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导航
老地方 > 百科 > 教学教案 > 正文

《顶碗少年》教学设计

2025/09/04教学教案

老地方整理的《顶碗少年》教学设计(精选4篇),希望这些优秀内容,能够帮助到大家。

《顶碗少年》教学设计 篇1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结合课文内容理解句子含义,用指定的词句造句。

2、理解课文内容,学习顶碗少年的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

1、结合课文内容理解句子含义。

2、懂得不论遇到多少艰难曲折,也不要退缩,只要坚持下去,就能获得成功的道理。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1、小实验:请同学头顶一本书在讲台走一圈,书本不掉下来,就算成功了。

2、从刚才的实验可以看出,一次不成做两次,两次不成做三次,最终都成功了,这个实验告诉我们:只要你敢于不断的尝试,就一定会取得成功的。

3、出示课题:《顶碗少年》。

二、初读课文,掌握字词

1、指名读课文:

要求:读准字音。

2、概述课文内容。

三、细读课文,理解文意

1、找一找文中那一句话是作者对这一次表演的总体评价?

明确:这真是一场惊心动魄的拼搏!

2、理解“惊心动魄”的.含义。

3、小组合作:找出课文中能体现“惊心动魄”的词句:

⑴表现顶碗过程的词句。

⑵表现观众的词句。

4、体会:为什么这些词句表现了表演的“惊心动魄”?

5、理解“拼搏”的含义。

6、小组合作:找出课文中能体现“拼搏”的词句。

⑴表现顶碗过程的词句。

⑵表现少年神态动作的词句。

⑶表现观众的词句。

7、体会:为什么这些词句表现了少年的拼搏?

8、找一找“一叠金边红花大瓷碗”在文中共出现了几次?每一次的出现你都有什么感受?

四、迁移扩展

1、理解本文主题。

2、扩展:你在现实生活中有没有碰到过和顶碗少年相似的经历?你是如何应对的?

五、布置作业

写一篇关于成长的小故事。

《顶碗少年》教学设计 篇2

课前准备

1.预习课文,自学生字词。给学生推荐赵丽宏的作品《三峡船夫曲》《雨中》《学步》《雨中的鸽子》等。

2.搜集并阅读其他面对失败,勇敢坚强战而胜之的故事。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教师谈话:学习第三课《桃花心木》,我们知道林清玄是个善于观察生活的人,他看种树的人给桃花心木浇水,悟出了人的成长的道理。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也会偶然遇到一些人和一些事,从这些偶遇的人和事中,有心人也能得到启示,悟出一些人生的哲理。今天,就让我们去看一场杂技表演,去认识一位顶碗少年。

2.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3.介绍作者:赵丽宏,1951出生,著名的诗人、散文家,上海人。发现和表现社会生活和自然的美,是赵丽宏散文创作的主旋律,他的作品感情真挚细腻,文风清丽典雅,被誉为“捕捉生活色彩和芬芳的诗”。代表作有《三峡船夫曲》、《雨中》、《学步》、《雨中的鸽子》等。

4.指生自读阅读提示,明确学习要求。

二、初读课文,理解大意

1.学生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把自己喜欢的句子画下来,多读几遍。

2.指生逐段朗读课文,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一场杂技表演中,一位少年表演顶碗时,头顶上的碗两次失误掉了下来,少年不气馁,第三次顶碗终于获得了成功。)

3.指生朗读自己标画下来的`喜欢的句子,谈感受。

三、品读课文,明白道理

1.猜问激趣:老师在备课时,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可是始终没有找到满意的答案,你们想知道老师思考的是一个什么问题吗?请同学们猜一猜。(学生猜问,教师及时引导)

2.教师根据学生猜问题的情况,提出自己一直思考的问题:顶碗少年的表演精彩吗?他表演成功了吗?

3.教师引导学生分成两方:一方认为顶碗少年的表演很精彩,很成功;一方则认为则顶碗少年的表演不够精彩,不很成功。

4.分组学习:同组内观点不一致的同学先进行辩论,同组内观点一致的同学互相交流,归纳总结自己的观点。教师及时参与学生讨论,给予指导。

5.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展开辩论,教师及时推波助澜,激化矛盾,引领学生对自己的观点进行深入思考。

《顶碗少年》教学设计 篇3

【学习目标】

1、借助词典,联系上下文,理解“座无虚席、惊羡、歉疚、惊心动魄、陶醉”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体会文章蕴含的哲理,懂得不论遇到多少艰难曲折也不要退缩,只要坚持下去就能获得成功的道理。

4、学习正面描写与侧面烘托相结合的写作方法。

【课前准备】

1、课前选读哲理小故事,试着从中悟出一定的道理。

2、课文最后一段的课件。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喜欢看杂技表演吗?谈谈你的感受。

是的,杂技是一项很复杂的表演,有时一个节目经过几年的训练,可以说是台上3分钟,台下十年功。但是你想过没有,当一个杂技演员在表演时两次出现了失误,他还有信心表演下去吗?今天我们就来读读顶碗少年的故事,你或许你会从中悟出一定的道理来。

板题:

顶碗少年

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1、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

2、同桌互相听读,纠正字音后练习读熟。

3、默读课文分段,看看课文是分几部分写的,每部分写了什么内容。

(第一部分:1~7自然段写顶碗少年不怕两次失败,第三次终于稳住了头顶的那一叠瓷碗,赢得了所有观众的热烈掌声。第二部分:8自然段写那位顶碗少年给“我”的启迪。)

三、自学感悟,理解课文

出示自学思考题,学生小组自学讨论:

1、默读课文,找一找画一画:

“一摞金边红花大瓷碗”在文中出现了几次?每一次的出现你都有什么感受?

