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导航
老地方 > 百科 > 教学教案 > 正文

《月光曲》课件

2025/09/04教学教案

老地方整理的《月光曲》课件(精选4篇),希望这些优秀内容,能够帮助到大家。

《月光曲》课件 篇1

【教学目的】

1、通过教学让学生了解贝多芬在一种特定的环境中谱写了《月光曲》,以及《月光曲》的内容,从而体会到贝多芬同情劳动人民,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2、学会本课生字新词,熟读课文;

3、从课文中找出一些像“幽静的小路”“断断续续的钢琴声”这样的词语,并抄下来。

【教学重点】

通过教学让学生了解贝多芬在一种特定的环境中谱写了《月光曲》,以及《月光曲》的内容。

【教学难点】

初步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知道贝多芬是一位同情和热爱劳动人民的伟大的音乐家。

【教学过程】

一、板书课题,引出文中的主要人物

导语:在一个偶然的机会,伟大的音乐家贝多芬即兴创作了著名的《月光曲》,你们谁能把你了解的贝多芬的资料介绍给大家?(学生交流贝多芬的生平和作品)

二、检查预习情况

1、出示生字,指名读──组词语读:

莱茵幽券蜡瞎陌

盲键粼缕恬汹录

2、学生互相提示易读错、易写错的字

券:quàn(下边是“刀”不是“力”)

恬:tián(不念qià)

蜡烛:这两个字的偏旁不一样。

幽的笔顺:

3、解词:(学生互相质疑、解疑)

幽静:幽雅寂静。课文中形容小路很偏僻,很清静。

陌生:生疏,不熟悉。

清幽:凄清而幽静。

微波粼粼:水清澈的样子。

4、指名读课文,想一想,《月光曲》是在怎样的.情境中创作出来的?

三、默读课文

把课文中讲贝多芬弹奏《月光曲》的内容找出来,多读读,把自己的感受简单批注下来,同时画出自己的疑问。

1、学生独立默读,完成批注。

2、在小组中质疑、解疑,记下在组内没有解决的问题。

3、在全班交流时提出问题,互相解答。

四、练习

出示练习要求:从课文中找出一些像“幽静的小路”“断断续续的钢琴声”这样的词语,抄下来。

微弱的烛光十六七岁的姑娘

清幽的月光微波粼粼的海面上

轻纱似的微云雪亮的浪花

恬静的脸上大大的眼睛

波涛涌汹的大海美妙的琴声

五、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抄写生字新词。

《月光曲》课件 篇2

教学目标:

1、学会生字券,理解部分词语及课文第二段第一部分,回答课后第1题D小题。

2、初步感受《月光曲》美意境,感受音乐家贝多芬同情劳动人民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

1、回答课后1题第1小题。

2、感受《朋光曲》美意境,感受贝多芬同情劳动人民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课文录音,《月光曲》音乐带、投影、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引题

听说我们五(1)班同学都很喜欢听音乐,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首

著名钢琴曲《月光曲》,谁来告诉大家它是谁创作?介绍一下贝多芬。

二、新授:

1、不过,今天老师不是上音乐课,而是上有关《月光曲》课文。出题、读题:

17、月光曲。

先请大家闭上眼睛,一起来感受一下音乐意境。

听《月光曲》后:在音乐声中,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2、刚才,同学们都把自己感受到描绘得如诗如画,那么,课文又是怎么来描

写呢?请找出来自己读读,仔细体会一下。(他仿佛看到了大海?)

(1)你读懂了什么?

霎时:极短一点时间。

这部分由内容是曲子所表现出来意境,表现在音乐旋律上该怎么去体会?(曲调是一下子转入澎湃激昂?这中间是不是有个过程?乐曲开始是轻而舒缓,后来是澎湃激昂。)

(2)师小结:边出图

(3)指名读(评议),师范读(伴音),自由读(你认为读得好可站起来读),齐读。

(4)试说,结合出图。

3、这么优美动听曲子,贝多芬是怎样创作出来呢?这其中还有着一个美丽动人传说呢?

4、听录音、看课文(29节)

要求:(1)注意生字、多音字、注音,划出不理解词语。

(2)思考:传说主要讲了什么?贝多芬共弹了几首曲子?

反馈:(1)正音、提出不理解词。

(2)回答两个问题。(板书:听到琴声,看到兄妹,遇到敌意)

5、传说中,贝多芬并不认识盲姑娘,那他为什么要给盲姑娘弹曲子?你是怎么看?(生答)

再看看课文有关段落,划上说说你读懂了什么?(或你知道了什么?你还找到了什么?)

