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导航
老地方 > 百科 > 教学教案 > 正文

四年级语文下册《永生的眼睛》教学设计

2025/09/04教学教案

老地方整理的四年级语文下册《永生的眼睛》教学设计(精选4篇),希望这些优秀内容,能够帮助到大家。

四年级语文下册《永生的眼睛》教学设计 篇1

教材分析:

《永生的眼睛》是美国著名的作家琳达向我们讲述了他们一家三代人的感人故事,赞美了他们高尚的品质。课文中的“我”由当年对父亲捐献母亲的角膜不理解,到成年以后亲自捐献了因病去世的父亲和因车祸丧生的女儿的角膜,这是多么巨大的转变!这种转变展现了“我”传统观念和思想认识的升华。当年十四岁的“我”和现在十四岁的女儿,对亲人捐献角膜的两种不同态度,也反映了前辈的言传身教对后辈所产生的影响。

教学目标:

1.学习作者通过对人物语言生动细致的描写,展现人物内心世界的写法。

2.让学生从课文讲述的故事中,进一步感悟生命的美好,体会人性的真善美,树立对器官捐献的正确观念

教学重难点: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语句,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难点是理解器官捐献的意义,体会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课前学生准备:查找有关捐献器官的资料,调查周围人对捐献器官的认识、态度。

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等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欧洲谚语:“一颗善良的心,就是一桌永恒的筵席。”正因为我们都有一颗善良的心,所以人间处处显真情。可见,善良和爱是人世间永恒的主题。我们领略了哈尔威船长临危不惧、视死如归的高贵品质和受众人爱戴的鲁迅先生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的崇高精神,这都源于他们有着一颗善良的心,源于他们对世人的一种大爱的精神境界。今天,让我们带着一颗温润的心,一颗感恩的心,走进琳达一家,领略他们一家三代无私而伟大的爱。

二、读通课文

1.初读课文。提示:

a自由放声朗读课文一次,遇到难读的字词或句子多读几遍,力求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

b 读后想一想这篇课文讲一件什么事?

2.检查词语

捐赠 角膜 给予 重见天日 不假思索平静 热泪盈眶

3.让学生展示收集的资料,说说什么是“角膜”以及对“角膜”的认识及其捐献角膜的意义。

三、理解课文

1.这篇课文讲一件什么事?

2.琳达,琳达的父母亲,还有琳达的'女儿温迪,她们对捐献眼角膜的态度一样不一样?画出有关句子读一读。

a 出示句子。“你怎么能让他们这样对待妈妈!“我冲着父亲哭喊,”妈妈完整地来到世上,也应该完整地离去。”琳达对捐献眼角膜是怎样的态度?你是从哪个词看出来的?(读句子,体会琳达的气愤。对父亲的气愤正好说明了琳达对母亲那深深的爱。难道父亲就不爱母亲了吗?——不是的,那是因为——出示 )

b “琳达,”父亲做在我身旁,平静到说,“一个人所能给予他人的最珍贵的东西,莫过。于自己身体的一部分。很久以前,***妈和我就认为,如果我们的死后的身体能有助于他人恢复健康,我们的死就是有意义的。” 哪个词表现了父亲对捐献角膜的态度?

父亲的平静是因为——“如果我们的死后的身体能有助于他人恢复健康,我们的死就是有意义的。”

父亲的平静是因为——他和妈妈很久以前就决定死后捐赠器官了。

c 体会爱

琳达想到的是母亲,是自己的感受,那是一种——(小爱);父亲想到的却是他人,是他人的健康,他人的幸福,那就是一种—(大爱)呀!

3.出示补充资料

据部统计,我国目前约有400万因角膜病致盲的患者,其中70%可以通过角膜移植手术复明,但由于供体角膜匮乏,我国每年仅实施3000例角膜移植手术,数百万的患者还在黑暗中苦苦地等待。

看了这一段资料,你有什么想法?(让学生结合资料体会器官捐献的意义。)

小结:是呀,原来有那么多患者急需器官捐献移植,那么多人热切地盼望着这份礼物,这份礼物也就显得格外的珍贵。所以父亲说——如果我们死后的身体能有助于他人恢复健康,我们的死就是有意义的。

这个伟大的决定,你会为琳达的父亲感到——(骄傲)敬佩 高兴

是呀,难怪温迪说(出示)“妈妈,我真为你、外公所做的一切感到骄傲。”

温迪为外公骄傲是因为——————————,温迪为妈妈骄傲是因为——————————。

难怪温迪说:“我死后,也学外公将眼睛角膜送给失明的人,让他重见天日。”

(齐读,个别读)

读着,读着,你看到了一位怎样的温迪?

有这么一位善良,可爱的女儿,琳达怎么能不感到骄傲呢?

