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教学设计
老地方整理的《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教学设计(精选4篇),希望这些优秀内容,能够帮助到大家。
《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教学设计 篇1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两位数乘两位数(进位)的计算的探究过程,理解算理,掌握方法。
2、在学习过程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关系,养成认真学习、仔细计算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进位)的笔算方法。
教学难点:
1、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2、理解为什么要进位和要进几。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出示课本情境图,先请同学们观察,并提问发现了什么?仔细读题,你获得了哪些信息?跟同伴说一说。
(春风小学有几个班?平均每个班有多少人?一共需要多少盒酸奶?)
师引导学生找出题目中的数量关系,列出算式:37×48
二、探究新知:
老师:怎样计算呢?同学们可以根据以前学过的乘法计算方法去想,也可以小组讨论,看看怎样得出得数,各组代表向全班同学汇报本组的各种计算方法。
a、估算:48≈50 37≈40 50×40=20xx(盒)
师:同学们估算得不错,一顿午餐大约需要20xx盒酸奶。但实际需要多少盒呢?
揭示课题:(两位数乘两位数)
提问同学们有什么方法可以计算37×48,这时可以提出用竖式进行计算。
让同学们用以前学过的知识得出37×48的结果吗?请试着在练习本上算一算!然后在小组里交流自己的方法。
重点分析笔算:先用第二个因数个位上的7去乘第一个因数各数位上的数,方法与两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方法相同。7乘8得56,在个位上写6,向十位进5;7再乘第一个因数十位上的4,得28个十,加上个位进上来的5个十,得33个十,所以在十位上写3,百位上也写3;再用第二个因数十位上的3去乘48,所得的积的末位和十位对齐,最后把两次乘得的积相加。
列式解答:48×37=1776(盒)答:一共需要1776盒酸奶。用列竖式计算要重点讲清楚计算应注意什么。
1、用第二个因数的个位数乘第一个因数的每一位数,积、的末位与个位对齐;
2、用第二个因数的十位数也去乘第一个因数的每一位数,积的末位与十位对齐;
3、把两次乘得的积加起来。
b、讨论、交流、汇报各组的算法:竖式计算
三、自主探究
乘数是两位数的乘法怎样计算?
小结两位数乘两位数进位乘法的笔算方法:进位乘法和不进位乘法的计算过程相同,第二个乘数个位上的`数和十位上的数分别与第一个乘数相乘时,与哪一位乘得的积满几十,就要向前一位进几,然后把两次乘得的积相加,相加时不要忘记加进位的数。
四、新知巩固:
巩固练习。
24×41 22×74 44×59 15×21 53×27
在黑板上出示计算卡片,让学生从中任选一题在练习本上完成笔算,老师把写的正确的和书写规范的同学的练习本拿来展示,得到同学们的认可后把对应的卡片送给这位同学以示表扬。
1、16 25 18 24×16 ×13 ×17 ×19
2、一辆汽车每小时行驶85千米,从甲地到乙地要用14小时,甲地到乙地的路程有多少千米?
3、有36行苹果树,每行17棵,一共有多少棵苹果树?
五、思维训练
1、你能直接写出得数吗?
24×19 38×9 76×99 12×11 11×47 38×21
2、商店特价出售成套茶具,每套茶具里有6个茶杯和一个茶壶,售价34元,今天工作人员共卖出38套这种茶具,一共买了多少元?你还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教学设计 篇2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两位数乘两位数(进位)的计算的探究过程,理解算理,掌握方法。
2、在学习过程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关系,养成认真学习、仔细计算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
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进位)的笔算方法。
教学难点:
1、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2、理解为什么要进位和要进几。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出示课本情境图,先请同学们观察,并提问发现了什么?仔细读题,你获得了哪些信息?跟同伴说一说。
(春风小学有几个班?平均每个班有多少人?一共需要多少盒酸奶?)
师引导学生找出题目中的数量关系,列出算式:37x48
二、探究新知:
老师:怎样计算呢?同学们可以根据以前学过的乘法计算方法去想,也可以小组讨论,看看怎样得出得数,各组代表向全班同学汇报本组的各种计算方法。
a、估算:48≈5037≈4050x40=xxxx(盒)
师:同学们估算得不错,一顿午餐大约需要xxxx盒酸奶。但实际需要多少盒呢?