(1)读议:一天夜晚,……弹正是他曲子。

理解幽静:幽雅寂静

断断续续:说明姑娘很喜欢贝多芬曲子,但弹得不熟练。

是他曲子引他靠近茅屋。

(2)读议兄妹对语。

(听了几遍,虽然家穷,买不起入场券,但谱子可以抄或习得起,假如有谱子,就会弹)

要是能听一听贝多芬自己是怎样弹,那有多好啊!充满对贝多芬崇拜,听曲愿望。

重点:不过随便说说:与姑娘内心是矛盾,但她怕哥哥因为家里穷买不起音乐会入场券而心里难过,所以这样说,这是劝慰话。

(穷还表现在哪儿?)

穷:茅屋、旧钢琴、歌话。

其实她是十分渴望能听到贝多芬演奏,说明她很懂了,体谅哥哥,同时也说明她非常喜欢音乐,特别是贝多芬曲子。

这些对话该怎么读?(姑娘渴望而又装作毫不介意,哥哥:失望、难过)

指名读后:师引读(分角色)

(3)听了盲姑娘话,贝多芬心里会怎么想?怎么做?引读4、5节。

你读懂了什么?

读议:不,我是来弹一首曲子给这位姑娘听。

(哪句话最能表达他当时心情,产生这种心情除了由于听到说话外,还表现在贝多芬心理活动直接表达)体现他同情穷人(劳动亿)思想品质,读出热情诚恳、充满激情语调。

6、学到现在,你们可知道为什么贝多芬要给盲姑娘弹曲子?(出问题)

7、再读25节,读出语气。(先自由准备读、后齐读)

三、小结:你学到了什么?

《月光曲》课件 篇3

教学目标:

1、学会生字“券”,理解部分词语及课文第二段第一部分,回答课后第1题D小题。

2、初步感受《月光曲》美的意境,感受音乐家贝多芬同情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

1、回答课后1题的第1小题。

2、感受《朋光曲》美的意境,感受贝多芬同情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课文录音,《月光曲》音乐带、投影、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引题

听说我们五(1)班的同学都很喜欢听音乐,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首

著名的钢琴曲《月光曲》,谁来告诉大家它是谁创作的?介绍一下贝多芬。

二、新授:

1、不过,今天老师不是上音乐课,而是上有关《月光曲》的课文。出题、读题:

17、月光曲。

先请大家闭上眼睛,一起来感受一下音乐的意境。

听《月光曲》后:在音乐声中,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2、刚才,同学们都把自己感受到的描绘得如诗如画,那么,课文又是怎么来描

写的呢?请找出来自己读读,仔细体会一下。(他仿佛看到了大海?)

(1)你读懂了什么?

“霎时”:极短的一点时间。

这部分由内容是曲子所表现出来意境,表现在音乐的旋律上该怎么去体会?(曲调是一下子转入澎湃激昂的?这中间是不是有个过程?乐曲开始是轻而舒缓,后来是澎湃激昂。)

(2)师小结:边出图

(3)指名读(评议),师范读(伴音),自由读(你认为读得好的可站起来读),齐读。

(4)试说,结合出图。

3、这么优美动听的`曲子,贝多芬是怎样创作出来的呢?这其中还有着一个美丽

动人的传说呢?

4、听录音、看课文(2——9节)

要求:(1)注意生字、多音字、注音,划出不理解的词语。

(2)思考:传说主要讲了什么?贝多芬共弹了几首曲子?

反馈:(1)正音、提出不理解的词。

(2)回答两个问题。(板书:听到琴声,看到兄妹,遇到敌意)

5、传说中,贝多芬并不认识盲姑娘,那他为什么要给盲姑娘弹曲子?你是怎么

看的?(生答)

再看看课文有关段落,划上说说你读懂了什么?(或你知道了什么?你还找到了什么?)

(1)读议:“一天夜晚,弹的正是他的曲子。”

理解“幽静”:幽雅寂静

“断断续续”:说明姑娘很喜欢贝多芬的曲子,但弹得不熟练。

“是他的曲子”引他靠近茅屋。

(2)读议兄妹对语。

(听了几遍,虽然家穷,买不起入场券,但谱子可以抄或习得起,假如有谱子,就会弹)

“要是能听一听贝多芬自己是怎样弹的,那有多好啊!”充满对贝多芬的崇拜,听曲的愿望。

重点:不过“随便说说”:与姑娘内心是矛盾的,但她怕哥哥因为家里穷买不起音乐会的入场券而心里难过,所以这样说,这是劝慰的话。

(穷还表现在哪儿?)

穷:茅屋、旧钢琴、歌的话。

其实她是十分渴望能听到贝多芬的演奏,说明她很懂了,体谅哥哥,同时也说明她非常喜欢音乐,特别是贝多芬的曲子。

这些对话该怎么读?(姑娘渴望而又装作毫不介意,哥哥:失望、难过)

指名读后:师引读(分角色)

(3)听了盲姑娘的话,贝多芬心里会怎么想?怎么做?引读4、5节。

你读懂了什么?

