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大班教案
老地方整理的幼儿园大班教案(精选4篇),希望这些优秀内容,能够帮助到大家。
幼儿园大班教案 篇1
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根据影片情节线索,初步了解音乐所表现的情绪色彩.
2、引导幼儿按音乐的段落用相应色彩感知音乐的情绪色彩.
3、激发幼儿自我保护意识,知道怎样战胜困难.
活动准备:教师准备:影片片段,音乐剪辑,色彩图谱.
幼儿准备:心型表情卡
活动重点:能用颜色感知音乐情绪色彩.
活动难点:体会音乐的情绪色彩.
活动过程:1、谈话导入:你们一个人在家待过吗?
2、欣赏影片片段感受人物心情:凯文遇到什么事情了?害怕吗?他想到了什么办法?如果是你,你会想到什么办法?他最后胜利了吗?请谁抓走了小偷?如果是你会请谁帮忙?
不错的
3、小结:是的,光靠自己的力量是不能打败坏人的',我们可以大声的喊救命,也可以请邻居,警察叔叔帮忙.4、感知音乐情绪色彩:
A段\\\\"独自在家\\\\":听到这段音乐你有什么感觉?[害怕]可以用什么颜色表示这种感觉呢?[黑色]
B段:\\\\"想办法\\\\":他是怎样想办法的?[积极]用什么颜色表示呢?[黄色]C段:\\\\"胜利\\\\":胜利后什么感觉?[高兴]什么颜色表示比较好呢?[红色]
5、整体倾听,体会情绪色彩:让幼儿拿出心情卡根据音乐体会节奏.6、肢体感知:让幼儿用肢体表现对音乐的理解.
幼儿园大班教案 篇2
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继续学习看图示折纸,先折“双三角”再折出灯笼。
2、发展幼儿手部动作的灵活性。
3、发展幼儿空间辨别能力和空间想象力。
4、增进参与环境布置的兴趣和能力,体验成功的快乐。
5、感受作品的美感。
活动准备
1、人手一张彩色方形纸;颜色有红、黄、绿等。
2、操作卡片《灯笼》折纸图示1份,半成品1份,未吹气成品1份,装饰好的灯笼一只。
3、彩色长纸条、剪刀、浆糊、棉签、颜料。
活动流程
导入活动—幼儿学习折叠方法—幼儿操作—评价活动
活动过程
1、导入活动,引起兴趣。
教师:国庆节时,小朋友们在大街上看到挂在店门口那圆圆胖胖的是什么?
2、引导幼儿学习灯笼的折叠方法。
(1)出示折纸图示,明确图上各符号所代表的意思。
(2)幼儿按操作卡片图1、图2、图3折好:图1把正方形纸对角折成三角形;图2、图3把两只尖角分正反对准直折成正方形。
(3)教师出示半成品讲解并演示图4“双三角”的折法:一只手插入中间,另一只手对捏两道边后,用手抹平就成图4下面继续图5、图6、图7折成图8,教师再拿出没吹气的灯笼示范吹气的`方法。
3、交代要求,幼儿操作,教师指导。
(1)教师:请大家开始折双三角,折好再按图5、图6、图7折成图8.折的时候注意折边要整齐,每折好一个步骤都要用手把纸抹平,全部折好后,再用剪刀把长条纸剪成细丝状,贴在灯笼底部,上面贴两根细纸条作为挂的带子,吹好气以后再把上面的两根细纸条连接贴好。
(2)请小朋友用颜料、棉签,给灯笼轻轻画上好看的图案。
(3)幼儿操作,教师辅导。
帮助有困难的幼儿完成折纸,并指导幼儿粘贴,注意粘贴的部位并保持整洁。