(齐读)“我为自己的女儿——14岁的温迪而骄傲”。

句式训练:琳达为温迪的__________感到骄傲。

温迪的___________, 怎能____________感到骄傲呢?

四 、课外延伸,升华主题

1.故事讲到这儿,并没有结束,就在琳达的父亲去世的两周后,传来了一个让人无法接受的噩耗(出示)

在一次意外事故中,琳达又失去了她那可爱的、才华横溢的女儿小温迪,这对于一个刚刚失去父亲,旧痛未愈、新伤又起的琳达来说是多么大的打击呀!她应该咒骂老天的不公,应该哭诉自己凄惨的命运,而博得别人的同情和安慰,可是她没有,她是平静地签署了女儿的器官捐赠同意书。此时,温迪的话还萦绕在她的耳边:“你想过如果什么也看不见会有多么痛苦吗!”此时此刻你为谁而骄傲?

这个时候这封信一定能够抚慰这位伟大母亲的心灵。(出示——)

“亲爱的里弗斯先生和太太,角膜移植非常成功,现在两位昔日的盲人已重见天日,他们成为令爱——一位极其热爱生命的女孩的活的纪念,并有幸终生分享她的美丽。”

你怎么理解“一位极其热爱生命的女孩的活的纪念,并有幸终生分享她的美丽。”这句话?

2.是呀,永生的眼睛是温迪外婆的眼睛,是外公的眼睛,是温迪的眼睛,也会是琳达的眼睛。出示____

①邓小平爷爷逝世后,捐献了自己的角膜,将生命的最后光辉献给了爱戴他的中国人民。

②深圳大学生吴翼飞捐献角膜,让四位患者重见光明……

③深圳眼科医院医生姚晓明母亲捐献角膜,他亲手为母亲摘除角膜。

3.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说说你的理解。

4.结合课文内容,说说作者为什么以“永生的眼睛”做标题?(小组讨论,再指名)

五、总结

永生的不仅是温迪外婆的眼睛,外公的眼睛,温迪的眼睛,邓小平爷爷的眼睛,吴翼飞的眼睛,姚晓明母亲的眼睛,更是千千万万颗爱心!

板书设计:

18、永生的眼睛

父亲 关爱他人

琳达 捐献角膜

温迪 无私奉献

四年级语文下册《永生的眼睛》教学设计 篇2

【教材分析】

眼睛是人体的一个器官,我们拥有它,是幸福,是平安,是无法比拟的财富。当我们失去生命时,尚好的眼睛如果能带给失明者以光明,我们的眼睛将得到永生。《永生的眼睛》这篇课文语言美,情感美,人物形象鲜明,主要记叙了琳达的母亲、父亲、女儿无私地把自己的角膜捐赠给需要他的人,并为死后能为别人做点什么而感到快乐和骄傲。故事中的每个人物都闪耀着人性的光辉,所以如何引领学生与这些人物进行心灵的交流,是教学的关键。

【学情分析】

本文涉及角膜捐献,离学生的生活实际较远。所以在课前让学生做初步的调查,了解周围人对待角膜捐献的看法。在理解课文内容时,让学生通过各种形式的读,熟悉文章内容,触动心灵,升华情感。

【教学目标】

1、认字8个,写字7个。继续练习写摘录笔记独立识字。

2、理解“给予、振聋发聩、热泪盈眶、捐赠、天壤之别”等词语在课文中的意思。品味“永生”的含义。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作者对三位亲人去世后捐献角膜在情感和认识上的变化,正确认识器官移植,培养博爱、奉献的精神。

4、继续练习写批注笔记。

【教学重难点】

重点:体会琳达一家人的高尚情操,受到人性的陶冶。

难点:通过一定的方法体会含义深刻的词句,让学生与文中的人物进行对话。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铺开文路

1、听写词语:捐赠、角膜、痛苦、骄傲。

2、分析词语,复习课文主要内容。

3、揭示本节课任务——理解琳达对捐赠角膜的认识发生变化的原因。

二、研读课文,文人交融

(一)默读课文,思考:

是什么让琳达对捐赠角膜的认识发生了如此大的变化?边读边划出相关的词句,在边上写写自己的体会。

(二)集体交流

1、受父亲的影响

出示父亲的话语(随机出示),理解,朗读。

(1)、“你能给予他人的最珍贵的礼物就是你自身的一部分。很久以前***妈和我就认为,如果我们死后能有助于他人恢复健康,那么我们的死也是有意义的。”

父亲在什么情况下说出这样的话?读。

为什么父亲能平静地说?读读第四自然段,从中找依据。指名说。指导读。

(2)、“如果一个盲童能够借助我们的帮助而重见光明,并像你的女儿温迪一样画出栩栩如生的马儿,那有多么美妙!”