揭示课题:(两位数乘两位数)
提问同学们有什么方法可以计算37x48,这时可以提出用竖式进行计算。
让同学们用以前学过的知识得出37x48的结果吗?请试着在练习本上算一算!然后在小组里交流自己的方法。
重点分析笔算:先用第二个因数个位上的7去乘第一个因数各数位上的数,方法与两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方法相同。7乘8得56,在个位上写6,向十位进5;7再乘第一个因数十位上的4,得28个十,加上个位进上来的5个十,得33个十,所以在十位上写3,百位上也写3;再用第二个因数十位上的3去乘48,所得的积的末位和十位对齐,最后把两次乘得的积相加。
列式解答:48x37=1776(盒)答:一共需要1776盒酸奶。用列竖式计算要重点讲清楚计算应注意什么。
1、用第二个因数的个位数乘第一个因数的每一位数,积、的末位与个位对齐;
2、用第二个因数的十位数也去乘第一个因数的每一位数,积的末位与十位对齐;
3、把两次乘得的积加起来。
b、讨论、交流、汇报各组的算法:竖式计算
三、自主探究
乘数是两位数的乘法怎样计算?
小结两位数乘两位数进位乘法的笔算方法:进位乘法和不进位乘法的计算过程相同,第二个乘数个位上的数和十位上的数分别与第一个乘数相乘时,与哪一位乘得的`积满几十,就要向前一位进几,然后把两次乘得的积相加,相加时不要忘记加进位的数。
四、新知巩固:
巩固练习。
24x4122x7444x5915x2153x27
在黑板上出示计算卡片,让学生从中任选一题在练习本上完成笔算,老师把写的正确的和书写规范的同学的练习本拿来展示,得到同学们的认可后把对应的卡片送给这位同学以示表扬。
1、16251824x16x13x17x19
2、一辆汽车每小时行驶85千米,从甲地到乙地要用14小时,甲地到乙地的路程有多少千米?
3、有36行苹果树,每行17棵,一共有多少棵苹果树?
五、思维训练
1、你能直接写出得数吗?
24x1938x976x9912x1111x4738x21
2、商店特价出售成套茶具,每套茶具里有6个茶杯和一个茶壶,售价34元,今天工作人员共卖出38套这种茶具,一共买了多少元?你还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教学设计 篇3
学习内容:
人教版三年级下册第63页例1,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乘法(不进位)。
学习目标:
1.理解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算理,理解乘的顺序以及第二部分积的书写位置。
2.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
3.在小组合作学习探究活动中感受学习数学的乐趣。
学习重点:
在理解算理的基础上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乘法(不进位)。
学习难点:
理解乘的顺序以及第二部分积的书写位置。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引入新课。
1.口算。
12×20=24×10=50×20=70×2=
21×10=11×30=60×40=30×5=
2.谈话导入。
师:同学们,我们已经学习了两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乘法和两位数乘两位数的口算。今天,我们继续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乘法。(板书课题)
二、自主学习,预习导学。
师:为了使同学们更好地学习这一部分的知识,请看自学提示。(指名读)
看第63页的情景图,观察并思考下列问题:
(1)图中有哪些信息?把这些信息完整地叙述下来。(独立思考解决)
(2)根据题中的已知条件和问题列出算式,并算出结果。(尝试用不同的方法进行计算)
(3)试着用自己的话说一说笔算乘法的方法。(4人一组讨论、交流)
学生自学、讨论。
三、合作探究,问题解决。
指名回答自学提示中的问题,师随着学生的回答板书。
1、板书:妈妈买了一套书12本,每本24元。妈妈一共要付多少钱?
2、24×12=(元)
师:同学们,你能用已经学过的知识求出得数吗?
生:(能)可以把12本分成2本和10本两个部分,先求出2本书多少钱;再求出10本书多少钱;然后把这两部分钱加起来就是妈妈要付的钱。【12=2+1024×2=48(元)24×10=240(元)240+48=288(元)】
师:你是从哪里看到的?
生:……(你真是一个有心的孩子。)
师:其实,我们也可以把这个过程用竖式进行计算。请看(屏幕出示:)
242448
×2×10+240
48240288
(1)师:刚才求妈妈12本书用288元,计算时一共用了3个竖式。我们共同尝试一下,看能不能把这3个竖式合并起来写成一个竖式呢?来,看着我们的计算过程。刚才的第一步我们是先算什么的?怎样计算?(先算2本多少钱,用24乘2。)
○1计算24乘2先算什么呢?再算什么?(先算2乘个位上的4表示8个一;再算2乘十位上的2表示4个十,合起来是48。)
○2在48的旁边注明24×2的`积。
(2)此时教师揭去盖在第二个因数十位上“1”的东西,并问第二步要算什么?怎样算?(第二步算的是10本书一共多少钱,24乘10得240。)
○1教师对着竖式说明:十位上的“1”表示10,所以用十位上的“1”去乘24就是用10去乘24;先用1个十乘4得40,“4”要写在十位上,个位上写“0”;再用10乘2得20,但是这个2表示2个十,所以10乘2得到的20也表示20个十,也就是200,这个“2”要写在百位上。因此求得的积是240。
○2在240的旁边注明24×10的积。
○3师:这次求得的积个位上的“0”应该如何处理呢?