3、评价作品,结束活动。
把做好的灯笼悬挂在窗台上,让全体幼儿来欣赏,找出折得好或装饰得好的灯笼,让幼儿说出喜欢哪一个,并说出为什么喜欢。
活动反思:
活动中孩子们的兴趣较高,当教师示范吹出灯笼的时候表现的非常新奇,还给与教师鼓掌,也由此激发了孩子们的学习欲望。能力强的孩子能够根据图示一点一点的进行活动,而能力弱的则需要教师的指导或其他同伴的帮助,才能完成。但是整个活动能进行完,孩子也在此基础上能有创新,将灯笼变成了话筒。
幼儿园大班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尝试创编故事《会走路的鸟窝》,能大胆想象表达自己的想法。
2、在看看想想说说中,萌发爱护小鸟的情感。
教学重点:幼儿大胆想象故事情节
教学难点:尝试小组合作编讲故事
教学准备:课件《会走路的鸟窝》、鸟窝PPT
教学课时:30分钟
教育理论依据:
一)选材的依据:
1、源于园本特色。结合4月的爱鸟周活动,教师通过故事、绘画宣传等形式让孩子们对鸟的生活习性及一些益鸟的特殊本领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在实践中孩子们对其话题很感兴趣。故事《会走路的鸟窝》就讲述了一只小鹿小心照顾鸟宝宝的感人故事,对孩子们进行爱鸟护鸟的环保教育有积极的意义。
2、幼儿发展。《纲要》在语言领域中提出:发展幼儿语言的关键是创设一个能使他们想说、敢说、喜欢说、有机会说并能得到积极应答的环境以及鼓励幼儿大胆、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发展幼儿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指南》指出:大班孩子语言表达灵活多样,并力求与别人不同;对文字产生了很大的兴趣。
二)价值的分析:
提高幼儿对事物的观察能力,从而更关注于生活、关注于身边发生的事。
有利于培养幼儿护鸟的情感。
促进幼儿乐于学习,大胆想象表达的愿望。
三)目标的内涵:
情感与态度:通过故事的编讲、课件的欣赏,激发幼儿爱护鸟类的情感,树立幼儿环保意识。
经验与认知:观察到鸟窝对小鸟生活的重要性,引发幼儿关注鸟类。
语言与能力:能根据画面及教师的提问大胆想象猜测并回答表述,培养专注倾听、认真观察及大胆想象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兴趣导入:
1、出示汉字"鸟窝":你知道小鸟喜欢在哪里做窝?(经验回忆)
2、出示汉字"会走路的鸟窝":鸟窝怎么会走路呢?(幼儿猜想)
3、出示"小鹿"图片:原来这件事跟一只小鹿有关,这是怎么回事呢?
(二)想想说说:
1、幼儿分组进行编讲故事"会走路的鸟窝"。
2、教师巡回指导:大胆想象。
3、幼儿分组讲述编讲的故事:声音响亮,人人参与,有想象。
过度:你们编的故事真有趣,那我们来听听鸟妈妈是怎么说的?
(三)听听看看:
1、教师播放课件,幼儿欣赏。
2、提问:
1)现在你知道为什么鸟窝会走路了吧?
2)你喜欢小鹿吗?为什么?
3、小结:原来小鹿一直用自己的方式在保护着小鸟。
(四)情感迁移:
1、这真是一个美丽感人的故事,那我们可以用什么方法来爱护小鸟呢?