补充资料,想象盲童重见光明会有什么美妙的事发生。

(3)、“ 想想看,另一对父母,如果他们的女儿也能像温迪一样将会多么自豪。”

品味父亲的大爱品质。读。

2、受温迪的影响(随机出示)

(1)、出示:孩子热泪盈眶,走过去紧紧地拥抱外公。

此时的温迪会在心里对外公说些什么?指名回答。

(2)、出示9—11自然段母女俩对话的部分:

“妈咪,我真为你为外公所做的一切而感到骄傲。”

“这令你骄傲吗?”

“当然,你想过什么也看不见会多么痛苦吗?我死后,也学外公将眼睛送给失明的人。)

师生分角色读母女俩的对话。

师:温迪为妈咪为外公所做的一切感到骄傲,妈咪做了什么,外公呢?

指名回答。

从温迪和妈妈的对话中,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孩子?指名回答。(3)、出示:在这一刻,我领悟到父亲献出的远非一副角膜,他所遗留的仍辉映在我女儿的眼睛里——怎样的一种骄傲!

思考:他究竟还留下了什么?

指名回答。

3、品味琳达的品质。

(1)、师:(配乐)有感情地朗读:我的可爱的小女儿,才华横溢的小温迪,在一次交通事故中丧生。一辆卡车无情地碾过正在策马扬鞭的她。

同学们,琳达此时心情怎样?伤心欲绝的她又是怎么做的?请大家读——(继续配乐,学生感情朗读):“当我签字时,她的话萦绕在耳际:你想过如果什么也看不见会有多么痛苦吗?”

(2)、从这里可以看出,琳达是一位怎样的母亲?

指名回答。

(3)师:她真是一位伟大的`母亲啊!所以这个时候这封信一定能够抚慰这位伟大母亲的心灵。你愿意轻声地读给琳达听吗?

(课件出示信的内容:亲爱的里弗斯先生和太太,角膜移植非常成功,现在两位昔日的盲人已重见天日,他们成为令爱——一位极其热爱生命的女孩的活的纪念,并有幸终生分享她的美丽。)指名读信。

思考:他们分享的仅仅是温迪的美丽吗?还分享了什么?

指名回答。

三、读题解题,体会品质

1、齐读课题。

2、永生的仅仅是他们的眼睛吗?

指名回答。

3、再读课题。

四、补充资料,升华情感

1、琳达的一家是伟大无私的,他们虽然离开了我们,但这种爱心的传递,永远也没有消失过,请看——

(大屏幕出示捐赠角膜的图片及资料。)

2、引导学生谈一谈学习收获。

3、总结。

五、作业超市,课外延伸。

摘抄课文中令你感动的词句。

将这个故事讲给你的家人或身边的人听,唤醒人们的捐献意识。

四年级语文下册《永生的眼睛》教学设计 篇3

一、 学习目标:

1 认识6个生字。

2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培养关心他人,无私奉献的优秀品质。

3 学习作者抓住人物的语言进行生动细致的描写,从而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写作方法。

二、学习重难点:

教学的重难点是体会含义深刻的词句,领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三、学习过程:

一课时

一、激趣谈话,导入新课:

1 盲姑娘只能用手来触摸春天、用心来感受生命的'美好。如果她有一双明亮的眼睛,那有多好啊。现代医学技术的发展,让许多和盲姑娘有着类似遭遇的人们游乐恢复健康的可能。

2 板书课题,激发读书兴趣。

生命是美好的,谁不热爱宝贵的生命呢?让我们一起来读读课文,看看琳达一家人为了盲重见光明是怎样做的吧。

二、自学反馈,质疑问难:

1 指名按自然段读课文,引导学生进行正音。

2 说说琳达一家为了让盲人重见光明是怎样做的?

3 质疑问难,师生共同帮助解决。

三、品读课文,感受语言美:

1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画出令自己深受感动的语句和段落,并在旁边做简单的批注。

2 讨论交流:课文中的哪些语句深深地感动了你?请你为大家深情并茂地读一读,并说说为什么回感动你。

3 课文最后一段连续用到了“骄傲“这个词,让我们把带有”骄傲“一词的句子找出来读一读,并讨论讨论:你从中一会到了什么?

四赏读课文,感受人性美:

1 课文中的故事感人至深,请你带者自己的感受朗读全文。

2 以小组合作的方式,分角色朗读课文。要求读好人物的对话。

3 交流感想:读过课文之后,你又产生了哪些新的感受,与同学们谈一谈。可以对文中的某个人物发表看法,也可以对事物本身阐发议论。

五课外延伸,实践活动:

1向你身边的人讲述这个故事,并结合课前搜集的资料向他们宣传器官捐献的意义。

2 写一封倡议书,号召你的小伙伴参与到器官捐献的事业中来。

课后反思:

四年级语文下册《永生的眼睛》教学设计 篇4

四年级语文下册《永生的眼睛》教学设计

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编写教学设计是必不可少的,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四年级语文下册《永生的眼睛》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