2、自由读课文第二部分,理解所要表达的含义。

四、汇报交流,朗读体会

1、指名交流讨论结果。

2、结合汇报让学生朗读相应的部分,朗读第一部分让学生充分地在读中去体会少年的心理变化及观众的心情。

3、白发老者会对少年说些什么呢?引导学生发散思维。

4、反复读,反复品味“在以后的岁月里,不知怎的,我常常会想起这位顶碗少年,想起那一次的演出,每每想起,我总会有一阵微微的激动……”从文中的省略号你读出了什么?

5、有感情朗读全文。

五、畅谈感受,明确哲理

学习课文后你有什么感受?

总结:同学们,在我们的生活中,时时刻刻都会遇到失败的考验,但是,只有敢于拼搏的.人,才是胜利者。在山穷水尽和绝境里,如果我们再搏一下,也许就能看到柳暗花明;在冰天雪地的严寒,再搏一下,可能会迎来温暖的春风;在无边无际的大海上,再拼搏一下,就会到达大海的彼岸;在一眼望不到顶的山脚下,再拼搏一下,就一定会登上世界最高峰……课文学完了,但是让我们永远记住那位顶碗少年给我的启迪。

六、拓展延伸,启迪思维

课文中作者只用了很少的笔墨写白发老者,但正是这位老者的出现,使故事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他给少年的仅仅是几句话,但他给少年的也许是能启迪少年一生的哲理,请你按提示改写课文:

在以后的岁月里,不知怎的,我常常会想起那位矮小结实的白发老者,想起……

《顶碗少年》教学设计 篇4

教学目标

1、通过有感情地朗读,感受顶碗少年不怕失败,勇于拼搏的精神。明白不论遇到多少艰难曲折也不要退缩,只要坚持下去就能获得成功的道理。

2、学习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的写作方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

【设计意图】让学生了解作者,掌握字词,初步把握文章的写作内容。

【教师活动】交流预习资料。教师导入新课。让学生交流课前预习的资料。

【学生活动】学生交流在课前查找到的作者资料,及需要理解掌握的词语。

二、初读课文,理清情节。

【设计意思】通过交流分析,让学生感受到面对两次失败,顶碗少年承受的压力越来越重,把握人物当时内心的思想情感。

【教师活动】请一位同学朗读课文2—6自然段。其他同学思考顶碗少年经历了两次失败,面对这两次失败,他的表现如何,观众的表现又是怎样的?试分析他们当时的心理活动。

【学生活动】一名同学朗读课文,其余同学则边听边圈画出描写顶碗少年和观众表现的语句,并且交流分析人物当时的内心活动。

三、指导朗读,把握人物性格。

【设计意图】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促使学生沉入文本的情境,感受人物内心的思想情感,从而更深刻地体会到顶碗少年那不怕失败,勇于拼搏的精神。

【教师活动】请同学在分析人物思想情感的基础上,饱含感情的朗读课文。请几位同学分别朗读第一次失败,和第二次失败的段落。

【学生活动】学生依教师的要求,先在小组中朗读

给组员听,再推选几位同学在班级中朗读,其他同学对他的朗读进行评价,关键是读出当时的气氛,能够表现出人物当时的心情。

四、探究质疑,把握文章主旨。

【设计意图】

通过对这几个问题的讨论,让学生掌握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写作方法。并且明白文章要表达的中心:不论遇到多少艰难曲折也不要退缩,只要坚持下去就能获得成功。

【教师活动】

思考:

1、作者花很多笔墨,描写在场观众的表现有何作用?

2、作者在文中三次写到“金边红花白瓷碗”,三次写有何不同,为何这样写?

3、“那位白发老者嘴里低声说了句什么”,根据上下文,你想想他可能说了什么?

学生先小组交流,然后在班级中交流。要引导学生紧密联系课文,从文章要表现的.主旨着眼,考虑问题。

五、布置作业,巩固拓展。

【设计意图】

通过写下想对顶碗少年说的话,加深对课文主旨的理解。赵丽宏的散文感情真挚,文风细腻,引导学生阅读他的文章,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和兴趣。

【教师活动】

1、如果你是现场的一位观众,你想对顶碗少年说些什么呢,把你想说的话写下来。

2、课外阅读赵丽宏的其他散文。

【学生活动】

把学习课文后的感受写下来。并且借阅赵丽宏的其他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