读议:“不,我是来弹一首曲子给这位姑娘听的。”

(哪句话最能表达他当时的心情,产生这种心情除了由于听到说话外,还表现在贝多芬心理活动的直接表达)体现他同情穷人(劳动亿)的思想品质,读出热情诚恳、充满激情的语调。

6、学到现在,你们可知道为什么贝多芬要给盲姑娘弹曲子?(出问题)

7、再读2——5节,读出语气。(先自由准备读、后齐读)

板书设计:

(好奇)听到琴声走近茅屋海上升明月轻柔、舒展

(感动)兄妹对话进屋演奏月下海啸图急促、剧烈

(激动)巧遇知音再弹一曲

《月光曲》课件 篇4

教学目标:

知识:自学生字新词。

能力: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朗读能力。

思品:了解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经过,知道贝多芬是一位同情和热爱劳动人民的伟大的音乐家。

教学重点:

1、想象课文所描绘的情景。

2、有感情地朗读的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想象课文所描绘的情景。

教学准备:

1、教师制作投影片剪辑录像。

2、学生预习课文,搜集与课文相关的资料。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激情

同学们,你们喜欢听音乐吗?下面,我们就一起来欣赏一段钢琴曲—《月光曲》。(放录音)你们知道这首曲子是谁创作的吗?又叫什么名字呢?这节课,我们就一起学习12课,齐读课题。

二、自读悟情

1、出示自学提示:

(1)轻声读课文,边读边思考:课文中的哪些自然段描绘了《月光曲》的内容?想象描绘的景象。

(2)《月光曲》是怎样谱成的?贝多芬又是怎样一个人?

(3)边读边画出相关的语句,并作好简单的批注。

2、小组交流。

3、全班交流。

(1)生读第9自然段,谈《月光曲》的内容及自己想象到的景象。(教师随机板书)

月亮升起微波粼粼月亮升高风卷巨浪月光照耀波涛汹涌

(2)分清事物与联想:

这些景象真的在茅屋外面发生了吗?(是联想)是谁的联想?(兄妹俩)他们这种联想是怎么产生的呢?(默读第九自然段,把描写皮鞋匠听着钢琴曲时面前出现的景象的句子划下来,通过“好像”一词让学生知道这景象并不是事实,而是皮鞋匠的联想,并引导学生从“静静地听着”了解到这个联想是由贝多芬弹的曲子而引发的。)

师:这些月光和海面的变化,是贝多芬演奏《月光曲》时所引起的兄妹俩的联想。那么什么样的旋律才能让他们想到月亮刚刚升起……呢?(教师根据学生回答随机在前面写上:柔和徐缓有力快速高昂激荡)

(3)想象这些画面,有感情地朗读。(学生自由读—欣赏录像剪辑呈现的音乐和画面的变化诵读—教师随机示范—评读。)

师:贝多芬是伟大的音乐家,不一定像我们研究的那样简单,可能在一片平静的.大海中,也会偶尔跳起几个雪白的浪花,也可能在汹涌的浪峰之间有低沉波谷,是不是?这样,就使乐曲的旋律更丰富了,你听了这首曲子好像看到了什么?

(4)如此美好的乐曲,深深地吸引了我们,那么,贝多芬的创作激情、创作灵感又是从何而来的呢?谁能联系上下文谈谈自己的观点:

A、出于对穷兄妹俩的同情。(引导感悟"要是......那么多好啊!""......太贵了,......又太穷.""随便说说"等)

B、是因为盲姑娘爱音乐懂音乐,是贝多芬先生的知音。.(引导感悟"多纯熟","感情多深"等.)

C、是当时的环境使贝多芬触景生情。(引导感悟:"披上银纱","格外清幽")

(5)现在你还认为《月光曲》是反映月光和大海变化的吗?(是反映贝多芬那天晚上和穷兄妹俩接触的过程和他的感情变化的。)

(6)指名说一说《月光曲》是怎样谱成的?贝多芬又是怎样一个人?

三、课外延伸:

1、师:贝多芬悄然而来,悄然而去,给穷兄妹俩带来一片温馨的人间之爱,一次美的艺术享受,给自己的艺术创作带来了一次意外的收获,给世界人民留下了一笔宝贵的艺术财富,也给我们带来了今天这个美丽动人的传说。音乐不仅给人以美的享受,还可以陶冶人的性情,让我们借助课外资料去感受贝多芬的音乐魅力。

2、学生交流搜集到的相关资料。

3、仿写练习:给《荷花》这一段加上适当的联想:

多美的荷花啊!碧绿的荷叶把池塘挤得满满的。白荷花、红荷花竞相开放,全开的、半开的,姿态各式各样异,争奇斗艳。一朵刚刚绽开的花骨朵躲在荷叶后面,一只蜻蜓在上边飞来飞去。

四、作业:完成仿写。

板书设计:

月光曲

柔和徐缓月亮升起微波粼粼

有力快速月亮升高风卷巨浪

高昂激荡月光照耀波涛汹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