2、鼓励幼儿用废旧物为小鸟做窝。
教学评析:
此次活动是结合4月爱鸟周环保活动来设计与实施的,前期孩子对鸟的一些生活习性、与人类的友好关系及护鸟的知识有了一定的了解,在主题开展中孩子们对小鸟的家是最为关心和感兴趣的,基于此,通过在"课程资源"中的搜索,老师找到了这次活动点"会走路的鸟窝"。
其实故事的本身对幼儿来说并不难理解,但故事中蕴涵的教育价值却很有意义,当然本着优化的原则,随即教师对此活动进行了调整与设计,考虑到班中孩子语言发展的需要,即将活动的重点确立为:幼儿大胆想象故事情节;难点为:尝试小组合作编讲故事。
在活动中首先运用经验回忆,让幼儿重温对鸟窝的认识。幼儿只有有了一定的知识储备才能展开想象;其次在问题设疑中步步推进,激发幼儿大胆想象,如:"鸟窝怎么会走路呢?原来这件事跟一只小鹿有关,这是怎么回事呢?"鼓励激发幼儿不断地大胆地想象,正是有了这些想象的堆积,孩子们才会有丰富的故事情节。
难点的确立也是基于孩子们一次次的发展需要的.,刚开始时孩子的编讲可能是个体的,这在活动中也有体现,慢慢地让孩子们手持图片有序的合作编,而今天的活动中试着让孩子们每一组就一个想法进行编讲,没有序号、没有图片,有的只是每个孩子脑海中想象的画面,然而最终要将她们汇编在一个故事中,这对她们来说协商、合理的排位、个体表达的组合是一个挑战与考验,活动中也花了一定的时间去让孩子尝试与练习,因此在难点的实施中我更多的运用了体验法;当幼儿合作编讲中教师适时的指导与推动也是比较有效的,如一组幼儿在编讲中以1位幼儿为主,其他的孩子几乎没话讲,这与合作编讲的目的是有距离的,于是老师进行了介入与引导,使其进行合理的分配。
幼儿园大班教案 篇4
活动目标
1、初步了解几种常见的种子传播的方式,知道种子的外部形态及其传播方式之间的关系。
2、能根据种子的传播方式对种子进行分类。
3、乐意和同伴合作完成任务。
4、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5、在活动中将幼儿可爱的一面展现出来。
活动准备
1、幼儿事先收集了许多种子并在自然角中进行了展览。
2、幼儿收集的各种种子的图片、图书或资料,如各种带毛的、长刺的、带钩的、长“翅膀”的、色彩鲜艳的种子。
3、VCD或录像《种子的传播》,展板。
4、教学挂图:《种子的旅行》。
活动过程
一.通过观察,引发幼儿对种子外部形态及传播方式的兴趣。
1、请幼儿在小组内交流自己带来的关于种子的图片或资料,教师鼓励幼儿按顺序交流。
2、教师:关于种子,你知道它们的哪些事情?你最喜欢哪类种子?它是什么样子的?(教师在幼儿讲述的同时出示相关图片。)
3、教师:关于种子,你还想知道些什么?为什么有些种子长毛?有些种子长倒钩?还有些种子的色彩是那么的鲜艳呢?
4、教师引导幼儿自由交流种子的传播方式,鼓励幼儿根据自己收集的'资料进行交流、探究。
二.观看VCD,了解几种常见的种子传播方式。
1、教师播放VCD,帮助幼儿了解种子传播的方式:①风力传播;②借助动物和人的活动传播;③借水力传播;④借果实的弹力传播。
三.根据种子的外形特征进行种子传播方式的分类。
1、教师:这些图片上的种子是靠什么来传播的呢?
2、教师引导幼儿将收集的图片、资料根据种子的传播方式,在展板上进行分类。
四、教师引导幼儿运用身体语言表现种子的传播。
1、教师:种子有着不同的本领,你愿意学做哪一类种子?(教师按幼儿的选择,将他们分成几组。)
2、教师:下面各小组商量一下,分一分工,有的可以扮演种子,有的可以扮演帮助种子传播的外力(如风力、水力、人力等),共同来表现种子的传播过程。
3、各组轮流上演一种种子的传播方式,暂时没轮到的小组做观众。
4、教师请做观众的幼儿,猜一猜每组表现的是哪一种种子,并对各组的表演提一提改进意见。
活动建议
1、教学变式:如果没有VCD或录像,教师可以提供相关的图片帮助幼儿理解。
2、区角活动:在图书角中提供关于种子传播的图书,供幼儿查阅。
3、环境创设:展示幼儿制作的“种子的传播”展板。
4、家园共育:家长帮助幼儿收集关于“种子的传播”的资料,陪同幼儿一起翻阅幼儿用书《种子的传播方式》。
教学反思:
喜欢花草树木是幼儿的天性,幼儿愿意亲近大自然,探索植物的奥秘。
生态各异的植物在我们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生活中不可缺少,在保护生态环境和美化社会环境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因此,设立这一主题,有利于萌发幼儿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增进幼儿环境保护的意识;有利于幼儿观察生活,在实际生活中发现美、感受美、创造美;有利于激发幼儿对研究探索植物及其生长的兴趣,从而获得有关植物的知识经验。