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窃读记》有感
老地方整理的读《窃读记》有感(精选4篇),希望这些优秀内容,能够帮助到大家。
读《窃读记》有感 篇1
窃读?我一看题目,就非常纳闷:什么是窃读呢?带着好奇心,我津津有味地读了下来……
这篇文章主要写了:文中的“我”非常地爱看书,但没有钱买书,怕会被老板赶出来,只能偷偷地看。大晴天时,“我”贴在一个大人身边,仿佛是他(她)的小妹妹或小女儿,;而下雨的时候,“我”最开心了,因为这样老板就不会赶我走了,我就可以自由自在的在书的天空中翱翔。“我”常常看书看得忘记了时间,忘记了饥饿,直到饥肠辘辘,“我”才依依不舍的离去。
可见,文中的我是多么爱看书啊!可我们身边的一些人,跟作者比起来,却是天壤之别!有的富人家的孩子想买就买,多少父母也不心疼。但买回来的书有的已经沾满灰尘;有的同学走马观花,在父母的强迫下翻几页就算看完了;甚至有的书翻都没翻过……他们一点也不珍惜,相比起作者,真是身在福中不知福啊!
文中有一句话是我很难忘:急忙打开书,一页、两页,我像一匹饿狼,贪婪地读着。我平时虽然喝奶看书,但也没有像饿狼一样,还常常拿包零食,一边吃,一边看。以后,我真应该像林海音学习,学习她这种刻苦,认真的精神。
读书的好处也有许多,多看书,可以丰富我们的课外知识;了解这个大千世界……“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让我们走进书的海洋,在里面里尽情地畅游呢!
读《窃读记》有感 篇2
我读了《窃读记》这篇文章,受到了很大的教育和启发。
这篇文章的内容是:一个爱好读书的小女孩,天天到书店去“窃读”,在窃读的过程中发生的乐趣和经过,因为她没有钱,所以只能去书店窃读。她用了很多的写作方法,会分几个层次来写,即:动作描写、神态描写和心理描写。写的很好。她写的这篇文章突出了她爱读书,对知识的渴求,我也要向她一样。
看完这篇文章后,给我的感受就是她很爱读书,这让我想起了许多读书的名言,比如高尔基的:我扑在面包上,就像饥饿的人扑在面包上。这篇文章让我联想到有一次,我们班在上科学课时,有绝大部分同学在偷偷地看课外书,我也包括在内。那堂课我一会儿看看书,一会儿听听有没有打下课铃,结果那一堂课老师讲什么,我一点儿也没听到,所以,从那堂课后,我就上课认真听,下课使劲看,因此我就爱上了看书。
对于这篇文章,对我心灵最大的触动就是她为了看书,连肚子多饿,腿多累,脖子多酸也还要看书,她真是一个爱读书的人!知识对每个人都很重要,只有知识与智慧不断增长的人,才是一个真正成长的人,所以我们对知识是永无止境的。
我看到作者对知识的渴求时,我又想起在班上一起做数学题的时候,他们一起在那写时总有一个人在报答案,不动脑筋,到了考试时,那些同学动不动就往同桌的试卷上瞄一眼,到了期末考试分开坐时,他们就露出了马脚,分数都甚至不及格。
“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这句话说的一点都没错!