生:“个位的0不写”。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书上小括号里提示我们的。
师:你真是一个细心的孩子,大家应该向他学习。想想个0为什么可以不写呢?
生:因为用十位上的“1”去乘24,得到的24就表示24个十,也就是240,所以在这里个位上的0不写。
(3)第三步要算什么?(把10本书的钱和2本书的钱加起来,也就是把48与240加起来,得288。)
3.师:谁能说一说这道题的计算顺序和方法。
生:先用2乘24得48,得数的末位要与因数的个位对齐;再用1乘24得24,得数的末位要与因数的十位对齐;最后把两次乘得的积加起来。
四、展示讲评、内化提升。
出示例1的竖式,引导学生总结方法。
1.以小组为单位说一说这道题的计算顺序和方法,然后各组派代表说。
2.竖式中48和24比较,哪个数大,为什么?()
3.计算两位数乘两位数时,先用第二个因数()位上的数去乘第一个因数的每一位,得数的末位要与因数的()位对齐;再用第二个因数()位上的数去乘第一个因数的每一位,得数的末位要与因数的()位对齐;最后把两次乘得的积()。
《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教学设计 篇4
教学内容
人教版实验教材三年级下册P59例2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问题情境让学生经历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估算过程,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初步理解估算方法。
2、给学生创设主动探索估算知识的空间,解释估算过程,培养学生的数感,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比较推理能力。
3、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教学重点
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估算方法,培养估算意识。
教学难点
合理选择估算方法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引出新知
1、口算
20×20=24×10=40×50=12×30=
2、下列算式,你能估算各题的`结果吗?你是怎样想的?
28×4≈62×7≈
二、创设情景,自主探究
1、创设情景,引出主题
分析引导:完整地说一说你收集的信息?
“能坐下吗”是什么意思?
要比较座位数与人数的大小,必须先求出什么?
2、尝试估算,探索方法
学生独立完成,个人汇报,教师板书。(着重让学生说说是怎样想的。)
方法小结: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估算,它与一位数乘两位数的估算方法相类似,估算时可以把其中的一个两位数看成整十数,也可以把两个两位数都看成整十数,再用口算确定估算结果。
3、巧理信息,探究明理
师:同样是估算,为什么会出现几种不同的结果呢?
四人小组讨论,合作完成学习卡一,并对照黑板板书汇报成果。
分析小结:估算的时候我们可能把因数看大了,这时估算的结果比实际结果大,也可能会把因数看小了,这时估算的结果比实际结果小,不同的估算方法可能会有不同的估算结果,但都会与实际的结果之间存在一定的误差。
4、运用策略,解决问题
刚才我们用了3种不同的方法进行估算,得出3种不同的结果,那是不是每种方法都能比较有把握地判断出够不够坐呢?
着重引导学生明白:在第(3)种情况中,是估小了,既然估小了都够坐,那实际结果肯定就能坐下。这种方法在这里相对而言更有把握解决“够不够坐”的问题。
5、指导看书,质疑释疑
三、应用提高,巩固深化
1、随堂练习,检验效果
(1)、口算(书本P62第10题第一行)
89×30≈32×48≈43×22≈35×19≈
()()()()()()()()
(2)、(书本P59做一做)一页有23行,每行约23个字,一页大约有多少字?
2、配对练习,突破难点
《气象知识知多少》每本19元,李老师决定买12本,李老师大约要准备多少钱?
选择答案:A、12看成1010×19=190(元)
B、19看成20xx×20=240(元)
针对不同争议,同桌互议,然后汇报。
难点小结: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估算,由于因数的不同特点,估算的方法可能有几种,但我们在解决不同的情境问题时,一定要考虑具体情况,灵活地选择合适的估算方法。
四、实践生活,升华教育
勇当小记者,采访听课老师,巩固所学知识。
内容A、我们组采访的是()老师,他家每月水费支出大约是()元,一年大约支出水费元。我们是这样估算的。
内容B、我们组采访的是()老师,他每天批改作业()本,每个星期(5天)大约批改作业本,每学年(40个星期)大约批改作业本。
看到这些数字,你有什么感受?
五、互动总结,课外延伸
互动总结:在今天的学习中你有什么感受?又有什么收获呢?
课外延伸:请你把你是怎样用估算来解决实际问题的小故事记录下来,写一篇生动的数学日记。
附: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