最珍贵的东西。作者:冈察尔

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孟子》

一个人的礼貌,就是一面照出他的肖像的镜子。(歌德)

生活里最重要的是有礼貌,它比最高的智慧,比一切学识都重要。(赫尔岑)

3、自读积累

六、关注生活,实践礼貌

1、我们每天都在交往,自然会发生一些矛盾与纠纷,你有没有遇到过?

2、指名说。

3、请你们用学到的知识来劝劝他。

4、出示末段,引导读课文。

5、学完了课文,有什么收获,谁来谈谈。

谈礼貌教学设计 篇4

教材分析:本文是一篇蕴涵着中华传统礼仪文化的说理性文章,作者先引用传统的古训自然引出观点、然后例举了古人、普通人以及伟人以礼待人的典型事例。告诉我们:礼貌待人,使用礼貌语言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与人交往的时候,以礼待人,恰当地使用礼貌语言,能使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更加和谐,社会生活更加美好。这样一个道理。

设计理念与思路:

“认识中华传统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的智慧”是《语文课程标准》总目标之一。《谈礼貌》一课就是寓中华传统文化于阅读教材的经典文章,而且有很大的传统文化资源挖掘空间。这与我市《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之子课题——《阅读与写作教学资源的开发》课题研究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在教学中,我准备以教材为切入点,引导学生创造性地阅读教材。然后结合学生实际生活,渗透礼貌教育思想,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吸收民族文化精华,思想受到启迪,从而落实课程目标。

教学目标:

1、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挖掘中华民族礼仪文化资源,从而认识到“礼貌待人,使用礼貌语言是中华民族地优良传统”;

2、让在语文教学中受到传统文化思想熏陶,懂得“礼貌待人,使用礼貌语言能使人和人之间的关系更加和谐,社会生活更加美好”的道理。

教学重点和难点:

拓展学生阅读和写作资源,使其受到传统文化思想熏陶,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良传统。

教学准备:

学生课前收集有关礼貌的名言警句和经典故事;

教师设计“百宝箱”课件。

教学流程:

一、设疑激趣

1.设疑导入。上课了,教师有意省略“师生问好”程序,教师却“平淡”地表示:同学们,我们以往每天上课前都要“师生问好”,如此周而复始,太繁琐了,从今以后就省略了吧。(引发学生的疑问)

2.激发讨论。教师:礼貌乃生活琐事,区区小事,何足挂齿?

学生:中国五千年灿烂文明,我们以“礼仪之邦”为荣。

3、揭题、板题。让我们一起“走进中国礼仪文化”——谈礼貌

二、解读课文认识礼貌

1、解读课题,理解课题。

师:“礼貌”二字有什么意义呢?(“礼貌”是良好品德的表现,又是高尚文明的表现。礼貌:是指语言动作谦虚恭敬的.表现;)

2、质疑导学:评价一个人是否有礼貌,我们可以从那些方面入手?(语言动作是否谦虚恭敬)

3、抓住描写人物的语言和动作的句子,阅读课文,整体感知礼貌。

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抓住描写人物的语言和动作的句子,说说课文讲了哪些故事?故事中哪些人讲礼貌?哪些人不讲礼貌?

4、师生集体汇报读书情况。

精读故事一,牛皋问路时态度怎样?言语怎样?结果怎样?岳飞呢?

牛皋与岳飞的表现说明了什么道理?(用文中的俗语回答)

礼到人心暖,无礼讨人嫌,理解句子意思

扮演角色朗读句子。

4、总结学法:

(读一读描写人物语言、动作的句子,想一想从中说明的道理)

5、小组合作学习故事二、故事三,师巡视指导学习。

6、小组汇报学习情况,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三、回归中心,明白道理。

(三个小故事,我们都学完了。它们都是讲一个故事,说明一个道理。三个小故事综合起来说明了什么道理?我们一起来读读课文的第一段和最后一段。)

1、齐读第一、五自然段。

2、师设问:“在第一段中作者引用了哪一句古训?它是什么意思?说明什么道理?(生齐读)君子不失色于人,不失口于人,联系上下文理解古训的意思。(师板书:礼貌待人优良传统)

3、理解礼貌待人有何作用呢?(生回答师板书:和谐美好)

五、跨越古今,交流“礼貌”。

师引导:从古到今在中华传统文化长河中流传着许多关于礼貌的古训、俗语和经典故事,让我们一起走进中国礼仪文化,交流我们课前收集到的有关礼貌的古训、俗语和经典故事。

1、学生交流自己收集到的古训、俗语,以及经典故事。

2、点幻灯显示名言、古训和故事指名领读,讲述经典故事。

3、说一说,你身边发生的文明礼貌的事?课后,用典型故事说理的方法把它写下来。

六、总结提高歌唱礼貌

这节课你懂得了什么?

师归纳补充:中国是礼仪之邦。礼貌待人,使用礼貌语言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三字经》中讲到:“亲师友,习礼仪,香九龄,能温席。”希望同学们从小学会礼貌待人、养成使用礼貌语言的习惯,让我们的校园、我们的家庭、我们的社会到处盛开着文明之花、礼仪之花。

最后让我们一起歌唱《咱们从小讲礼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