读《窃读记》有感 篇3
几天之前,我们学了《窃读记》这篇课文。学完这篇课文之后,我体会到了小海音对读书的渴望和热爱。(写出总的感受。)
《窃读记》这篇课文讲了小海音因买不起书,只好在书店偷偷读书,在窃读中,小海音收获了智慧。(概括简练。)
文中的第四自然段主要围绕“我很快乐,也很害怕――这种窃读的滋味!”这句话来写的。当我读完第四自然段时,我明白了小海音快乐是因为她能够从书中汲取知识;惧怕是因为她害怕被老板发现,赶她走。虽然小海音十分害怕,但是她并没有放弃读书,反而对读书更加渴望。(夹叙夹议。)
每次我想到小海音这种爱读书的精神时,就让我想到了一位小时候也曾刻苦读书的人,他就是鲁迅。 (从小海因读书精神联想到鲁迅,自然。)
鲁迅小时候因成绩优异得过一个金奖章,拿到奖章后,他把奖章卖掉买了几本书和一串辣椒。每当他觉得夜晚寒冷时,就把辣椒放嘴里吃,用此来驱寒。鲁迅小时候和小海音一样都十分爱读书,而小海音窃读时却只能做白日梦,这又让我十分可怜她。
文中第七段讲了小海音心中美好的幻想和残酷的现实的对比。当饭店飘来菜香时,小海音已饿得饥肠辘辘,这时她却只能做白日梦。小海音美好的幻想和艰苦的现实都写出了窃读的心酸,可这并未打倒小海音渴望读书的信念,她一直记得她的国文老师鼓励时说过得那句:记住,你们是吃饭长大的,也是读书长大的.!这句话一直激励着小海音。正因为她热爱读书,有丰富的阅读经历才为她奠定了扎实的写作基础,长大后成为着名女作家,《城南旧事》一书就出自她的笔下。
我也要学习小海因那种读书精神,有空就多读课外书,长大也想成为作家。
高尔基说过: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我们也要向小海音学习,像那些热爱读书的人学习,把书中的智慧存入脑海里,长大后报效祖国。
读《窃读记》有感 篇4
我长长的舒了口气,抬起头望着金玉盘似的月亮,心情格外的轻松。啊!寒假作业终于写完了,压在身上的大山终于卸下来了,头上的紧箍咒也终于松开了。
我哼着小曲收拾着书包,准备痛痛快快的过过游戏瘾,可语文书中的一个图片不经意的进入了我的视线——一个剪着齐耳短发的可爱的小姑娘靠在书柜旁,正在聚精会神得读书。这个小姑娘就是林海音,这是课文《窃读记》中的插图。
我重新细细的品味着这篇课文,文中讲述了“我”——小林海音每天放学后,便急匆匆的赶到书店,如饿狼一般的“窃读”,一读就是两三个小时,腿都站麻了,站酸了,饭都顾不上吃,“我”却感到无比的快乐。
回味着这篇课文,我被小林海音这种饿狼乞食般的求知欲所震撼。我和小林海音相比,有着天壤之别。
每次放学,我心急火燎的赶回家,应付完作业,便沉迷于电脑游戏里。而小林海音在每次放学后急急忙忙赶往书店,沉醉在读书的乐趣中。
我也读书,却是在父母和老师的督促,甚至是强迫下才读那么一点,那简直是沙子过水——一无所获,即使遇见我喜欢的书,也是蜻蜓点水,虽有涉猎,但压根儿没有静下心来细心品味。小林海音读一本书,还要“窃读”,提心吊胆的藏在书店里,一读就是两三个小时,腿都站麻了,站酸了,竟然还快乐。
我家有整整两柜子书,什么《小飞人三部曲》、《长袜子皮皮》……随便拿一本,舒舒服服地躺在床上或沙发上,吃着美味的汉堡包,品着香甜的果汁,想什么时候看就什么时候看。小林海音却没钱买书,还饿着肚子,悄悄的靠在一个大人的身边充当他的“女儿” “窃读”,还得看店主的脸色行事。
小林海音在赶往书店的途中,还在细细回味着读过的书中的内容,如同海绵吸水一般。我也在回家的途中想问题,想的却是自己的“弹头骑兵”多少级了。
小林海音到书店里,最渴望下雨,心想着:“大些,再大些”。因为这样她就有充足的理由待在书店里,她就可以安心的读书。我也这样想过,因为下暴雨、刮大风的时候,我可以耍赖皮不去学校,赖在家里舒舒服服的玩游戏。
没错,“人是吃饭长大的,也是读书长大的”。不吃“精神食粮”,就等于是没有灵魂的空壳。小林海音在那样的环境里,时时不忘补充“精神食粮”。而我们这一代“小皇帝”“ 吃”了多少“精神食粮”呢?
小林海音的确是我们学习的楷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